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能當上皇帝,是天命所歸,還是自己的努力?

小破孩的吃瓜時光


劉邦能當上皇帝,是天命所歸,還是自已的努力,我認為除了時勢造英雄,主要還是靠劉邦個人努力的結果,我有以下主要理由:

第一點在勝利面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能夠虛心吸納別人的建議。

秦末暴政,天下風起雲湧,陳勝、吳廣起義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漢高祖劉邦一介平民,提三尺之劍,建立大漢王朝,乃是漢朝英雄榜名列第一位。

劉邦自年少雖稱為無賴,但是素有大志,看到秦始皇出遊威武雄猛的樣子,發出感慨:大丈夫當如此。劉邦順應歷史潮流,在沛縣起兵,隨後與項梁聯合,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展示英雄的壯志和才華。

立楚懷王后,劉邦率軍西征,攻取漢中,大破秦軍,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在軹道旁向劉邦獻上傳國玉璽,秦朝滅亡。

劉邦進入咸陽以關中王自居,看著富麗堂皇的宮殿,不自覺迷戀其中,準備就此住下。樊噲勸他:天下未定,你難到想當秦王嗎?劉邦不聽,張良又來勸,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逆於行。

劉邦於是率軍退到灞上,並且召集當地德高望重之人,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廢除。劉邦獲得了民心。

劉邦有錯誤就及時改正,別人建議正確能夠虛心聽取,在勝利面前頭腦冷靜,這為他以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第二點在危險面前保持鎮定自若,能夠機智靈活脫險。

劉邦奪取漢中後,犯了一個政策性的錯誤就是派兵佔領函谷關,讓項羽抓住劉邦想稱王把柄,再是他軍中將領曹無傷背叛,向項羽告密劉邦想稱漢中王,搶奪無數財寶,項羽大怒,準備攻打劉邦,當時劉邦有十萬人馬,項羽有四十七萬,和項羽勢力懸殊很大,無法與他抗衡,劉邦面臨滅頂之災。

危機時刻,項羽的叔叔項伯為了救張良,深夜騎馬找到張良,詳細告訴了張良讓他趕快逃避。張良及時向劉邦彙報了此事,劉邦憑親情和真情說服項伯,項伯同意幫忙。明天清晨讓劉邦到鴻門向項羽道謙。

鴻門宴上危險重重,殺機四伏,劉邦用謙虛而恭敬的態度向項羽賠禮道謙,消除誤會,先穩住了項羽。但是范增執意要殺劉邦,讓項莊在宴會上舞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伯挺身而出,用劍和身體護住劉邦,項莊計劃落空。劉邦以拉肚子為由溜出宴會,趁此逃脫了。

劉邦在鴻門宴除了項伯、張良、樊噲幫忙外,主要還是靠自已的鎮定和冷靜,使他成功逃脫危險境地,劉邦在危險之中不慌不亂,始終有條不紊按計劃行事,這種生死麵前鎮定和冷靜是他取得勝利一個根本保障。

第三點在逆境面前保持堅定的信念,並以出奇制勝的策略旗開得勝。

鴻門宴之後,項羽分封各路將軍為王,劉邦封為漢王,領土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一縣,國都為南鄭,軍隊削減為三萬人,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權力。並且封秦降將章邯三人為王,佔領關中地區,也叫作三秦,以扼制劉邦阻止向外發展。劉邦忍聲吞氣接受封王,率軍入關中,拆掉棧道,以示無東出之意,來麻痺項籍。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揮軍東出,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重返關中,平定三秦,準備與項羽爭天下。

楚漢相爭四年,劉邦與項羽打成平手,兩軍形成對峙,楚漢定盟,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劉邦和項羽形成僵局之際,雙方對比力量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而劉邦計從張良,以封賞籠絡韓信、彭越、黥布等各路諸候王,使劉邦迅速佔據了優勢,勝利的天平向劉邦傾斜。

劉邦、韓信、彭越、黥布等各路漢軍共70萬,楚軍10萬在垓下進行決戰。韓信以誘敵深入的戰術,大敗楚軍。楚軍僅剩二萬傷軍退回軍中,陷入重重包圍之中。楚軍糧盡兵疲,韓信讓漢朝士兵夜唱楚歌,四雨楚歌,使楚軍思鄉厭戰軍心瓦解,最後楚軍全軍覆沒,項羽自刎於烏江邊上。

劉邦君臨天下,在山東定陶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劉邦為漢高帝,定都為長安,意為國家長治久安之意。

劉邦在逆境之中堅定信心,養精蓄銳,等待時機的到來,並且團結大部分人,終於突破阻力,一統天下。

總而言之,劉邦當上皇帝,主要還靠自己積極進取,奮發努力的結果,靠天靠地不會等來一切,只有自己不畏艱難,堅韌不拔,堅持不懈,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這才是他自已取勝的關鍵。

以上是本文的拙見,歡迎學習交流。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先說結論,劉邦能當上皇帝,如果認為是天命所歸,那就太天真了。天命所歸是世人對劉邦的認可,但並不代表劉邦取得天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畢竟有個天才般的戰神級別的項羽,所以劉邦得到天下,還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不是所謂的天命所歸。

楚漢四年之爭 劉邦敗多勝少

在秦朝滅亡之後,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長達四年的大規模戰爭。在這幾年,與項羽的正面對抗當中,劉邦是敗多勝少,尤其是彭城之戰,被項羽三萬兵力大破劉邦五十六萬聯軍。為何劉邦經常失敗,但最後卻贏得了勝利呢?

劉邦善用人才

漢初三傑張良、蕭何和韓信,在劉邦滅秦和滅楚的過程中,這三人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人原先在項羽手下,但後來都到了劉邦的麾下,比如韓信、陳平等優秀將才與謀士。在建立漢朝後,劉邦在慶功宴上總結了一下自己獲得勝利的原因,我們可以看出劉邦的識人、用人確實是項羽不能相比的。

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不如張良;撫慰百姓供應糧草,不如蕭何;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不如韓信。

但是,劉邦能做到知人善任,人盡其用,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這時能取勝的關鍵;相反,項羽只有一個范增,但因為一些小事而去猜疑棄用,這是項羽之所以失敗的原因。

劉邦善於聽從建議

項羽本身能力突出,很多事情項羽自己拿主意,這是非常有主見的做法,但如果合理的聽取建議,相信項羽不會敗,比如定都關中,但項羽想著衣錦還鄉,堅持要定都彭城等。對比一下,劉邦先入關中,按懷王“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劉邦關中王是名正言順的,劉邦因此到咸陽後,大肆享樂。


在手下樊噲和張良的勸說說,劉邦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未定,不該在此長留享受,而後駐軍霸上,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與民無犯,深得人心。


結語:這從兩個方面分析下,劉邦得到天下,哪有什麼天命所歸,劉邦多次在戰爭中失利,例如鴻門宴、彭城之戰、滎陽之戰等等,劉邦九死一生才能平定天下。沒有自身的努力,只以為天命所歸,是不可能取得天下的。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您猜怎麼著?劉邦剛起兵的時候也沒想到他能把事業發展得這麼大。

劉邦的天命

劉邦的爹孃,早就應該告訴劉邦,當年雷電交加,一條蛟龍趴他孃的身上,他娘才懷了他。他乃赤帝之子,不是凡夫俗子,不管他咋折騰,天下都是赤帝之子的。還有,劉邦的岳父也曾經告訴過劉邦,貴,妙不可言。

如此天命歸於一人,劉邦為啥還要到了48歲高齡才起兵打天下呢?難道說,暗地之中有高人指點,他48歲以前切莫起兵,起兵必敗,必須不早不晚,恰好48歲,天命如此,怎可隨意改變?

現實的劉邦

可惜,現實中的劉邦可就可憐多了,從起兵之日起,他就一個目標,帶著兄弟們,好好活著。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並不是我想贏,只是我不想輸而已”。

劉邦就這樣,一路打啊、逃啊、殺啊、搶啊、折騰啊,多少次死裡逃生?突然,打著打著,劉邦發現,對手越來越少,一個一個地被消滅了,他突然成為了最強的那一個。

公元前202年2月的一天,當楚王韓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趙王張敖、長沙王吳芮一起,跪在他的面前,請他即位稱帝的時候,劉邦感慨的必然不是天命如此,反而有可能是“沒想到啊,沒想到,我劉三兒也能有今天”。

劉邦假意推辭,諸王再拜,劉邦才“勉為其難”地把這個皇帝位坐上了。


然後劉邦向全天下宣佈:“我劉三兒,當這個皇帝,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天下的老百姓,是天命如此。”

可是,你信麼?


水一白


劉邦出漢中,滅三秦,佔領關中時,並沒有當皇帝想法。而是為反對霸王分封諸侯,又殺楚懷王義帝所逼結果。

聯合三秦魏趙五國五十六萬進攻楚國的項羽老窩彭城勝利後,也並沒有想當皇帝。

劉邦和齊相田榮,同時起兵東西開始反對項羽,出陳倉,先打雍王章邯,將章邯圍困廢丘城中,收降塞王司馬欣,翟五董翳,佔據三秦之地。

田榮也殺掉膠東王田市為齊王,以彭越為將反對項羽,佔有三齊之地。又聯合劉邦,陳餘同共眹合舉起反對項羽分封諸侯的大旗。

項羽面對東西兩面進攻。以鄭昌為韓王,阻擋劉邦東進,又以肖公角為將,打擊彭越軍隊。劉邦以張良為將,但張良作戰不利,無有進取地方。張良卻智慧地能矇騙項羽說,劉邦得關中後,無意東進,使項羽開始放鬆對西面打擊。

項羽親自領兵北上,打擊田榮。劉邦卻趁機出兵函谷關,向河南進軍,申陽王,韓王鄭昌都相繼歸附投降,使劉邦所控制河南地方接近山東彭越的鉅野澤地區,黃河南北兩岸都是劉邦勢力。反對項羽力量,很快就要連成一體。

項羽在劉邦和田榮聯合打擊下,命運下滑叵測,政權危機。劉邦率兵又到臨晉東渡黃河,收降魏王魏豹,攻佔河內擒獲殷王司馬印。淮河以北,除彭城是項羽的老窩,燕王臧荼控制遼東地區,都是反對項羽分封的政權割據的反楚力量所佔據。

劉邦認為,剿滅項羽霸王的時機己經到來,從修武平陰津南渡黃河,抵達洛陽,昭告天下諸侯,誓師伐楚,率領五國諸候 趁項羽還在山東,被田榮拖住,直取彭城。以項羽殺義帝楚懷王為藉口,說項羽殺害義帝是大逆不道,與領導關中河南之兵,與天下諸侯,要共擊項羽為義帝報仇,得到五十六萬軍隊多國人馬支持,還有東面的彭越也率三萬支援。攻破了項羽老窩彭城。

但勝利後輕心大意。驕傲淫慾,項羽領三萬精兵,利用拂曉,在魯瑕丘擊破樊噲前哨,用從西向東反擊劉邦側背,展開大戰。劉邦軍隊對項羽精銳騎兵突然襲擊,無力組織抵抗反擊,慌張後退,自相踐踏,亂作一團,被殺十萬餘人。劉邦大敗而逃,項羽追擊,又在彭城南被殲十萬餘,又在靈壁的睢水河邊再被斬殺劉邦軍隊十餘萬人,劉邦軍隊都被趕入睢水河中溺死不計其數,睢水為之不流。

忽然西北颳起大沙暴,猛襲而來,天昏地暗使項羽放鬆警惕。劉邦趁此機會僅帶十幾突圍而逃。漢軍幾乎全軍覆滅。

劉邦統一天下夢想,第一次就被項羽所粉碎。諸侯又都跟隨項羽行動起來打擊劉邦。

劉邦退到熒陽,但沒投降屈服。雖然有塞王翟王魏王陳餘都投降項羽。也沒有使劉邦罷戰而歸。反而再次組織軍隊佔據滎陽抵抗。在滎陽又被項羽包圍,他再要紀信扮演自己投降之時能出城趁亂逃走了。再組織軍隊聯絡諸侯,用成皋之地利,依靠關中漢中之資源,聯合東方游擊戰的彭越又一次整合諸侯集團的優勢力量,和項羽在河南展開二年多的拉劇戰。使項羽更加孤立,反而拉回失去諸候,還贏得許多項羽部下反叛歸降,迫使項羽多方面作戰,戰略形勢十分不利。項羽不得以楚河漢界要平分天下。

但劉邦在張良陳平提議下,繼續下全力追擊項羽的楚軍。

在固陵遇到項羽打擊失敗後,雖也召令諸侯共進,但諸侯觀望不前,劉邦又大力封賞聯絡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給他們封侯。共同圍攻項羽在垓下決戰,重創楚軍。

劉邦再次號令天下諸侯,組成了七十多萬的天下諸候軍隊,與項羽的十萬疲勞殘軍在垓下(安徽靈壁)展開決戰,劉邦誘敵深入,十面埋伏,使項羽身被重傷數十處在烏江自刎而死。徹底消滅項羽軍隊諸侯共同大會

劉備在諸侯王共同上書下,大家請他當皇帝。劉邦開始還假意推辭。韓信發話說。您雖然出身貧寒,但能率領眾人,掃清暴秦,誅殺不義,安定天下,功勞超過諸王。您稱帝,是眾望所歸。

劉邦當然早就等待此話,立馬說,你們大家都這樣看,覺得這樣有利於天下吏民,那就按你們想法辦吧。

當上大漢皇帝。

大漢劉邦皇帝是推薦出來的。不是象劉備一樣自封的,他當選是楚漢爭霸,他始終領導諸侯得到最後勝利的結果,更是大家推舉的結果,有廣泛政治基礎。

劉邦為統一天下,一生奮鬥,保衛國家統一,對分裂的臧荼,張敖,韓王信,英布等先後率軍鎮壓,廢除他們諸侯,都是為了保持天下統一中央集權。他的皇帝位子不是平白而得,是出生入死,百敗百戰最後卻一戰成功贏得大家尊崇,大家推薦得到的。不是天命所得。是百折不撓的毅志奮鬥所得的,沒有一點僥倖的成份,是浴血拚殺的結果。不是天命所賜。更是犧牲部下很多很多生命換來的。


ww3721王建文


劉邦本出身於市井豪傑,擔任泗水亭長之時奉命押送邢犯前往驪山修建宮殿。劉邦在押送犯人的時候,由於其兵力十分有限很多的囚犯便陸陸續續的趁機逃跑,劉邦細下心來想到,這樣下去估計還沒有達到驪山押送的犯人估計就跑得差不多了,橫豎都是死,思考再三後還不如放掉囚犯,各奔前程。於是劉邦將囚犯們鬥召集了起來,對大家說道:“明天我自己也要開始亡命天涯,大家就在這個地方解散了吧。”很多囚犯聽了非常欽佩劉邦的為人,願意跟隨其左右。有天晚上在他們逃命的路上橫跨這一條白蛇,前面的人見了都退了回來。劉邦提劍上前把白蛇一間兩段,白蛇開口說話:我是白帝的兒子,你是赤帝的兒子。今天你斷我頭,我鬧你頭;斷我尾就鬧你尾。結果是斷了中間,果不其然,好好的西漢王朝中間就插入了短命的王朝:王莽(新朝)。這些只不過是回答了問題的前半句:天命所歸。雖然高祖提三尺劍,斬蛇起義的故事是劉邦為了名正言順的起義取天下而虛構的。但在當時百姓覺悟不高的年代,他們都信了!都認為劉邦乃天命所歸,跟他混有奔頭!

問題的後半句:當上皇帝是自己的努力嗎?

很明顯努力是必須的,但是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你也取不了天下。就像馬雲的阿里巴巴一樣,沒有“十八羅漢”的協同奮鬥是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的。劉邦打天下之初本性仁慈,做人總會留一線。當時鴻溝議和之後,本來劉邦打算引兵退回漢中的。天命就在這一刻改變了!項羽此刻兵成劣勢,正往回撤。而張良、陳平強烈建議劉邦撕毀鴻溝合約,率兵追擊項羽。劉邦猶豫再三堅決不做不仁不義之人,張良說:現在不幹,以後永無機會,我們跟著你也沒有什麼意思了等等。最後劉邦大徹大悟召集各路藩王一同合圍項羽。大梁王(彭越)軍三十五萬,九江王軍二十五萬,陸賈軍二十九萬,盧綰軍一十萬,燕王軍二十五萬,趙王軍三十五萬,南越軍二十五萬,漢王御林軍六十萬,齊王本部下軍四十三萬,總二百八十七萬;連同劉邦本部兵馬共達三百四十餘萬。諸將俱來報數,聽候分調。信請子房、彭越上帳共議,指九里山為垓心。東至定國山,南至鳳凰山,北至大河,四下八方,隨高就低,山谷澗道,各因勢埋伏二十四處。最後各路漢將齊出,天不助項羽,不得已烏江自刎。

劉邦在張良、陳平和蕭何等謀臣的幫助下才一步一步登上皇帝的寶座的。項羽終歸是項羽,如果歷史重來一次,鴻門宴上項羽還是會放跑劉邦的,因為劉邦既有子房也是天命所歸。








九品史官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什麼是天命,最後是劉邦做了皇帝這就是天命,為什麼不是別人,偏偏是他。

當然一個人的成功,除了先天的條件好,和他後天的努力也是分不開的。

相比於項羽的少年得志,劉邦在年輕的時候還沒有任何事業,每天不務正業,遊手好閒。


說劉邦能做上皇帝是因為懂兵法,那真是天大的笑話。那麼這樣一個毫無本事的地痞,為什麼最後能與項羽抗衡,甚至在楚漢之爭中,逼死了項羽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劉邦雖然說自身的實力有限,但是他懂得把握人心,深知用人之道。

他出生於一個貧窮的人家,自己也沒什麼大的本事,但是我們看他手下的大將,謀略和才能都高於劉邦。

從一些歷史資料可以看出,劉邦這個人雖然有點心狠手辣,但是他非常懂得感恩,對那些以前幫過他的人,他升官了,也沒有忘了他們。

劉邦對部下是賞罰分明,有功就賞,有錯就罰,絕不姑息。公平對待每個人,因此籠絡了很多有才的人士為他所用。

項羽和劉邦在性格上都有點自負,但是相比於項羽從不聽人勸的自負,劉邦他可以聽從別人的意見,從來不會按著自己的性子胡來。

那麼,一個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斷改進自己的人,是懂得自我提升和進步的人,故步自封的人必然要被淘汰。

劉邦這個的人從小貧窮,沒什麼架子,自己要是犯錯誤了,能知錯就改,也能向對方賠禮道歉,這樣一來他的下屬們都很敬重和佩服他。

最後,劉邦這一個人特別懂得隱忍,原本他還是有點貪圖女色的,但是在謀士的勸告下,他便暫時收手了。

在鴻門宴上,知道自己的實力不如項羽,為了保命,他可以給項羽低頭,道歉,把打下的城池送給項羽。

但是一時的隱忍並不代表一世的隱忍,將目光放的遠大,有深謀遠慮的人,才能以弱勝強,取得最後的勝利。


江水趣談


命運是客觀存在的。是人生先天條件,運則是人生經歷中千變萬化的運勢。命和運在不同時間點的碰撞或組合,才產生了人人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態的結局。當然第三個條件最重要!就是個人的努力。

俗語講:機遇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已簡明、準確的說明了三者之間的關係。

劉邦能當上皇帝,後世表達不解的聲音不絕於耳。且多為項羽鳴不平。如唐人杜牧: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表達了對項羽烏江自刎的惋惜。近代柳亞子先生:說項依劉我大難。更對劉邦勝出感到不可思議。

史書記載中的劉邦,早朝確實不咋地,混跡於市井,近乎地痞。快四十了還未娶妻。常和幫狐朋狗友在一起,連他的父親劉太公都看不下去。

但秦末的農民起義,使劉邦有了施展才能的機會,是天賜良機。他斬蛇舉義旗。首先率軍攻入咸陽。被封為漢王。

按說一介布衣、平頭百姓,已至漢王應該知足。但劉邦並未安於現狀,忙著備戰。原來他的目標是要與項羽爭奪天下。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四海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就充滿了帝王之氣。

而反觀項羽,沽名釣譽、沐猴而冠、安於現狀、貪圖享受。這給劉邦提供了絕佳機會。

上蒼又給劉邦送上了三位高人:鎮國家、撫百姓、不絕糧道的蕭何;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的張良;連百萬之兵,攻必克、戰必勝的韓信。

時機己成熟,劉邦漢軍出漢中、滅三秦、取代地、收燕趙、拿下齊魯大地。垓下劉項決戰,項羽兵敗,烏江自刎。

善抓機遇和戰機,能知人善用不起疑,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永不言棄!幾個成功的要件均已具備,才成就了漢高祖劉邦。使他成為開國皇帝,也是四百年漢朝基業的奠基人。


晚亭與落霞同暉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歷史上所謂的一些天命所歸的說法不過就是愚民之計罷了。遍觀古代史我們可以發現。原本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一個人。只要他有了出息,再或者當上皇帝之類的時候,立馬就會傳出這個人出生之時天生異象的傳言。要麼一輪紅日,要麼滿室生香之類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神話自己達到愚民的效果。並且使得自己的統治合理性,合法化。


比如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陳勝在造反之前不也把一張寫有“陳勝王”的布條塞進了魚肚子。之後又把魚買回來給大傢伙吃。結果人們發現魚肚子裡有“陳勝王”的布條還以為是老天的啟示呢。之後陳勝吳廣兩人合夥導演了一出“狐鳴鬼火”的把戲。徹底讓囚卒們相信了陳勝是天命之子。後來陳勝吳廣才敢揭竿而起造反。如果沒有之前一系列的鬼把戲。陳勝怎麼可能成功拉攏其他人和他一起造反。

事情總是驚人的相似。劉邦斬白蛇起義和陳勝的“狐鳴鬼火”驚人的相似。目的就是為了愚弄別人。讓別人以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只有這樣別人才會心甘情願的跟著劉邦造反。可以說劉邦深的忽悠人的好處。統治者為什麼會是統治者?就是因為他們會騙人。


那麼劉邦的天下真的是天命所歸嗎?結果自然是不可能了。劉邦的天下是他一步步打下來的。雖然這其中劉邦的運氣驚人的好。但不管怎麼說一切以結果論成敗。再說了運氣不也是實力的一部分嘛。當然了,劉邦的成功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劉邦的成功離不開那些追隨他的臣子的付出。

漢高祖劉邦曾經對群臣問道“吾何以得天下”?群臣一頓馬屁狂拍劉邦。但劉邦皆不應允。之後劉邦說道“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我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之所以我能奪取天下全賴三人之功。可見劉邦自己也承認,他的江山是所有追隨他的臣子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這也充分的解釋了劉邦究竟是天命所歸還是後天努力成功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即是天命所歸,更是靠自己的努力

漢高祖劉邦數次遇險,命在旦夕,皆能逢凶化吉,化險為夷;屢次大敗於項羽,仍能重聚兵馬,東山再起。屢敗屢戰,越敗越強,簡直不可思議,如有神助,莫不是天命所歸。西楚霸王項羽百戰百勝,縱橫天下,然則垓下之戰,一敗塗地,自刎烏江。難怪霸王臨死長嘆:“此天亡我,非戰之罪”。

漢高祖劉邦出身微末,品行低劣。蹉跎半生,面厚心黑。但他確實一個天生的政客,這種能力近乎於本能。他永遠都能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永遠基於現實需要做出應對,起想法絕不被虛榮、情感和是非之分所羈絆。

他貪財好色,貪生怕死,出賣老爹,妻子理所當然,毫無負擔。他理性的可怕,漠視一切人類的情感,簡直非人。莫不真是上天安排結束這亂世的天選之子。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他看似流氓無賴,實則已窺測大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堅定的大腦腐


“劉季被酒,夜徑澤中,有大蛇當徑,季拔劍斬蛇。有老嫗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赤帝子殺之!”《資治通鑑》中這段記載就是在強調劉邦乃天命所歸。這樣的記載有很多。

天命所歸的描述我覺得可以表達兩種意思,一是人們對於一個從布衣到皇帝的人的認可、崇拜,畢竟他從秦二世時代解救了人民。二是劉邦為自己造反樹立一個好的形象。

無論如何這些都是虛的,他的成功還是靠自己的實力來完成的。

第一 唯才是用、知人善任、善於採納意見,他身邊的人無論世家貴族,還是販夫走卒,流氓強盜,有本事大家都能來一起建功立業。

第二 忍辱負重,鴻門宴大家都瞭解,一般人可行?

第三 他能統一戰線,聯合諸侯打敗項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