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忠节天有鉴,文正实不足

谥号“文正”,这是朝廷对臣子最高的褒奖,其次乃“文贞”,接着再是“文成”、“文忠”、“文献”、“文端”、“文定”等;所以,获得“文正”谥号,乃文臣的终极追求。

大明之际,那指挥打赢北京保卫战的于谦,得到的谥号不过也只是“忠肃”、心学创始人王守仁的谥号才是“文成”、迎立嘉靖皇帝的三朝元老杨廷和的谥号是“文忠”、千古一相张居正的谥号也不过是“文忠”,但这方孝孺得到的却是“文正”。

而我对获得这荣誉之人亦是钦佩满满,如宋之范仲淹,清之曾国藩,无一不是功高盖世,人品高洁的标杆,这方孝孺何德何能,竟能得到这最高荣誉。

其实细究起来,他这“文正”的谥号得来还是很有些水分,因为这并不是正宗的大明王朝所颁发,而是明朝覆灭后,马士英和阮大铖这些小人拥立的南明小朝廷,为笼络人心,让下面的文臣武将们能忠心事君,以效方孝孺誓死不降之诚而树立的榜样,所以,其名非实也,乃势也。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宁海人,今属浙江宁波市,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

惠帝即位后,即遵照太祖遗训,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先后让他出任翰林侍讲及翰林学士,燕王朱棣誓师“靖难”攻入南京,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后因拒绝为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灭十族,他强忍悲痛,始终不屈。被施以凌迟杀害,时年46岁,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知道他被追谥“文正”一事的人其实并不多,他身上最为著名的标签是被“诛十族”,即在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之外,再加上学生和朋友,这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是唯一的一次滥杀,此次共计被杀873人,惨不忍睹。

这次惨案的缘由有一段方孝孺同朱棣的对话,朱棣让他写即位诏书,他誓死不从,朱棣威胁道,我诛你九族,看你写不写,方孝孺道,你就是诛我十族我也不写。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本来是没有这十族一词,于是朱棣便下令加上了这相关的人员,凑成了十族,全部斩杀,他的妻子与两个儿子自缢而死,两个女儿在押解途中,联袂投秦准河而死,可谓一门忠烈。

“诛十族”反映的朱棣的残暴,也成就了方孝孺大忠之美名,只是可惜了那一众无辜的冤魂了。

其实这“诛十族”一事大为可疑,可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后人杜撰出来的,因为,在正史中对此是没有记载的。

《明史》为清人所撰写,两次修订,历经94年,材料翔实、叙事稳妥、行文简洁,一直为史家所称道, 如果明朝真有这骇人听闻,古今未有的“诛十族”,即使不是刻意黑前朝之不正,也定会录入其中,断不会将其遗漏的,此其一。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明史》和《太宗实录》对方孝孺的死都有记载,《明史》曰:“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而《太宗实录》则载:“执奸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至阙下。上数其罪,咸伏辜遂戮于市。”都没有提及方孝孺被诛灭十族的事情,此其二

此事唯一的出处是明朝的吴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在其所著的《野记》里面详细的说:“语益厉,曰:不过夷我九族耳!上怒云:吾夷汝十族。左右问何一族?上曰:朋友亦族也。”于是后世皆引以为证。

祝允明即祝枝山,同唐伯虎及文征明等齐名,他生活之际离明开国已是百年之久,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当时对此事为何没任何记载,反而倒是这百年后的祝大才子突兀地来此一笔,这断不可信,此其三。

方孝孺是有后人在世的,且一直绵延至今,如果真是被诛了十族,何来这后人,此其四。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死后,是由他的门生、德庆侯廖永忠的孙子廖镛与其弟廖铭收拾他的遗骨,掩埋在聚宝门外的山上,可见,十族之说并不存在,此其五。

有以上五点,可以断言,方孝孺大义凛然死节,轰轰烈烈,但并无“诛十族”之事。

方孝孺自幼就是神童,在十里乡间享有不小的名气,其人十分聪慧,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他的父亲因涉明初的“空印案”,被朱元璋所杀,但奇怪的是却没有灭其族,反而十分欣赏其后人方孝孺,当他见到被人推荐到面前的方孝孺时,便对太子朱标说,你应该一直任用这个人,朱标去世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登基之后立即将方孝孺召进宫予以重用。

这其中有个小小地疑问,能招集众多天下之大才的朱元璋为何不用这方孝孺,反而将其雪藏,留着给他的后人用,这从道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如果硬要找出理由的话,是否因为刚杀了方孝孺的父亲,朱大皇帝面子上过不去,或者是方孝孺因此原因拒不出仕来佐助这有杀父之仇的朱元璋也未可知。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而我更相信的是,此时的朱元璋还正忙于诛杀功臣,其内部矛盾纷繁复杂,于杀戮征战之事,并不是这读书人的方孝孺所长,他也许认为,等他为子孙们创建了一个好环境后,在一个平安中国的氛围中,方能启用这治世之才,而于乱世时,是不能重用这方孝孺的,因为朱元璋对他是有个评价,“此庄士,当老其才”,不知道是也不是。

李费曾经评价说:“使孝孺得用于太祖之时.则孝孺便成一好良臣,惟用于建文,遂成一忠臣以死耳。”

但是,自从45岁的他到了朱允炆身边后,似乎没有给这年轻的皇帝出一个高招,他是急功近利,立即着手进行削藩之举,建文帝对方大师倒也是言听计从,结果是造成如西汉晁错一般,引发了“七国之乱”。

燕王朱棣起兵谋反时,对朱棣的檄文、诏书都出自方孝孺之手,在朱允炆与朱棣对阵期间,方孝孺一直尽心尽力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一败再败,直至四年后朱棣攻克南京,可见于征战之乱世,这方孝孺实在是没有出彩的机会,倒是有误国之嫌。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方孝孺的作品我是从来没看过,所以也没资格在此说三道四,只是《明史》记载:“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而清人在评其文章更是说他是“纵横豪放,颇出入东坡、龙川之间”,这评价真是极高了。

虽然我没看过他的著作,但却欣赏过他留下的许多墨宝,那可真是可称为天下一绝了,他的书法造诣很高,可以说是不输任何一位大家。

方孝孺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慷慨赴死的,他的死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胡适甚至将其作为中国士大夫理想破灭的节点,他说:“所以以后明朝200年,再没有政治思想家。我国政治思想在14世纪以前,决不逊于欧洲,但近500年来何以不振,这是由于方孝孺被杀的惨剧所造成的。”

胡大师说的是否有道理,我不敢断言,但明朝士大夫气节的败落却是不争的事实;自方孝孺后,其精神上的继承者们渐渐在历史销声匿迹,自此儒家崇尚的节义,在钢刀面前崩溃瓦解得一发不可收拾。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朱棣的反叛实在是一场皇家内部的狗咬狗之争,虽然我是很不喜欢这朱棣,但他却被后世称作永乐大帝,其当政之朝也还算是一个盛世,所以,今天的人们对这双方来说,都难以作出选择上的判断和道德同情。

但在方孝孺眼中,伦理纲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儒家之根本,如同科学家眼里的科学定律一样,那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我对方孝孺以死来报效君主,那是充满着崇高地敬意。

不过,对于他的死,很多人是将其归于“愚忠”,为了自己的声名和所谓的理想,生生地不顾八百多条性命,换来自己所珍视的名节。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其实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俗话说“站着说话腰不疼”,方孝孺这可是以命相搏,有此气节者能有几人,他面对的是暴虐的朱棣,他要维护的是儒家之道义,他宁死不屈,也算是为天下人做了个榜样。

要是真如后来明末很多士大夫一样,“闯来迎闯,蛮来迎蛮”,都争先恐后地在马前摇尾乞怜,这民族大义何在?所以我觉得,对方孝孺的这种指责纯属混账言语!换句话来说,以现代人眼光看历史,就是在耍流氓。

如果方孝孺是愚忠,那文天祥,岳飞们都是愚忠了,外敌入侵,明哲保身固然容易,奋起反抗才难能可贵,可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愚忠”才撑起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实的脊梁,也在我们历史的天幕上,挥洒出浓墨重彩的绚丽之笔!

方孝孺:他被称作天下读书人的种子,为气节誓死不降,不屈而死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