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麼討厭楊修?

古梁鏞


在《三國演義》當中,曹操不是一個正面角色,他陰險狡詐,冷酷無情,不過羅貫中還是為他保留一個優點:求賢若渴。曹操曾著詩《短歌行》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以表達他對於賢才的渴望。

演義當中的楊修亦是一位聰明絕頂的人物,羅貫中稱讚他道:“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綿帛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足以可見,楊修的確才華橫溢。然而奇怪的是,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曹操,遇到才華橫溢的楊修,卻沒有產生化學反應,最終曹操甚至將楊修誅殺。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讓曹操對楊修這個人才如此厭惡呢?

其實說曹操厭惡楊修是不準確的,嚴謹的說,曹操一開始對楊修還是比較信任和欣賞的。楊修起初任丞相主薄,這個職位可謂是曹操的心腹,曹操讓他坐在這個位置上,足以可見他一開始對楊修還是非常看重與信任的。而楊修的能力也確實出眾,他做事幹練,凡事都做的滴水不漏。按理說這樣的人才應該是曹操夢寐以求的,那他又為何將楊修殺掉呢?演義中的楊修之所以走到這一步,可以說是自尋死路。

《三國演義》裡的楊修可謂驚才豔豔,單論他揣摩曹操心思,其心智堪比諸葛亮。曹操的興趣愛好以及內心當中的想法,楊修都能猜到。比如在演義當中,曹操過藍田的時候到蔡文姬家裡,看到曹娥碑,碑的背面刻著“黃絹幼婦,外孫鎣臼”八字,曹操轉身問楊修道:“解不?”楊修立刻自信的答道:“解。”曹操讓楊修先別說答案,他先自己想。當行三十里以後,曹操讓楊修寫出答案,然後與自己對照,最後發現答案一致。曹操嘆息道:“我的才華遠不如你。”

其實諸如此類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當中極多,比如“闊字謎”。在楊修擔任主簿期間,宮裡修建相國門,曹操觀看以後命人在門上作“活”字,隨後離去。眾人不解其意,唯獨楊修看出曹操的意思,說道:“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於是楊修下令將門毀掉重建。

當然,要提楊修對於曹操心思的揣摩,就不得不提起《三國演義》當中的經典橋段:一人一口酥。小說當中寫道:又一日,塞北送酥一盒至。操自寫“一合酥”三字於盒上,置之案頭。修入見之,竟取匙與眾分食訖。操問其故。修答曰:“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操雖喜笑,而心惡之。

羅貫中用一句“操雖喜笑,而心惡之”來表現出曹操內心的陰沉以及他對於楊修的厭惡。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為什麼要厭惡聰明絕頂的楊修呢,他最喜歡的不就是人才嗎?

曹操喜歡人才不假,但他喜歡的是能為己用,且對自己不會產生威脅的人物。《三國演義》裡的曹操性格狠辣無情,羅貫中將他描繪成忘恩負義之輩,他殺了呂伯奢一家,對陳宮說道:“寧使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邀請劉備煮酒論英雄時用龍比喻他心目中真正的英雄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吐霧興雲,翻江攪海;小則埋頭伏爪,隱介藏身;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秋波之內。此龍陽物也,隨時變化。”這說明曹操心目中的英雄,不是頂天立地的漢子,亦不是光明磊落的君子,而是能屈能伸,翻江倒海的梟雄。

曹操就是這種梟雄,而梟雄最忌諱的就是自己沒有秘密,他們的內心當中隱藏著許多不願意別人知道的事情以及想法,而這些就是他們的逆鱗。可是楊修卻屢次觸犯曹操的逆鱗,事實上曹操手下的謀士能揣摩曹操心思的不在少數,荀彧、郭嘉、賈詡,他們都是才智近妖之人,想猜到曹操的心思不難。然而荀彧等人知道收斂,他們不會主動炫耀自己的小聰明,讓曹操難堪。

可是楊修不同,他在《三國演義》當中堪稱作死,明明被曹操委以重任,卻輕浮驕傲,屢次讓曹操下不來臺,搞得曹操十分不爽。在曹操與劉備相持不下,進退兩難時,曹操嘆息道:“雞肋而已。”沒有人知道曹操這句話的意思,然而楊修卻說道:“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決矣。”楊修讓大家準備退軍,當曹操得知以後震怒,隨即以擾亂軍心為由將楊修斬殺。

實際上曹操殺楊修當然不只是因為這句話,《三國演義》裡的曹操雖然狠辣無情,但終歸還是惜才,許多以前敵對勢力的賢才他都能尊敬對待,更何況還沒有產生什麼實際影響的楊修呢?其實曹操想殺楊修的想法早就有了,“雞肋”事件不過是他的藉口而已。曹操對於賢才可以不計前嫌是真,但縱觀曹操喜歡的賢才,劉備手下的關羽,忠肝義膽,仁義無雙,常山趙子龍則勇猛無匹,他們雖然是劉備的部下,且與曹操是敵對關係,但曹操欣賞他們身上的忠和義,因此曹操才會費盡心機想招攬他們。

然而楊修不同,他恃才曠物,揣摩曹操的心思,同時還參與奪嫡之事,這樣的威脅對於曹操來說可謂讓他寢食難安。可以說楊修用自己的小聰明,讓曹操越來越討厭他,最終將他殺掉。

羅貫中認為曹操殺楊修是因為嫉妒,然而即使是在《三國演義》當中,曹操殺楊修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楊修觸犯了他的逆鱗。這樣的人,不管有沒有才,曹操都會殺他,否則他就不是梟雄曹操了。

當然,正史當中楊修的死因應當再加上兩條:一是他扶持曹植,二是他的父親是楊彪,他的外祖父是袁術,而這些人都是曹操的死敵。不過不管是正史還是《三國演義》,楊修的死都應該歸咎於他的小聰明,他如果懂得內斂,恐怕最終的結果會不一樣。


歷史戰爭


曹操討厭楊修的最大原因是,作為曹植老師的楊修會對自己未來的繼承人曹丕構成威脅。


《三國演義》裡的楊修,字德祖,是太尉楊彪之子,東漢末年的文學家。他學問淵博,心思聰慧,時任丞相府主簿。

按說曹操是個禮賢下士愛惜人才的梟雄,為何討厭如此人才的楊修呢?縱觀三國全書,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楊修此人雖然聰明睿智,但其在政治和軍事上皆無建樹,頗有點兒紙上談兵的耍小聰明意味。曹操是個務實的人,對此不喜。

其次,作為曹操的秘書角色,楊修太精明瞭,太善於揣摩領導的心思。書中有一個“雞肋”的小典故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曹操親自率兵攻打漢中時,由於一系列原因導致大軍進退兩難。當晚紮營時,曹操隨口擬了個“雞肋”的口令,結果楊修馬上通知大家收拾東西準備撤退。

本來這次進軍的難處是進攻沒有好處,撤退又怕人恥笑,曹操正進退兩難之際。沒想到偏偏楊修說,雞肋吃起來沒肉,丟掉了又覺得可惜,這種明目張膽不給領導一點兒面子的做法讓本就心胸狹窄的曹操惱羞成怒,於是就找個藉口索性把楊修殺了。



作為領導的秘書,既然猜透了領導的心思,就應該為領導排憂解難,想辦法去解決難題。但看似精明的楊修不僅不幫忙反而讓領導下不來臺,由此可見,楊修只是個會耍小聰明而無大智慧的庸人,所以曹操由不喜歡到討厭,乾脆殺之了事兒。

再次,曹操討厭楊修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楊修介入到了曹氏家族爭權奪位的風波中。此時曹操已經把曹丕視為繼承人,而勢力強大的曹植勢必會成為後患,曹植的老師楊修不僅有才有謀,而且還是袁術的外甥,所以為了給繼承人曹丕掃清障礙,楊修首當其衝必須先除掉。



綜上所述,楊修由被討厭到被殺,究其原因是他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只有小聰明而無大智慧,認不清政治局勢,站錯了隊伍,導致自己最終成了曹魏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歡迎點擊關注墨魚軒書畫,閱讀欣賞更多文史典故!)


墨魚軒書畫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討厭楊修是作者明確寫出來的。而且,楊修也的確是死在曹操之手。

在第72章中,有一段文字就說明了曹操對楊修從討厭到欲將其除之的過程。

曹操開始對楊修產生忌諱。

曹操想要造一座花園,花園建成之後,曹操前去觀賞,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離開了。大家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楊修見了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改造之後又請曹操觀賞,曹操一見大喜。

得知是楊修明白他的意思,曹操雖然嘴上稱讚,“心甚忌之”。

曹操對楊修產生厭惡之心。

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放在桌上。楊修見了,竟然打開盒子,把酥分給大家吃了。並且對曹操說:“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

此時曹操雖然臉上笑著,“而心惡之”。

曹操更加厭惡楊修。

曹操本性多疑,怕別人暗中謀害自己,經常吩咐身邊的人,在他睡著後不要接近於他。

一天,一個侍從因為在曹操睡著後給其蓋上被子,而被曹操在“夢中”殺害了。

別人都以為曹操真的是在夢中殺人。但只有楊修對著死去的侍從感嘆說:“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

曹操聽見了,“愈惡之”。

曹操產生殺掉楊修之心。

曹植喜歡楊修的才華,經常與楊修徹夜長談。曹丕與曹植爭奪世子之位,而楊修數次提醒和幫助曹植。被曹操知道後,曹操認為楊修欺騙他。

此時已有“殺修之心”。

楊修被殺。

曹操屯兵斜谷界口,欲要進兵又不能取勝,欲要收兵又恐被恥笑。正在猶疑時,見到碗中的雞肋,於是隨口以“雞肋”為夜間口號。

楊修見以“雞肋”為號,便叫士兵收拾行裝,準備歸程。他解釋說:“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來日丞相必然班師,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曹操得知後,大怒。以惑亂軍心之罪,將楊修殺了。

楊修之死,一方面是因為曹操本性多疑,不喜歡別人看透自己的心事;另一方面,楊修也是死在自己恃才放曠、不懂收斂的缺點上。

所以說,做人不能學楊修,即便真的滿腹才華,也要收斂鋒芒、低調行事。


玲瓏書語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喜歡一個人,可以沒有理由;但是不喜歡一個人,肯定是有理由的。

曹操找個人,以廣納賢士著稱,但是卻殺了楊修這個能人。

肯定是有什麼特殊的情況。

在人教版九年級語文課本中,就有《楊修之死》這一篇文言文。

講的是楊修自作聰明,最後被曹操斬殺的事情。

曹操出兵漢中,欲佔領此地威脅蜀漢,但是被劉備拼盡全力抵抗,進退不得,正在鬱悶,正好晚餐來了,曹操望著眼前的雞肉湯,隨口說出來記了兩個字。並將這兩個字作為當天晚上的口號,楊修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從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兩個字,成功推測出了曹操想退兵的意思。

關鍵是推測出來就算了,楊修還嘴快,把這件事告訴了夏侯惇。夏侯淳,這個大老粗就真的去準備退兵了,讓帳下的士兵收拾東西。準備回家。
曹操知道了,這件事之後非常生氣,這可是擾動軍心,於是就把楊修斬了。

當然並不是因為這一件事情,之前還有闊子門事件、一人一口酥事件,等等,都讓曹操覺得楊修找個人有點小聰明。

最關鍵的是,楊修還和曹植走的很近,用自己的聰明,幫助曹植屢次取得曹操的歡心。但是這也干擾了曹操對繼承人真實水平的判斷。最終曹操還是殺了楊修。

楊修自己也知道,自己和曹植走的太近了不好,最後果然因此喪命。

楊修和司馬懿相比,都是腦子很厲害的人,但是兩者結局截然不同。

充分說明了,什麼是小聰明,什麼是大智慧。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曹操狡詐多疑,自視甚高,又愛慕虛榮,心胸狹隘,處處想表現得高人一頭,以彰顯自己的才能。其實比他聰明的大有人在,只不過礙於他的權勢,又深知他的性格,不敢表現得比他強罷了。不幸的是楊修智商有餘,情商不足,實在不適合在職場混跡,要說在一合酥,和改大門的問題上,只是抖抖小聰明,只是讓人厭惡罷了,還不至於惹禍上身,後續一系列做法簡直就是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典範。

在輔保曹植的問題上,過於任性,只看到曹植的文采和品行,就意氣相投,完全不顧及政治考慮,就已經和核心政治圈漸行漸遠。輔保曹植過程中繼續任性,陪主子酗酒誤事,還繼續耍小聰明,留字條對答曹操,一方面玩世不恭,一方面再次顯示得比曹操聰敏,更重要的是體現出能參透領導心思,特別是參透了曹操這種奸詐之輩心思,可就要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了。

以上只是令人生惡,最多棄用,不至殺頭。

真正把楊修推上斷頭臺的是兩件事,一個是指破曹操殺內侍,這可是曹操的大忌,讓他感到生命的威脅,但還是小事,私事,不能說破的事,想殺殺不得。直到雞肋事件,曹操正在鬱悶,無處發洩,楊修送上門來,坐實動搖軍心,散佈謠言之罪,終於趁了曹操心願。

楊修之死,妥妥的職場反面典型,當為你我借鑑。


火熱之夏1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麼討厭楊修?

第一是因為曹操的疑心太重,總是害怕別人看透自己的心思。有這麼一件事情,塞北給曹操送來了一盒酥,曹操就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個字,楊修看見了這三個字,就打開把它分給眾人吃了。曹操知道了,問楊修:為什麼分給眾人吃了?楊修說是曹操的命令,是曹操寫了一人一口酥,所以就分給眾人吃了。楊修為了顯示自己的才華,經常把曹操的真實想法告訴大家,也就是說曹操的心思總是被楊修看透。所以曹操特別討厭楊修。

第二是楊修插手了曹操的兩個兒子爭奪太子之位的事情。在曹操的兩個兒子爭奪太子的過程中,楊修利用自己的聰明,總能看透曹操的心思,處處幫助曹植。比如曹操讓兩個兒子出鄴城,曹操暗地裡囑咐了守城門的人,不讓兩個兒子過去,楊修告訴曹植,如果不讓出城門,就把守城門的人給殺了。曹植殺了守門人,並出了城門,曹操非常高興。後來曹操知道了這件事情是楊修搞的鬼,就非常氣憤。

出於以上兩點,曹操特別討厭楊修。





文眾說易經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文學家,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母為袁氏(司徒袁安曾孫女)。他為人恭敬,學問淵博,特別聰明!

他為啥一定會被曹操所殺呢?九年級人教版語文第17課有一篇課文叫《楊修之死》,節選自古代歷史小說《三國演義》。這篇文章較好的說明了楊修之死的原因!總的說來就是太聰明,能夠揣測曹操在想什麼,而且每次的揣測都是對的。其實你揣測一下,對了也沒有多大關係,但楊修還總喜歡說出來,這就犯了君主的大忌了。君心從來都是不可揣測的!曹操念在楊修有功的份上,說出來也沒有殺他,接下來的楊修不僅不知收斂,反而根據揣測直接做出決策了,而且是軍事決策——當夜曹操心亂,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惇問其故。惇曰:“主簿楊德祖⑦先知大王欲歸之意。”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⑧。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⑨於轅門外。——來自原文!這樣一來,曹操就不得不殺了他了。楊修之死大部分都可以歸結於他咎由自取!

下面是網絡中對楊修之死原因的總結,非常到位!第三點尤其重要,可以當做正史中曹操殺楊修的原因,而不是小說演義!貼出來,希望能幫到你!

一是由於楊修能夠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慮到留他在身邊終不免造成禍患,總想找一個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殺掉。這大概是許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楊修恃才放曠,為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作歸計,因此,他的被殺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贄點評《三國演義》時對這件事曾寫道:“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於楊修已深深捲入曹丕和曹植爭奪接班的鬥爭之中,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將成為這場鬥爭的犧牲品。曹操為身後接班人的安危考慮必定會殺掉他的。





金庸小迷妹


曹操討厭楊修主要原因,我感覺還是政治上的兩大因素。一,楊修參與了古代皇室權利之爭的奪嫡之爭。在當時曹操對曹丕和曹植倆人由誰來做太子繼承魏王一事頗為猶豫的。楊修作為曹操身邊的親信,必然是曹丕和曹植爭奪的對象。曹植作為一個天下聞名的才子,或許更對楊修的胃口,而曹植這個時候“特見寵愛”又兼主動示好,楊修遂順水推舟加入曹植一方參與了這次殘酷的奪嫡之爭。二,楊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觀念與曹魏政權的利益有衝突,楊修是袁術的外孫,而政治觀念與孔融及禰衡等清議復古派是一路,因此又見忌。禰衡在評論武昌眾人的時候,說:“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也就是說只看得其二人,其他人不足道。而孔融推崇劉備更過於曹操,因此可以說處處與曹魏政權作對,可惜又沒有政治和軍事上可以對抗的實力,只能佔些口頭便宜。所以最後被曹操殺了。


書友請慢走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先生以七分史三分演義而寫成的鴻篇鉅著。歷史上的眾多人和事,經過再塑造,個個性格鮮明、栩栩如生。本題提到的曹操和楊修,就是書中重彩著墨、精雕的兩個人物。

曹操在《三國演義》
中被稱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在後來的戲曲中更刻劃為白臉奸臣。

其實曹操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麾下文臣眾多,戰將如雲。從舉孝廉,到漢獻帝時的丞相,乃至被封魏王,是三國曹魏的奠基人。

而楊修,則是曹操丞相府的主薄。史載:是時,軍國諸事,修總知內外,事皆稱意。學識淵博、聰慧過人。

但曹、楊二人有一個天生相剋的特質:曹操生性多疑,最忌自己的心思被人看破。而楊修聰明而外露,常以洞悉他人內心而顯擺,以下的三件事,終於成了楊修被殺之罪。

一,曹操討伐張魯,久攻不下,又斷了糧草,巧遇幾天大雨,猶豫不決,一日正在吃雞,軍士請示當晚的口令,曹操隨口說"雞肋"。楊修忙催兵士收拾行囊,曹操聞言,問之何故?楊修自以為聰明的說,雞肋,食之無肉,棄之有味。不正說明丞相要退兵嗎?曹操不悅。

二,曹操丞相府新修了一座園子,帶眾人參觀驗收,沒做評價,僅在一處門上寫下了一個"活"字。楊修私下讓人把門改窄些。幾天後曹操來看,問為何改窄,楊修又一次賣弄起小聰明,門內有活是闊,是丞相嫌門有些寬。曹操心中暗想,自己的內心竟被此人看透,很是惱怒。

三,一日有人給丞相府送來點心,曹操在其中一合上寫下一合酥,揚長而去。楊修召眾人打開吃起來,待曹操返回見狀,何人所為?楊修答道,丞相寫的一合酥,拆開看,就是一人一口酥。曹操暗想,此人留不得。

加之曹植與楊修關係密切,經常聚在一起豪飲、徹夜大醉。曹操終於以輕佻狂顛、誤導世子之罪殺了楊修。

大聰明隱而不露,小聰明則處處顯擺。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反害了卿卿性命。


晚亭與落霞同暉


楊修揣摩曹操心理屢屢猜中有時還略勝曹操一疇。曹操在一盒酥上寫“一合酥”,楊修拿起勺子給每人吃一口(一人一口酥)。曹操在一花園遊玩後在大門上寫一“活”,大家都在想什麼意思,楊修說把門樓擴一下。“闊”門活就是寬闊點。楊修和曹操同時看了曹娥碑文背面的“黃娟幼婦外孫齏臼”,曹操未明白何意而楊修已知。曹操先不讓講等他想出來後再說,一同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想出來“絕妙好辭”,並與楊修一改。曹操嘆惜我與楊修文學相差三十里路。最為要命的是口令“雞脅”,曹操一個隨意囗令讓他理解為進退兩難並傳出撤退信息,動搖軍心擾亂曹操作戰佈署。楊修恃才傲物,不僅讓“領導”出醜還動搖了軍心,楊修不死誰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