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人裡就有1人有乾眼症,對付乾眼症試試這幾招!

頻繁眨眼仍覺乾澀難耐?

眼睛發癢控制不住用手去揉?

你知道嗎?

這些日常的小苦惱可能就是乾眼症!

那麼幹眼症到底是什麼?

應該如何防治呢?今天一一告訴你!

5個人裡就有1個乾眼症

2012年出版的《求醫問藥(學術版)》刊發的《乾眼症病因及治療研究分析》一文指出,年齡在30 ~40歲人群中超過20%患有乾眼症,相當於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乾眼症,70歲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則高達36.1%。除了患病率高到驚人,乾眼症的危害也比你想象得多。

5个人里就有1人有干眼症,对付干眼症试试这几招!

首先是患者視覺逐漸模糊,眼部有乾燥感,常做有意識的眨眼。若治療失當或者不及時治療可導致角膜繼發性感染、潰瘍等。乾眼症輕者影響工作與生活時的用眼,嚴重者可導致眼表尤其是角膜組織乾燥、融解、穿孔甚至失明。

5个人里就有1人有干眼症,对付干眼症试试这几招!

這些原因讓你患上乾眼症

1

藥物

長期服用一些藥物,如有些降壓藥、藥精神安定類藥物、滴眼液等,會影響淚液的正常分泌。

2 愛化妝

女性乾眼症的發病率比男性高,可能跟女性經常化妝有關係。塗睫毛膏、畫內眼線或紋眼線都可能妨礙瞼板腺正常分泌油脂,從而直接影響淚液的產生。淚液分泌減少了,自然會導致乾眼。

3 環境乾燥

環境乾燥、高溫、風沙天氣等因素,都會加速淚液的蒸發速度,導致乾眼症的發生。

4 過度用眼

在人們專注地看東西時,眨眼的次數會明顯減少,這就會影響眼睛的正常功能,如果用眼時間過長,眼部就會失去原來的溼潤度,產生乾澀、疲倦等不適症狀。

5 長期盯著電子產品

長時間盯著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非常容易導致眼睛過度疲勞,特別是很多年輕人在坐車、走路、睡前都要玩手機,這就給乾眼症帶來可乘之機。

6 隱形眼鏡佩戴時間過長

隱形眼鏡直接與我們的眼表接觸,它不僅會影響淚液的更新,還會增加淚液的滲透壓,也會對分泌油脂的瞼板腺造成一個機械性的磨損,各種原因都會導致乾眼的發生,特別是佩戴隱形眼鏡時間過長,比如超過8個小時,更會增加乾眼的發生幾率。

以上種種不良的生活習慣,都很容易導致乾眼的發生。

5个人里就有1人有干眼症,对付干眼症试试这几招!

看不到的“兇手”更可怕

看過上面這麼多介紹之後,你是不是發現有很多原因可能導致乾眼症,但除了這些“看得到”的原因之外,還有“看不到”的兇手,就是蠕形蟎蟲!

5个人里就有1人有干眼症,对付干眼症试试这几招!

2017年3月在《健康時報》上刊發的一篇文章《一週皮屑量養活三百萬蟎蟲》中指出,人類每週蛻落的皮屑大約28克,相當於一包薯片重量,卻可以養活床上的300萬隻蟎蟲。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蟎蟲多達以百萬為計數單位,散佈在床墊、沙發等處,還有毛巾、皮膚、寵物毛髮等等,都是蟎蟲的滋生地。

5个人里就有1人有干眼症,对付干眼症试试这几招!

最為可怕的是,蟎蟲還可能侵襲你的眼睛,它們鑽入睫毛根部,用大量屍體和代謝物堵塞瞼板腺管,影響瞼板腺正常的分泌功能,造成眼球的“油水不平衡”。使淚膜鎖水效果下降,引發眼“幹”症狀。

蟎蟲型乾眼通常很難治療,主要是因為蟎蟲易滋生、難祛除,需要具備長期醫治的耐心。甚至有的患者還為此放棄了許多愛好習慣,例如化妝、養寵、甜食等等,因為它們都很容易吸引蟎蟲在眼部駐留。

但如果找不到有效的治療手段,這些“放棄”也不過是杯水車薪,不僅起不到多少醫治效果,反而會給患者造成負面情緒壓力,甚至導致抑鬱症的發生。

5个人里就有1人有干眼症,对付干眼症试试这几招!

對付乾眼,試試這幾招!

1 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不要過度用眼,操作電腦30分鐘後,休息3-5分鐘,使用電腦時要調整好顯示器與眼睛的距離和位置,讓視線變成俯視,同時顯示器的亮度也不要太亮。

2 保持睡眠充足

不要太過勞累,要注意睡眠充足,不熬夜,勞逸結合。

3 保持空氣溼度

少接觸風沙、煙塵等環境,不要吸菸,空調和風扇不要對著眼睛吹,空調房放加溼器,或者在座位附近放置清水,以增加周邊的溼度。

4 注意適當運動

適當地體育鍛煉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增加眼部的血供,改善淚腺代謝,對緩解乾眼症狀有一定的幫助。

愛爾眼科全新推出的“光潤乾眼治療”,不僅能夠在治療期間做到殺蟎除菌消炎多管齊下,恢復淚膜鎖水功能,還能夠讓療效保持更長時間,延長間隔週期,給患者節約時間,緩解治療心理壓力。適應了現代患者的治療需求:見效快、效果好、不易復發。

它能夠實現這兩大要求的真正原因,在於其同步國際的強脈衝光技術。強脈衝光能夠深入毛囊,瞬間高溫殺蟎除菌,溶解陳舊瞼脂。再結合霧化、冷敷、按摩等手段,能夠有效疏通瞼板腺管,大幅改善眼部環境。

參考文獻

① 2012年第10期《求醫問藥(學術版)》《乾眼症病因及治療研究分析》

② 2017-03-24健康時報《一週皮屑量養活三百萬蟎蟲》(北大人民醫院呼吸科閆涵)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