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今天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各種品牌重卡,仍舊大量使用著三四十年前的斯太爾和奔馳技術。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圖為參加北京2018國際車展的福田戴姆勒重卡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所謂“超級動力鏈”,就是康明斯發動機+ZF變速箱+469驅動橋

康明斯發動機用的是福康的,這是一款康明斯專門為中國重卡量身定做的,ZF變速器血統純正,但卻不是ZF的最新技術,至於469橋,則是國內車橋企業對標德國MAN開發的。

這三大總成對用戶來說確實很不錯,也可以作為賣點;但是對業內人士尤其技術人員來說,要說跟國際主流重卡水平匹敵,那還差得遠,三大件哪一個是自主正向開發的?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德國奔馳重卡OM457發動機,福田懷柔工廠在2016年投產

這款發動機是德國奔馳1993年開發的,福田和戴姆勒合資後,剛剛在福田投產。

奔馳的第一代AXOR卡車搭載的就是OM457LA系列發動機,奔馳Axor是作為替代Atego的重型車輛而誕生的卡車,第一代車型誕生於2001年。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早期奔馳Axor 1843卡車就是使用的OM457發動機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德國奔馳重卡OM457發動機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德國奔馳重卡OM457發動機

濰柴發動機+法士特變速箱+奔馳(斯太爾)橋仍是目前中國重卡的標配

在這裡簡單囉嗦一下中國主流重卡的技術來源:

  1. 重汽、陝汽、紅巖共同從斯太爾技術開始起家,之前黃河什麼的不算,因為沒有傳承
  2. 一汽和二汽從中卡發展而來,借鑑了部分日系卡車技術
  3. 北奔是引進奔馳NG80卡車平臺
  4. 福田是白手起家,也可以認為是斯太爾技術體系的一員,雖然跟奔馳合資了,但只是資本合作,當初的協議並未涉及技術轉讓
  5. 江淮、大運、華菱、徐工,不說了。

濰柴的WD615系列和中國重汽剛跟濰柴分家時生產的發動機都源自於斯太爾。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斯太爾WD615發動機項目在濰坊,也就是現在大名鼎鼎的濰柴負責生產。隨著WD615機型在濰坊國產化,這款柴油發動機瞬間紅遍了大江南北。當時有個說法,沒有裝配“濰柴”發動機的重卡根本算不上真正的重卡。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這句話在當時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因為當時國內其它廠家根本就沒有能與之抗衡的產品,比如現在如日中天的錫柴,當年也只能靠最排量不足7升,動力僅為160馬力的6110發動機打天下。上柴雖然有12升排量的6135系列發動機,但技術老舊,性能太差,完全不是濰柴WD615的對手。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之後隨著市場的發展,濰柴先後開發出P10、P12、P13等機型。時至今日,陝汽、江淮、大運、北奔等沒有自己發動機廠的重卡企業,依舊在大量使用濰柴的發動機,福田除了用康明斯和奔馳OM457,仍在大量使用濰柴。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汽與濰柴分手後,為了持續獲得技術的更新,通過資本運作,獲得了MAN的技術(包括髮動機、變速器和車橋),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篇幅所限,不再敘述了;而重汽和濰柴的恩恩怨怨,更是可以寫一本書了,此處略去不提。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汽MAN技術MC13發動機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MAN的原型機

其實重汽的MAN技術發動機在國內算是很先進的,從代際劃分來說要超過濰柴,但是為何沒有濰柴暢銷呢?第一個是成本,濰柴經過數十年的生產,早已把成本攤銷的非常低,而重汽的MAN發動機是剛剛生產,短時間內做不到比較低的成本分攤;其次是質量穩定性,由於德國產品一貫的精密,翻譯成人話就是不好乾;第三,重汽對這款機型還不熟悉,究竟配什麼車型、和什麼樣的變速器搭配、適用什麼樣的工況,等等,這都需要時間。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其實中國重卡的發動機技術雖然在國際上談不到先進,但是可選擇的餘地卻特別多:

  1. 重汽自己有斯太爾和MAN兩種發動機
  2. 陝汽有濰柴和西康
  3. 紅巖有依維柯發動機
  4. 一汽有錫柴和大柴
  5. 東風有東康和雷諾
  6. 福田有奔馳和福康

除此之外還有上柴和玉柴。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其實中國真正缺的是變速箱。

到現在為止也就法士特的伊頓和綦江的ZF兩個路線,至於大齒什麼的量比較小。ZF已經進化到AMT,這個國內企業差距比較大,至於伊頓的雙中間軸,已經被法士特魔改得全然不似當初,徹底本土化了。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1984年,綦齒隸屬中國重型汽車聯營公司;1985年開始引進西德ZF公司機械變速器系列製造技術。ZF引進的屬於單中間軸帶副箱的結構,副箱是行星排,結構相對於雙中間軸來說更復雜,對製造工藝要求更高,直接導致成本高。導致ZF變速器在自主皮牌卡車上應用較少,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卡車的超載。尤其是2010年前後,中國刺激經濟高了N個萬億投資,鐵礦煤礦公路鐵路飛機場大幹快上,導致各種工程車在重卡總車型中佔比很高,並且如果你家的卡車不能超載,那絕對沒有市場;但是論超載能力,ZF真的不行,遠遠沒有法士特雙中間軸魔改之後更適應國情。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伊頓/富勒雙中間軸變速器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雙中間軸,看得更清楚

法士特雙中間軸變速器大獲成功之後,國內具備能力的企業開始大顯神通,但是都沒有脫離雙中間軸的俗套,只不過在副箱上開始做文章:一汽解放變速箱把副箱的直齒改為斜齒,而重汽把副箱改為行星排,理論上斜齒比直齒承載能力更強,行星排不但承載能力強,複雜度也進一步提升。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典型的伊頓雙中間軸變速器傳動系統透視圖

按說三大件中,發動機最複雜,但是重卡發動機恰恰不是最受制約的;變速器相對發動機應該簡單些吧?目前看來要比發動機難搞,那麼接下來的重卡車橋呢?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中國重卡到今天連一款真正原創的橋都沒有。三大件裡,橋最簡單,但是到現在跟國際上差距最大。

斯太爾橋在一些低端車型上仍大行其道,遠遠沒有到淘汰的地步。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最初引進的斯太爾橋採用衝焊橋殼,對工藝設備的要求不高,很適合80年代中國的行業現狀。至今仍在大量使用。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隨後引進的奔馳驅動橋製造技術,要比斯太爾更先進些,儘管已經40年了,現在仍是高端重載車型的第一選擇。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陝汽在2000年左右引進MAN技術的時候,也把輪減橋技術帶到中國,因為很多時候BENZ和MAN的車橋共用圖紙,所以可以認為漢德車橋拿到了90年代奔馳輪減橋的技術,要比北奔引進的先進一代。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雖然重汽用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權換來MAN的技術,但似乎只換來單減橋的技術,也就是469,並沒有見到MAN的輪減橋。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469的原型橋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469的原型橋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469的原型橋

所以可以認為,國內重卡輪減橋漢德最先進,單減橋重汽橋箱最先進,只是可惜,技術都來自德國。

至於車架,有錢就可以:買大噸位壓力機,什麼形狀的大梁都能衝出來;而駕駛室,也不是事兒,國際上的第三方設計公司多得是,完全可以外包;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囉裡囉嗦寫了這麼多,實在有點累了,以後有空再跟大家分享吧,後面附上小編收集的國外重卡高清大圖,以饗讀者:

另外小編還要吐槽,不管車造的是否比老外好,但是從外網卻能找到N多高清漂亮大圖,國內企業在這方面真得跟老外學學,酒香也怕巷子深不是?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中國重卡技術路線縱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