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當了三年的太上皇,這期間都在幹什麼呢?

老黃聊遊戲


自古以來,太上皇就沒有好下場,乾隆為何還要主動禪位去當太上皇?

關於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當中取勝,很多史料中都認為是康熙看好乾隆,所以將皇位傳給了雍正,這種隔輩傳位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康熙曾將乾隆養育在宮中。

可以說康熙皇帝對於乾隆整個人生的啟蒙是相當巨大的,而乾隆也十分敬佩康熙,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父親雍正的崇拜。

在乾隆即位時,就曾經面對天下蒼生許下誓言,他在位的時長決不能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而康熙的在位時長是61年,那麼就給自己定下了只在位60年的目標,也可以說是誓言。

當時乾隆不過25歲,想要執政超過61年,那需要活86歲,這在古代是很難以想象的事情,也可以看出,乾隆這個誓言有點不走心啊!然而君無戲言,當乾隆在位真的到了六十年的時候,估計他也有點吃驚。

在吃驚的同時,他也有些後悔,六十年的時間他把弄權力已經成為了習慣,他過慣了富貴的生活,習慣對人呼來喝去。如果真的禪位後,自己過了幾十年的優質生活可能會離自己而去,甚至有一個悽慘的晚年,想想趙武靈王禪位後被活活餓死,李淵、李隆基鬱鬱而終的下場,都讓乾隆十分猶豫。

然而,如果不兌現自己就可能會被天下人恥笑,但是話已經放出去了,總不能收回來,於是他想到讓位不讓權這個辦法。

自己成為太上皇,把名義上的皇帝交給自己的兒子嘉慶,自己仍然大權在握,名義上是不放心祖宗基業,擔心兒子無法好好的管理國家,替兒子管,實際上就是把權力還是握在自己自己手裡。

其實就是把自己的頭銜換了一下,變了一個名字,但是骨子裡還是皇帝,改為太上皇只是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既完成了自己對於天下人的諾言,又把權力牢牢攥在手裡。

在當太上皇的三年中,他是如何把控權力的?

乾隆的太上皇生活過得非常的稱心,雖說是太上皇,但是他對人仍自稱為“朕”,諭旨稱為“敕旨”,題奏行文遇太上皇字樣,必須高三格抬寫,而皇帝只兩格抬寫。太上皇得生日要大辦特辦,稱萬萬壽,皇帝的生辰稱萬壽。

文武大員進京陛見以及各種各樣的大事小情一定要徵得太上皇的同意,有了同意才可以覲見。傳位與不傳位並無太大的區別,權力始終都在乾隆手裡握著,他不放權,把嘉慶當做自己的傀儡,讓兒子負責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事,自己依舊處理軍國大事。

為了打壓嘉慶,乾隆甚至大力扶持和珅,朝中大事多經和珅辦理,當時人們都稱和珅是二皇帝,其權力比嘉慶還要大。

即使是在太上皇住址上他依舊不讓步,按禮制,皇帝退位後,應該搬出養心殿。乾隆在很早之前就在宮中外東路興修了寧壽宮,作為歸政後的休養之所。

他傳位以後本應該搬出去,回到自己修繕好的地方,但是乾隆卻並無搬出養心殿的意思,他給自已找藉口說,即位以來,居養心殿六十餘載,最為安吉,今既訓政,自當仍居養心殿,諸事咸宜也。

意思就是,我已經在養心殿住了60年了,覺得這裡最舒服,今天我當上了太上皇,自然應該也住在養心殿,這樣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他的權力依舊握在手裡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各種國務的處理中,他也沒有遵守傳位時做出的承諾。

在傳位之前,他曾決定給予自己兒子處理奏章罷免百官的權力,傳位後,除了一些不關緊要的小事,太上皇一直將批答奏摺、任免官員的權力牢牢地攥在手裡。

乾隆擔任太上皇期間舉辦的千叟宴到底是為了彰顯什麼?

關於乾隆擔任太上皇期間乾的蠢事,多次舉辦千叟宴應該算一件。

千叟宴起源於康熙時期,盛於乾隆時期,是清朝規模最大,受邀人最多的大型宴席,在康熙年間舉辦了兩次,在乾隆時期舉辦了兩次。

康熙五十二年的時候,康熙過六十歲生日,舉辦了一次千叟宴,後又在康熙六十一年舉辦了人生的第二場千叟宴。

乾隆當時年僅十二歲,作為皇孫參加了這次宴會,記憶尤深,而乾隆處處對標康熙,所以,在乾隆五十年的時候舉辦了一次,乾隆沒有六十一年,而是嘉慶元年,也就是乾隆太上皇的第一年,乾隆又舉辦了一次。

可以看出,乾隆的兩次千叟宴都是按照康熙時的規格進行的,乾隆自詡十全老人,所以處處都要彰顯一下自己治國的能力。

當時的乾隆已經是86歲的老人,對於參加宴會的老人,年齡定為70歲,估計乾隆的想法是60多歲的老人在乾隆朝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了。

乾隆為了把天下富足國庫充足的景象炫耀給世界,召集了約3000位老人,還有邀賞者5000人,這些人中各色的人都有,有些是皇家的親戚,有些前朝的舊臣,也有從千里迢迢從民間各地趕來的普普通通的老人。

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皇恩浩蕩,普渡眾生的天子理念親自為各位老人倒酒,這個架勢普通老百姓哪見過啊,實然誠惶誠恐。

這次盛大豪宴,老人們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奢華,不由得爭先恐後,一邊誇著國家給的待遇好,一邊大吃狂吃,狼吞虎嚥。 老人們因為過度興奮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人數特別多。也有很多老人因為過度興奮,而直接過世。

千叟宴的本意是想給天下人一個國家政策好,百姓安居樂業的美好印象,然而,千叟宴帶來的代價也是巨大的,一些老人因為年紀太大加上舟車勞頓,會加速身體機能的快速流失,甚至會縮短壽命。 得不償失。

我們不否認乾隆是一代明君,他所在的時期和康熙時期並稱為康乾盛世,但是權力是否真的可以使一個人瘋狂,忘記了養民愛民的初衷,沉迷於享樂和形式主義,看看晚年的乾隆吧!


史論縱橫


乾隆活了八十九歲,是清朝最長壽的皇帝,但卻不是在位時間最長的。在他二十五歲剛繼位的時候就曾焚香向上天禱告過,大概意思就是,因為他的爺爺康熙在位了六十一年,他不敢與之相提並論,如果他可以在位六十年,那一定要在八十五歲時把皇位傳給皇子,自己退休下臺。

他能說出這樣的話,首先是因為乾隆自幼時就很崇拜並且敬重自己的祖父康熙,一直以他為榜樣,希望自己能也成為一個明君,發誓在位時間不會超過康熙是為了表達自己對祖父的尊敬。其次,古人的壽命都相對來說比較短,乾隆也不曾料到自己能活這麼久,讓位的問題就真的發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在古代,君王自己退位是少之又少的。我們可能會想,他們明明可以自己主動讓位,在生前就交代好未來的繼承人,自己也不用那麼辛苦忙碌,皇子之間也不會為了皇位互相殘殺。但是君王的行為一向無法用我們普通人的思維去理解,他們從小經歷深宮之中的爾虞我詐,很難再去相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他們來說永遠存在的只有權利和利益。他們活著,說白了也就是為了爭奪權利。一朝天子一朝臣,只要新皇帝上位,難免不會先剷除舊勢力,培養自己的新勢力,這樣做朝廷內勢必會有矛盾,發展到更加嚴重的後果就是兵變。讓位的皇帝此刻的處境就會變得相當危險,繼承者很有可能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除掉舊的統治者。從古至今,為了爭奪皇位,即使是親生兄弟也會手足相殘,朝廷內先君臣後父子,那麼自己的親生兒子為了鞏固政權殺掉自己,好像也不是什麼特別不能理解的事情。

所以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自己主動讓位,是具有極大風險幾乎不會發生的,那麼乾隆為什麼要主動讓位給嘉慶呢?他當太上皇的這三年又在做什麼呢?

  1. 繼續掌權

因為繼位時自己立下的誓言,再加上八十五歲確實已經年邁,身體各項機能都在下降,繁重的治國工作已經力不從心。乾隆便在1796年舉行了歸政大典,宣佈自己為太上皇,嘉慶繼位。雖然表面看來乾隆把皇位給了嘉慶,可實則他並未真正放權。早在退位之前,乾隆就事先說明,只是將一些普通的接待和祖宗祭祀之類的工作交給嘉慶,其他軍國大事他仍然親力親為。其實就是隻讓嘉慶負責一些無關緊要的雜事,真正的大權依然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並且退位後仍然住在象徵著權利的養心殿。

雖然乾隆年輕時確實是個明君,但是當局者迷,再加上他為人本身也就比較自負,晚年的他沉溺於自己曾經的功績,再難看清當時的局勢,殊不知大清朝已經開始慢慢衰敗,即使他使盡渾身解術也再難力挽狂瀾,所以遲遲不肯放權大概也只是他的“自欺欺人”吧。

  1. 鎮壓白蓮教起義

當時的清朝雖還稱著“盛世”的架子,實則早已開始腐朽。“康乾盛世”走到了盡頭,各地官員行為作風不正,剝削當地百姓。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本源於唐宋時期的白蓮教又在這時逐漸興旺了起來,白蓮教彙集了數十萬長年被驕奢淫逸的各路官員逼到忍無可忍的窮苦百姓,一起前來對抗清政府,這也是清朝發生過的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晚年的乾隆決心徹底根除白蓮教,對白蓮教首領和教徒進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殺,急忙調集軍隊清剿。雖然朝廷的軍隊比較普通百姓有一定的優勢但是當時大清朝廷對川楚地區的管轄還是相對薄弱,使得清政府損失了大量軍力。乾隆幾乎耗盡自己全部的精力在這件事上,起義最後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也讓清王朝元氣大傷,國庫本就緊張的政府更加雪上加霜。

乾隆大概還沒意識到自己早已不是曾經那個意氣風發的天之驕子,而大清朝也不再是康乾盛世之時的模樣了。而這無論晚年的他怎樣掙扎,不肯放權也好,殫盡竭慮也罷,都無法挽回當時的局面,有人抨擊乾隆說是他敗光了國庫和祖宗積攢下來的偉業,最後把爛攤子留給自己的兒子,但是盛世之下必有腐朽,大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並不是乾隆一個人所造成的,是時代的變遷,也是歷史的的必然結果。

在現代社會,退休本是一個新的開始,意味著老年人終於結束了自己一生的工作,可以好好的享受天倫之樂。乾隆雖然長壽,但他的晚年生活卻不盡人意,這三年對他來說大概比前半生都要漫長得多吧。


木劍溫不勝


乾隆退位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坑和珅,把和珅坑的萬劫不復。以至於在他死後,嘉慶不顧禮制也要在他的國喪期間把和珅給法辦了。而他乾的那些醜事,自然也是被嘉慶扣在和珅的頭上,跟他“一點關係都沒有”。



公元1795年九月,在位已經60年的乾隆宣佈第二年正月退位,正式讓位於皇十五子永琰。

乾隆這個時候他決定退位,沒別的意思,僅僅就是因為要兌現繼位當年立下的“皇爺爺在位61年,我不敢和他比,只敢在位60年”的flag,不能不退位。

既然並非是出於真心想退位,因而禪位之後的乾隆,便讓位不交權,仍然居住在養心殿掌控朝政。他對外自稱為“朕”,諭旨也稱為“敕旨”。而身為皇帝的嘉慶,則只能屈居住在毓慶宮中。

並且,乾隆為了不讓大臣們議論,還下詔稱皇帝還小沒經驗,軍國大事不能懈怠,他必須要在軍政大事上教導皇帝,以免將來嘉慶會因沒有做皇帝的經驗出錯。

說來也是巧了,乾隆剛退位,川楚白蓮教就舉行了起義。這真是瞌睡了有人給枕頭,乾隆名正言順的踩在嘉慶頭上,替他處理複雜難搞的鎮壓起義的工作。


總之,退位之後的乾隆,除了名號換成了“太上皇”之外,所行的依然還是皇帝的權柄。不論是人事任免還是軍政大事,全部都由他來做主。

但是,乾隆當時畢竟老了,已經85歲了。處理朝政這種事情,他力不從心,所以他需要找一個貼心的“小秘書”替他把把關。而這個貼心“小秘書”就是和珅。



和珅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熟悉,這裡就不贅述他的履歷了。就專門說說他在乾隆退位之後是怎麼給乾隆背鍋的。

首先,和珅要給乾隆斂財,但他不能說是給太上皇斂的,只是說是自己貪汙的。當然和珅自己的手腳也不乾淨,他替乾隆斂財,自己也撈了不少好處。但是總的來說,老百姓恨的都是他,而不是乾隆這個“十全老人”。

其次,和珅要替乾隆制約嘉慶,但他也不能說是太上皇讓他這麼幹的,只能說是自己權利燻心。比如,嘉慶呈給乾隆的奏摺,經常會被乾隆故意打回去。但是和珅如果是呈上去,往往經他一番言語,就會被批准。導致對他恨得是牙癢癢。

第三,和珅要替乾隆打壓不聽話的官員,但他不能說是太上皇讓他這麼做的,只能說是自己鬼迷心竅。比如乾隆上朝時,和珅通常都是侍立在乾隆和嘉慶的身側,朝臣如果奏事,必須要先經過他,然後他再傳達給乾隆聽。有時他自行判斷,彷彿攝政王一樣,被人調侃為“二皇帝”。如此一來,朝臣哪有不恨他的?

另外,和珅還秉承乾隆的意思,往嘉慶和朝臣身邊安插眼線。比如,嘉慶的侍讀吳省蘭兩兄弟,就都是和珅的耳目。但嘉慶對他們不做猜忌,反而與他們“相處融洽”。

總之,退位之後的乾隆,有虛名,他領,有鍋就讓和珅去背。乾隆把嘉慶和滿朝文武對他的怨恨,全部都轉移到了和珅身上。



對於太上皇的“好意”,和珅心知肚明,但他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因為,他很清楚乾隆貪圖虛名的德性。此時他除了俯首聽命於乾隆,按老主子的意圖去總攬大權,壓制嘉慶帝的參政可能,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而嘉慶皇帝雖然即位,有皇帝之名,而無皇帝之實,對和珅這個言出法隨、一呼百諾的太上皇乾隆帝代理人,是恨之入骨。

這樣的君不君、臣不臣的日子過了三年,到了公元1799年,活到快90歲的乾隆帝,戴著“中國壽命最長皇帝”和“中國實際執政時間最久(63年)皇帝”的兩頂桂冠,心滿意足嚥了氣。

乾隆死後,嘉慶在乾隆去世第五日,便將和珅拘捕入獄,並查抄家產,10日後便頒佈20條大罪,將他賜死。

和珅一死,嘉慶爽歪歪了。這裡說的爽歪歪,不僅僅是說嘉慶查抄了和珅的家財,填補了國庫虧空。更多的是說,嘉慶通過賜死和珅,給自己立了威。


最後,給乾隆的太上皇生涯做個總結。

第一,禪位不交權,一切軍政大權仍然握在乾隆之手。禪位之前是什麼樣,禪位之後也是一樣。

第二,內憂外患,內有國庫收入逐年減少之憂,外有川楚白蓮教起義之患。乾隆的三年太上皇生涯,都沒有搞定這裡兩件事。

第三,讓和珅背鍋,把老百姓、文武大臣和嘉慶對他的不滿,都遷怒於和珅身上。以至於和珅在他死後不久就被賜死,並且還在死後揹負上了“史上頭號鉅貪“的汙名,成為了古代貪官墨吏的頭號代表人物。


Mer86


導讀:如果說嘉慶元年到嘉慶三年乾隆的太上皇生涯依然有滋有味,和帝王沒有任何的區別。嘉慶不但是政治上的吉祥物,更是和珅和乾隆的受害者,還不如等乾隆駕崩後在繼位呢。如果說這三年乾隆除了繼續執政外還有什麼事情那就是拼命造錢,把本來就沒什麼家底的大清朝折騰光。把他的一生的十全武功和十全老人做圓滿。

乾隆當太上皇的三年依然忘不了的還是權和錢兩個字:誓死不放權,生命不息權力不放;再就是臨死玩命花錢來使他的十全武功和十全老人更加豐滿。逼得嘉慶不得不宰了和珅這個大肥羊來填補窟窿。


退休後的乾隆的權和錢

先說權力,雖然實行了禪位程序但是所謂的禪位就是改了給名字。嘉慶這個改了年號的皇帝掌握的只是祭祀等毫無權力的時候出席的吉祥物。乾隆以訓政之名掌握著全國的權力。

《清史稿 高宗本紀六》記載:嘉慶元年正月戊申朔,舉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為皇帝。尊上為太上皇帝,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

國家的軍政大權還牢牢的掌握在乾隆的手上,這不是逗笑呢嘛?甚至在朝鮮使臣拜見的時候,乾隆直接說雖然我是太上皇,但是國家大事還是我說了算。你說這老頭,這不氣人嗎?接著嘉慶元年爆發的白蓮教起義,初步平定後乾隆又把功勞記在了自己頭上。在嘉慶三年八月,得知農民起義領袖王三槐被擒,侈談“武功十全之外”,又“成此巨功”。

我們可以想象嘉慶皇帝的憋屈,哪有什麼辦法呢?這說起來讓我想起了《都挺好》中的蘇大強這樣的爹,乾隆比蘇大強更可惡。

甚至乾隆自己都糊里糊塗表達不清楚了還要上朝,說不清楚就讓善於理解他意思的和珅轉達給朝臣。這樣和珅也得留在乾隆和嘉慶的金殿上,可見和珅的勢力的龐大。就連英國使臣也稱呼和珅為二皇帝,這也為後來和珅倒黴埋下了伏筆。


再說乾隆退休後的錢

乾隆這一生太順利了,25歲正年輕力壯的時候順利繼位。老爹雍正給他留下了豐厚的家底:高達八千多萬兩的庫存。乾隆可和他爹苦熬苦業的雍正不一樣,特別知道享受。一生六下江南,不斷的平定叛亂。那錢花的海了去了,還動不動就免了天下錢糧。所以到乾隆退休的時候國庫已經空虛的不行了。大清王朝也看到了落日餘暉的檔口,大家可能覺得乾隆距離近代史還遠著呢?其實不然,乾隆死亡的時間是1799年,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才四十年。

當時的大清財政危機依然顯現,蝗災盛行否則也不會爆發白蓮教起義。乾隆在國庫這麼空虛的時候還搞什麼千叟宴,導致嘉慶繼位後想學個豁免天下錢糧的錢都沒有。也許大家覺得千叟宴不就是吃頓飯嗎?能化多少錢?

那可不是那麼個事情,根據記載,在嘉慶元年太上皇乾隆舉行“千叟宴”。此次與宴人員達5900人,盛況空前。宴會結束時,乾隆向與宴的臣民們頒發如意、壽杖、繒綺、貂皮、銀牌等物。其中,銀牌自15兩至30兩不等,依據年齡而分出等次,加上其他賞賜,此次動用白銀達百餘萬兩。舉行一次宴會就要一百多萬兩白銀啊。看到了吧,就是這麼個千叟宴就得化一百多萬輛,窮奢極欲啊!

乾隆這錢花的讓大清財政到道光時期都沒緩過來,眾所周知道光摳門那是因為國家沒錢啊。千省萬省,一個《南京條約》又是割地又是賠款。所以都說大清的率領其實是從乾隆晚期開始的。


小結:

乾隆一生無病無痛,享受夠了榮華富貴。窮奢極欲的結果就是給兒子嘉慶留下了一個爛攤子,好在還留下了和珅這個大肥羊可以讓嘉慶補充一下。在這方面乾隆和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有一拼,路易十五有句名言:我死之後哪管洪水滔天。可能乾隆也沒相當他這遭的太厲害,國內的矛盾連續爆發,在他看來如日中天的大清王朝已經搖搖欲墜。僅僅四十一年後的鴉片戰爭爆發就輸給了英法聯軍,不知道乾隆地下有知會不會後悔在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鴉片戰爭前的47年)英國使臣的通商建議。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一部中國五千年曆史,研究對象無非是王侯將相。皇帝是歷史永恆的主題,通過他們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讀懂歷史。從秦始皇以來,研究中國史,就是研究封建帝王史。

在大清皇帝中,乾隆是個很有福氣的皇帝。

有什麼福氣呢? 乾隆就職的時候,他老爸雍正就早把他執政道路上的障礙都給清除,朝中明裡、暗裡所有政敵全部除掉了。


為了給給乾隆鋪路,雍正甚至將自己的親骨肉,乾隆親哥弘時都廢成了庶人,而且弘時死得也離奇,很有可能是為了斬草除根,連庶人都不讓他做了。

因此乾隆順風順水,一路綠燈。別人都是馬上打天下,人家遊山玩水,到處題字坐天下。一不小心還整出來個什麼盛世。乾坤能不自信嗎?

難怪人家每次喝高了都對滿朝文武說,本朝沒有能臣。不是沒有,而是被朕給蓋了,至少乾隆自己覺得自己把他們蓋了。

即使放到整個中國歷史上,乾隆也絕對不是個平常的皇帝。說他不平常不僅是因為他在位時間最長,也不是因為他開創康乾盛世,而是因為他是元朝以後唯一一個禪讓的皇帝,更是因為他是極少有的禪讓的比較開心的皇帝。

自古以來,禪讓的皇帝基本都是沒有什麼好下場

唐高祖李淵,因為老二李世民誅殺太子,逼自己退位。這時候的李淵別說皇帝當不了,就是老命也懸,所幸李世民沒有做絕,不僅沒有要命,而且還給了他個太上皇位子,千恩萬謝。往後餘生,只能仰兒子鼻息過活。

唐明皇李隆基的幸福生活因為楊玉環而終結,這個風流天子美人沒保住,江山也讓兒子弄走。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唐肅宗發動靈武政變,自立為帝,眾叛親離的唐玄宗也只能被迫禪讓了。

至於宋徽宗就更不值得一提了,金兵打到開封,嚇的宋徽宗緊急禪讓,鍋甩給兒子自己跑了……

沒有平地不顯高山,人家乾隆爺這太上皇當得那叫滋潤、霸氣。 人家雖然七十多了,可以依舊“年富力強”,依舊牢牢掌握著朝中大權。


人家禪讓不是迫不得已。而是自己不想在執政年限上超越康熙爺爺(早年許過願,沒想到自己當政年限真的超過了康熙),就因為這一點,乾隆才要玩禪讓。可心裡真的留戀權力,除了割肉疼就是交權疼, 所以,人家禪讓只是讓出了個虛名。

乾隆的禪讓,除了年號換了,龍椅上那個人換了,其它一切都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

乾隆當上太上皇之後,朝中內政外交還是太上皇做主。嘉慶這個皇帝就是英國的國王,擺設。接見外賓,出席慶典那些跑腿受累的事才輪到嘉慶幹。


甚至在嘉慶皇帝登基好久了,乾隆在圓明園接見外賓的時候,乾隆非常明確地告訴外國友人,我已經退位了,不過軍國大事他們非要請示我,沒辦法。這等於告訴文武百官,天下還是我的!也是變相警告嘉慶你這個皇帝沒有轉正,小子你幹啥事悠著點。

可以想象嘉慶那幾年是怎麼過來的,嘉慶又是怎麼辦公的——早上,來個大臣稟報:皇上,這有一封邊關急件。 嘉慶:找太上皇定奪。 中午,大臣來稟報:皇上,這有個瀆職案件。 嘉慶:-找太上皇御覽。 下午,大臣又來稟報:皇上.,這有個大理寺的問斬的案子。-嘉慶:找太上皇御批。 傍晚,大臣又來了:皇上。。。 “滾。”


嘉慶急了,能不急嗎? 嘉慶這皇帝當得憋屈。 沒有乾隆點頭認可,嘉慶連中央文件都發不出去,因為玉璽還牢牢握在和珅手裡。

因此嘉慶每次去老爸乾隆那,還要對和珅畢恭畢敬。而和珅的尾巴想夾也夾不住,不由趾高氣揚。嘉慶一肚子火也不敢發,他這皇帝一天不轉正,那都是鏡花水月,他唯恐這廝一句話把名義上的皇帝也弄沒了。

一直到三年後,乾隆爺去世了,嘉慶帝才成為真正的皇帝,有皇帝的名,也有了皇帝的實。 嘉慶在老爸在世的時候就像個跟班,在太上皇跟前唯唯諾諾、提心吊膽,整整壓抑、憋屈了幾年,所以在乾隆歸西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可待幹掉和珅,出一出心裡的惡氣。


小約翰


要說乾隆當上太上皇后,他都幹了什麼?必須從“禪讓”說起。

據乾隆自己說,自登基之初,他就曾焚香禱告上天: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

為了成為千古第一帝,千古第一全人,八十五歲時,乾隆必須唱這一出“禪讓”大戲。

然而,帝王“禪讓”從來都是具有很大風險的,在乾隆之前,尚沒有成功的“禪讓”。堯舜禹的禪讓,是後世的粉飾,不是真禪讓;唐高祖李淵禪讓,是被兒子李世民用刀逼迫的,禪讓之後當了九年如同囚犯的太上皇,最終悄無聲息地死去;唐玄宗也沒好到哪裡去,禪讓後在兒子的猜忌提防中膽戰心驚地生活,身邊的大臣、近侍一個個被流放,最終在軟禁中鬱鬱而終;至於宋明搞禪讓的那幾個皇帝,宋徽宗、宋高宗、明英宗,下場都不好,無一不悲慘。

所以對乾隆來說,禪讓要搞,但禪讓的風險也必須規避。

為了保證當上太上皇后不落入囚徒的境地,乾隆搞的禪讓水分很大。

在退位之前,乾隆就明確宣佈:新皇帝只負責接待、開會、祭祀、禮儀之類的日常工作,至於“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他“豈能置之不問,仍當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聽我訓導,將來知所遵循,不至錯誤,豈非天下之福哉。”

退位之後,在接見朝鮮使臣時,乾隆更藉此向各國宣稱:“朕雖然歸政,大事還是我辦。”

這裡有幾點值得注意,乾隆退位後,還稱“朕”,他的旨意還稱“敕旨”,文武大臣進京陛見以及高級官員赴任前都要請示他的恩訓。

雖然乾隆在退位前花巨資修建了寧壽宮,但真正禪讓退位後,他根本沒有搬離象徵皇權的養心殿,為此他解釋說:“予即位以來,居養心殿六十餘載,最為安吉。今既訓政如常,自當仍居養心殿,諸事咸宜也。”

由此可見,乾隆雖然禪讓當了太上皇,實際上卻是退而不休,依舊牢牢地握著皇權,依舊是一國之主,而嘉慶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就是乾隆身邊的高級秘書。

所以,當太上皇的那三年,雖說日常工作不再佔用乾隆的時間精力,但他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退休老人,搞宴會享受最後的榮華固然少不了,但他的身心還是原樣,甚至比以前還要緊張、操勞。

此話怎講呢?

就在乾隆完成禪讓的同時,嘉慶元年正月初七,陝西、四川、湖北的交界地即爆發了規模不小的白蓮教起義。

為了鎮壓白蓮教,乾隆幾乎用上了全部的殘存精力,悲催的是,此時的乾隆再沒有盛年時的“英明神武”,在那三年時間裡,即便他動用數十萬的軍隊,花掉七千萬兩白銀,一日不停地調兵遣將,結果卻是起義的烈火越燒越旺。

在大傢伙素樸的印象中,當太上皇的那三年,乾隆應該是好大喜功、奢侈無度的,其實不然,他更多的是孤獨、昏庸、心憂以及無可奈何。

《春冰室野乘》中記載的一幕很能從側面反映乾隆最後幾年的光景——

一日,早朝已罷,嘉慶帝和和珅入見。和珅至,乾隆南面坐,嘉慶西向坐一小杌(wu,乾隆召見臣工時的小凳子)。和珅跪地良久,乾隆閉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語,嘉慶極力諦聽,終不能解一字。

久之,乾隆忽啟目曰:“其人何姓名?”

和珅應聲對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蓮教首領姓名)。”

乾隆復閉目誦不輟。移時,始麾之出,不更問訊一語,嘉慶大駭愕。

他日,嘉慶密召和珅問曰:“汝前日召對,上皇作何語?汝所對六字,又作何解?”

和珅對曰:“上皇所誦者,西域秘密咒也,誦此咒則所惡之人,雖在數千裡外,亦當無疾而死,或有奇禍。奴才聞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對也。”

可見,一個曾經叱吒風雲的英明君主,最後幾年對白蓮教起義竟如此無可奈何,獨自唸咒,意欲制敵於死地,何等的昏聵、孤獨、心交力瘁。

嘉慶三年以來,太上皇乾隆的身體並未見有異樣,然而嘉慶三年臘月底,八十九歲的乾隆得了輕微感冒,起初誰也沒有在意。嘉慶四年正月初一,乾隆還如常御座受禮,接受嘉慶和諸王貝勒及二品以上大臣拜年,但到了初二,乾隆突然就不行了,初三就駕崩了。

這倒很符合清朝皇帝的駕崩規律,死的都很乾脆,絕不拖泥帶水。


黑句本


先聊一下乾隆為什麼能當太上皇,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在活著的時候把皇位禪讓給自己的兒子了,那麼問題來了,乾隆這是作的什麼妖,好端端的為什麼把皇位還給送人了,這在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事兒,這話兒可要從乾隆剛剛繼位說起了。。。。。

話說這乾隆皇帝在25歲的時候就坐上了皇帝的寶座,而他有一個政治上的偶像,那便是他的皇爺爺康熙帝,他處處以康熙作為自己的榜樣,因為康熙是8歲登基,69歲駕崩,整整做了61年的皇帝,所以在乾隆上臺後,他曾經想老天發過誓,他說如果上天能眷顧他,能讓他在位坐滿一個甲子六十年,他一定在60年的頭上把皇位傳給兒子,自己絕對不超過皇爺爺康熙,於是乎,這段話被起居注官記載了本本上。

因為是這樣,在古代像康熙這樣能活到小70的已經是非常的高壽了,如果乾隆的諾言能兌現的話,他要25+60=85歲,是的,他需要活到85歲才能實現這個諾言,但是縱觀中國歷史,能活到這個歲數的三個手指頭都能數過來,可能乾隆在賭咒發誓的時候自己也不相信能活到這麼大歲數,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還真就做到了,眾所周知,乾隆這小子竟然活到了89歲,他在85歲那年,艱難的做了一個決定,真的把皇位禪讓給了下一任皇帝-嘉慶,自己呢,做了天上皇,你以為做了太上皇就什麼都不管了嗎,恩。。。。圖樣圖森破!乾隆的禪讓,其實除了年號換了,其它一切那都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朝廷上任何的事情和以前一個樣,下面的大臣也都明鏡似的,還是什麼都和老領導乾隆彙報,就這樣,這個權柄在乾隆手上緊緊的又抓了幾年,終於乾隆老死在了養心殿,嘉慶這才真正的上崗...


老豬的碎碎念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由於自己承諾當皇帝不能超過自己的爺爺康熙大帝,所以在當了60年皇帝后讓位給了兒子嘉慶帝,自己雖然85歲高齡,但身體還很硬朗,捨不得權利,所以給自己封了個太上皇,這太上一當就是三年多,這三年他都幹了什們呢,

第一80多歲了乾隆還浪著娶媳婦呢,娶了馬齊的曾孫女,就是後來的晉妃,真是人老心不老,挺能折騰,有權利就是好啊,羨慕去吧,

第二就是,忙活著殺人,為什麼要殺人呢,因為當時的大清朝開始走下坡路了,民不聊生,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那就要起義,當是最著名的最兇悍的起義軍是白蓮教起義和苗族起義,雖然乾隆讓位,但他是太上皇,最高權利都在他手裡,所以他要指揮部署各地官員鎮壓起義軍,用時一年之久才平息騷亂,殺了不少起義軍,當然清軍也損失慘重,甚至還出現了把一百多名起義軍首領的人頭砍下來掛在城門樓子上,乾隆這老頭這麼大年紀了還這麼狠,

第三就是一如既往的寵信大貪官和珅,和珅的權利也是在著三年裡達到了頂峰,在這三年裡,和珅成了領侍衛內大臣、實質上的首席軍機大臣還管著戶部、刑部。依然比嘉慶帝權力還大,乾隆一死,嘉慶就把和珅革職查辦,在和珅家裡搜出了清政府十五年的收入,

這樣看來乾隆寵著和珅是有地理的,是想給兒子留下一個大金庫,看來薑還是老的辣啊,

總之乾隆最後三年生活的還是很滋潤的,




還是那個9號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的帝王都是終身制,都會幹到駕崩為止。除非是在位期間出現特殊情況,皇帝是不會主動禪位退居二線的,更不會出現“一朝兩帝”的現象。

但在歷史上,也出現過太上皇這樣一個特殊的現象。雖說人數寥寥,但也確實是一個十分有趣的存在,乾隆就曾在退位後,當了3年的太上皇。

(乾隆劇照)

那麼,乾隆為什麼會在有生之年選擇退位呢?退位後的乾隆又在幹什麼呢?

乾隆在年幼時,就很受康熙賞識,是康熙最為寵愛的孫子。乾隆一直非常崇拜康熙,對康熙的文治武功也打心底裡仰慕。因此,乾隆當皇帝期間,曾焚香許願:“昔皇祖御極六十年,予不敢相比。若邀彎蒼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壽躋八十有五,即當傳位皇子,歸政退閒。”

果然,在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乾隆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拿出了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後面的密旨,宣佈將皇位傳給了十五皇子永琰,自己過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應該說,乾隆的退位之舉,確實有其歷史進步意義。他的皇位禪讓是主動的,並非是因受到武力脅迫,或健康原因被逼退位。

但乾隆的退位,又是表面的和不徹底的。在他交出皇帝寶座的三年裡,實際上還是將皇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處處宣示著他仍然是這個國家的實際掌權者。

(康熙劇照)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從乾隆退位後的太上皇生活就可以看出來。

一、把控軍政大權和人事權,訓政嘉慶。

乾隆在退位的同時宣佈:“歸政後,凡遇軍國大事及用人行政諸大端,豈能置之不問,仍當勃幾體健,躬親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訓諭,可以知所察承,不致錯失。”

這段話明確說明,即便乾隆退位後,朝廷的軍國大事和官員任免仍由他說了算,而且明確要求,嘉慶必須每天到他面前接受訓政。

根據乾隆的旨意,退位後的他仍自稱“朕”,他的諭旨仍稱“敕旨”。乾隆的生辰稱萬萬歲,嘉慶的生辰只能稱萬歲。文武官員進京朝見或離京赴任,都必須到乾隆跟前聆聽訓示,恭請聖安。乾隆擁有的禮儀規格和實際權力,都遠遠高於嘉慶。

嘉慶唯一能做的,除了定時向他彙報勤政情況和接受訓政外,主要任務就是按期參加各種祭祀、經筵、耕藉、大閱等禮儀活動。

(嘉慶劇照)

二、乾隆仍居養心殿,嘉慶則住在毓慶宮。

乾隆在退位之前,就為自己修建了氣勢恢宏的寧壽宮,作為他的休養之所。但他並未搬離養心殿。他的理由也很充足,那就是“寢興六十養心慣”,換句話說,就是住在養心殿60年,習慣了。“當仍居養心殿, 諸事咸宜也”,意思是說,只要住在養心殿就萬事大吉,安全順利。

乾隆住在養心殿,還有一個理由是“己便兼亦欲人便”,方便自己訓政。也方便文武大臣向他彙報和請示工作。雖然乾隆不止一次聲明,會盡快搬出養心殿住到寧壽宮。但一直到死,乾隆都住在養心殿。

三、仍使用乾隆年號行文鑄錢。

嘉慶繼位後,改元為嘉慶元年,但在清宮內務府的檔案中,仍能看到乾隆六十一年和六十二年的歷書。直到乾隆去世,宮中仍在使用乾隆年號,說明乾隆的歸政退位,並不徹底。

按理說,嘉慶繼位後,朝廷的鑄錢局和各省的鑄錢機構,就應該使用嘉慶通寶。但為了表示對乾隆的尊重,鑄錢局採用了將“乾隆、嘉慶年號各半分鑄”的方法,乾隆欣然接受,並未提出任何異議。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懷著對權力無比眷戀的乾隆,終於走完了89歲的人生,駕崩在了養心殿的寢宮裡。直到此時,40歲的嘉慶才真正擁有了帝王的權力和地位。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了太上皇,就可以享受退休生活了,然而沒幾個皇帝,願意提前退休的,他們一般都一直幹下去,直到駕崩為止。


太上皇雖然數量較少,但還是存在的。中國的太上皇無非以下幾類:

第一種,兒子打下江山,尊稱父親為太上皇。如嬴政、劉邦。

秦始皇的父親是秦莊襄王,劉邦的父親是劉太公,這倆都是因為兒子做了皇帝,喜當太上皇的。

第二種,兒子謀反,不得不當太上皇的。如李淵、李隆基。


唐高祖李淵當太上皇是被逼的,玄武門之變,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殺死了,尉遲恭包圍了皇宮,李淵除了做太上皇又有什麼辦法呢!

唐玄宗也是被逼的,馬嵬坡之變,楊貴妃被殺死了,玄宗和太子李亨分道揚鑣,玄宗逃到了成都,李亨逃到了陝北,他在靈武這個地方宣佈稱帝,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第三種,實在不想幹了,讓兒子來當接盤俠。

南宋時期,出現了連續三個太上皇,即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他們三個之所以做太上皇,是因南宋政權搖搖欲墜,內憂外患,紛爭不斷,皇位就像燙手山芋一般,自然是你推給我,我推給你了!


然而,與上述三類不同,乾隆皇帝卻是個例外,他當太上皇,純粹是為了兌現當初的承諾。

早在繼位之初,乾隆就曾多次表示,他在位時間不會超過爺爺。乾隆顯然低估了自己的壽命,於是當了六十年皇帝之後,不得不交出了皇位。

然而,他這個太上皇雖無皇帝之名,但有皇帝之實,權力絲毫沒有減少,他曾對外國大使說:“朕雖然歸政於皇帝,但是大事還是我說了算。”

事實上,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大臣有事要奏報,先要給乾隆彙報,乾隆做了重要批示之後,嘉慶才能最終下旨。


後來,乾隆覺得這樣還是不太方便,索性把之前交給嘉慶的印章,又全部收了回來,自此,他這個太上皇和皇帝根本沒有任何區別了。

乾隆當了三年太上皇,這三年他沒幹啥正事,第一年,發生了白蓮教起義,乾隆指示嘉慶鎮壓起義。

第二年,白蓮教頭領王三魁被擒獲,乾隆甚感欣慰,十全武功之外又多了一件武功,“十一武功”了啊!

第三年,乾隆終於駕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