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岳飞所向披靡;秦桧大奸大恶;宋高宗赵构昏庸无能。这是我们的传统印象,读史深一点你就会发现,在岳飞本人身上就藏着很多谜团,包括他的死,这背后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浮在表面上的秦桧,或是宋高宗赵构。

大家会认为宋高宗担心岳飞直捣黄龙府,迎二圣还朝会威胁自己的帝位,所以12道金牌命岳飞班师,以莫须有的罪名赐死岳飞,真是这样的吗?

随着研究史料的深入,他们俩其实都没那么重要!发现深层次的原因不在于此,读懂岳飞本人和他为什么必须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权力社会的秘密。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岳飞之死的疑点

疑点一:违背宋朝祖制

岳飞之死其实很蹊跷,宋代自太祖赵匡胤在太庙里立石牌开始,形成祖制:“士大夫及上书言世者不杀,子孙当皇帝的杀掉这种人,天必谴之。”这之前是个秘密,供奉在太庙中,但靖康之乱之后这个秘密就公布天下了。恰巧在两宋交接之时发生了两起杀大臣的事儿。

  • 第一起:杀张邦昌:张邦昌,字子能,是北宋末年宰相,靖康之难后,被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历时一月。金国撤兵后,张邦昌抱着玉玺赶紧还给赵构,让宋高宗赵构继续当皇帝,但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还是杀掉了没有什么过错,被动当皇帝的张邦昌呢?是因为传统权力社会的“皇统”不对。如果不杀张邦昌,宋高宗赵构就是伪楚的继承人,无法名正言顺的恢复大宋的皇统。杀掉张邦昌,不承认是从他手里继承的政权,而是从他手里夺回的大宋正统皇权。从这个上考虑,张邦昌也确实是必须死。

  • 第二起是太学生陈东和一个普通老百姓欧阳澈,这两人之所以被杀,是因为上书言事的话语实在太难听了,已经危及到宋高宗赵构的统治。他们言论核心是“赵构就不该当皇帝,钦宗皇帝还没死,只是北狩,你只能称制而不该元,继续沿用钦宗皇帝的年号来当家做主,意思就是什么时候迎二圣还朝,钦宗皇帝回来继续当皇帝,你只是临时性的。”而且他们是频繁的这样说。所以宋高宗赵构杀掉了这二位,但是杀掉后,就开始做表面政治文章,表示后悔不该如此冲动的杀掉上书言事者,发表悔恨言论。

所以从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宋朝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杀掉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在道德上是非常立不住的。所以第一个疑点来了,既然有祖制,岳飞又功勋卓著,又没任何具体过错?因何被杀呢?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疑点二:政治牌“迎二圣还朝”谁提出来的?

大家都在说赵构就怕迎二圣还朝,但史料记载其实这个说法是宋高宗赵构自己提出来的,作为自己的一张政治牌打出的。而且岳飞在政治上不是一个愣头青的人,比如有一次岳飞在出兵前给宋高宗赵构,上奏表,里面就特地的写了“迎天眷还朝”的话语,而未提及迎二圣还朝,此时的岳飞可以看出来是有一定的政治头脑的。

再者假设如果将二圣迎回来了,真的能威胁到宋高宗赵构的皇位吗?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宋高宗经营朝政多年,钦宗皇帝(徽宗皇帝已死)还朝如果手上没有军队和对官员的人事任免权,光有一个名位,可以夺取皇权吗?

这就在徽宗钦宗皇帝身上就有鲜活的事例:宋徽宗在位时看到金国人打来,就把皇位禅让给了宋钦宗,自己带着一小批亲兵跑去镇江,为国家祈福去了。自觉安全后,又开始发太上皇圣旨,结果宋钦宗看到后也开始发皇帝令旨,宋徽宗发现自己在镇江已经指挥不动部下和臣民了。这时你发现一旦确认宋钦宗的皇统帝位,即使太上皇也只剩下名位了。金人第一次围困汴梁退去后,宋徽宗就从镇江回来了,回来结局如何呢?被宋钦宗奉养在隆德宫,其实就是坐牢了。而且此时的宋徽宗要想和宋钦宗议事,就要上表言事和大臣一样,尊称便是皇帝陛下,自己署名是“老拙”,意思就是一个又老又笨的老人。所以从以上史料看,即使二圣还朝,手上没有实权,真能对宋高宗的皇权构成威胁吗?这难道赵构不清楚不明白吗?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岳飞之死隐藏的问题

问题一:“军神”岳飞的步军如何战胜金国骑兵

印象中岳飞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金营里甚至喊出了“撼山易 撼岳家军难”的口号,把岳飞说成了军神一样的人物,正史中的岳飞真的这么神吗?

仔细的翻开史料,会发现岳飞的朱仙镇大捷,也就是写的天花乱坠的郾城大捷,其实是来自一本叫《金佗粋编》,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岳飞的孙子岳珂。正史中并没有把此次大捷看的很重要,甚至在官修史书中并没有提到朱仙镇这三个字,当然官修史书也已经模糊不清,因为秦桧和他的养子秦僖后半辈子什么都不干,就跑去修改官修史书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将岳飞主导的大捷删除了,无从判定。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岳家军当时是步军,如果再深入敌后,不是在自己的主战场作战,真的直捣黄龙府、包括会宁府(徽钦二帝受罪的地方,现在的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单纯的步兵,如何战胜金军固守本土的骑兵呢?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问题二:宋朝的国力能支撑多久

宋朝当时的国力已经撑不起一场战争了。北宋最富裕的时期,当属宋神宗赵顼的时代,一年收入大约6000多万贯,到两宋交接的时兵荒马乱,中央政府的税收收入仅有1000多万贯,一直到宋高宗赵构的后期才恢复到6000多万贯的水平,可你知道岳飞的军费一年需要多少吗?光这一支军队一年需要700万贯,这么庞大的开支宋朝的国力怎么能够支撑的起继续北进呢?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问题小结

后代的史学家,如朱熹、赵翼、钱大昕、包括近代胡适等都一致认定,依宋朝的综合国力评判,当时对于宋朝最理性、最有利的国家大政方针是谈和,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关为界。纵使军费在当时宽裕,支撑的起岳家军继续打仗,也可能出现“将骄兵惰”情形,不一定能直捣黄龙府,更何况还没军费呢?整个王朝不敢冒这个险。所以岳飞的作用其实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这在史学界基本是一个定论了。

问题三:宋高宗心中的敌人是谁

既然金国无法彻底打赢,那么高宗赵构心里想的最主要的敌人恰恰不是徽钦二帝,不是大金国,而是岳飞本人,“因为你那么能打,你掌握了全国5/7的兵力,然后你还可能打赢,你不当皇帝,谁当皇帝呀?”这是高宗赵构刺死岳飞的催化剂式的原因。那根本原因在哪里呢?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岳飞之死原因

原因之一:君权与将权之间的猜忌

历史上有一句话叫“北宋缺将 南宋缺相”,北宋有很多名相但名将只有一个,就是宋仁宗时代的狄青,狄青的诸多境遇应证在岳飞身上正好合适。

狄青远征西夏胜了,平叛乱也胜了,最后当了枢密使(现如今的国防部长)。原来没有当枢密使的时候,所有的士大夫都对狄青赞不绝口,又帅又有名气,又聪明还能打仗。可是狄青一到东京汴梁当了枢密使后士大夫对他的评价就都变成了坏事儿,连著名的宰相欧阳修都一封一封的上表来说狄青的坏话,参知政事文彦博也同时不停的对宋仁宗说这狄青可要早做防备啊,此时的宋仁宗不忍,对欧阳修和文彦博说狄青是个忠臣啊,此时文彦博说出了和秦桧对宋高宗说出的一模一样的话语“太祖皇帝当时也是忠臣”。后来狄青放逐之后问文彦博为何要如此害我,文彦博说出了千古名句“无他,骄兵悍将,唯猜忌尔”,这就是在古代的权力体系当中之所以出现杀名将、杀功臣的原因——猜忌而已。文彦博陷害狄青和后来的秦桧害岳飞出于同一理由,士大夫对于掌握军权并有名望的骄兵悍将只有猜忌,根本在于君权和将权之间的掣肘争斗,君权对将权既然猜忌又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只有杀掉才是保证权力稳固的最安全做法。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原因之二:岳飞“倔牛”的性格

既然是骄兵悍将,南宋除了岳飞,还有其他三大名将呢,刘光世、张俊、韩世忠,怎么就没有被杀掉,而只是最终罢官处理呢。唯独岳飞被处死了呢?

很多史学家在评判岳飞之所以被处死的时候都会说到他性格的问题,这个人很倔,但是在皇帝的眼中这种倔,表现出来后就成为了“嚣张跋扈”。

岳飞和高宗赵构也有一段很不错的“蜜月期”,岳飞从一个下级武官,就是被高宗看中一步一步亲自提拔成领兵大将,进而在30岁不到就成为节度使。此时的岳飞在性格上“跋扈”的一面展露无疑,说出了“整个宋朝30岁不到就成为节度使的只有2人,一个太祖,一个我”

岳飞的第一次和高宗翻脸是在绍兴七年,这一年刘光世交出带领的淮西军兵权,自己辞掉军职回家陪老婆孩子去了,高宗就将淮西军一并交给岳飞统领,但事后就后悔了,此时的岳飞统领全国5/7的兵力,高宗盘算此时的岳飞如果造反,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过后就想把淮西军收回直属中央。结果岳飞牛气来了,倔着生气愤然辞官,回到了庐山祭奠母亲去了。这是第一次的翻脸

第二次的翻脸也是因为岳飞的性格,宋高宗在扬州逃跑的时候受到了惊吓,落下了类似于阳痿的病,所以没有后代。他总是替皇帝操心,担心皇帝没人继承大统。当时高宗皇帝养了当年太祖皇帝的两个七世孙,一个是赵伯琮,一个是赵伯玖。岳飞就进谏高宗应该立赵伯琮为太子,结果高宗翻脸“这哪是你领兵武将该管的事儿呢,拂袖而去。”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岳飞必须死的最深层次原因:宋朝“国是”之争

宋朝是一个仁厚的时代,相对比较文明,但宋朝的政治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也反映出时代的悲剧。我们纵观宋代的政治来看看岳飞的悲剧为何不可避免,以致于必须死。

从北宋宋仁宗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完成了士大夫阶层的觉醒,刚刚开始的时候宋朝人觉得录士大夫就是为皇权服务,但是从宋仁宗开始及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概念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的力量就开始成为朝堂上的主导力量,而封建社会士大夫做事不太追求实事求是,基本凭借的是意气,凡事认死理,凡事搞党政,所以诸如英宗朝的濮议,仁宗朝的王安石,这些士大夫关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是非,而是着眼于党派的不同,几乎达到了有你没我的境地,只要不是同党派的人,干什么都是错的。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王安石 vs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后,就因为异党,司马光上台第一天,就废除了所有王安石新法的内容。即使有些政策已经明显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尽数全部废掉,这已经不是国家的政策之争,而是上升到了国家的大政方针之争,也就是“国是”之争。自王安石变法之后,宋朝的政治就是翻过来调过去,一派上台就彻底踩下另一派的所有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一种政治循环中,整个宋朝的政治就都是这样,越到后期就会发现这样的政治环境越失去弹性,尤其是到了宋高宗赵构和岳飞的这个时候,这个弹性空间就更脆弱了,当时朝堂上只有两派,一派是主和派,一派是主战派,主和派就是以秦桧为首的一群士大夫。政治失去弹性,两派无法商量,那宋高宗赵构就需要来选择一派,而谈和对于当时的宋金对峙又是最有利的,皇帝当然从心里选择了主和。

那既然国家大计已定,没有第三个选择,就必须打压主战派,而最有力的打击方式就是杀掉名望最高的主战派大员,以此震慑主战派,岳飞当然首当其冲,从而让主和真正成为国家的大政方针。

所以岳飞必须死的根本深层次原因是:宋朝“国是”之争,使得整个政治环境失去了弹性的必然结果。

你真的了解岳飞为什么必须死吗?

千年之后,翻看岳飞悲剧,

他其实不是哪个人的悲剧,

也不是奸臣和良臣,昏君和忠臣之间的冲突,

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个人和整个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结构之间的悲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