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的“温度”

一碗面的“温度”

老人们在就餐后和王晓军留下合影。 王晓军供图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 “我们社区7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都在红柳香刀削面馆免费吃过面,有些不方便做饭的独居老人每天都会去吃一顿。”在西宁市城西区兴海路社区中华四巷路口,刘汉珍、周学珍、马云秀、史文秀四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着马路对面这家9年来坚持免费为老人提供就餐的面馆。

“这家店的老板王晓军是个好小伙子,我们去吃饭时总是笑脸相迎,我们走的时候还要扶我们下台阶。”刘汉珍老人说:“免费了这么多年,我也曾经劝他多少收一点钱,但他却说:‘人都会老,趁我还年轻,应该多为老人和社会做些善事。’”

“持之以恒做好事一片爱心暖人心”“心系环卫工情暖在人间”“传承军人本色永作雷锋传人”……走进这家面积不大的刀削面馆,四面墙壁上挂满了人们送来的锦旗。柜台前的一块标语上写着“本店现向7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就餐。”落款日期是“2010年9月6号”。

2010年,从部队退伍后的王晓军在兴海路开了这家刀削面馆,取名“红香柳”,寓意就像高原红柳一样,扎根荒漠、顽强生长,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坚守和奉献。

“一开始肯定不理解嘛,做生意就是为了挣钱,担心要是来的老人多了会不会亏本?”店里的厨师赵祯强说:“想着过一段时间可能就会停了,但没想到他一坚持就是9年时间。”

为什么要9年坚持做这一件事?王晓军谈起了原因:“有一次我和战友出去巡逻,雪下得特别大,我在下马时不小心把脚崴了,只能去附近牧民家避风雪。这家的老人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帮我揉脚、贴膏药。临走的时候,老人怕我冻着,硬是送了我一件羊皮褥子。从那以后,每次从他家门口路过,他都会热情招呼我们进来喝奶茶。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暗下决心,要以实际行动把对老人的感恩之情回报给身边所有的老人。”

“刚开业时挺不容易的,老板每天天没亮就骑着电动车去海湖路市场购买当天的食材。”赵祯强回忆说:“当时在兴海路的美食一条街上,我们是唯一一家为老人提供免费就餐的饭店。”第一年的春节,王晓军是从战友处借了700元钱给员工发了工资,自己则是用收款机里凑出来的零钱买了火车票,到家时身上仅剩57元钱。创业的艰难还伴随着人们的不理解,身边人都劝他说:“你现在还没这个能力,等你有能力了,再做这个也不晚。”但是王晓军却对他们说:“等我有能力的时候,或许我已经老了。孝敬老人、奉献爱心不能等,一等也许就是一辈子,一等可能就会遗憾终生,所以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逐渐地,通过老人们的口口相传和媒体的传播,王晓军和他的面馆为更多人所知,得到了顾客的认可。一位叫魏凤泉的老人还专门骑着自行车来到店里一探究竟,当她发现这家店真的无偿为老人提供就餐后,感慨地说:“我活了70多岁了,这样的事还是第一次看到。”

“老人家,你觉得这碗面合不合胃口?”

“给老人做面一定要多煮一会。”

“我就喜欢你家的西红柿刀削面,其他地方的都吃不惯。”

“奶奶,最近生活咋样?”

“爷爷您下台阶小心点,有空就经常来啊。”

……

每一天,这样温馨的对话都会在面馆里发生。王晓军和老人们更像是亲人之间的关系。老人们喜欢到店里来和他唠唠家长里短,甚至还有一些老人搬家之后,还专门给王晓军送来水果。

为了帮助身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王晓军还为五保户、困难户提供免费就餐,给环卫工提供半价吃面的优惠。当他看到农民工兄弟一碗面吃不饱时,还主动为他们免费加面。在之前的8年时间里,红柳香刀削面馆共为70岁以上的老人、五保户提供免费就餐3万余次,价值30万余元。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伍军人,我的愿望就是——以自己平淡、真实之举感恩社会,照顾弱势群体,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有人问我准备坚持多久?我说,我会一直坚守初心,履行承诺,准备搞一辈子。”王晓军说。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