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智慧:如何處理兩難選擇?這個理論讓你豁然開朗

智伯糾合韓、魏,三家共同圍攻困守晉陽的趙氏,多智的智伯採用水攻妙計,將晉水灌向晉陽城,眼見大水就要沒過城牆,攻滅趙氏指日可待。

智伯眼見成功在望,且自驕用兵入神,計謀百出,自然志得意滿,意氣風發。

趙無恤(趙襄子)危在旦夕,寢食難安,憂思不堪,無一良策。

歷史智慧:如何處理兩難選擇?這個理論讓你豁然開朗

趙氏謀臣張孟談,自告奮勇,夜縋出城,前往韓氏大帳,遊說韓虎反攻智伯。他的遊說套路我在上文已詳細講解,現簡單概括:1、趙氏無罪,只因不肯割讓土地,引來智伯攻打;2、韓魏追隨智伯,無非貪念趙氏土地;3、智伯狡詐無信,趙氏滅亡,韓魏未必會如願分到趙氏土地;4、智伯貪婪殘暴,難保後來不會繼續蠶食韓魏,韓魏助智伯滅趙,是助智伯擴張,為虎謀皮,作繭自縛;5、韓魏與其選擇跟危險的智伯合作,不如跟無路可退的趙氏聯盟,三家攻滅智氏,分得更多土地,三家和平相處,免除後患。

張孟談的遊說不可謂不成功,韓虎相當動心,但要做此大事,還要看魏氏的態度。韓虎派謀臣段規前去和魏氏商議。

魏桓子魏駒說到:狂賊(智伯)悖嫚,吾亦恨之!但恐縛虎不成,反為所噬!

段規再次強調:智伯不能容人,這是必然之事,與其後日後悔,不如今日決斷。趙氏將亡,韓魏如果救了他,他必然深深感激我們,這不是比和兇殘的智伯共事強多了嗎?

魏駒仍舊難下決心,說道:此事當三思而後行,不可造次。

段規無奈辭去。

歷史智慧:如何處理兩難選擇?這個理論讓你豁然開朗

認為魏駒懦弱,優柔寡斷的朋友,實際上是沒有設身處地的進行思考。張孟談和段規的策反之詞,不可謂不嚴密、不可謂不有理有據。但是人在做決策,尤其是重大決策的時候,所依據的往往不是純粹理性。

眼下的局面:韓魏相助智伯,則趙氏必滅,智伯之前答應三家均分趙氏土地,那麼如果智伯守信,則大塊土地唾手可得。至於能不能分到土地,以及分到土地之後智伯會不會故技重施繼續蠶食自己的風險,雖有概率,但畢竟尚未可知,且來日方長,有時間和空間進行周旋處置。

韓魏與趙氏聯盟,三家攻智氏,如魏駒所言,但恐縛虎不成,反為所噬。如果聽從趙、韓的建議,勝負難料,眼前就存在風險。至於說攻滅智氏,獲地更多的誘惑,雖然誘人,但畢竟要冒風險,且三家是否會各懷鬼胎,關鍵時刻能否團結一致,也難以預料。

眼前可得土地日後存在風險,與眼前存在風險日後獲利更多,這兩種方案,如何選擇決策?純粹理性下,開了上帝視角的我們,當然會選擇後一種方案。可是身處局中的魏駒,有所猶豫,豈非人之常情,豈非老成持重?

歷史智慧:如何處理兩難選擇?這個理論讓你豁然開朗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面臨這樣的決策時刻:人更應該重視眼前得失,還是日後利害?這是個永恆的問題。但我個人認為,這是個錯誤的問題。如果這樣提問,那就是認為,做決策是純粹理性的,如數學公式般,是每個人都能辨別出優劣對錯的。如此,每個人都能作出正確的選擇,何來糾結?

或者問題這樣提出才合適:人做決策的時候,在選擇更重視眼前還是將來的問題上,會有哪種傾向?這樣提問,即是認為,沒有什麼應該與不應該,也沒有什麼對錯優劣,這取決於個體的性格、心理特性。不同的人,面臨相同的境況,做出不同的選擇,但結局可能都會成功;不同的人,面臨相同的境況,作出相同的選擇,但結局可能大不相同,有成有敗

那決策還有什麼合理性可言?所謂的合理性,不過是作出抉擇後,找到支持自己選擇的依據罷了,可以說,不論作出什麼決策,總是能找到依據的;更有一種合理性,是取得結果後,如果獲勝,就驗證了決策英明,是總結成功經驗,如果失敗,就驗證決策愚蠢,是吸取失敗教訓。事後諸葛亮,人人都能做,人人都愛做。

歷史智慧:如何處理兩難選擇?這個理論讓你豁然開朗

所以,魏駒面臨這樣的境況,作出什麼選擇,都是合理的,不分對錯的。大家不應苛責他的懦弱寡斷。畢竟歷史也沒有交代,假如韓魏沒有被策反,結局是如何啊!

那我說了這麼多豈不是廢話,也沒有交給大家如何做決策啊?事實上,教給別人如何做決策的人,都可以被叫做謀士、叫做顧問、叫做大忽悠,叫做大騙子。因為建議只能是建議,建議都有看似合理的理由,提出建議的人,都有各自的立場和利益訴求,都是通過說服對方來促進自己目的實現。

但我還是有東西分享給大家的。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在研究決策方面成效顯著,他提出的前景理論,能幫助我們理解人的決策傾向。前景理論說起來比較複雜和專業,我這裡只結合故事,簡單分析。

歷史智慧:如何處理兩難選擇?這個理論讓你豁然開朗

一般說來,人們在面對利害得失時的風險偏好表現為:在面對“失去”時變得風險追求,而面對“獲得”時卻表現得風險規避。這裡面還涉及失去的代價輕重,與獲得的利益大小。

當失去與獲得的利益相當時,人們更傾向於規避風險。魏駒如果覺得獲得趙氏土地近在眼前,後期的風險雖然有,但有可能避免,就會傾向於繼續和智氏聯盟,規避眼前風險。誰願意損失馬上就能得到的受益,而期望日後可能的受益呢?

只有當魏駒認為,與智氏合作的風險程度非常之大時,才有可能“面對“失去”時變得風險追求”,即甘願冒現在的風險,即與趙氏、韓氏合作共同攻打智氏存在戰敗的風險。那麼風險程度達到什麼程度,才能促使魏駒作出聯合趙、韓的決策呢?前景理論認為,當損失利益是獲得利益的兩倍以上時,人們才會傾向於拋去眼前利益,承擔眼前風險,以圖追求未來利益,規避未來風險。

歷史智慧:如何處理兩難選擇?這個理論讓你豁然開朗

此圖博大精深,感興趣的朋友請細細研究

看圖可知,原點兩側函數並不對稱,即利害得失在人心目中,並不佔有相同地位。人是趨利避害的,人追求利益,更厭惡損失。這是非理性的。

這也給我們啟示,我們在說服他人時,要著重強調,如果對方不選擇我們的方案,會失去什麼,讓對方意識到並相信,他失去的會是難以承受的代價時,他會更傾向於接受你的方案。

那麼,韓虎究竟會作出怎樣的決策,會產生怎樣的歷史影響呢,我們後文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