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非得把韓信殺掉?

柳雙龍


劉邦稱帝,韓信必死,這個不是一句玩笑話。在整個戰爭中,劉邦對韓信可以說半信半疑,徘徊在什麼時候殺韓信的問題上。

為什麼說劉邦一定要殺韓信呢?下面我就說一下具體的原因,希望可以給大家帶來一些參考性的價值!

一、韓信軍事奇才

劉邦曾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扶百姓、給饋響、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克,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

可見,韓信的軍事奇才在劉邦眼裡含金量高達100%。而國家建立後,朝政不穩,隨時可能崩塌,一些功虧一簣。而國家的穩定取決軍隊之才,國家的崩潰,亦與軍隊有關,則韓信危矣!

子房、蕭何等人內可幫劉邦處理朝廷政務,外可安撫周邊羌族、鮮卑等。而韓信的價值所剩無幾,卻威脅甚大,可謂稍不留意韓信一起,漢朝危矣。韓信死去比活著價值更大,韓信距離死亡不遠矣!

二、韓信功高蓋主

據《西漢演義》記載,劉對信曰:“天不殺韓信,君不殺韓信,鐵不殺韓信”。這句話再明顯不過,韓信到了該死的地步了,最後呂雉用竹劍殺死韓信。劉邦收到消息後,會是什麼表情呢?

“且喜且憐之” ---《史記》劉邦“喜”是韓信死了,自己的顧慮沒有了,大漢河山安穩了。而“憐”不是劉邦可憐韓信,而是可憐韓信的一生豐功偉績卻不明功成身退的道理。

三、韓信半路出家

伴君如伴虎,這句話說劉邦再好不過了。韓信在蕭何推薦之前,拜在項羽門下。這一點讓劉邦一直在用韓信和堤防韓信中,亥下之戰就是劉邦刻意測試韓信的一戰。

劉邦成就帝王后,對韓信更是猜忌,深怕韓信給大漢帶來不穩。異性不分侯,可不就是說給韓信聽的。

四、楚漢之爭,韓信犯下三忌

1、滎陽救援

高祖五年,劉邦困於滎陽,致書於韓信處支援,韓信藉此請封齊王。劉邦無奈,韓信的齊王來歷於此。

通過要挾得到齊王,這可是殺頭的大罪。可是,作為軍事奇才的韓信卻做了,劉邦不殺你殺去去呢?這是在挑戰劉邦,挑戰整個漢朝威嚴。

2、酈食其死亡

劉邦攻齊國,派酈食其勸降。齊王答應後,韓信一意孤行,繼續戰爭,導致齊王猜疑,殺了酈食其,劉邦功虧一簣。

韓信同樣不聽劉邦的旨意,造成外交失效,造成多方面的損失。劉邦此時能忍,明日怎麼辦呢?

3、包藏逃犯鍾離昧

劉邦在攻擊鐘離昧時屢攻不克,顏面掃地。在鍾離昧逃亡中,韓信包藏鍾離昧,劉邦多次要求韓信交出鍾離昧,最後才不情願的交出。

最動了皇帝的顏面,還能有活路嗎?而這個問題,韓信竟然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明,結果丟了性命,輸得徹底!

五、論功行賞,韓信氣不服

韓信在劉邦整個戰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可是在論功行賞時韓信的功勞卻比自己的不下還低,這一點可以說不怪韓信,但是表現出來就是韓信的過錯。

漢朝建立後,韓信從齊王到楚王再到侯爵,可謂是他人節節高,而韓信日漸地下,韓信能不氣嗎?

六、韓信劉邦歲數差

劉邦在位時韓信不敢動,但是劉邦死後韓信會如何呢?這一點劉邦不知道,韓信也不知道,但是劉邦的心裡卻有一萬種可能,韓信會竊取自己的大漢王朝。

種種跡象可見,劉邦必殺韓信!

劉邦殺韓信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你來補充!







史家說


韓信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被尊稱為“兵仙”,是中國古代的“兵家四聖”。看他戎馬一生,先後投靠項梁、項羽均不得重用,後來遇到伯樂蕭何,投靠了劉邦,從此由青銅變成了王者。幫助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擊破楚軍、平定魏國、北伐代國、擊敗趙國、降服燕國、突擊齊國,名冠宇內,威震天下!他的諸多金典戰役都被後世效仿。可是這樣一個為國家立下了不世奇功的韓信,結局卻非常悽慘,被自己信任的人出賣,被女人殺死,還被誅其三族,這些都是在劉邦授意下進行的,劉邦為什麼這麼做呢?阿貴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 一:韓信手握兵權,擁兵自重,這對劉邦和整個漢室天下都是一種威脅。讓劉邦不能酣睡,起了殺心。

第 二:平定天下後,韓信開始變得驕橫自大,對朝中很多人都不屑一顧,自己又不懂得為官之道,太過於張揚。再加上眾多人得認為漢朝的建立韓信出的功勞最大,這無疑是對劉邦的一種否定甚至於羞辱,這也讓劉邦起了殺他之心。

第三: 劉邦被楚軍圍困之時,韓信向劉邦要權,讓他管理齊地,言下之意就是你不同意我就不來救你,劉邦無奈之下答應了韓信,直接封他做了齊王,這件事也讓劉邦懷恨在心。

第四:有人告發韓信窩藏鍾離昧,劉邦將韓信降為淮陰侯,但是韓信當著諸臣之面說了一句讓劉邦既失人心又讓其顏面無存的話,這句話就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這句話已我為他種下了禍根。

第五:被將為淮陰侯之後,韓信大為不滿,天天抱怨,說其劉邦不是,繼而想和陳豨謀反被其最為親近之人出賣,被呂后和蕭何騙入長樂宮中,斬與鍾室,誅其三族。真是可悲,可嘆。


阿個貴州人


我們不能習慣性總站在一個弱者的角度去看問題。憑什麼就總說劉邦非把韓信弄死,而不是說韓信非自己作死呢?個人覺得:韓信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

1.韓信也是三姓家奴。

先投項羽,不受重用,再投劉邦。在劉邦這裡搞得風生水起,又想自立為齊王。從這一點上看,他也是一個投機分子。

身上缺了張良,蕭何,范增的忠心,也少了樊噲,龍且的義氣,總歸一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2.劉邦本有三次殺韓信的機會,可都沒有殺。

第一次:韓信從項羽那裡投奔到劉邦那後,做了個管理倉庫的小官,但因犯法,同行13人都被殺了,可韓信沒被殺。一個管理倉庫的官能犯下殺頭的罪說明什麼?堅守自盜!

第二次:劉邦被封為漢王,從長安遷到南鄭的時候,很多將領都逃跑了包括韓信。最後還是蕭何給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戰場上的逃兵是不是也應該被殺頭?

第三次:劉邦彭城之戰被項羽差點搞死,望眼欲穿的等著韓信來救。韓信未發一兵一卒,事後問韓信原因,韓信說我要給劉邦保留實力。這樣的大將,這樣的大元帥,該不該殺?


3.劉邦對韓信仁至義盡

嫌官兒小,好,封你為統管全軍的大元帥;

想封王?好,讓你做天下富庶之地的齊王;

還不夠?好,那讓你榮歸故里,再來一個楚王。

你想拉攏部下叛亂,好,我許你一個三不殺。

作為一個帝王,還能做到什麼程度呢?


4.韓信為什麼屢次作死?

從他對漂母的一飯之恩,以千金相謝,

從他對胯下之辱的,以德抱怨,

從他認為帶兵應該多多益善,

從他覺得天下都是他打下來的,理應分杯羹,

這就註定了韓信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頭。

後世評價韓信為兵仙,軍神,除了他的確有豐功偉績之外,恐怕與他最後被呂后所殺,也有莫大關係。畢竟他是弱者嘛。


我是少校柳下惠,觀點可能不符合主流。一家之言,全做拋磚引玉之用。


少校柳下惠


劉邦並不想殺韓信!殺韓信是呂后自己的主意,呂后假傳聖旨,擅自下手殺了韓信。目的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討好劉邦,另外一個是給樊噲騰位置,便於呂后掌權。

從實際情況來看,劉邦確實是忌憚韓信,因為韓信掌控了當時三分之一的漢軍,再加上彭越英布都是韓信的舊交,如果韓信振臂一呼,確實是具備跟劉邦分庭抗衡叫板的實力,所以劉邦一直想把韓信繳權,這也是呂后誤以為劉邦想要殺韓信的理由。但是呢,劉邦卻不想殺韓信。

對劉邦來說,韓信在漢軍之間的影響力很大,一旦殺了韓信會導致軍心大亂,尤其是英布彭越兩人肯定也會因此而謀反,所以,殺韓信的時機也不對,至少應該等到把英布彭越一起抓起來以後再殺。

其次,當時的漢庭內部權力錯綜複雜,韓信是一種威脅也是一個制衡力量。比如,呂后殺了韓信以後,樊噲就順勢掌握了兵權,對於劉邦來說也不是一件好事,因為樊噲是呂后的妹夫,呂后掌權就很可能架空劉性政權。這也是劉邦在韓信死後也想要殺樊噲的主因,因為沒有人可以牽制他了。


優己


韓信不死,天下不安。大漢王朝建立,韓信作為當世的軍事奇才,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業績,已經成了大漢王朝最不安全的隱患。

韓信是兵仙神帥,在兩軍對陣中,任何情況下都能戰而勝之,是無敵於天下的軍事偉人。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成了韓信的代名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定三秦,置死地而後生,撥旗易幟,十面埋伏,問路斬樵,國士無雙…等等眾多成語故事,都與韓信的軍事指揮藝術有關。

韓信比劉邦年輕接近於二十歲,劉邦一死,天下再也沒有人可以壓制韓信之人。韓信領兵作戰多年,忠於韓信的將士很多,若是韓信登高一呼,大漢王朝就得重新進入戰亂之中。

所以,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若想長治久安,韓信必須死在劉邦前面。是劉邦和眾多大臣心中再明白不過的事。



初夏檸檬6


韓信不死,天下不安。大漢王朝建立,韓信作為當世的軍事奇才,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業績,已經成了大漢王朝最不安全的隱患。

韓信是兵仙神帥,在兩軍對陣中,任何情況下都能戰而勝之,是無敵於天下的軍事偉人。攻無不取,戰無不勝,成了韓信的代名詞。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定三秦,置死地而後生,撥旗易幟,十面埋伏,問路斬樵,國士無雙…等等眾多成語故事,都與韓信的軍事指揮藝術有關。

韓信比劉邦年輕接近於二十歲,劉邦一死,天下再也沒有人可以壓制韓信之人。韓信領兵作戰多年,忠於韓信的將士很多,若是韓信登高一呼,大漢王朝就得重新進入戰亂之中。

所以,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若想長治久安,韓信必須死在劉邦前面。是劉邦和眾多大臣心中再明白不過的事。










畫詩人生


最重要原因功高蓋主,富貴至極,而且掌握大量的軍隊,長期在軍中任職,威信極高,漢立國初期,韓信的軍隊無論數量還是精銳程度都要優於劉邦這個皇帝的軍隊,一方是實打實的野戰軍,一方是保衛帝王的軍隊,戰力差別可想而知,漢朝幾個軍隊出身的異姓王爺對於漢朝是極大的威脅,註定在平定天下後,要受到皇權清洗的,韓信、彭越都是這樣的,可惜武將善兵不善勢,看不清形勢,不懂得自己掌握的軍隊是雙刃劍和催命符。 劉邦為獎勵韓信的功績,曾許諾對韓信三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君不殺,韓信為人高調,不懂藏拙,呂后多次吹風劉邦,要他下定決心除去韓信、彭越等武將,尤其是韓信,劉邦一直猶豫,最終也沒下定決定,一次劉邦外出,呂后親自將韓信騙到宮中,在宮中用竹子遮住天,鋪在地,利用竹子作劍殺死了韓信,這樣掩耳盜鈴的舉動,自認為是履行了當初劉邦對韓信的許諾,其實在皇權至上的時代皇權要殺你,管你有丹書鐵券還是不死權杖,總會找到殺你的方法。

古往今來,許多人認為韓信並未謀反,這是劉邦、呂后製造的一大冤案,是謀殺。那麼,韓信是謀反還是被謀殺?又是如何被謀殺的呢?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其軍事才能在太史公如椽巨筆的描述下,早已為世人熟知。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最為卓越的軍事將領,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用兵,是中國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軍事家。他出神入化的軍事指揮藝術,為後世留下了大量的軍事典故:“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等。而他指揮的陳倉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一系列重大戰役都是戰爭史上的傑作;作為戰略家,他在拜將時的言論,成為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方略;作為統帥,他自出山起,“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然而,韓信雖然是個軍事天才,但他在政治鬥爭上幾乎等同於白痴。




淨土世界


自古以來功高震主能夠得以存活的明臣及明將就不多。劉邦本來就是個市井之徒他不像唐宗宋祖那樣不當皇帝之前受過很大的學問及大富大貴的,胸襟氣量不可同日而語。另外韓信本身也有很大問題不同人情事故政治上太單純。

韓信平定齊國後,藉口齊國反覆無常,且和楚國相臨,要求封自己為假王(代理國王)。這時候劉邦正被楚兵圍困在滎陽,眼巴巴的正盼著韓信來救他,看到來信後跳起來大罵:“我被困在這裡,正早晨也盼、晚上也盼的等著你來救我,你卻要自立為王!”(看看,這可是劉邦親口說的:“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急得陳平和張良又是踩劉邦的腳又是附耳勸說,劉邦才醒悟過來改罵道:“大丈夫平定諸侯,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大丈夫定諸侯,既為真王耳,何為假王!)

可以說韓信這是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陰了劉邦一把。劉邦在天下平定後能不"好好報答"韓信。歷史上功高震主能夠得以全身而退的最出名的也就是汾陽王郭子儀和曾國藩了,



衛莊的沙齒


劉邦要殺韓信,原因很多,第一,韓信是歷史上,曠古少有的軍事奇才,只要給韓信一方天地,韓信就能折騰出特別大的動靜來。劉邦從小弱發展壯大韓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也是劉邦對韓星忌憚的最主要的原因。第二,劉邦的政權基本上已經鞏固,在沒有強有力的對手和他抗衡,狡兔已死,走狗當然要碰啦,況且已經有傳言說有人要和韓信勾結,奪取劉邦的天下,劉邦對韓信已經有了猜忌,一旦有了猜忌,韓信必死無疑。第三,劉邦建立漢王朝以後,韓信表現的很不服氣,有些不認命。他的這些表現,蛛絲馬跡,被劉邦捕捉到了。開始當齊王,後來當楚王,最後當侯爵,官越當越小,韓信肯定是不服氣,立了那麼大的功,最後從王將到喉,放在有本事的人身上,一般都咽不下這口氣,所以在日常的言談舉止當中,韓信的一些表現,應該會被傳到劉邦的耳朵裡。第四,韓信和一些大臣來往的書信被劉邦得到了,或者被有些人舉報了,這也是,劉邦最終決定,要殺韓信的原因。第五,由於韓信的功勞太大,劉邦直接處死韓信,覺得對天下人和一些有功之臣不好交代,所以就假呂后之手,趁著劉邦在外評判呂后,就殺了韓信。了卻了劉邦的一樁心事,史記中司馬遷的一句,且喜且憐之,充分暴露了劉邦對,韓信的真正的心思。


鶴鳴中國


自古帝王誅殺功臣原因再多最根本的原因其實就一條:有造反變天的本事被帝王猜忌忌憚甚至害怕了。帝王必須誅殺功臣才能有安全感,劉邦殺韓信彭越滅英布就是這個原因,當然了,韓信的大小動作也多,沒了兵權勾結領兵在外的陳郗想造反。劉邦借呂后之手殺韓信,得知韓信已死,劉邦的反應是“且喜且憐之”,這心態有點兒複雜吧,劉邦居然還覺得韓信可憐替韓信惋惜,因為劉邦清楚韓信手握重兵時都不造反,沒了兵權會造反嗎?只是在發洩對劉邦的不滿罷了。只要不讓帝王感到有威脅,其他的問題都不是事兒,劉邦滅項羽後分封功臣,很多人沒有得到封賞,其中有劉邦最恨的雍齒,雍齒可是實實在在出賣背叛過劉邦的,可是張良態度堅決建議劉邦趕快封賞雍齒以安人心。於是劉邦封雍齒為“什邡候”,劉邦誅殺了韓信這樣的大功臣卻沒有為難過雍齒,雍齒死的時候劉邦已經去世3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