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外婆家僅在16公里之外

外婆去世有15個年頭了,但我經常夢到她。

這些年,夢到外婆似乎早已成了習慣。每年,都有那麼幾次,夢中會出現外婆的身影。我會夢到去外婆家過暑假。在外婆家無拘無束,感覺特別好。然而,這種日子一去不復返,只能在夢裡“回憶”。

夢醒後,我拿出手機,打開了地圖,搜索外婆家的位置。通過導航系統,我看到,從我家到外婆家的距離只有16公里,竟然僅在16公里之外,我很詫異。

前兩天,開車拉著老婆孩子一起去郊外遊玩,半個小時就跑了20多公里。而從老家到縣城,也就16公里的距離,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往返,從來沒覺得這個距離很遠。然而,外婆家留給我的印象是:遠,非常遠,遠到可怕。

因為歷史原因,外婆改嫁到了鄰省的一個小鎮上。說是鄰省,其實與我家所在的小鎮接壤。只不過,去她家需要翻越一座大山。那座山很高很高,小時候,媽媽逢人就說,翻越那座山,需要經過18道轉彎。所以,在幼小的心靈裡種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外婆在山的那一邊,很遠很遠。

我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交通落後,不管去哪兒,都得靠步行。大概是目睹了大人們揹著東西還要步行很遠,所以我對步行並沒有特別的概念,似乎司空見慣。只是,累的時候,會央求爸爸媽媽揹我,去外婆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小時候去外婆家,需要先從家裡走到鎮上,然後還需要走很遠很遠的路。具體要走多遠,我並沒有概念。我只知道,每次去外婆家,爸爸媽媽都是提前一天將帶給外婆的禮物準備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從家裡出發。然後,一直走在路上,走過了村裡的土路,經過了鎮上的水泥路,又進入了一段泥濘的道路,翻過了高山,然後就進入了外婆所屬縣域的土路。一直走啊走,直到天黑,終於到了外婆家。

後來,村裡逐漸有人買了自行車。爸爸媽媽經過商量,也將其列為了奮鬥的目標。於是,他們省吃儉用,一分一釐地積攢零錢。終於,到了年底,爸爸媽媽帶著我去縣城推回了一輛嶄新的自行車。

我家住在山上,去鎮上要走五公里山路。如果騎車去鎮上,確實方便了不少。但是,回來的時候,就得推著自行車走,不僅不省事,還會非常費勁。但是,大家都有自行車,我家如果沒有的話,那就是落後。再說,平時也不用騎。花了好幾百塊錢買的自行車,誰捨得騎?關鍵是,逢年過節去外婆家,用得上啊!

於是,那年臘月,爸爸第一次推出自行車,將我放在前面橫樑上,媽媽坐在後座上,我們虔誠地向外婆家駛去。自行車空間有限,沒有行李架,媽媽坐在後座上,還得提著行李。我不知道她當時有多辛苦,我只知道,爸媽能解決一切。

雖然自行車快了不少。但是,因為沿途有各種上坡甚至上山的道路,到外婆家時,天還是黑了。

後來的近十年時間,我們都是這樣去外婆家。直到我長大了,自行車前面的橫樑無法承載我了。爸爸買了第一輛摩托車。這回,去外婆家方便多了。摩托車有動力,即使是上坡也不怕。所以,早上出發,午飯前就能到外婆家。而且,摩托車還能載重,後備箱裡可以裝些東西。真不行的話,可以用貨帶綁一些。從此,媽媽再也不用一邊坐車一邊抱著行李了。

然而,爸爸買摩托車的第二年,外婆去世了。料理完外婆的後事後,大舅遠赴溫州打工,一年難得回家一次。小舅在離家近百公里的縣城成家立業,家裡沒了牽掛,也鮮少回家。所以,我再也沒去過外婆家。

時至今日,外婆已經去世15年了。而外婆家在我的印象中,依舊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直到地圖告訴我,原來,我家離外婆家僅有16公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個遙遠的地方,也不過如此。因為當時的條件限制,交通不便,視野有限,所以給我留下了那樣的印象。

如今,家裡買了汽車,去哪兒都方便。別說16公里,就是160公里也不過是區區兩個小時的車程。更重要的是,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全國各地闖蕩,對地域概念越來越清晰,這種距離自然不在話下。

從步行到騎自行車、騎摩托車,再到如今自己駕車,外婆家似乎越來越近。以前去外婆家,需要一天時間,現在半個小時足矣。去外婆家,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少。這是祖國的發展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國家在發展,我們的生活不斷更新,交通更加便捷,出行工具逐漸在優化。它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讓親情更近。

雖然外婆早已不在了,但這份牽掛依舊存在。(胡英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