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孔子不是韓國人這是毫無疑問的,但孔子和韓國之間確實有某種關係。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話說在水深火熱,民不聊生的商朝末年,暴君商紂王的朝堂上有三個德高望重、深孚眾望的大臣,分別是比干、箕子和微子,他們在歷史上被尊稱為“殷末三仁”。

比干是商紂王的二叔,他最著名的事蹟是向商紂王進諫忠言卻慘遭挖心酷刑,比干為國為民而死,其死重於泰山,他後來被周武王封為國神,在民間則成為萬民仰慕的文曲星。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箕子是商紂王的另一個叔叔,他最為人們熟悉的是批評紂王驕奢淫逸時所說的那句名言:“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他(指商紂王)現在製作象牙箸,將來就一定還要製作玉杯;製作玉杯,就一定想把遠方的稀世珍寶佔為己有。車馬宮室的奢侈豪華也必將從這裡開始,國家肯定無法振興了。紂王的奢侈荒淫、暴虐無道令箕子失望透頂,無比灰心,於是,他就假裝瘋癲,四處遊逛,抱著一把破琴吟唱後世稱為《箕子操》的古歌,以此來發洩內心的憂憤和悲痛。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微子是商紂王同父異母的哥哥,他也曾多次以忠言向紂王進諫,無奈紂王一意孤行,充耳不聞。微子眼見國事日衰,憂心如焚,不得不接受箕子的建議,離開國都到遠方避禍去了。商朝滅亡後,周武王恢復了微子的官職和爵位,再後來,紂王的兒子武庚造反被殺,周公就把微子分封到宋地,讓他代替武庚管理商朝故地的百姓,這就是宋國的開始,微子則是宋國的第一代國君。

和微子不同,箕子不願意為滅掉商朝的周朝服務,他選擇了逃離——箕子率領景如松、琴應、南宮修、康侯、魯啟等商朝貴族和五千商朝遺民,帶著商朝的禮儀制度,從膠州灣出海向東進發,不久到達了朝鮮半島北部平壤一帶,並且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國家,這就是歷史上的箕氏朝鮮。箕氏朝鮮開朝鮮半島文明之始,現在的朝鮮民族(當然包括韓國人)喜歡白色應該就來自於商代尚白之遺風。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箕氏朝鮮立國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八百多年後,中國歷史進入了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南征北討,幾乎滅除了所有的異姓諸侯王,燕王盧綰的部將衛滿在這個時候帶著軍隊東奔逃命進入了箕氏朝鮮,而且很快鳩佔鵲巢,趕跑了當時在位的朝鮮王箕準,建立了衛氏朝鮮。

箕準被迫逃離平壤後,帶領一部分宗室大臣南下來到了箕氏朝鮮的屬國馬韓,並且在當地民眾的擁戴下做了韓王。箕準建立的新政權延續了220年,對朝鮮半島南部的經濟開發和文明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開發南部的漫長曆程中,以箕準為首的北方移民作為上層統治階級不僅成功地融入了當地的民族群體,而且伴隨著歷史的進程成為了現在韓國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

咱們回過頭來再說一說微子那一支殷商遺民的後續發展。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微子建立的宋國在經歷了十二個君主後傳到了宋宣公手中,宋宣公嚴格遵循商朝“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王位傳承順序,把國君之位傳給了弟弟宋穆公,宋穆公為了報答哥哥的傳位之恩,病重之時託付重臣孔父嘉扶保宋宣公的兒子繼位。孔父嘉也是微子家族的後人,他在扶立新君後擔任大司馬,和太宰華督共同輔政,沒想到卻因為妻子的一次偶遇招來了殺身之禍。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孔父嘉的妻子美麗大方,光彩照人,在一次外出時不幸遇上了好色的太宰華督,華督一見孔父嘉的妻子,心裡就再也放不下了,就像《水滸傳》裡的高衙內迷上了林沖的娘子那樣,而且暗暗發誓要不惜任何代價把這個美人弄到自己的床上。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於是,色慾燻心的華督興風作浪,把國君好戰引發的民憤轉到了大司馬身上,進而發動政變殺害了孔父嘉。

孔父嘉不幸無辜遇害,不幸中的萬幸是,他的門客保護著他唯一的兒子木金父趁亂從宋國逃了出來,從而保住了孔父嘉家族的一條根。

木金父一路逃到了與宋國相鄰的魯國的陬邑,然後在那兒定居下來,並且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下去。到了木金父的玄孫(曾孫之子也,作者注)這一代上,他們家族出了一位大力士,名叫叔梁紇,官任陬邑大夫,在十三國聯軍圍攻逼陽城一戰中,奮舉閘門,力挽危局,為人稱頌。叔梁紇晚年和年輕的妻子顏徵在得了一個兒子,這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大聖人孔子。

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敢這樣胡說八道,孔子與韓國到底有啥關係

孔子的祖先微子和部分韓國人的祖先箕子都是商紂王手下的重要大臣,而且箕子是微子和紂王的親叔叔,這就是孔子和韓國之間的那層特殊關係,因此,如果說孔子是韓國人的遠親,還有那麼一點道理,但如果就此認定孔子為韓國人,那是毫無道理,完全錯誤的,完全是胡說八道信口開河。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憶江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