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岳飛所向披靡;秦檜大奸大惡;宋高宗趙構昏庸無能。這是我們的傳統印象,讀史深一點你就會發現,在岳飛本人身上就藏著很多謎團,包括他的死,這背後的罪魁禍首,不僅僅是浮在表面上的秦檜,或是宋高宗趙構。

大家會認為宋高宗擔心岳飛直搗黃龍府,迎二聖還朝會威脅自己的帝位,所以12道金牌命岳飛班師,以莫須有的罪名賜死岳飛,真是這樣的嗎?

隨著研究史料的深入,他們倆其實都沒那麼重要!發現深層次的原因不在於此,讀懂岳飛本人和他為什麼必須死,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傳統權力社會的秘密。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岳飛之死的疑點

疑點一:違背宋朝祖制

岳飛之死其實很蹊蹺,宋代自太祖趙匡胤在太廟裡立石牌開始,形成祖制:“士大夫及上書言世者不殺,子孫當皇帝的殺掉這種人,天必譴之。”這之前是個秘密,供奉在太廟中,但靖康之亂之後這個秘密就公佈天下了。恰巧在兩宋交接之時發生了兩起殺大臣的事兒。

  • 第一起:殺張邦昌:張邦昌,字子能,是北宋末年宰相,靖康之難後,被金國強立為大楚皇帝,建立偽楚,歷時一月。金國撤兵後,張邦昌抱著玉璽趕緊還給趙構,讓宋高宗趙構繼續當皇帝,但宋高宗趙構為什麼還是殺掉了沒有什麼過錯,被動當皇帝的張邦昌呢?是因為傳統權力社會的“皇統”不對。如果不殺張邦昌,宋高宗趙構就是偽楚的繼承人,無法名正言順的恢復大宋的皇統。殺掉張邦昌,不承認是從他手裡繼承的政權,而是從他手裡奪回的大宋正統皇權。從這個上考慮,張邦昌也確實是必須死。

  • 第二起是太學生陳東和一個普通老百姓歐陽澈,這兩人之所以被殺,是因為上書言事的話語實在太難聽了,已經危及到宋高宗趙構的統治。他們言論核心是“趙構就不該當皇帝,欽宗皇帝還沒死,只是北狩,你只能稱制而不該元,繼續沿用欽宗皇帝的年號來當家做主,意思就是什麼時候迎二聖還朝,欽宗皇帝回來繼續當皇帝,你只是臨時性的。”而且他們是頻繁的這樣說。所以宋高宗趙構殺掉了這二位,但是殺掉後,就開始做表面政治文章,表示後悔不該如此衝動的殺掉上書言事者,發表悔恨言論。

所以從以上的史料中可以看出,宋朝當時的社會風氣是殺掉士大夫和上書言事者,在道德上是非常立不住的。所以第一個疑點來了,既然有祖制,岳飛又功勳卓著,又沒任何具體過錯?因何被殺呢?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疑點二:政治牌“迎二聖還朝”誰提出來的?

大家都在說趙構就怕迎二聖還朝,但史料記載其實這個說法是宋高宗趙構自己提出來的,作為自己的一張政治牌打出的。而且岳飛在政治上不是一個愣頭青的人,比如有一次岳飛在出兵前給宋高宗趙構,上奏表,裡面就特地的寫了“迎天眷還朝”的話語,而未提及迎二聖還朝,此時的岳飛可以看出來是有一定的政治頭腦的。

再者假設如果將二聖迎回來了,真的能威脅到宋高宗趙構的皇位嗎?我們可以設身處地的想,宋高宗經營朝政多年,欽宗皇帝(徽宗皇帝已死)還朝如果手上沒有軍隊和對官員的人事任免權,光有一個名位,可以奪取皇權嗎?

這就在徽宗欽宗皇帝身上就有鮮活的事例:宋徽宗在位時看到金國人打來,就把皇位禪讓給了宋欽宗,自己帶著一小批親兵跑去鎮江,為國家祈福去了。自覺安全後,又開始發太上皇聖旨,結果宋欽宗看到後也開始發皇帝令旨,宋徽宗發現自己在鎮江已經指揮不動部下和臣民了。這時你發現一旦確認宋欽宗的皇統帝位,即使太上皇也只剩下名位了。金人第一次圍困汴梁退去後,宋徽宗就從鎮江回來了,回來結局如何呢?被宋欽宗奉養在隆德宮,其實就是坐牢了。而且此時的宋徽宗要想和宋欽宗議事,就要上表言事和大臣一樣,尊稱便是皇帝陛下,自己署名是“老拙”,意思就是一個又老又笨的老人。所以從以上史料看,即使二聖還朝,手上沒有實權,真能對宋高宗的皇權構成威脅嗎?這難道趙構不清楚不明白嗎?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岳飛之死隱藏的問題

問題一:“軍神”岳飛的步軍如何戰勝金國騎兵

印象中嶽飛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將,金營裡甚至喊出了“撼山易 撼岳家軍難”的口號,把岳飛說成了軍神一樣的人物,正史中的岳飛真的這麼神嗎?

仔細的翻開史料,會發現岳飛的朱仙鎮大捷,也就是寫的天花亂墜的郾城大捷,其實是來自一本叫《金佗粋編》,而這本書的作者是岳飛的孫子岳珂。正史中並沒有把此次大捷看的很重要,甚至在官修史書中並沒有提到朱仙鎮這三個字,當然官修史書也已經模糊不清,因為秦檜和他的養子秦僖後半輩子什麼都不幹,就跑去修改官修史書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將岳飛主導的大捷刪除了,無從判定。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岳家軍當時是步軍,如果再深入敵後,不是在自己的主戰場作戰,真的直搗黃龍府、包括會寧府(徽欽二帝受罪的地方,現在的黑龍江哈爾濱阿城),單純的步兵,如何戰勝金軍固守本土的騎兵呢?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問題二:宋朝的國力能支撐多久

宋朝當時的國力已經撐不起一場戰爭了。北宋最富裕的時期,當屬宋神宗趙頊的時代,一年收入大約6000多萬貫,到兩宋交接的時兵荒馬亂,中央政府的稅收收入僅有1000多萬貫,一直到宋高宗趙構的後期才恢復到6000多萬貫的水平,可你知道岳飛的軍費一年需要多少嗎?光這一支軍隊一年需要700萬貫,這麼龐大的開支宋朝的國力怎麼能夠支撐的起繼續北進呢?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問題小結

後代的史學家,如朱熹、趙翼、錢大昕、包括近代胡適等都一致認定,依宋朝的綜合國力評判,當時對於宋朝最理性、最有利的國家大政方針是談和,跟金兵保持以淮河大散關為界。縱使軍費在當時寬裕,支撐的起岳家軍繼續打仗,也可能出現“將驕兵惰”情形,不一定能直搗黃龍府,更何況還沒軍費呢?整個王朝不敢冒這個險。所以岳飛的作用其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這在史學界基本是一個定論了。

問題三:宋高宗心中的敵人是誰

既然金國無法徹底打贏,那麼高宗趙構心裡想的最主要的敵人恰恰不是徽欽二帝,不是大金國,而是岳飛本人,“因為你那麼能打,你掌握了全國5/7的兵力,然後你還可能打贏,你不當皇帝,誰當皇帝呀?”這是高宗趙構刺死岳飛的催化劑式的原因。那根本原因在哪裡呢?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岳飛之死原因

原因之一:君權與將權之間的猜忌

歷史上有一句話叫“北宋缺將 南宋缺相”,北宋有很多名相但名將只有一個,就是宋仁宗時代的狄青,狄青的諸多境遇應證在岳飛身上正好合適。

狄青遠征西夏勝了,平叛亂也勝了,最後當了樞密使(現如今的國防部長)。原來沒有當樞密使的時候,所有的士大夫都對狄青讚不絕口,又帥又有名氣,又聰明還能打仗。可是狄青一到東京汴梁當了樞密使後士大夫對他的評價就都變成了壞事兒,連著名的宰相歐陽修都一封一封的上表來說狄青的壞話,參知政事文彥博也同時不停的對宋仁宗說這狄青可要早做防備啊,此時的宋仁宗不忍,對歐陽修和文彥博說狄青是個忠臣啊,此時文彥博說出了和秦檜對宋高宗說出的一模一樣的話語“太祖皇帝當時也是忠臣”。後來狄青放逐之後問文彥博為何要如此害我,文彥博說出了千古名句“無他,驕兵悍將,唯猜忌爾”,這就是在古代的權力體系當中之所以出現殺名將、殺功臣的原因——猜忌而已。文彥博陷害狄青和後來的秦檜害岳飛出於同一理由,士大夫對於掌握軍權並有名望的驕兵悍將只有猜忌,根本在於君權和將權之間的掣肘爭鬥,君權對將權既然猜忌又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只有殺掉才是保證權力穩固的最安全做法。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原因之二:岳飛“倔牛”的性格

既然是驕兵悍將,南宋除了岳飛,還有其他三大名將呢,劉光世、張俊、韓世忠,怎麼就沒有被殺掉,而只是最終罷官處理呢。唯獨岳飛被處死了呢?

很多史學家在評判岳飛之所以被處死的時候都會說到他性格的問題,這個人很倔,但是在皇帝的眼中這種倔,表現出來後就成為了“囂張跋扈”。

岳飛和高宗趙構也有一段很不錯的“蜜月期”,岳飛從一個下級武官,就是被高宗看中一步一步親自提拔成領兵大將,進而在30歲不到就成為節度使。此時的岳飛在性格上“跋扈”的一面展露無疑,說出了“整個宋朝30歲不到就成為節度使的只有2人,一個太祖,一個我”

岳飛的第一次和高宗翻臉是在紹興七年,這一年劉光世交出帶領的淮西軍兵權,自己辭掉軍職回家陪老婆孩子去了,高宗就將淮西軍一併交給岳飛統領,但事後就後悔了,此時的岳飛統領全國5/7的兵力,高宗盤算此時的岳飛如果造反,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過後就想把淮西軍收回直屬中央。結果岳飛牛氣來了,倔著生氣憤然辭官,回到了廬山祭奠母親去了。這是第一次的翻臉

第二次的翻臉也是因為岳飛的性格,宋高宗在揚州逃跑的時候受到了驚嚇,落下了類似於陽痿的病,所以沒有後代。他總是替皇帝操心,擔心皇帝沒人繼承大統。當時高宗皇帝養了當年太祖皇帝的兩個七世孫,一個是趙伯琮,一個是趙伯玖。岳飛就進諫高宗應該立趙伯琮為太子,結果高宗翻臉“這哪是你領兵武將該管的事兒呢,拂袖而去。”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岳飛必須死的最深層次原因:宋朝“國是”之爭

宋朝是一個仁厚的時代,相對比較文明,但宋朝的政治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也反映出時代的悲劇。我們縱觀宋代的政治來看看岳飛的悲劇為何不可避免,以致於必須死。

從北宋宋仁宗開始中國封建社會完成了士大夫階層的覺醒,剛剛開始的時候宋朝人覺得錄士大夫就是為皇權服務,但是從宋仁宗開始及以後,逐漸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概念

“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的力量就開始成為朝堂上的主導力量,而封建社會士大夫做事不太追求實事求是,基本憑藉的是意氣,凡事認死理,凡事搞黨政,所以諸如英宗朝的濮議,仁宗朝的王安石,這些士大夫關注的不是事件本身的是非,而是著眼於黨派的不同,幾乎達到了有你沒我的境地,只要不是同黨派的人,幹什麼都是錯的。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王安石 vs 司馬光

王安石變法後,就因為異黨,司馬光上臺第一天,就廢除了所有王安石新法的內容。即使有些政策已經明顯取得良好的效果也盡數全部廢掉,這已經不是國家的政策之爭,而是上升到了國家的大政方針之爭,也就是“國是”之爭。自王安石變法之後,宋朝的政治就是翻過來調過去,一派上臺就徹底踩下另一派的所有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一種政治循環中,整個宋朝的政治就都是這樣,越到後期就會發現這樣的政治環境越失去彈性,尤其是到了宋高宗趙構和岳飛的這個時候,這個彈性空間就更脆弱了,當時朝堂上只有兩派,一派是主和派,一派是主戰派,主和派就是以秦檜為首的一群士大夫。政治失去彈性,兩派無法商量,那宋高宗趙構就需要來選擇一派,而談和對於當時的宋金對峙又是最有利的,皇帝當然從心裡選擇了主和。

那既然國家大計已定,沒有第三個選擇,就必須打壓主戰派,而最有力的打擊方式就是殺掉名望最高的主戰派大員,以此震懾主戰派,岳飛當然首當其衝,從而讓主和真正成為國家的大政方針。

所以岳飛必須死的根本深層次原因是:宋朝“國是”之爭,使得整個政治環境失去了彈性的必然結果。

你真的瞭解岳飛為什麼必須死嗎?

千年之後,翻看岳飛悲劇,

他其實不是哪個人的悲劇,

也不是奸臣和良臣,昏君和忠臣之間的衝突,

他是一個有才華的個人和整個僵化的、僵硬的、僵死的政治結構之間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