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哈爾濱道外區有那麼多老建築?

白奶奶照邢臺


隔了兩條已經變成溫州商業街的北四、北五道街,前往北六道街。在道外區北大六道街上,有很多建於上世紀不同年代的老建築,與哈爾濱那些繁華的街道相比,這裡要靜僻許多這裡有一個1936年建成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基督教會。雖然這棟老建築的宗教特徵並不明顯,但建築中心頂端的十字架確鑿無疑地表明瞭它的身份。

基督教會
基督教會

  這些建築上的每一個造型、每一個雕花都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意義。道外與道里、南崗為哈爾濱開埠之初即有的三個區,南崗和道里基本是老外們的聚居地,他們開辦了銀行、商鋪、學校、教堂,只有道外區聚集的都是中國的普通百姓。開埠之初,一批有膽識的民族工商業精英,率先在道外開商鋪、辦實業,置地蓋房。道外的建築,在蓋樓時結合了道里、南崗的“洋房”和中國的傳統建築手法,建造成典型的中式“小洋樓”―歐式立面、中式院落,於是這些變成了哈爾濱的建築經典。

老道外建築

  【道外第五站】

  沿著路往前走就是北八道街,第一個大院的牆上還依然有著“為人民服務”的五個大字。經過時代的洗禮,它已鏽跡斑斑,掛滿灰塵。這幾個字掛在這裡多久似乎已經沒人知道,更不會有人記得他為什麼掛在這裡了!哈爾濱人說,去一次老道外,感覺就像回到20年前,那叫一個老啊!眼前的一幕幕,讓我想起了蕭紅曾說過,“那飢餓無處不在,我的胃裡已空了一整天,郎華怎麼還不回來?隔壁女人一身華裝歸來,她對我說:‘你沒有去看過今天的電影嗎?很是不錯呢。’我嘴上對她說:‘並沒有’,心裡卻焦急的等著,只盼著郎華帶了食物回來填飽肚子。隔壁家灶火上似是燉著肉,那香味很是誘人。如今,哈爾濱人已不再那般飢餓,但這就是生在那個年代哈爾濱人所經歷的歲月。如今舊樓雜院終將被改造成高樓大廈,人們的居住條件會被大幅地改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正因為它獨有的歷史特色,也吸引了眾多的劇組來這裡拍民國戲。比如同為蕭紅題材的《蕭紅》和《黃金年代》就曾在此取景。所有古老的東西註定只能有一小部分真正的精華能被保留下來。

蕭紅電影
蕭紅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