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欢迎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燃烧的岛群”,我们不做他人文章的搬运工,只提供准确的历史依据和独到的见解分析,用地缘学、心理学和社会学来讲述历史和旅行的精彩!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自媒体第185篇原创文章,欢迎带署名转发。全文共3605字,配图21幅,阅读需要8分钟。

探索太平洋战争的沉船沉舰也是一件乐事,在2018年科隆岛潜水后,曾连续发布了几篇关于科隆湾日本沉船的文章(详见 ),并对其中两条身份神秘的沉船进行了资料考证,东布桑加沉船的身份大致不差(详见 ),但是另一条更小的卢松岛沉船的考证却并不理想,水下舰体的特征似与当天战史记载的几条沉船尺寸都对不上(详见 )。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 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模型图

近日经过DDG兄的提示,另外一型在太平洋战争中后期大量使用的小型军舰重新进入视野(之所以之前被忽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看到精细的复原模型),这就是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扫海艇实际上就是扫雷艇,类似的被日本海军定型的小型军舰还有驱潜艇、敷设艇(布雷艇)、急设网艇(防潜网布设艇)、海防艇、哨戒艇和炮艇等,有时间再慢慢介绍。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2. 水雷战是1939年后中国海军对抗日军的主要作战方式

中日战争爆发后,处于弱势的中国海军大量使用水雷来阻止日军向长江中游入侵(中国海军抗战详见 ),日本深感扫海艇数量的不足,只得征用民间渔船改装成特设扫海艇,效果还不错,因此日本海军决定采用标准的渔船船体建造特设扫海艇。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3. 今天的日本远洋渔船,可见上扬高耸的船艏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早在1920年的造舰计划中就加入了专门的第一号型扫海艇,虽然排水量仅有600吨,但却是正规的军舰身份,装备有120毫米主炮。本文介绍的扫海特务艇由于以渔船船体建造,排水量仅有220吨,航速慢,续航力低,火力弱,在许多军迷眼中,别说跟大和武藏相比,就连后期建造的二等驱逐舰相对于她都堪称“巨物”,但是这类特务艇仍然扮演了重要的护航反潜角色,在许多重大海战中也不乏身影,比如1942年4月杜立特空袭东京时,就是因为在东京以东700公里外被一艘改造巡逻艇日东丸23号发现,而被迫提前起飞。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4. 1942年1月竣工的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第1号的线图

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共建造22艘,其中1940年度的第二次舰艇追加计划中列入6艘、1941年度“0急”计划列入16艘,全部在中小造船厂建造。1942年1月31日第1号艇竣工,到1943年10月20日,所有22艘艇均告完成。在太平洋战争中有8艘战沉,残存的舰艇在执行完战后扫雷工作后赔偿给各交战国,特别是中国海军得到了其中三艘。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5. 1943年2月24日在浪速船厂刚竣工的第11号扫海特务艇

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的排水量为215吨(基准)/222吨(公试),主尺度为33米(全长)×5.92米(宽)×2.29米(吃水),动力为1台300马力的赤坂式柴油机,单轴推进,最大航速9.5节,续航力1500海里。主要自卫火力为1座单装五年式76毫米L/23高炮,1挺7.7毫米机枪。扫雷装备为大型扫海具2组和小型扫海具2组。反潜武器为深弹投射机1具,深弹12枚。舰员编制43人。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6. 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的模型作品

由于船体来自于成熟的远洋渔船,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最典型的特征是船首高耸上扬的防浪干舷,76毫米高射炮就安装在这个位置。主机位于船体中后部,带一具烟囱。方形艇艉安装有两条深水炸弹投放器,这也形成该艇前尖后方的典型特征。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7. 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细节,注意开放式的方形艇艉

在之前发表的科隆岛卢松沉船的照片中,虽然已经经历70多年的水下侵蚀,该沉船外壳的典型特征仍然清晰可辨,比如较圆的船艏和上扬的防浪船舷。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8. 卢松沉船的船头,注意其区别于军舰的弧度

又比如下图中浮潜妹子游过沉船船首处,可见明显的防浪船舷,沉船的船首长度相对于普通军舰(包括之前考证认为的八重山号敷设舰)都更短。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9. 再用妹子浮潜图,明显可见船头防浪船舷的设计

沉船的船尾部分有丢失,目前可见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方形船尾,这个特征也与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接近。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0. 卢松沉船的船尾视图,可见其并没有明显收窄的弧度

重新比对沉船的尺寸,可见两者有更高的相似度。残骸长度约35米,型宽5米,这与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33米的长度和5.92米的最大型宽十分接近,排水量虽有偏差(沉船估算350吨,第一号型扫雷特务艇实际为220吨),但可以理解为仍在理解误差范围内。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1. 目前最流行的卢松沉船水下位置示意图和数据

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在沉没时间上,经查阅战史记录,最符合的是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的8号艇:1942.07.16在大阪铁工所下水,1943.01.31竣工,1944.10.21在菲律宾附近被美机炸沉。然而翻遍战史都没有记载10月21日当天有大型的空袭活动,第8号艇的战沉坐标也搜索未果。是否因为第8号艇记录的战沉时间有误,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2. 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的艇尾细节,可见深弹投放架和方形舰艉

值得一提的是,有三艘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也在日本向中方交付的34艘赔偿舰之列。1947年6月18日,美英中苏四大战胜国以抽签方式来决定日本赔偿舰的分配方式。当时日本残存舰艇包括已卸除武装的驱逐舰26艘、海防舰和辅助舰109艘,共计135艘,盟军总部已按吨位大致平均分为4份,中、英、美、苏四国各得一份,作为日本对盟国先行赔偿的一部分。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3. 战后拍摄的战列舰“榛名”,已成废铁只能拆解

抽签分为2轮,第1轮抽签确定第2轮抽签的先后顺序,第2轮抽签抽出各份舰艇的归属。在第1轮抽签中,中国代表马德建抽得第2的顺序,在第2轮抽签中,抽得编号为”2”的那一份赔偿舰艇,该份舰艇共34艘,包括战后幸存日舰中排水量最大的2艘驱逐舰”宵月”号(标准排水量2701吨)和”雪风”号(标准排水量2050吨),是最理想的一个签。以下是中国所抽得三批日舰的名单: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4. 上海江南造船厂接收第一批日本赔偿舰,背景为驱逐舰“雪风”号

第一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7月6日在上海移交):

驱逐舰:“雪风”号,“初梅”号,“枫”号;海防舰:“四阪”号,“海防第14号”,“海防67号”,“海防194号”,“海防215号”。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5. 第一批赔偿舰中的海防舰“四阪”号,后改名“惠安”舰

第二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7月31日在上海移交):

驱逐舰:“杉”号,“茑”号;海防舰:“对马”号,“海防第85号”,“海防118号”,“海防192号”,“海防198号”,“海防205号”。

第三批日本赔偿舰艇(1947年8月30日在青岛移交):

驱逐舰:“宵月”号;海防舰:“屋代”号,“隐岐”号,“海防第40号”,“海防81号”,“海防104号”,“海防107号”;运输舰:输送第16号。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6. 秋月级宵月号是最大最新的一级日本防空驱逐舰,第三批在青岛移交

当三批抽签完毕开始移交时,接着,8月13日盟军总部又把剩下的39艘日军辅助舰艇也追加入分配名单,所以还有第二次的抽签。以下是中国第四批所抽得的日舰名单:

驱逐舰:“波风”号;运输舰:输送第172号,“白崎”号给粮舰;布雷舰:“济州”号;驱潜艇:驱潜第9号,49号;辅助布雷艇:“黑岛”号;辅助扫雷艇:“扫海第14号”,“扫海19号”,“扫海22号”。注意这里的辅助扫雷艇就是前文所述的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7. 原日军“波风”号驱逐舰,后改名“沈阳”号,因维护不佳很快报废

日本赔偿给中国的四批舰船共34艘,计3万5千多吨。按照接收顺序,国民党海军将其临时编号为“接1”至“接34”。中方抽签的运气应该说很不错,这些舰船排水量较大(最大的“宵月”号驱逐舰排水量为3485吨),舰龄较新(除三艘外,均为1940年以后制造),性能也较好。但这些日舰在移交时大多已拆除武装,许多经过激烈残酷的太平洋战争的洗礼,状况并不太好。尤其是占数量最多的海防舰(17艘),虽然舰龄颇新,但这种舰级是日本在大战末期的急造舰种,装备简陋,质量亦很差,加上日本战败后军工业全毁,舰艇的零配件来源立刻成为很棘手的问题。另外,战后的中国国民党海军舰艇扩充太快,合格的人员根本不够用,人员的缺乏亦造成多数日舰接收后就停泊在港内,无法启用。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8. 最著名的赔偿舰,原“雪风”号,后改名“丹阳”号

三艘被中国海军接收的扫海特务艇第14号、第19号和第22号均于1947年10月4日在山东青岛移交中方,暂定名为“接32”、“接33”、“接34”,1948年1月1日成军,编入第一炮艇队,由于日造武器已无法供货,艇上改为安装美制博福斯40毫米MK-3型机关炮1门,日制93式13毫米机枪2挺。5月1日三艇分别更名为“扫雷201”、“扫雷202”和“扫雷203”,交由长山岛巡防处使用。进入1949年后,三艇后来的命运却出现了两极分化。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19. “丹阳”号模型图,注意已改装美式舰炮

1949年2月17日凌晨,“扫雷201”号的水兵李云修等人利用艇长离艇开会的机会发动起义成功,驾艇前往烟台解放区参加解放军。随后配合解放军参加了解放长山岛的战斗,改名“秋风”号,1949年9月胶东军区海军教导大队奉调加入华东军区海军时,该艇南下加入华东海军,参加了长江口扫雷作业以及解放舟山群岛战斗,后改为华东海军教练艇,1976年报废。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20. 第一号型扫海特务艇侧视图

“扫雷202”于1949年南撤福建,9月19日参加了防守厦门战斗,10月1日参加金门防卫作战,1950年7月1日更名“江毅”,定舷号401,1952年7月1日改舷号541,隶属第三巡防艇队,驻扎基隆。1962年3月1日退役,移交给台“国防部情报局”,1968年1月1日除籍。

挥着屠刀的蚂蚁2——日本海军第1号型扫海特务艇

图21. 一艘日造海防舰,赔偿舰队也是中国海军从弱变强的开始

“扫雷203”于1948年12月8日参加刘公岛撤运行动,1949年8月12日参加长山岛撤运行动,9月4日参加福建平潭岛撤运行动,9月19日参加防守厦门战斗,10月1日参加金门防卫作战,1950年3月23日该艇在金门海域抓捕大陆商船“大中山”号,7月1日更名“江勇”,定舷号402,1952年7月1日改舷号542,隶属第三巡防艇队,驻扎基隆。1962年3月1日退役,移交给台“国防部情报局”,1968年1月1日除籍。

敬请关注“燃烧的岛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