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患上“乾眼症”小心是眼部併發症前兆

糖友患上“乾眼症”小心是眼部併發症前兆

隨著人們使用手機、電腦的頻率增加,許多人出現眼睛乾澀、易感疲勞的症狀,不少糖友也不以為然,認為僅僅是“乾眼症”而已,殊不知這也是糖尿病眼部併發症的徵兆之一。據瞭解,糖尿病引發的眼部併發症有8~9種,早期篩查、控制很關鍵。

糖友患上“干眼症”小心是眼部并发症前兆

糖尿病會引發白內障等8~9種眼病疾病

剛過了60歲生日的王大媽,糖尿病2年,自己覺得身體一向比較健朗,一口氣爬十層樓梯也小菜一碟。但最近王大媽發現,自己時常感到眼部乾澀,本以為是乾眼症的她,又是滴眼藥水,又嚴格控制了看電視的時間,可情況並沒有好轉。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初期不覺得什麼,但慢慢地各種併發症就出現了,影響機體功能。特別是眼部的病變,多容易被忽視。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劉丹寧表示,患上糖尿病以後,患者體內一直處於高糖的環境,而其視網膜血管也會一直處於這種環境,時間久了,患者的視網膜血管就會變得很脆弱,就像出現了裂縫的水管,很容易滲透、出血,從而引起視網膜病變,導致視線模糊,眼前出現黑影等眼病問題。眼部乾澀是最早,最常見的糖尿病眼部併發症,是神經元,特別是角膜上皮的視神經元受損的徵兆。但隱匿病變也不容忽視,比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因此有糖尿病史的人,要儘早做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篩查。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眼病的發展速度是比較快的,還會引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代謝性白內障、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8~9種眼病,隨著病情的發展,視力的損害越來越嚴重,最終將會導致失明。所以,當出現糖尿病後,患者最好及時檢查自己的眼睛是否健康,預防眼病的發生。

黃斑水腫發生在糖尿病任意階段

建議進行眼底鏡、OCT或眼底熒光造影篩查

糖尿病黃斑水腫(DME)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發生在眼睛視網膜黃斑區的慢性併發症,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視力損害,甚至失明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簡單來說,黃斑區相當於眼睛的“心臟”,基本上90%的視覺細胞集中在這裡,我們能看到五顏六色的世界就是依賴於這個部位。如果黃斑發生水腫,就會導致這些細胞死亡和變性,導致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

黃斑水腫發生的概率隨糖尿病的病程增加而提高,糖尿病病史越長,黃斑水腫的概率越高。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糖尿病時就應當立刻進行眼底檢查,此後至少每年一次。常用的方法就是散瞳,再通過眼底鏡檢查,基本上就可以判斷。進一步的檢查則可以做OCT或眼底熒光造影,其中OCT是確定黃斑水腫的定性及定量工具。

糖友應每年檢查眼底

“有些對糖尿病併發症沒有太大認識的患者,他們沒有併發症預防的意識,或者覺得自己糖尿病控制得很好,這些患者來到眼科的時候,來看的時候往往發展到了很嚴重的時期“,劉丹寧說道,“如不早發現早治療,很可能導致病情嚴重甚至失明的後果,因此,糖尿病人定期的眼部檢查尤為重要。”她同時表示,由於患者檢查出糖尿病時不一定是得病初期,因此病人在確診之初就可以在眼科進行篩查,之後也要定期每年複查。

根據我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臨床診療指南(2014年),Ⅰ型糖尿病患者,首次眼底檢查時間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發病前的,可在12歲開始篩查,青春期後發病的患者,一旦確診就因立即進行篩查,隨診時間為每年1次或根據醫生囑託;II型糖尿病被確診時,便應該進行篩查,往後每年一次或根據醫生囑託;若是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前或妊娠初3個月時應進行篩查,NPDP中度患者應每3~12個月檢查一次,NPDP重度患者應每1~3個月檢查一次。

控糖小課堂》》

防治糖尿病足,有個“三三法則”可預防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嚴重和治療費用最高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嚴重者可導致截肢和死亡。

對於糖友來說,防大於治,因此在平時加強足病護理,則可有效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推薦“三觀察、三檢測”方法,可由家人協助完成。

三觀察包括觀察足底或足趾有無胼胝(老繭);觀察足部皮膚是否乾燥、汗液減少;觀察是否存在足畸形,如錘狀趾、爪狀趾、平足或者高弓足等,如果糖友出現以上體徵,則提示有下肢神經病變。

三檢測包括觸覺檢測、痛覺檢測與溫度覺檢測。如果檢測出現異常,則提示可能存在下肢神經病變。具體如下:

1.觸覺檢測:將10克尼龍單絲與足部皮膚表面垂直放置,如果沒有感覺則為感覺減退。

2.痛覺檢測:將大頭針刺足第一、第三、第五趾腹部及蹠底皮膚,並感覺疼痛程度,若無痛覺,再刺足外側及足背皮膚。如果各部位感覺到輕微疼痛,可以忍受,則無足部病變;如果有感覺,但感覺不到疼痛或完全無感覺,則是足部感覺減退或消失;如果輕觸即感覺疼痛,難以忍受,則為足部痛覺過敏。

3.溫度覺檢測:分別用盛冷水(5℃~10℃)和熱水(40℃~45℃)玻璃杯接觸皮膚,感覺“冷”或“熱”,如果患者無明顯感覺及比較不出差異,為溫度覺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