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這個問題是我在網上看到了,這位媽媽發現,她的孩子已經6歲了,而她和孩子也已經了4年的閱讀,但是這位媽媽發現,孩子在讀書的過程中,並沒有認識到一個字,而且有些書只是看一遍就不想看了,這位媽媽很困惑,到底要不要再給孩子買書了?

我不是專家,之所以有勇氣回答這個問題,是結合自己近幾年看過的一些書,以及多年親子閱讀的經歷,以一位媽媽的身份,寫寫我的一些思考,也可能只適合自家娃,大家謹慎參考。我覺得這裡麵包含這樣幾個困惑:

  • 親子閱讀要不要識字?
  • 只閱讀不識字怎麼辦?
  • 買來的書不看怎麼辦?
  • 孩子只喜歡看某一種類型的書怎麼辦?
  • 書太多了究竟好不好?

這些或許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惑,我們一一來分析一下。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親子閱讀要不要識字,不識字怎麼辦?

這個我想是很多父母非常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如今看到一些牛娃,3歲就認識1000字,而自己孩子5歲了,天天親子閱讀,也沒認識一個字時,心就慌了。

於是,便會心生疑慮,親子閱讀要不要繼續,閱讀時要不要指讀,要不要趕快讓孩子識字?

這個問題有什麼標準答案嗎,沒有,教育本來就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不同,每個家長養育孩子的目標也不同。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要不要指讀?看孩子的意願,孩子主動想認識字,就指給他看;指讀時擋著圖了,孩子不樂意了,就去看圖。

要不要趕快讓孩子識字?要看孩子所處的階段,零基礎上小學是不提倡的,在入學前半年或一年,還是要引導孩子去認識一些字的,但如果是2歲或3歲,還是不要過於心急吧。

每個孩子是不同的,不乏有對字天生敏感的孩子,他們跟著大人讀書,讀著讀著就自然認識了很多字,很快就能自己閱讀了。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然而,還有一部分孩子,他們是更喜歡看圖的,不會刻意關注文字,比如這位提問的媽媽和我家小凱,都屬於這一類。

但小凱雖然對字的關注不多,可他的觀察能力特別好,能夠通過看圖理解意思,尤其是在閱讀繪本時總能看到我看不到的東西,反而給了我很多驚喜。

一個人的視野是有限的,當他認識了很多字以後,便覺得看字更方便,不願意也顧不上再去看圖了,成年人的閱讀不就是這樣嗎?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當然,提前識字多,上學後會更加輕鬆,但我不希望為了一時的輕鬆,而丟棄孩子欣賞圖片之美的機會,我寧可讓他慢點識字,繪本中的創意和藝術感,是識字無法替代的。

然而,這是不是就是說,乾脆一點也不教孩子識字呢?當然也不是,教育不能走極端。但這件事可以慢慢來,晚一點也不怕,比如進入幼小銜接的孩子,可以逐漸加入識字,利用字卡或閱讀小短文來識字,或者在親子閱讀中每天讓孩子認識兩個字。

孩子的識字是很自然的過程,長期親子閱讀的孩子,由於書中都是既有圖又有字,他們會很自然地過渡到對文字的好奇,同時當孩子上學後,有這樣的環境,也會在老師和同學們互動中認識很多的字。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識字是早晚的,可錯過了故事和看圖,就太可惜了。

親子閱讀,識字不是目的,讓孩子愛上閱讀這件事,遠遠比識字更重要。

正如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中說:我們必須保證孩子的早期閱讀經歷一點都不痛苦,只有這樣,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他們才會愉快地回到閱讀之中。但如果這段經歷反反覆覆充滿痛苦,那麼我們最終培養出的只能是學校閱讀者,而不是終身閱讀者。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最後,我想以史斯蘭克·吉利蘭的一段話結束今天這篇文章:

你或許擁有無限財富,

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如果你問我,親子閱讀要繼續到什麼時候,我會說,只要他還想讓我讀,我就會一直給他讀下去。

親子閱讀4年,孩子一個大字不認,到底還要不要繼續閱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