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古代名人:刘玄佐

唐“贞观之治”后,又经武则天、李隆基励精图治,才有了“开元盛世”的空前繁荣。而李隆基晚年则志得意满,沉溺酒色,内宠杨贵妃、高力士,外依李林甫、杨国忠,终酿成“安史之乱”,虽赖郭子仪等浴血奋战,平定祸乱,但国家元气大伤,开元盛世的景象荡然无存,再也无力统驭四海。各方节度史拥兵自重,多不受中央节制,形成藩镇割据的金瓯破碎局面。然当时的宣武军(开封)有刘玄佐、韩弘、刘士宁、李万荣、韩公武、韩充六名长垣籍节度使却忠于朝廷,拥兵十余万,守护着唐王朝的东大门,维护朝廷权威,起到了“王室藩屏”的作用。当时因南方相对稳定,所以朝廷赋税大部来自南方,主要粮食物资皆需由运河至汴河再经黄河、渭河运到长安,所以宣武军领地内之汴河,实际成了唐王朝的生命线,为全国的水陆交通枢纽。宣武军节度使俨然是唐王朝命运的保护者,他们的向背直接关乎着王朝的兴亡。六位长垣籍节度使特别是刘玄佐、韩弘为唐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史称“长垣中唐六节度”。

刘玄佐,本名洽,德宗赐名玄佐,滑州匡城(今长垣)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卒于德宗贞元三年(792年)三月,享年五十八岁。曾任职宣武军节度使、检察司空、同平章事(宰相级)等。

长垣古代名人:刘玄佐

唐穆宗

刘玄佐少年时风流倜傥,不理家业,好舞枪弄棒,与邻居李万荣、邓惟恭为友,经常在一起习文练武。后在县衙做捕盗吏,因犯法被县太爷打个半死,后经李万荣等人营救,逃出牢狱,亡命他方。在永平军(今滑县一带)当兵,因他武艺超群,作战勇敢,仗义疏财,在军中威望甚高,很快被永平军节度使李勉所重用,提为牙将。大历十一年(776年),汴宋都虞侯李灵曜作乱叛唐,朝廷命淮西李忠臣、永平军李勉、河阳马燧等五节度使联兵征讨李灵曜。李勉亲率主力南下攻汴州(今开封市),命刘玄佐率偏师攻宋州(今商丘市)。因宋州守将僧惠已被淮西李忠臣所杀,宋州无主将。李灵曜在汴州复背受敌,无暇东顾。刘玄佐乘虚而入,占据宋州。李灵曜败,李忠臣入汴州。次年(777年)十月,由李勉举荐,代宗李豫任命刘玄佐为宋州刺史(一州最高长官,同太守)。

李灵曜反,魏将田悦以兵来助,兵压汴州境。李忠臣之大将杜如江、尹伯良与田悦战于匡(今长垣县),不胜,后合兵败田悦。

大历十四年(779年)三月,原汴宋节度使李忠臣因贪财好色,不理政事,委政于其妹夫张惠光。惠光仗势横征暴敛,军民苦难,其子为牙将,暴横甚于其父。李希烈(李忠臣姪)与大将丁暠(音皓)等杀惠光父子,逐出李忠臣。皇上命李勉为汴州刺吏,以防希烈。

建中二年(781年)春正月,以宋州刺史刘玄佐为宋(今商丘)、亳(今安徽谯县)、颖(今安徽阜阳县)节度使。二月改汴宋军为宣武军,筑汴州城。先是以汴州城小,不能容众,请扩城区,皇上准请。其后刘玄佐又据宋州练兵扩军。八月,据有山东十五州之地之节度使李正死。其子李纳雍众叛国,遭到其叔徐州节度使李洧(音伟)的反对。李洧拒徐州归朝廷,李纳用大兵攻徐州,又派偏师攻宋州,为刘玄佐所败。德宗封刘玄佐为宣武军节度使,令同神策军(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曲环、滑州李澄、朔方(今宁夏灵武县西南)大将唐朝臣合兵救徐州。李纳攻徐州时,李洧遣其牙将王智到洛阳告急。王智系飞毛脚,五日即至洛阳。德宗发朔方军五千人,以唐朝臣为将到徐州。此时朔方军装备不好,刘玄佐部将耻笑其为“乞丐兵”。朝臣以其言激怒部下,且扬言都统有令,“先破贼营者,贼营中物皆与之。”于是朔方军五千人怀奋待战,士气百倍。李纳部将崇庆温攻彭城二旬不下,请李纳增兵。李纳命部将石隐金将万人往助,与刘玄佐相距于七里沟,日暮时刘玄佐稍退,让敌出营,此时朔方军杨朝晟言于唐朝臣:“将军以步兵拒山而列阵,以待敌军,今敌兵出营,公以步兵相战,我以骑兵出其不意,击其腰,贼必败”。朝臣从其计,贼果以为刘玄佐已败,崇庆以骑兵二千过桥西追击刘玄佐。此时朝臣从正面迎敌,朝晟伏兵突然杀出,将敌拦腰切断,首尾不能相顾。崇庆等兵狼狈而返,准备守桥以拒官兵,桥窄人多,不能上桥者皆涉水。朝晟也率兵涉水追击,刘玄佐亦回头大杀,崇庆兵大败,被杀八千余人,淹死过半。朔方军尽得其军中物资,五千人装备一新。向宣武军夸示,宣武军皆惭。大军乘胜追击至徐州城下,李纳军败回濮阳。从此江淮漕运始通,南方粮始能运往京城。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二月封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为御史大夫(掌监察执法之官),使攻李纳于濮州(今山东鄄城),破其外城。李纳于城头上涕泣求改过自新。李勉又差人说刘玄佐使其准降,李纳差其判官房说及母弟到京师为人质,方准李纳回山东浑州。

李纳回到山东后,又与田悦、朱滔、王武俊同时称王叛唐。德宗又命刘玄佐攻李纳於濮阳,破城后李纳大将高彦昭降刘玄佐。刘玄佐善待高彦昭。破濮阳后,以通濮阳渡津。并迁刘玄佐为尚书兼曹濮观察使,累封食邑四百户。

同年淮西李希烈反唐,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希烈部下周曾、王玢、韦清等秘密通信于李勉,愿为内应。李希烈差周曾与康秀琳将兵三万攻哥舒曜于襄城(今河南)。曾等秘谋回兵袭李希烈,使王玢、韦清等为内应,被希烈知晓,周曾、王玢被杀,独韦清幸免,投奔刘玄佐。玄佐告知李勉,勉奏知朝廷,加李勉为淮西招讨使。又加宣武节度使刘玄佐兼淄、青、兖 、郓四州(皆在今山东)招讨使,与哥舒曜等进讨淮西李希烈。

建中四年(783年)十二月,李希烈攻李勉于汴州。希烈强使百姓运土木,筑垒道以攻城。李勉守城月余,外援不至,率领其众万余人,突围东投刘玄佐。李希烈入汴州,称皇帝,国号楚,建年号为武成元年,封百官,改汴州为大梁府。李勉上表谢罪。此时滑州李澄降李希烈。皇上加封刘玄佐为汴滑都统副使,率曲环、李克信军共十万余人,战于白塔(今安徽安县东北)失利,刘玄佐引兵回,部将劝其再战不听,夜入宋州保存实力。刘玄佐遣其将高翼将精兵五千守襄邑(睢县),希烈破襄邑高翼赴水死。希烈乘胜攻刘玄佐之宁陵,宁陵守将为李纳降将高彦昭及刘昌。敌用火攻,彦昭按剑立于城头,士兵感奋,风亦转向,敌稍退。刘昌反对进攻,主张弃城自保,请刘玄佐出奇兵以袭敌后。彦昭说:“君少待,请尽力”。乃在城头誓众曰:“中丞(刘昌)欲示弱於敌,请主出奇兵,此计故好,然我们为守军,得失在主人,今重伤员须供养。如弃城去则伤者死于内,逃者死於外,吾众皆死尽矣”。士皆感泣,三军士气大增,且拜彦昭。刘昌非常惭愧。彦昭杀牛犒军,出城死战,斩三千余级。刘玄佐知道后,喜曰:“健将在西,吾何忧!”刘玄佐选健卒八百,乘敌不备,夜入宁陵,贼不知,天明高彦昭率众出城,大败李希烈,取希烈大旗,斩首万余级,往北追至襄邑(今河南睢县)收李希烈货粮而还。刘玄佐表奏其功,德宗加封彦昭为御史大夫,又给封地一百五十户。

李希烈败退还汴州,遣部将崇晖率精兵攻陈州(今淮阳县),又被刘玄佐打败,俘三万余人,崇晖亦被俘。刘玄佐回攻汴州,希烈另一部将田怀珍开东门迎刘玄佐,刘玄佐入主汴州。在收复汴州战役中,还俘虏敌将郑贲、刘敬宗、张百万等五人。李希烈归蔡州(今汝南县)。刘玄佐在汴州,得李希烈起居注(皇帝日事纪录)。上面记录某年某月某日淮南节度使陈少游上表归顺,刘玄佐示以陈少游知道,但不举报,少游惭惧,病发而死。

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正月,加刘玄佐为汴、滑、宋、毫都统副使,知都统事。李勉将其所有部下皆交刘玄佐统率,自入京师。此时刘玄佐部下不下十万人,为一大藩镇。

二月,李希烈将兵五万围宁陵,引水灌城。濮州刺史刘昌以三千人守城,原降李希烈之滑州刺史李澄,秘密遣使请降朝廷。德宗许其为汴滑节度使,澄明从希烈,暗通刘玄佐,希烈疑澄,遣养子领六百人屯戌白马(今滑县东北)以防澄。召李澄将兵助攻宁陵,兵行至石柱地方,使其部下制造惊扰假象,李澄烧营而去,不援宁陵。刘昌守宁陵四十五日,人不释甲。南京韩滉部将王栖曜将兵助刘玄佐,栖曜以强弓手数千人,夜游汴水入宁陵,明日从城上射希烈兵,希烈知有援兵,解围而去。

四月下诏加宣武军节度使刘玄佐为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宰相级的虚衙)。

此时刘玄佐军粮不足,便想一主意,使人传出相国寺大佛身躯汗流,刘玄佐带领妻妾家人前去烧香,大出金钱为佛看病,于是将吏、商贾、百姓争相出钱,惟恐落后,十日后刘玄佐下令停止,收舍钱巨万,军费解决有余。

五月,德宗皇帝赐刘洽更名玄佐,以表示尊崇。六月以玄佐兼汴州刺史。九月,汴滑节度使李澄死,其子李克宁密不发丧,想袭职自为留后,数日后始发丧。杀行军司马马铉,带孝出面视事,并增兵城门。而刘玄佐出师屯滑县境上,且写书告诫克宁不可自专。克宁不敢袭位,德宗派东都留守贾耽为义成军节度使以主滑事。克宁看袭位无望,尽取府库之财夜奔,军士从而剽抢,到天明财失殆尽。玄佐回汴州。

玄佐雍重兵守一方,德宗心疑,秘命韩滉入朝时路过汴州,以探玄佐之意。

贞元元年(785年)十一月韩滉入朝,路过汴州,玄佐敬重韩滉之才望,以下属吏礼拜韩滉。而滉却相约为兄弟,并请以子礼拜见玄佐母,玄佐母高兴,设筵相待,酒至半酣,韩滉问玄佐何时入朝,玄佐以久想入朝,力不从心相对。韩滉告诫玄佐,如有力供赋,宜早入朝,千万不可使皇上起疑心,将来为祸。玄佐及其母感泣不胜,韩滉送给玄佐钱二十万缗(千钱为一缗)以备行装。韩滉在大梁停留三日,又大出金帛赏劳三军,三军为之欢呼雷动。玄佐惊服。又见韩滉赏劳时办事有条不紊,更为钦佩。遂选好日子与韩滉及曲环同时入朝。

朝中大将军李晟与其行军司马张延赏有怨,张延赏有才,德宗想重用延赏,命韩滉与玄佐往说李晟与延赏和好。李晟很给面子,韩、刘二人引延赏到李晟府第,四人结为兄弟。三人上表举荐延赏为宰相,德宗从之。

贞元三年(787年)正月,德宗命玄佐回汴州,一路上玄佐诱捕吴法超叛军一百三十余人,到汴州皆杀之。

三月,韩滉荐李晟与玄佐去青海防吐蕃,遂因韩滉去世而罢议,时隔不久,闰三月,皇上派人去汴州看望玄佐。玄佐知道韩滉已死,李晟与延赏仍然不和,去青海必不成功,便称病不起,使者回复,遂不用玄佐。封玄佐为泾原四镇北庭等道兵马副元帅、检校司空,增封食邑八百户。

玄佐性豪侠,奢侈,轻财好厚赏,多搜刮而困百姓。汴州将卒自李忠臣至刘玄佐皆甚骄横放纵,并多逐杀将帅,对百姓剽劫,玄佐不大禁。又宠任小吏张士南及养子乐士朝,二人财皆至巨万。玄佐有威略,李纳谋反前,每逢李纳使者来汴。玄佐必厚赏金银,盛饰女乐,设宴相待。故李纳使者皆以李纳之阴谋告玄佐,玄佐先有准备。故李纳数败于玄佐。

玄佐母系贤良夫人,玄佐显贵时,其母尚在。常月织纥(一种粗绸子)一端(六丈),示不忘本。屡教玄佐尽臣节,且说:“汝本寒微,天子富贵汝至此,必以死报之”。故玄佐不失臣节,忠心不二。又见下属向玄佐汇报事情,非常卑恭。其母对玄佐说:“长吏恐惧,对你卑恭非常。吾想你父多年在长垣县衙为小吏,亦如他们,如你父的上司很傲慢,据案而叱之,他心可安否?”玄佐感悟,待下益加礼貌,谦恭。

干儿子乐士朝与玄佐的小妾私通,怕被玄佐发觉,便先发制人,用鸩酒将玄佐药死,时年五十八岁。

关于刘玄佐卒年说法不一,后晋刘昫(音叙)等所撰《旧唐书 刘玄佐传》载贞元三年(787年)三月薨于位,年五十八,废朝三日。赠太傅,将佐初匿丧,称疾侯代,帝以为隐,数日乃发丧,子士宁、士干。

欧阳修、宋祁所撰《新唐书》未载卒年。只言假子乐士朝私玄佐嬖妾,惧事觉鸩玄佐,年五十八岁,赠太傅,谥壮武。

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认为贞元八年(792年)三月庚午佐薨;袁了凡、王凤洲之《钢鉴合编》与《资治通鉴》相同。

编者认为刘玄佐死于七八七年,因为后晋刘氏距唐近,宋欧阳修距唐远,再者《资治通鉴》从七八七年至七九二年,五年内没记玄佐事,而七八七年前每年每月皆记玄佐事迹。故应为贞元三年(787年)三月死。

录自宋广民主编 《长垣古代名人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