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年轻时没钱没人脉,也没打过仗,为何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

谢京瀚


但凡读过《史记》或《汉书》里韩信列传的,都不会说韩信是“横空出世”。韩信早年间是“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就算没读过《史记》和《汉书》的,也听过“胯下之辱”和“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两个典故吧?这可是韩信最落魄的时候,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一腔抱负不得伸张。

韩信是经历了无数灰心丧气,经历了好几年才华埋没之后,才遇到萧何这个伯乐的,怎么能叫“横空出世呢?

他还没给刘邦当大将军的时候,那是处处碰壁,处处不遇明主,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韩信心里那个烦闷,那个灰心,那个无奈,又有多少人能“感同身受”?

蹭饭吃的韩信与漂母饭信,胯下之辱

韩信年轻的时候,先别说纵横天下、施展抱负了,他连肚子都吃不饱,因此跟别人去蹭饭吃,说他是吃白食的叫花子都不为过。

韩信老家有个南昌亭长,看起来是个好心人,允许韩信到自己家里蹭饭吃,韩信一开始厚着脸皮,天天能混个肚子不饿。可是,人家亭长夫人就不乐意了。

为了把韩信赶走,亭长夫人有一天吃饭特别早,早到什么程度?委在被窝里吃早饭,《史记》里说那叫“晨炊蓐食”,就是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韩信来了,亭长夫人也不给韩信准备碗筷和饭了,韩信一看,就明白什么意思了,知道这饭蹭不下去了。

韩信又开始挨饿了,怎么办,总不能饿死吧,于是韩信就去钓鱼,没有五谷吃,钓了鱼也能裹腹。这时候,在韩信钓鱼的河边,有一帮子老妈子在洗衣服,其中有个漂母,看韩信天天钓鱼,填不饱肚子,可怜韩信,给了韩信饭吃,而且一连给了韩信几十天的饭。

韩信感动的那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对漂母发誓说,将来一定要报答漂母的救命之恩。可是啊,人家漂母不领情:

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你看,漂母骂的多狠啊,你这个韩信啊,你堂堂一个七尺的男子汉,竟然养活不了自己,你是个废物啊,幸亏你爹你妈死的早,要不然你是个啃老的窝囊废啊。

韩信吃不饱饭,还被人侮辱,一个胸怀大志的人,被人指着鼻子这么骂,心里什么感受?

前几年啃老族还天天被骂,这几年骂的少了,为什么啊,啃老族多了,大家都是啃老族,就不好意思骂对方了。现在的年轻人,不管你是穷人的孩子,还是富二代,哪个不啃老?你买房子,你娶媳妇,哪个不让父母掏钱的?

扯远了,韩信被漂母骂,他没啥好说的,毕竟漂母养活他几十天。后来啊,韩信又被市井之徒给侮辱了。就是有名的“胯下之辱”。具体我就不说了,大家对胯下之辱都很清楚。

你说,韩信年轻时,遭了那么多罪,受了那么多侮辱,跟“横空出世”扯得上关系吗?

当小兵的韩信,郁郁不得志的韩信。

后来,秦始皇死了,天下大乱,韩信为了混口饭吃,就投靠了项梁,总算有口嚼裹了。然而,在项梁手下,韩信地位低下,没人知道韩信,也没人欣赏韩信的才华。

项梁死后,韩信成了项羽身边的人,总算有机会施展抱负了吧?没你想的那么容易,项羽出了名的刚愎自用,能听得进别人的话?所以,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

韩信虽然衣食无忧了,可是他还有抱负要施展,然而,跟着项羽是没指望的,项羽听不进别人的建议,于是韩信就离开了韩信,投奔了汉王刘邦,毕竟刘邦采纳谏言的名声比项羽好。这时候,项羽已经是西楚霸王,天下第一人,刘邦也被赶到了四川。

韩信投靠刘邦以后,却也并没有被重用,只是做了一个“连敖”的小官,连敖有人解释说,也叫典客,或者叫司马,其实就是军队里招待客人的小官。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韩信这块金子,还迟迟没有发光。

韩信不但没被重用,还差点被别人连累死于非命,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这又是怎么回事?原来跟韩信一样做招待官连敖的还有十三个人,其中有人犯法了,按照汉军军中连坐的惯例,韩信和这十三个人,都得杀头。

前面十三个人都杀了,韩信是最后一个,韩信心里冤枉啊,又不服气,于是韩信眼望着天空,那一刻,他或许在思考着什么,想着自己遭受的侮辱,想着自己“出师未捷身先死”,想着自己“一生襟抱未曾开”,总之,他冤枉,他不服气。

正好刘邦的老乡加爱将夏侯婴经过这里,于是韩信抓住机会,大声吼叫说: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韩信对夏侯婴说,汉王不是要逐鹿中原,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杀我这样帮他夺取天下的壮士?

夏侯婴一听,觉得韩信这话说的很奇特,再看韩信,觉得他相貌不俗,便把韩信赦免了。夏侯婴跟韩信一聊天,才发现韩信是个人才,于是把韩信推荐给了汉王刘邦。然而,刘邦并没有重视韩信,只是封韩信做了个治粟都尉的小官,就是管后勤粮草的。

你说韩信横空出世,哪知道他经历这么多,金子还没发光呢!为什么,只因为他缺少一个伯乐而已,要不然,他那一身才华,恐怕就此要埋没了。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诚不我欺。

幸好,天下还是有识货人的。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在汉王刘邦军中,至少还能接触一下刘邦手下的大人物,比如萧何,他们聊过几次天,萧何发现韩信是个大将之才,于是萧何三番五次把韩信推荐给刘邦,刘邦却没当回事。

这时候,刘邦正被项羽打得到处逃窜,刘邦的手下很多人也开始当逃兵,韩信思量着,萧何肯定多次推荐自己,汉王却仍旧不重用自己,再呆在刘邦手下,也没有出头之日,于是也跟着逃窜了。

萧何一听,就急了,都没来得及跟刘邦报告,就去追韩信了,此之谓萧何月下追韩信。

汉王刘邦一听萧何也跑了,气的大怒,那萧何可是刘邦的左膀右臂,如果萧何都跑了,刘邦能不生气吗?

过了一两天,萧何竟然回来了,刘邦一边大怒一边大喜,他问萧何,你去干嘛了啊,萧何说,去追逃走的将士了,刘邦问,追的谁啊,萧何说,韩信。刘邦听了又骂人了,你个老小子骗人,跑了十几个将军,你怎么偏偏去追那无名之辈韩信,萧何就说了,韩信是“国士无双”,大王想逐鹿中原,夺取天下,非用韩信不可。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嫚无礼,今拜大将如召小兒,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就这样,韩信才有了施展抱负,显示才华的机会。

这又哪来的横空出世?不知道韩信在成为大将军之前,经历了多少苦难流离和辗转反侧!

以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暗渡陈仓,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十面埋伏,都是韩信的大手笔。


西堤君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初中的时候因缘际会,班里面来了一个山区转过来的小朋友,并且和我的关系非常不错,因为他们那边的教学制度和我们这边的教学制度有一些偏差,数学这一门课程当中,他们所学到的初中知识仅仅是我们所学到的小学知识,而我们现在学习的初中知识他一点都没有学到。

因为当时的中学讲究的是月考制度,第1次月考他的数学成绩仅有5分,第2次月考满分120,他就考了120,第3次月考,第4次月考在此之后的绝大多数考试当中,他永远是一个满分的状态。

事件回顾

我之前那个非常要好的小伙伴与韩信相差不多,只不过从影响力以及任务的发展来看,恐怕连韩信的1/10000都没有达到,可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也可以很好的论证,一个人拥有某方面天赋的时候,平日里是很难展现出来的,可是真正运用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刻或者危机时刻的时候,将会无限度的放大,从之前的默默无闻一举成名。

没错,韩信的人生似乎真的可以用家门不幸来表述,自己小的时候喜欢一个小姑娘,没有想到这个小姑娘竟然嫁给了屠夫,而小姑娘嫁给的那个屠夫又是自己的死对头,好不容易想四处闯荡游历一番,碰见了几个街头小混混,还得给人家钻裤裆,等到逃出这一个破烂镇子之后,又因为好几天没有吃饭,饿的晕了过去,苏醒过来依托着大妈的一碗热干面,大恩不言谢,再一次投身造反的队伍当中,好不容易来到了项羽的部队,并且也算是接近项羽的核心部队了,结果还没走两步就被项羽踢了出来,紧随其后投靠刘邦,刘邦似乎也不太重视自己,要不是萧何一个劲的拦着自己,恐怕到最后韩信的一生连乞丐都不如。

没错,这就是事实

韩信很优秀吗?

很优秀,他和白起相比怎样?

比白起要优秀。没有看错,在真实的历史当中以及军事战略指挥当中,韩信要比白起高出好几个档次,因为白起所打的绝大多数战役都是以强胜弱、以多胜少;而韩信却与之截然相反,韩信所进行的多次战役全都是以弱胜强,而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可以说,如果在战神上面安排一个排行榜的话,韩信必然要远超过白旗,因为在韩信的思维认知,以及韩信的理念当中,似乎从来没有败仗而言,每一次行军作战都是100%的战斗胜利。

当然,如果把韩信所拥有的一切成就统统归咎于他100%的天赋,似乎又有些虚妄之谈,因为在真实的历史背景条件之下,韩信对于史书兵书以及具有历史文献的一些与兵家相关的书籍,都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闲来无事就喜欢翻阅一二。

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或许对于韩信而言并不是一句瞎扯的话,而是具有切实价值意义的话,毕竟韩信真的从书籍当中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兵家之路。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不思考的人,见到别人飞黄腾达,就说人家命真好,又要自怨自艾,说时运不济。殊不知,别人付出的努力,吃的苦,说出来都是一部心酸史,只不过人家没说而已。

韩信也一样,有的人只看到他“国士无双”的一面,可他发奋读书的时候,谁又知道呢!哪怕是媒体发达的今天,也没有谁直播读书吧。

(↑图片来自于网上↑)

闲话少说,转入正题。

韩信被誉为“国士无双”,他的那些功绩就不劳我多说了吧?在汉高祖刘邦手下驰骋疆场数年,一出世即被拜为大将,从此开启了他开挂的一生,直至被刘邦以谋反诛杀。

那么韩信是如何被刘邦“慧眼”发掘的?要说刘邦有一双色眯眯的眼睛还差不多。不过,刘邦虽然没有慧眼,但是他却有一个萧何。萧何是韩信的贵人,他是真正知道韩信才华的人,所以不惜月下追韩信。

人生得一贵人就够了,贵人是踏上前程的敲门砖,而不是铺路石。即使韩信以前纵使有千万条人脉,也抵不过一个贵人——萧何。所以,人脉不是韩信成功的必要条件。

韩信曾多次与萧何交谈,而且相谈甚欢。如果韩信没有真才实学能得到萧何的赏识吗?再往前追溯,韩信初到刘邦的帐下,没多久就因罪要被处死。腾公与韩信交谈,腾公大悦,当即就免了他死罪,还把他推举给刘邦。

能让萧何和腾公夏侯婴两个人举荐的人该有多么牛。韩信肚子里肯定是有“墨水”的,这个毋庸置疑。那么韩信的学识从哪里来?



(↑图片来自于网上↑)

韩信在从军以前,就一直贫穷的活着,而且很窝囊,别人都看不起他。

《史记》中记载:

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

韩信常常到下乡南昌亭长家里蹭吃蹭喝,有时依靠漂母的接济才活了下来。甚至有人当众羞辱他,让他钻裤裆。

总而言之,韩信受尽了白眼。

什么样的人才能活到这个样子?韩信为布衣的时候,一点谋生的出路都没有。

这让我想起了清代诗人黄仲则所写的一句诗: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是呵,也只有读书人才能活出韩信的样子了。

韩信读的什么书?恐怕是《孙子兵法》。淮阴曾属吴国,直到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才设立了淮阴。而吴国曾涌现过许多优秀的军事家,最为著名的就是孙武。

孙武那么有名,他所著的书岂不在吴国上下人手一册?相信韩信家里应当也藏有那么一本。韩信翻看又翻看,熟烂于胸。

我作出这个结论并非无的放矢,《史记》中有关于韩信用兵的记载:

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这条“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的句子原文出自《孙子兵法》。

像韩信那样对兵法了解的如此深刻的人,和韩信同乡的人又怎么能够理解韩信的能力呢?这就好比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图片来自于网上↑)

韩信率先投到项梁帐下,后又归属于项羽。韩信提出过一些计策,但是不被重用。项羽是什么人!手下最强的谋士范增都被他弄跑了,何况一个韩信呢?

天才总是容易被埋没的,因为他们找不到为他们拂尘的知音。

韩信多年来积攒的知识已经像宇宙那样建立起了它自己的规则,唯独缺的,是像宇宙中有序运行的天体那样的士兵和军队。

幸好,萧何出现了,解决了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

由此看来,不是时势造英雄,而且英雄造时代。题主所说的“横空出世就纵横天下”,其实是时机到了而已。


有的说没的说


一般的将领都是通过在战场积累军功,等到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再一步一步地成长为国中重将。

当然,这也要命好,如果命不好在哪一次战斗中牺牲了,那在史书上连个名字都没能捞到!

韩信虽然没钱没人脉,但是他的才能被萧何所看重。通过了萧何的推荐,韩信跳过了积累军功的这一步,被刘邦拜为大将。

虽然没有掌过一军一旅,也没有积累过相关经验的韩信,带兵却有如神助,一生纵横于沙场之上无所败绩。

为什么?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韩信是一个是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天才。

(韩信剧照)

这种军事天才在历史上有还是没有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三国时代的关羽,近代的韩先楚大将。

关羽是一个水军天才,在他与刘备东奔西跑的过程中,从未接触过水军,但是一带水军却无师自通,有如神助。

而韩先楚大将,一个老农民出身,有人戏称,“韩先楚脱下军装就是个老农民”,但是他打起仗来,却招招要了敌人的老命。

韩信所学的兵书,来自于家传,还是另有人传授,这些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韩信对于“兵书战策”的运用已经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境界,从他未掌兵到为将之后战无不胜的事实来看,说明了韩信也有着无与伦比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操能力。

其一:韩信创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理念。

(粮仓示意图)

韩信刚投奔刘邦的时候,刘邦让他管理仓库的粮食,他为此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理念,把粮仓开设前后两道门,把新粮从前门运送进去,把旧粮从后门运出来。

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在蜀中炎热的潮湿的环境下腐败变质,从而使蜀中粮仓不再有变质而浪费的现象。

这不简单呢,中国进入了现代化后,国家建立了大量工厂,这才引进了仓库管理的管理理念。

韩信的“推陈出新”其实就是现在的“先进先出”了,没有运营过仓库的人,可能也不知道“先进先出”这个术语哩!

众所周知,统率一军可不仅仅是单一的用兵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了“治军”和“用兵”两个概念。

治军就显得烦琐了,但也是一军统率的必修课程,因为“治军”牵扯到了部队的“训练”、“行政”、“后勤”等等方面。

比如司马懿曾经赞过诸葛亮“治军之奇才也”,但好多人都将这句话翻译成了诸葛亮用兵很厉害,这是不对的!

但是韩信对“治军”与“用兵”都非常精通,所以才留下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美誉。

其二:后人难于复制的韩信用兵之道。

(后世蜀中势力难于复制韩信的成功)

有句谚语说得好,“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

其实就是说,因为地理、交通的原因,蜀中与中原或者中国传统精华区其实就是两个世界。

而在古中国时代里,蜀中势力能夺取天下的仅有刘邦一例。

刘邦之后,蜀中割据势力最多也只能做“偏安一方”,也就失去了逐鹿中原的资格。

刘邦以汉中之地而据有天下的原因就是,韩信设计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绝妙好计,为其打开了去关中的道路。

从此之后,这个妙计就像是一个多元方程式的唯一的“解”一样,后世之人再难于复制。

众所周知,刘备丢了荆州之后,那真是急得火烧眉毛,因为他非常明白,丢了荆州,蜀汉就被锁进了保险箱,光光地占领一个益州,已经不具备有夺取天下的资格。

诸葛亮换了个思路,六出祁山,无攻而返。

其三:打“神仙仗”的韩信。

(韩信背水列阵)

世上没有包打一切的万能武器,同理,世上也没有包打一切的万能兵法。

兵法最主要讲的是灵活运用,因时因地而制宜,这如同兵法中所说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比如《孙子兵法》更高深一点的理念,就是〈孙子兵法〉并不是教人如何打胜仗,而教人在打仗的过程中,如何避免犯错误。

因为是人都会犯错,那么只要少犯错,就有可能避免打败仗。

然而这一个理论对于韩信来说是不对的,因为韩信故意去犯错,却打了胜仗。

比如兵书中所讲“背水列阵为兵家之大忌”,但是韩信却靠着“背水一战”、“拔旗易帜”在河北井径大破二十万赵军,灭了赵国。

见于《淮阴候列伟》: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擒赵王歇。

韩信的这一次用兵有违于兵书理论,但最终却取得最后的胜利,又以其本人的能力超然、风采绝伦,被太史公选入了七十列传。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钱和人脉确实能够更容易让人走向成功,但它们更多是起推动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所以韩信在没有钱和人脉的基础上能够取得成功也不是不现实的。

1、他在早期虽然没有钱,没有人脉,但是他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学习能力,这几乎是他与生俱来的,我们可以称其为天赋,而正是这个所谓的天赋造就了他后来强大的个人能力,帮助他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他的天赋表现在哪呢?我们来直观看个例子。都知道韩信小时候家庭非常的贫穷,他不可能有机会了解到那么多的东西,但他到刘邦军营中的时候给人的感觉,分明是一个老道的军事家,他没人教,几乎是靠着自己的经验,无师自通。韩信的存在并不是否定了努力没有意义,而是证明了世界上的确是有天才的。


2、当然了,胯下之辱也不是谁都能够忍受的,但韩信却能,他能忍常人所不能忍,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他的性格一直都很冷静,在任情况下都能不骄不躁,保持冷静的思考问题,极其谨慎的处理为题。冷静谨慎体现在哪呢?韩信的直觉是非常准的,但是他在做判断的时候依赖的从来都不是直觉,而是情报。有句话说得好,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韩信每次在制定完计划之后,都会派人收集情报,之后根据收集来的情报对计划进行调整。


一个有着天赋的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战经验的逐渐增加,能够成为一个优秀将军不为过,而又加上如此的性格秉性让他能够时刻保持冷静,临危不乱,谨慎的作出最优安排,最终成为一个决定胜负手的三军元帅,纵横天下。


所以从我们的笼统的讨论来看,韩信的横空出世靠的是天赋,靠的是性格,这是他能够成功的宏观原因。


简单的讨论完,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太虚无飘渺了,接下来我们回归史料,从史料为基点来微观的分析这一问题,从史料中我们也能够对韩信的成功有新的认知。


一、首先依旧从韩信个人出发来找


1、刚开始在刘邦阵营的时候,韩信也不受重用,甚至还差点因小罪连坐被杀。在行刑的时候,恰好看到夏侯婴,韩信于是灵机一动大喊:“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根据《史记》的记载,韩信灵机一动,口出惊人,表示自己有能力左右天下的局势,不能轻易被杀,这才使得其自身逃过一劫。


我们从这可以看出什么呢?可以很容易看出韩信的随机应变能力。

2、夏侯婴帮助韩信逃过一劫后,之后与其交谈,《史记》用了三个字说道夏侯婴与韩信当时交谈完的心情,即“大说之”。


其实不单单是夏侯婴,后来的萧何在与韩信交谈后也是相当推崇韩信的,在后来看到韩信走了,更是不惜代价亲自追回韩信。


从夏侯婴和萧何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知道韩信是有真学识的。

看完他人的看法,我们再看史料之中对其学识的表现。


在《汉书》当中曾记载:“汉兴,张良、韩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韩信与萧何共同编纂整理兵书,这也证明了被称为国士无双的韩信,绝对是有真学识的。


而在《史记》当中,虽然没有直接点明韩信喜欢阅读兵法,但从韩信的言行来看,他绝对是手不释卷。史料中提到,韩信的手下敬佩韩信的神机妙算,而韩信则表示:“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


韩信能说出这句话,证明他的经验肯定不都是来自于实践,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书本,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3、韩信的天赋摆在这里,但是他却没有骄傲自满,而是虚心选择不断提升自我。韩信严格贯彻了不耻下问这几个字,他要是觉得其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厉害,会忽视身份之间的差距,谦虚地请求他人指点,哪怕对方是俘虏,韩信都能做到虚心请教。


比如在《史记》记载,在韩信破赵后,韩信对待敌方名将广武君十分友善,即“乃解其缚,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


4、韩信虽然非常谦虚好学,但是他始终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在他还没有崛起的时候,他就敢肯定只要有自己辅佐,那么主公就肯定能夺得天下。我们从中能看出什么?这是一种自信,而且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一种自我的肯定。


其实这份自信是很难得的。在韩信地位低微的时候,正是这份从容还有自信让他脱颖而出,获得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处于逆境的时候,韩信选择相信自我,所以他每次都能成功破局。


所以史料微观分析韩信成功的大点就出来了,应变能力;真才实学;不会骄傲自满;充满自信。


二、从其他角度来看


其他角度我们主要谈谈刘邦,刘邦也同样重要,因为没有刘邦可能就没有韩信的成功,因为要不是刘邦敢于重用他,在他还没表现出能力的时候就敢于排除万难,官拜其为大将军,韩信也不会有后来的。


为何我敢这么说呢?因为他早前在项羽那就一直没受到过重用。

《史记》有过一段韩信在项羽手下做事的履历:“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从中可以看出,他先是跟随了项梁,但是没多久项梁就失败了,之后他又跟随项羽,可项羽根本就没有给他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机会。


所以有才的人也需要伯乐,韩信这匹千里马如果不是刘邦给他机会,并且有这种魄力大胆起用他,他或许会继续默默无闻下去。


刘邦给韩信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遇,靠着这个不可多得的机遇,韩信才最终发光发热的。


综上所述,在不了解韩信的人来看,韩信的成功是一种偶然。可如果大家了解韩信的经历还有他的性格,会知道他能成功是一种必然。


夏目历史君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刘邦曾评价韩信“战必胜、攻必取”,萧何曾评价韩信“国士无双”,甚至对刘邦说;

“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



由此可以看出,萧何对韩信的能力异常推崇,认为刘邦如果不重用韩信,这一辈子只能在汉中之地卧着。反之,如果想要冲出汉中,与项羽一决雌雄,那只有重用韩信才能做到。

事实也证明,自从刘邦登台拜韩信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转战千里,灭魏国、破代国、定赵国、平齐国,最后还在垓下之战中,一举攻击败了霸王项羽。可以说,韩信的确堪称当时绝顶军事奇才。

那么,年轻时的韩信没人脉,没资金,也没有显赫的地位、官职,他又是从哪儿学会的军事本领呢?这就要从韩信的身世和经历了说起了。



第一、韩信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贫农,而是落魄的贵族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韩信是一个贫苦出身的子弟。这一点,《汉书》中也表示了赞同,并且说;

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汉书》

因为没当官,又不会经商,所以韩信为了生活经常在别人家蹭吃蹭喝。

乍一看来,韩信的生活非常惨,但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哪里不对。因为司马迁和班固(汉书作者)随即表示,人家韩信是在一个亭长家蹭吃蹭喝的,而且人家韩信还是一个不事生产,每天只会带着佩剑在街上闲溜达的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并不一个普通的平头老百姓。原因在于,秦汉时期,佩剑是贵族的专属,《左传》中曾记载了一个事件,楚庄王因为宋国杀了自己的使者,愤怒之下,飞奔出宫殿,准备亲自出征。这时由于忘了携带佩剑,他的奴仆连忙捧着佩剑赶了出来。

从此事可以看出,佩剑相当于现如今的奢侈品,而且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佩剑也成为了阶级的代表产品。

到了秦始皇统一华夏,六国的贵族纷纷失去了经济来源,变得落魄。不过,由于他们也曾是贵族,放不下身段,一直还是战国时期的打扮。韩信也是如此,虽然身穿布衣,但也佩剑,这就相当于每天无所事事的穷人挎一个LV的包,戴一块百达翡丽的手表,也难怪当时的人讥讽他。



还有一点可以证明韩信的贵族身份。韩信白吃白喝不给钱被亭长夫人赶出家门后,遇到漂母,漂母给了韩信一口饭,韩信感恩戴德的说将来一定报答(这里吐槽一下,人家亭长养了你韩信好几个月,你也不说报答,真是斗米养恩、担米养仇)。漂母说了一句;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

我只是可怜你是王孙后人,才给了你一口饭吃,不用你报答。

既然韩信身份搞清了,那么最初的学识来源也就清楚了,那就是家传。

古代王公贵族,或者豪门世家都有自己的藏书,而且经常是秘而不宣,根本不对公众开放,由此垄断知识。韩信既是王孙后人,那么,他的家中也一定会有一部分藏书,由此学会一些兵法。这在后来平定赵国时背水一战也可以看出来,韩信确实熟读兵书战策。



第二、韩信事业上最大的贵人不是漂母、不是萧何,而是项羽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无数人。还有一句话是;实践出真知。

只读书,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不可能成为享誉后世的帅才。战国时期,纸上谈兵的赵括,三国时期,蜀汉的马谡都是典型的代表。所以,韩信也一定会有实践检验知识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时候。

韩信最初投奔的是项梁,可惜项梁在定陶战死。项梁死后,韩信成为了项羽的部下,任执戟郎中。后来,韩信成为齐王后认为这个官职太小了,所以后人也认为项羽不识英才,但实际上的情况是项羽也非常重视韩信。



韩信刚刚投到项羽的部队,既不是项羽的同族,也没有立下大功,又不像英布、蒲将军一样带来了数千士兵。所以,在这种情况和背景下,项羽根本不可能立即提升韩信为将军。

不过,此时的项羽还是任命了韩信为执戟郎中。所谓执戟郎中就是宫廷宿卫军的首领,战争时期,相当于中军大帐的守卫人员,将军的心腹。在这里,韩信可以亲眼目睹当时军事才能超绝的霸王项羽每一次军事部署,以及战争成果。

韩信也曾说过,自己向项羽提出计策时被拒绝了好多次。这说明,项羽也有意培养韩信,否则为了耳根子清净,早已经把他调走了。

也正是在这里,韩信完成了知识和实践的结合,但却因为看不出项羽对他的信任和栽培,反而选择了逃跑,投奔了刘邦。



第三,才能的试水

韩信投奔汉中的刘邦后,刚开始混的比在项羽手下还惨。但此时的韩信已经具备的卓越的军事才能,所以逐渐的引起了萧何的重视。

后来,韩信因为不受刘邦重用,准备再次逃跑,结果萧何月下追韩信,终于引起了刘邦的重视,最终被拜为大将军。

刘邦出汉中,定三秦,采用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但实际的操作还是有刘邦亲自指挥。刘邦彭城之败后,韩信再献战略规划,由刘邦在荥阳一线抵抗项羽,自己率军北上,平定代国、赵国、齐国等地区,然后合击项羽。

此时,刘邦同意了韩信的战略,韩信也因此得到了一支军队,开始了自己纵横天下,剪除群雄,消灭楚霸王项羽的辉煌人生。



综合来说,韩信虽是贫民,但因为家族传承的原因,人家起点本来就很高,而且还得到了项羽的重视,得以见到项羽巨鹿之战,以及其他大战的完整规划,最终在实践之后才成为了一代将才。


我是越关


韩信历来为后世兵家推崇,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萧何说他是“国士无双”,是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而汉初三杰中,韩信又有勋冠三杰的说法,意思是说三杰中韩信的功劳最大,而且韩信是“王侯将相”一人全任,以韩信的人生经历,确实是可以称得上横空出世、纵横天下!


韩信是淮阴人,出生时间大约公元前231年,其实看韩信的家境确实很差,身为平民,性格放纵又不拘礼节,没有被推荐为官吏,又不懂的经商之道,所以生活的很困难,为了糊口经常跑别人家蹭食,靠别人接济度日,因为老是靠别人接济糊口度日,乡人大都看不起他。

韩信靠别人接济最出名的是有两个人,一个是下乡南昌亭长,还有一个是漂洗涤丝棉的老大娘,下乡南昌亭长看韩信气宇不凡就让他到家里吃饭,韩信也是老实不客气,连着几个月都跑到他家吃饭,亭长没说什么,亭长的老婆不乐意了,这小子天天来蹭饭吃,就知道吃闲饭,也不帮忙干活,于是故意一大早就煮好饭吃掉,等到韩信去的时候早吃完了,韩信一看也知道了他们用意,一气之下再也不去了。


韩信饿着肚子跑到河边,遇到几位老大娘在河边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老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韩信吃完后对老大娘说以后定当重报,大娘生气说道:“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哪里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

等到韩信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对给他一饭之恩的漂母赏赐了千金,而让他白吃白喝几个月的亭长只得到了一百钱,说亭长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其实看韩信的所作所为,和刘邦倒是有些相似之处,刘邦的家境应该是比韩信好一点,是农户出身,家里还算有几亩薄田,只是刘邦有个游侠梦,整天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气得刘太公骂他“无赖”,刘邦也不管他老爹生不生气,依然如故,不过刘邦在当地也算是混出了点名声,在沛县做了泗水亭长。


而韩信也是整天拿着一把佩剑瞎逛荡,可见韩信也是有着一个游侠梦,只不过韩信在当地混的不怎么样,所以才有人看他长得人高马大还佩着剑,就想要侮辱他,让韩信从他胯下钻过,而韩信只是打量他一番后,就从那人胯下爬过去了,留下了胆小鬼的名声。

韩信很有可能是个破落户出身,在他的心里一直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刺客列传》里豫让有一句名言: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我故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故以国士报之。”

谁以国士待我,我就以国士来报答他,而漂母在回答韩信时的回答,《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而且韩信在灭赵国的时候用了背水一战,当时诸将和赵军都不解其意,觉得违背兵法常识,等打完战之后,诸将在夸韩信的时候也问到这个问题,韩信回答道:“这也在兵法上,只是诸位没留心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平素没有机会训练诸位将士,现在就是所说的“驱市人而战之”,这种形势之下将士们都置于死地,人人为了保全自己只能死战,如果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么还可用他们取胜了?”能够看书的人,家族应该在以前是不错的!

可见韩信是学过兵法的,韩信能够横空出世是靠他学过兵法还有他的天赋,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天赋,项羽也学过兵法,只是不肯深加研究,只学了个大概,依然能够纵横天下,刘邦不喜欢读书,估计兵法也没多看,除了面对项羽,刘邦还没吃过军事上的亏,可见天赋是最重要的,也是真正让韩信“战必胜,攻必取”纵横天下的原因!


挚滗画畫紅尘


要写这个答案,得先撸清楚这两个问题。

1.萧何为什么月下追韩信?

2.韩信给刘邦集团打下了哪些江山?

一个个问题分开拆解,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耳熟能详,史料并没有给出什么详细的解答。so,答案都在萧何,萧何慧眼独具,详细的细节是,韩信先在项羽集团谋事业,不得重用。逃到刘邦集团,碰运气,再谋事业,也不得重用。

一次的偶然的机会,韩信认识了萧何,萧何通过和韩信的接触,大致了解到韩信两个方面的信息。

其一,韩信是高干家的子弟,不幸家道中落,史料的回答是,韩信是韩襄王的孙子,庶孙。韩襄王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国君。韩国公元前230年灭亡,韩信真是非常不幸,公元前231年,韩信出生,也就是一岁的时候,国家灭亡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韩信虽落魄,但骨子里高傲,上过学,有才华。

其二,萧何在和韩信做朋友的那段时间,和韩信有过亲密的接触,了解到韩信在军事上的天才能力,但刘邦看不到,才有了前文中,韩信逃跑,萧何追韩信的千古故事。

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就和刘邦商量,韩信是个人才,刘邦想,既然萧何都去追了两天的人才,那就封将军吧,萧何觉得不妥,刘邦最终封了韩信为大将,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韩信25岁,一个骄横有才华的天才军事家,就此横空出世。

同年公元前206年,刘邦还没称帝,这一年,刚好鸿门宴结束,刘邦侥幸逃脱,刘邦和项羽两个集团,开战在即。

稍微了解秦灭历史的同学,应该知晓,在此前一年,公元前207年,项羽分封十八王,自称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除此外,还有17个王,刘邦要和项羽开战,首先要把这些被项羽分封出去的王,挨个消灭,而消灭这些王最多的功臣,便是韩信,历史上有说法叫,刘邦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下面来具体看看,韩信打下过那些王,先来看下地图。

汉为刘邦,围绕在刘邦周边的三个王,分别叫,雍,塞,翟,对应分封的王,章邯、司马欣、董翳,这三人,可谓是项羽的铁杆粉丝。这三个国,是项羽故意安排,针对刘邦,历史上,叫三秦,而还定三秦历史典故,正是出自此处,这也是韩信被任命为大将以来,送给刘邦的头份大礼。

项羽敢于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后悔不已,但孤傲的项羽也有办法,针对刘邦,这个办法就是用三秦牵制刘邦,刘邦苦恼不已,如坐针毡。韩信封大将后,献计袭击雍王章邯,最终还定三秦。

《史记 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汉王还定三秦,乃许信为韩王,先拜信为韩太尉,将兵略韩地。

25岁的青年韩信,当真横空出世,一举成名,成为刘邦倚重的西汉第一名将,三秦还定后,韩信开始为刘邦征战天下。

说明一点,从上面的两则史料上,有些摸棱两可,司马迁大人,用了韩信之计四个字,助阵汉王刘邦还定三秦,于是拜韩信为韩太尉,因此,我们也可以解读成,三秦的计谋是韩信的,但真正攻城略地则是,以刘邦为首的、周勃、曹参、樊哙、灌婴等人的英勇作战。

正因为韩信之计谋,三秦之后的北边,西魏,代,常山,燕,齐,以及关键之战,亥下项羽兵败身死,韩信居功至伟。

具体进程是:

公元前205年,韩信活捉魏王魏豹。

公元前204年,韩信击败了代王,活捉了赵歇。

前204年同年,韩信率军攻打赵国(常山王),背水之战,这个成语,正是出自攻打赵国的井陉口之战。

赵国(常山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韩信取胜的经典案例,听闻常山国败,燕国投降。

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重要的是,韩信还一举灭了,项羽手下的头号大将龙且。

公元前202年,终于轮到围困项羽了,亥下之战,韩信战败了一代天骄项羽,楚汉相争正式结束。

回头再去梳理下地图,项羽分封的诸王,在4年之内,仅剩韩王一支,其余全部瓦解,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正式称帝。




再回去,看看韩信的功劳,西魏,代,常山,燕,齐,西楚,以及还定三秦的,雍,塞,翟。18路王,韩信占9路之功。说韩信纵横天下,一点毛病没有,这么能打的韩信,历史上称之为兵仙,和李白诗仙齐名。

我把其中一个地图重复放了一次,放大地图查看,一目了然。


曾有钱


我们所熟知的韩信是被赞为“国士无双”的人,他的出现犹如天降神兵,他的事迹也被广为传颂。那么又有人说了,韩信和刘邦一样是一个草根英雄,年轻时可落魄了,一边无所事事,一边又天天想着要登上人生巅峰,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最让人看不起的。



韩信是草根英雄?非也非也,韩信是英雄,这是无可厚非的,他在军事上的才能是不可否认的。但他却并不是草根,而是被折断的花朵。韩信年轻时虽落魄到天天蹭饭,但是他并不是出身底层,也不是毫无学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披着草根外衣的落魄贵族

没错,韩信实则是落魄的贵族人士,这可不是信口胡诌的啊,有史实为证。不说的,最明显的一点贵族特征就是韩信背上那把剑。这佩剑可不是韩信为了耍酷才天天背着,这是他作为贵族最后的尊严。战国时期,佩剑是贵族人士的标配,用来彰显身份的重要工具,普通的平头老百姓是没有资格佩剑的。秦统一天下之后,六国的很多贵族都落魄了,韩信便是其中之一,他家道中落流落街头,日日溜达闲逛,饿了就蹭饭,饱了就做梦,落魄的日子也悠哉悠哉的。

既然出身贵族,那么他的学识来源便有了说法。哪个贵族家里没有个几本藏书的?韩信从小也是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读过几本好书的。所以说韩信的军事才能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从小锻炼出来的,他的天资聪慧加上知识和家庭的熏陶,自然就形成了独有的思维。韩信天天无所事事,见人就说他以后一定会成名的,大家都嘲笑他是白日做梦,其实从这里就能看出韩信与旁人不一样的志向,虽然不被大家理解,但是远大的志向早已在他心里生根发芽。

空有志向不如遇一贵人

韩信一生的贵人有不少,赠他一口饭的漂母算一个,收留他的项羽也算一个,但对他影响最大的是萧何。

韩信最初在项羽账下的时候,只是一个执戟郎中,并没有得到重用。所谓执戟郎中,说白了就是项羽身边的侍卫头领,韩信满心都是当上大将军,走上人生巅峰,所以心里一直很憋屈。但是话说这项羽也不傻,韩信初来乍到,咱又不是发小,也不是亲戚,你也没做出太大贡献,怎么可能会力挺你去做将军呢?大家也不会同意的。韩信后来也知道了这一点,而且越想越觉得在这里没前途,待不下去了韩信便想着跳槽。

(韩信和项羽剧照)

其实这项羽在韩信的成功之路上也算是一股推动力。正是因为做了项羽的侍卫,所以韩信才能熟知项羽的用兵手段,对项羽的策略不能说了如指掌,那也是略知一二,这也就成了他跳槽的敲门砖。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终于下定了决心跳槽去投靠刘邦,远离那个不识货的项羽,没想到啊,又遇到个瞎了眼的刘邦。刘邦丝毫看不上韩信,只给了他一个很小的职位。可能是因为自己出身草根阶级,看到韩信容易回忆起落魄过往还是怎么着,不管韩信怎样发挥自己,就是不待见他。韩信一看这刘邦也是个不识货的主,就一边骂一边准备跑路。

(萧何月下追韩信)

虽然这刘邦瞎了眼,但是他身边的萧何火眼金睛的看到了韩信的绝世才华,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最后,在萧何的一番劝慰下,韩信为了光宗耀祖,又屁颠屁颠回来了。由此可见韩信的功利心实在是太强了,这也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

重新回去的韩信,还是孜孜不倦的发挥光芒吸引刘邦得注意,在萧何的辅助下,刘邦终于睁开双眼看到了韩信。从此以后韩信一发不可收拾的纵横天下,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

  • 哪有什么一战成名?其实都是百炼成钢。韩信的才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他少时的日积月累,是他落魄时千锤百炼,是他不受重用时日夜打磨出来的,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个赏识他的“伯乐”也是很重要的。

小姐姐讲史


世上总有那么多凡人,总会有一个奇迹出现吧!

韩信非池中物!他虽然出身草根,年少时常常食不果腹,但是他所建立起来的丰功伟绩以及经典战役乃称世界之奇观,令后人叹为观止。瀚海想说,此人贵不可言!可惜的是,他锋芒毕露,不懂得韬光养晦,后来死于非命!实属无奈且可惜!

且不说他这悲惨的人生结局,我们且看他那大起大落、动荡变化的军事生涯。这也是古代东征西战的大将必备的特征。韩信他是西汉著名的开国功臣,具有非凡卓越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没有韩信,也就没有大汉王朝。刘邦曾经豪言道:“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因为韩信指挥军事的能力在当时几乎是无人能敌。他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临危受命,以少胜多,转败为胜。他就算是不用练兵,也能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运筹帷幄,披荆斩棘,勇退强敌,毫发无损地打下江山,赢得天下,无一次战败经历,古今中外,只韩信一人。英雄力敌万人,乃韩信!



很多人都知道他胯下受辱的事情,却不知道他功成名就之后重回那地提拔了当年侮辱他的屠夫为官。当年他虽然贫困潦倒,但是也有仗剑走天涯的中二梦想,岂料他在淮阴街头时却被一个屠夫用言语侮辱。屠夫毫不留情面地讽刺他:“你虽然天天舞枪弄棒,其实是天下第一胆小鬼。”韩信不语,不理会他。

屠夫接着继续挖苦他:“你敢杀我吗?你敢杀我,你就来杀;不敢杀我,你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恐怕觉得这是奇耻大辱,只是他是一个有道德良知的人,他又怎么会杀跟他无冤无仇的人呢?他只能在众目睽睽之下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书上描述的“傥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乃是此情此景。



很多人会从荣誉感、尊严或者生命诚可贵之类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而瀚海看到的就是,韩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悲哀,不从则死,他只能低头忍辱负重,像越国国王勾践一样卧薪尝胆。只是韩信不是那种记恨别人的人,他是个直肠子,心性纯粹,说一就是一,所以后来他重回此地也是以怨报德,看那人本事可以,就升了那个屠夫为官。

之后韩信跟了项羽,在他眼前晃动了两年多,一起出生入死,也没能够被项羽重用。那么韩信大概是什么时候从一个普通人跃升为一代名将的呢?这一切得要从他遇到夏侯婴说起。

夏侯婴某次看到他临死前疾呼道“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就是那么一个瞬间,夏侯婴觉得这人非同寻常,虽然看起来是个鲁莽之夫,然文武双全!于是夏侯婴叫屠刀者刀下留人!两人一见如故,密谈甚欢,夏侯婴就立刻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让刘邦查看重用他。

此后,萧何也重力推荐韩信,认为此人可大用特用!萧何跟刘邦如是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接着,韩信就走上了自己的风光之路,大展拳脚!



屡建奇功的他,因为萧何得到大用,也因为萧何而失去了性命,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过这一切也怪不了萧何,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是由韩信的性格决定的结局。曾经叱咤风云,最后身死族灭,一生就如是结束了!只是瀚海看来,韩信这个出类拔萃的草根英雄也算是没白来一趟,最起码他在有限的时间里建过功立过业,名垂千古。他的人生价值是珍贵无比的,所以瀚海认为此人贵不可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