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淨利潤猛漲63.2%,陸金所被迫轉型消金

消費金融成藍海,陸金所轉型早有徵兆


中國平安淨利潤猛漲63.2%,陸金所被迫轉型消金

文 | 舒言

10月24日,中國平安發佈2019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告。在披露三季業績的同時,報告還提到,經董事會決議通過,中國平安擬合資設立全國性科技型消費金融公司,有關事項尚待履行相關監管審批程序。市場猜測,中國平安的這個大動作,是在為陸金所搭建新平臺,意味著陸金所控股或將轉型為消費金融公司。

業績遭遇天花板

消金業務或成突破點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平安集團內部與消費金融有關的業務分佈在“大陸金所”體系、平安銀行消費金融中心。不過,陸金所旗下已擁有平安普惠,其背後是兩家互聯網小貸持牌機構——重慶金安小貸、湖南省平安普惠小貸。

除此之外,陸金所還有資管和信貸業務。在財富管理領域,截至2019年9月末,由於互聯網貸款業務受限影響在售產品的銷售,陸金所控股客戶資產規模較年初下降5.0%至3508.57億元;而在個人信貸領域,其管理貸款餘額較年初穩健增長17.7%至4412.13億元。

公告顯示,今年1至9月份,中國平安的金融和科技業務實現協同發展,營業收入為8927.51億元,同比增長18.6%。該公司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營運利潤1040.61億元,同比增長21.5%。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295.67億元,同比增長63.2%。

此外,平安銀行整體經營穩中趨好,實現營業收入1,029.58億元,同比增長18.8%;淨利潤236.21億元,同比增長15.5%。

雖然3季度業績同比大增,但業內人士認為,就保險主業及銀行信貸業務而言,中國平安的增長可能已到達業內的天花板,要想整體保持較快增長,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而推動陸金所轉型消金,可能是平安正在謀劃的最新業務看點。

而平安銀行的消費金融業務,截至2019年9月末,個人貸款餘額1.27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3%。信用卡貸款餘額5189.9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9.7%。大額信用貸款“新一貸”貸款新發放額819.19億元,餘額1553.5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0%。汽車金融貸款新發放額1078.68億元,餘額1682.74億元,較上年末降幅2.2%。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份,深圳銀保監局批覆平安銀行汽車消費金融中心開業,平安銀行拿到了首張汽車金融牌照。

曾遭遇暴力催收投訴

陸金所轉型消金早有預兆

在網貸模式日漸式微的今天,陸金所轉型迫在眉睫。對陸金所而言,申請消費金融牌照是轉型的可行方案。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陸金所退出P2P,對整個行業影響並不大。在他看來,陸金所退出P2P,更多地應該是自身戰略層面的考慮,即作為全牌照金融集團,網貸牌照對平安集團的戰略協同意義越來越小,加上網貸業務所佔體量很小,退出並無大礙。他認為,陸金所的退出更多的是因為遇到監管障礙。

事實上,自從監管開始趨嚴,陸金所就開始進行“去P2P”化的動作。根據天眼查顯示,陸金所旗下擁有5家全資控股子公司,涉及基金、私募、保險等領域,P2P業務在陸金所的整體業務中佔比很小。這也就意味著,陸金所並不依靠P2P在支撐。

金評媒(ID:JPMMedia)發現,在第三方投訴平臺上,陸金所相關的投訴有268條,投訴原因包括高利貸、砍頭息、暴力催收等。上述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潛在的風險讓陸金所“如芒在背”,因此這部分體量壓縮在意料之中。

中國平安淨利潤猛漲63.2%,陸金所被迫轉型消金

在之前2019年中期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曾就陸金所轉型問題表示,P2P在陸金所整體業務量的佔比少於20%,會積極響應監管提倡的“三降”,降規模、降人數、降店面,有序轉型。

與此同時,中國平安此次召開董事會,決議通過中國平安擬合資設立全國性科技型消費金融公司,有關事項尚待履行相關監管審批程序。

除陸金所外,中國平安的科技業務還包括金融壹賬通、平安好醫生、平安醫保科技、汽車之家等;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平安科技業務總收入同比增長33.1%。

此前,在中國平安旗下的陸金所宣佈退出P2P網貸業務並轉型時,就有知情人士預期平安將申請消費金融牌照。彼時,對於是否正在申請消費金融牌照一事,陸金所相關負責人回應表示“不予置評”。

業內資深人士表示,此次中國平安擬合資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陸金所有很大可能作為出資股東,並參與發起設立消費金融公司工作,而這次申請的消費金融牌照也可能是為陸金所轉型所做的鋪墊。

消費金融牌照在當下是非常有價值的,在中國經濟正在轉型的大背景下,消費處於升級的狀態,消費金融恰逢其時,而且,目前已經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盈利也非常可觀,這或許就是中國平安劍指消費金融的初衷。

事實上,消費金融的重點有三個,一是資金,二是技術,三是消費場景。作為世界排名靠前的金融控股集團,中國平安自然不缺資金。平安最近幾年孕育了很多科技類的獨角獸企業,是金融科技方面的翹楚,技術方面的優勢也非常可觀。而中國平安旗下龐大的生態體系、眾多的獨角獸企業更是創造消費場景的能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