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過早識字,危害到底有多大?其中一個影響終身

芽芽媽的大寶,這次小升初考試,被錄取了,但是青梅竹馬的年糕卻沒有錄取。小年糕一歲就去了早教機構,還報了語言班、舞蹈班、鋼琴班,加減乘除不是問題,識字量都達到1500,唐詩信手拈來就能背上三四首。可是大寶識字量只有500左右,加減法也只能算比較簡單的。

但是,入學考試的結果卻差強人意,所謂的早教真的是有利於寶寶成長的嗎?還是家長們根本沒搞清楚早教到底教什麼?識字多難道還會影響成長嗎?

孩子過早識字,危害到底有多大?其中一個影響終身

早教≠提前教學

0-3歲是孩子發育的關鍵時期,是情緒、社交、語言的爆發期,75%的大腦發育都是在3歲以前完成的。

真正的早教應該是早期教育,基於寶寶的大腦發育節奏,是在寶寶0-6歲時,根據孩子的生理、心理以及敏感期的表現,有針對性地,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在人格、情感、語言、藝術等多全方面的發展。

現在很多父母,都認為孩子的教育應該從起跑線抓起,從小背誦唐詩宋詞、加減乘除運算法則,認為背誦得越多、知道的越多,智力發育就會高於同年齡孩子。

孩子過早識字,危害到底有多大?其中一個影響終身

過早識字無異於揠苗助長

早早識字並不會增強孩子的記憶力,也不會有開發大腦的作用,反而會產生很多負面影響。

01

閱讀障礙

神經科學家瑪麗提出:閱讀是需要大腦不同部位進行功能整合、運用,需要同時調動聽覺、視覺、語言等大腦分區功能。而這些功能,需要寶寶的“髓鞘”進行配合,才可以順利整合使用,但是孩子的髓鞘一般在5~7歲才可以形成。過早讓孩子閱讀,他們的生理機能並不可以很好地配合識字、認字的步驟,反而會讓他們產生牴觸情緒,造成閱讀障礙。

02

破壞想象力

讓孩子過早認字,或者自以為是地強迫他們去養成讀書的好習慣,反而會破壞他們的想象力。家長用統一、標準的答案去限制寶寶無邊界的想象力。用有限的知識去限制寶寶無限的想象力,是很愚蠢的做法。

03

危害逐漸爆發

《中國教育部3~6歲兒童發展指南》中提到:反對機械、大量、提前教6歲以前的孩子識字讀書。

美國曾經對39個早教幼兒園和39個傳統幼兒園進行對比,剛開始早教的孩子確實擁有更高的能力和知識儲備,可是到了小學高年級時,優勢降低,且不如傳統幼兒園的學生。

孩子過早識字,危害到底有多大?其中一個影響終身

早學≠有優勢

美國心理學家戈塞爾做過一個名為“雙生子爬梯實驗”。他選擇了一些同樣體質的雙胞胎,身高、健康狀況基本一致,哥哥比弟弟提前四周開始學爬樓梯,但是反而弟弟學會的時間短,且收效更好。同時,戈塞爾還根據不同年齡的孩子、成年人,進行了包括學習、工作等方面的研究,最後發現:每個人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我們不要去揠苗助長,要符合寶寶的發育水平和發育速度,在他們的敏感期階段,去訓練他們某項技能,既可以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寓教於樂。

孩子過早識字,危害到底有多大?其中一個影響終身

識字學習“三步走”

孩子識字需要從興趣出發,符合個體的發展規律,可以從三個階段,進行培養和提高。

第一步,營造閱讀環境

3歲以前的寶寶,通過觸摸、聽覺、視覺來探索環境、感知事物,形成對概念的認知。父母首先要為他們營造良好的閱讀環境,讓他們感受文字是什麼形狀,有什麼意義,固定一個閱讀時間,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

第二步,建立文字與真實物體的聯繫

寶寶在3~5歲時,對於識字有很大的興趣,處於識字敏感期。如何判斷孩子的敏感期?如果媽媽爸爸在給寶寶閱讀繪本的時候,寶寶會反覆問這個是什麼,那個是什麼?都是什麼意思?或者去戶外的時候,會將文字的意思和現實生活中的物品聯繫在一起,那麼他們就到了識字敏感期階段。很多父母會在這個時候大量的教孩子識字,其實也是不正確的。首先要幫他們去解決每個疑問,不要總是功利地以認字的數量來判斷孩子的成長。如果爸爸媽媽可以靜下心來,一個個解決孩子的疑問,反而會讓孩子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記住文字。

第三步,理解詞句

6歲之前,孩子是從周圍的環境來理解文字的內容;6歲以後,孩子開始從文字的內容來感受周圍的環境,去理解詞語、句子之中所表達的含義。兒童在6歲之前,要以玩耍為主,在玩耍中探索環境、理解世界,而不是去大量的閱讀、大量的寫作,更不是去上不感興趣的興趣班。他們需要在玩耍和探索中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聯繫。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