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一個世紀前,巴黎和會結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由此產生的凡爾賽條約是否對德國人民如此苛刻,以至於導致了第二次全球衝突? 事實上不僅我們看到了凡爾賽和約似乎潛藏著戰爭威脅,當時的人也看到了,最著名的指控來自年輕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他是英國駐巴黎代表團的一名成員。他於1919年發表的《和平的後果》譴責該條約是“迦太基式的和平”(本詞源於羅馬對迦太基的完全征服與毀滅),和約的目的是將“德國淪為一代人的奴隸”,並在那裡造成“整個歐洲文明的衰落”。

一.重回百年會場,列強的野望

“兩位德國代表戰戰兢兢的走進了凡爾賽的大廳中,彷彿會有人殺死他們”英國外交官哈羅德(Harold Nicolson)在日記上寫下。

巴黎和會於1919年1月18日在路易十四宏偉的宮殿召開,事實上這次會議不僅僅在凡爾賽舉行,它在巴黎舉行了五常會議,因為需要與每一個被擊敗的同盟國簽訂條約,其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在巴黎市郊凡爾賽宮鏡廳舉行的對德協定。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凡爾賽宮

對法國來說,復仇是甜蜜的,法國總理喬治·克萊蒙淚流滿面的說道“我們這裡簽署和平協定,都有時間和地點上的考慮,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這裡加冕為帝”。在法國人的土地上德意志第二帝國興起,現在法國人有機會在帝國誕生的地方舉辦帝國最後的一次會議。法國人的復仇心理是如此的昭然若揭。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巴黎和會“四大”

相較於正處在十年雪恥的快感中的法國來說,英美兩國,則有不同的意見,英國首相戴維·勞埃德·喬治雖然急於從德國獲得賠償,但他認為德國經濟對歐洲經濟的復甦至關重要。 他擔心過於懲罰性的和平會助長德國復仇的慾望,並鼓勵布爾什維克主義在整個歐洲大陸的傳播。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視野則更加寬廣,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國際聯盟,以保證世界永存的和平與安全。

因此,產生的和平是在三巨頭意志之間一種混亂的妥協,法國人收復了在第二次普法戰爭中被德國侵佔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但是德國尚有一戰之力,這隻會激怒德國人民,法國的安全不得不受英美共同保障,威爾遜得到了他的國際聯盟,但似乎只是個空殼,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實施和平,英國繼續試圖在歐洲維持均勢。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德國代表團

二.凡爾賽和約的國際背景

在我們試圖理解歐洲“和平締造者”播撒下次戰爭的種子的觀點時,無論他們是有意無意,我們都首先要記住,德國的命運不是他們的唯一問題,整個歐洲已經被戰爭和革命撕碎,哈布斯堡帝國,奧斯曼帝國,沙皇俄國,德意志帝國都已經被推翻,在帝國的廢墟中,各個原本受統治的民族已經在他們的領導人和軍隊的引領下建立了新的國家,如同捷克斯洛伐克,當然也有如同波蘭這樣的舊國家。巴黎和會並不是在空白的紙上隨意塗抹國際政局,它更多的是在收拾大戰的殘局。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凡爾賽和平條約的英語文本

我們以波蘭為例,三大國各自按照自己的慾望來擺弄這個新生的國家,並最終使它成為下一場戰爭中最早的犧牲品。波蘭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德國、俄羅斯和奧地利分治之後,被重新改造為一個國家,但它的復興在柏林引起了強烈的不滿,尤其是“波蘭走廊”的存在,它讓波蘭得以進入波羅的海,但是卻導致了了西普魯士和東普魯士的分離。英國人警告說這必然會導致德國復仇主義,但面對法美強烈支持波蘭的要求,他們只能通過讓丹澤(現在波蘭的格但斯克)成為當時變成一個“自由城市”,受波蘭支配卻也不屬於波蘭。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當我們在批判凡爾賽和約的大國沙文主義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那些民族自身的行動在歐洲局勢上的影響。

三.一戰真的勝利了麼?

事實上,不管法國人是怎樣希望的,1919年從來都不是1871年的復現,如果法國真的要扭轉局面,就應該在德國境內的歷史名城上舉辦停戰會議,例如距離柏林幾十公里的波茨坦宮。然而,這在1919年是不可能的,因為德國沒有被侵略、征服和佔領。這使得凡爾賽和約很容易成為右翼分子的攻擊目標,比如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將其歸咎於和平主義者、布爾什維克,尤其是猶太人背信棄義的“背後刺傷”。因為這些,德國右翼分子並不承認 1918年的戰敗,而是一場必須被救贖的勝利:這就是為什麼費迪南德·福煦元帥陰鬱地預言凡爾賽不是和平,而只是20年的停戰。因此,1919年盟國將凡爾賽和約強加於德國,而不是波茨坦條約,這一事實凸顯了他們勝利的不完整。

四.賠款問題的實質

賠款真的使德國人感到憤怒,並破壞了他們的經濟嗎?巴黎和會上,各大戰勝國並沒有商量出固定精確的賬單:凡爾賽條約只是確立了德國及其盟友的有責任對其侵略戰爭造成的損害負責(第231條),但同時戰勝國們在第232條中也承認,德國的資源不足以作出“完全賠償”。

直到1921年,德國賠償聯合委員會會議制定了一份向德國索賠1320億金馬克(約合330億美元)的賠款時間表,外加利息。然而,這個嚴厲的要求主要是為了滿足法國和英國政府中的強硬派。實際上,盟軍打算在36年內完成的金額約為500億馬克,這似乎仍然是一筆巨大的金額,但實際上分攤到德國每年的國民生產總值中,也並不是太多。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魏瑪政府發行的凡爾賽和約十週年紀念幣

真正的問題是政治問題。德國人沒有接受失敗,也無意為此付出代價。相反,對法國人來說,索取賠償代表著為確保經濟利益而進行的一次絕望的嘗試。法國人試圖用此取代1918年協約國未能在戰場上取得的決定性勝利。簡言之,正如一位德國官員所言,在賠償問題上的鬥爭是“其他方式的戰爭“。歷屆魏瑪政府也不遺餘力地避免支付賠償。

“我們整個政策的目標必須是避免賠償”1922年德國總理約瑟夫·威思再一次經濟會議中說道。他警告他的部長們不要因為賠償而開徵新稅,例如:開徵房產稅,這表明,德國的財政問題並非不可克服,如果德國人想賠償,他們就可以找到錢進行賠償。

但是德國人選擇的方法是——大量印鈔,以此來彌補這一預算赤字,這助長了通脹,通貨膨脹引發了德國社會的動盪。從1922年秋季開始,物價上漲急劇上升為惡性通貨膨脹。歐洲任何地方都相形見絀。然而,德國政府沒有預料到的是美國的大蕭條,這使得德國的經濟徹底崩潰了,如果說,之前的大量印鈔是在政府管控下的犧牲平民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的方式,那麼大蕭條的到來使得德國政府徹底玩脫了。

德國因此拖欠賠款,1923年1月,法國人和比利時人試圖通過佔領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以武力取得實物賠償。很快,魯爾地區的自發的地方抗議活動升級為一場由德國政府資助的消極抵抗運動,並蔓延到全國各地。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婦女送別普魯士士兵

毫不奇怪,在那樣的條件下,許多德國人準備求助於民族主義救世主。在1930年9月的選舉中,納粹黨贏得了18%的選票,一夜之間成為第二大政黨。 在國會,“我會確保物價保持穩定!”希特勒大放厥詞。

希特勒上臺,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

一百年前的《凡爾賽和約》,是否真的導致了下一場戰爭?

希特勒的演講

文史君說:

“和平締造者”——三巨頭,犯了許多錯誤,但他們並沒有導致下一次戰爭。“凡爾賽條約”是一份妥協的文件,它疏遠了德國,卻也沒有過度削弱它,同時,和約還依賴美國對於歐洲的介入,然而之後美國的孤立主義,使得英法美集體和平的失敗。

但是,根本的問題是,德國沒有在戰場上被全面擊敗。當停戰協定簽署時,其軍隊仍在法國和比利時駐守前線,其人民很容易受到右翼的影響,認為他們在國內被賣國賊搶奪了勝利。賠償在實踐中和原則上都是如此的不合實際,以至於歷屆魏瑪政府都對此深惡痛絕,冒著經濟穩定的風險,來規避債務。當希特勒獲得權力時,他撕毀凡爾賽的命令使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陷入狂熱,而忽視了一戰爆發的真正原因。

這也是為什麼當盟軍參加下一次世界大戰時,他們堅持德國的“無條件投降”,並且佔領了整個國家,在波茨坦舉行了他們的勝利大會。因為這樣就不會有另一份凡爾賽和約了。我們在討論二戰的爆發時,總會說很大部分是凡爾賽和約的原因,但是當我們整體的來看二戰的爆發時,我們就會明白,當雪崩時,沒有任何一片雪是無辜的。

參考文獻:

David Reynolds,The Long Shadow:《The Great War and the Twentieth Century》,Simon & Schuster

Andelman: 《A Shattered Peace: Versailles 1919 and the Price We Pay Today》,New York/London

Demarco:《 The World This Century》 London: Collins Educational

胡春春:《德國曆史與歷史觀的延續性與維新——一個基於德國一戰反思的考察》,《歐洲研究》2015年

方連慶:《二十年代德國在歐洲的外交目標和策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0年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