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步青雲到一落千丈,清朝重臣田文鏡因何失寵?

易水渡


看過電視劇《雍正王朝》的朋友,想必對其中的田文鏡應該都還比較印象深刻吧。

在電視劇中,田文鏡是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模樣,在協助還是皇子的雍正追討眾官員的戶部欠款時,不但把十貝勒允俄逼得到變賣家產還錢,還把康熙朝的重臣魏東亭給逼得上吊自殺!

當然,這個情節不過是影視劇中的杜撰而已,在雍正登基之前,田文鏡都還不過是個小官而已,哪有資格與貝勒、朝廷重臣們交手呢?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田文鏡和李衛的境遇基本差不多,但李衛卻比田文鏡要幸運太多。

因為,李衛在中年時就已經是成功晉升為封疆大吏,但田文鏡卻直到花甲之年才獲得重用。

在田文鏡21歲時,他以監生的身份被授予福建長樂縣縣丞,官階正八品。他這一干就是整整二十二年,直到43歲時,他才升遷為直隸易州知府,官階從四品。

等到康熙去世時,田文鏡也才做到內閣侍讀學士的職位,官階依舊是從四品。此時的田文鏡,已經61歲,相當於是半隻腳已經踏入棺材中,所以正常情況下,田文鏡這輩子,已經很難再有出頭之日。



但是,等到雍正繼位後,因為雍正立志要對官場舊弊進行改革,而田文鏡這種做事嚴苛、不會來事的官員,正好符合雍正的口味,所以雍正就特意將田文鏡從眾人之中提拔出來,作為自己改革的急先鋒。當時的李衛,也是這個時候被提拔出來充當改革的急先鋒。

在雍正二年時,田文鏡就被正式提拔為河南巡撫,官階從二品。當時的田文鏡,在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從一個小小的從四品小官,一躍成為封疆大吏,由此可見雍正對他的信任。

當然,田文鏡在河南的工作也做得非常出色,他率先在河南實行雍正的新政“攤丁入畝”,並大力追繳以前各州縣所虧空的賦稅,其手段雷厲風行,又不顧及任何情面,河南諸州縣官員只要有一點沒有辦成,他就立刻給予懲處,由此河南很多官員都遭到彈劾而落馬。

在這種嚴苛之下,河南的政績也是顯而易見的,田文靜因此被任命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官階從一品。並且,雍正還親自寫下“忠誠體國、公正廉明”八個字褒獎他,還將其由漢軍正藍旗抬入正黃旗,田文鏡的事業由此達到巔峰。這一年,田文鏡66歲。



當時,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併成為改革三大將,他們是雍正帝最信任的三位大臣。雍正爺正是藉助他們三人的力量,使得大清朝煥然一新。

不過,田文鏡與李衛、鄂爾泰兩人相比,少了一些圓滑世故,他仗著雍正的恩寵,做事太過鐵血鐵腕,因此又被人稱之為酷吏。

這樣久而久之,官場上很多人都對其怨聲載道,因此大家便紛紛上書彈劾田文鏡,說他在改革中挾私報復,橫徵暴斂,總而言之,只顧完成自己的收稅任務,卻不顧百姓死活。

當這些彈劾的奏章不斷送到雍正面前時,雍正雖然全力袒護田文鏡,但內心也不免對他有所懷疑。這時候,又發生了一件事情,終於讓雍正開始疏遠田文鏡。



這是在雍正八年時,河南發生大水災,百姓顆粒無收,很多百姓被餓死,原本雍正打算免去當地的賦稅,同時派人前去賑災,但田文靜為討好雍正,就說河南水災並不嚴重,自己能夠全權處理,百姓的賦稅也可以照收。

但後來,雍正卻聽說河南很多地方都出現賣兒女的現象,雍正因此非常生氣,直接在朝堂之上責罵田文鏡真是老糊塗。但此時的雍正還是選擇袒護田文鏡,他將這個責任歸咎於田文鏡被下屬矇蔽,將責任推給田文鏡的下屬,田文鏡只承擔用人不查的責任。

在這件事中,因為雍正的袒護,田文鏡雖然沒有受到牽連,但他的仕途顯然也已經走到頭,所以很快他便上疏請求退休,雍正也准許了他的請求。半年後,田文鏡因病去世,享年72歲。

對於這位改革急先鋒,雍正還是非常感恩他,所以在田文鏡死後,雍正便賜葬在自己的泰陵附近,諡號端肅。同時命河南省城為其設立賢良祠,世代供奉祭祀。但後來,在乾隆中期的時候,田文鏡的墳墓被當地守陵大臣給夷平。

並且在乾隆五年時,河南巡撫上表說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鏡,請求將田文鏡撤出河南賢良祠,但乾隆認為田文鏡,李衛,鄂爾泰都是先帝的重臣。雖然田文鏡不如李衛和鄂爾泰,但也不能因為他的晚節不保而對其否定,因此被乾隆給駁回,也算是保住了田文鏡的最後一份體面。


我是趙帥鍋


田文鏡(1662-1732),是雍正最倚重的大臣,是督撫中的戰鬥機,他和李衛、鄂爾泰被稱為雍正治國的三駕馬車。

田文鏡可謂雍正朝漢人中的佼佼者,官至兵部尚書,封為太子太保,稱得上是平步青雲、春風得意。

鮮為人知的是,田文鏡年輕時仕途並不順利,因為不是科班出身,田文鏡20多歲才當上七品芝麻官,由於政績平平,也沒有什麼靠山,就這樣平平淡淡當了20多年基層幹部。田文鏡自己都有點灰心,心說這輩子基本沒戲,就這樣要平庸地幹到退休了。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鏡不知道什麼時候燒了高香,突然時來運轉,被提拔為侍讀學士,去給皇帝當任課教師,從此田文鏡算是鴻運當頭,想不得勢都不行,因為雍正聽過自己講課,也算是自己的學生。雍正一上臺,一朝天子一朝臣,田文鏡就用了用武之地,而這時候,田文鏡已經是花甲老人了。

不過,田文鏡全身的能量還沒有發揮,年齡根本就不是問題,一點也不影響他大展宏圖。

能臣畢竟是能幹,在任何時候都能為皇上治理天下分憂解難,都能看出弊端、明察秋毫。雍正元年(1723年),田文鏡奉命去華山致祭的時候,發現了山西巡撫瞞報災情的事情,回去後就奏了一本,檢舉揭發。打小報告的人最得領導信任,田文鏡馬上被調到山西當官,田文鏡做了多年地方官,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山西田文鏡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把那裡治理的井井有條,讓皇帝讚不絕口,當做百官的榜樣加以表彰。

1724年,也就是雍正二年,雍正派田文鏡到河南當一把手。河南歷來是老大難地方,因為黃河經常氾濫,河水不斷改道,基本農田被河水淹沒,百姓流離失所,啼飢號寒,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再加上官員腐敗對百姓巧取豪奪,河南是個鬼見愁的地方,在那裡當官是出力不討好,誰也不想去。但田文鏡充滿自信,專門啃硬骨頭。他到了河南以後兢兢業業、勵精圖治、秉公執法、身體力行,很快就把河南治理的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有口皆碑。

雍正對田文鏡大加讚許,幾乎每次做年終總結的時候都要表揚田文鏡,雍正深情地對百官說,你們總是抱怨這不好乾,那不好乾,你看人家田文鏡從來就沒有抱怨過,就沒有人家幹不成的事。如果大家都像田文鏡工作那麼認真,那麼有成效,何愁天下不治呢?

雍正帝曾告訴兩江總督尹繼善叫他以李衛、鄂爾泰和田文鏡三個人為榜樣,當一個好官。但雍正同時告訴尹繼善說,李衛雖然忠勇但粗枝大葉,田文鏡鞠躬盡瘁但過於刻薄,鄂爾泰睿智但比較專斷。人非聖賢,誰能十全十美。

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田文鏡辦事太追求完美,破壞了官場生態,剛直有餘,圓滑不足。

也正因為如此,招來同僚的不滿,大家都對他這個官場規則的破壞者心懷不滿,看做眼中釘肉中刺。有不少地方官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他吹毛求疵,雞蛋裡挑他的骨頭。

但雍正看了奏本往往心不在焉,都是哈哈一笑,把彈劾田文鏡的奏摺扔到一邊。還把田文鏡喊到跟前看那些奏摺,對田文鏡說,他們看到愛卿在朕跟前得寵,想離間朕和愛卿的關係。哼,沒門兒。像愛卿這樣的大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要當成國寶來保護。

當田文鏡有時候覺得自己受委屈的時候,雍正就勸說他,只要朕信任你,別人說什麼都白搭,關於朕的流言蜚語朕也擋不住,何況愛卿?愛卿你大膽地往前走,往前走,莫回頭。

有了皇上的鼓勵,田文鏡幹得越發起勁了。

人無完人,田文鏡是個能臣,但也是個自以為是的人,覺得普天之下所有的官吏都不如自己,對部下太過苛刻。田文鏡的這個毛病招致很多官員反感,包括那些跟田文鏡一樣的大清忠臣,其中李紱就是一個。

李紱跟田文鏡一樣為政清廉、愛民如子,也是治國安邦的能臣。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李紱被任為直隸總督。他在朝中聽說田文鏡在河南當一把手的時候,待大傢伙太苛刻,李紱就當面懟田文鏡"身任封疆,有意蹂踐讀書人",兩人因此而結怨。後來田文鏡和李紱相互彈劾,但田文鏡有皇上罩著屁事沒有,李紱則被罷官差點丟了性命。好在後來雍正發現冤枉了人家,給人家平反昭雪。

就在田文鏡李紱互相彈劾的時候,河南又發生水災,田文鏡心說沒多大的事,就沒有往上反映。可是沒有申報,朝廷就不能撥款救災,也不能開倉賑濟災民。誰知道洪災蔓延不可收拾,曠日持久,給河南人民帶來了很大災難。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飢寒交迫、民怨沸騰。

後來河南災民到北京討飯,雍正微服私訪給撞見了,才知道河南遭災,趕緊採取補救措施。即使這樣,也為時已晚,已經造成了嚴重後果。

經過這事雍正心裡也不舒服,對田文鏡也有意見,心說我對你這麼信任,你卻給我捅這麼大的婁子,不夠意思。但雍正看在田文鏡犬馬一生的份上並沒有處分田文鏡,不過較之前已經冷落了許多。

田文鏡也不是傻子,覺得這次闖大禍了,對不起老東家,羞愧難當就氣出毛病了。雍正看田文鏡老了,就准許他回家養病。田文鏡回家不久就去世了,終年72歲。在當時的條件下,中國人的平均壽命都是50來歲,田文鏡活那麼大歲數也是高壽了.


歷來現實


61歲現在是一個人退休的年齡。但是,清朝的田文鏡,卻從這時候才開始發跡,平步青雲。

田文鏡的平步青雲,正應了兩句老話,一是“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二是“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田文鏡劇照)

清朝的江山傳到雍正手裡的時候,表面上雖然仍是一片繁榮,其實早已積重難返,千瘡百孔。面對康熙帝留下的一系列問題,如吏治腐敗、國庫空虛、朋黨爭鬥、貧富懸殊等,雍正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朝政面貌煥然一新。不但將康熙後期的國庫存銀從800萬兩增加到了6000萬兩,使得國庫充盈,財政殷實。還通過鐵腕治吏,推行“徹查虧空”“養廉銀”等措施,達到了“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的局面。雖然這句話多少有些誇大,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雍正帝對當時官吏的整治效果。

而田文鏡恰好迎合了雍正的改革需要和用人標準。

田文鏡出生於1662年,22歲時才以監生的身份任職縣丞,在此職位上一干就是22年。直到44歲時,才升任為直隸易州知州,45歲時好歹混了個吏部員外郎,此時的田文鏡已進入不惑之年。

雍正即位的時候,田文鏡已經61歲了,不過,他的機會也來了。

1723年,田文鏡奉旨祭告華山。

當時正值山西境內發生天災,雍正下旨詢問災情,時任山西巡撫的德音,卻復旨說,山西沒有出現災害。田文鏡在回宮後,將山西的災害情況直言陳述,毫無保留,並歷數當地官員翫忽職守,瞞災不報,不察民情的過失。雍正正值用人之際,特別欣賞他不畏權勢,敢於直諫的性格。於是下旨,著其前往山西負責賑災工作,任職山西布政使。

(雍正繼位)

由於田文鏡長期任職地方,積累了豐富的為官之道和治理才能。他到任山西后,雷厲風行地落地實施雍正的改革措施,短時間內,就釐清了山西多年來積壓的公務,讓山西的吏治風清氣正。

其後,田文鏡轉任河南,升遷為河南巡撫。到任之初,就鐵腕清查河南各州縣虧空賦稅事務。田文鏡對待各級官員,秉持“悉秉至公,無人不可以共事”的原則。由於他鐵面無私,又得到雍正的大力支持,“清理積牘,剔除宿弊”的工作進行得異常順利,整個河南的經濟迅速恢復生機,“吏治為之一新”。

此時的田文鏡,就像雍正手裡無往不勝的利劍。劍鋒所指之處,官場震動,貪官戰慄。在雍正的授意下,田文鏡大力推行了“耗羨歸公”“養廉銀”“ 攤丁入地”等措施。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增加了朝廷的收入,減輕了百姓的負擔,雍正朝也因此呈現繁榮和中興的氣象。

但是,這些改革措施,無疑也觸及到了一部分官員的既得利益。對田文鏡的彈劾也從未間斷過。

雍正四年,發生了李紱密參田文鏡案。案中說田文鏡肆意踐踏黃振國、汪諴等文人尊嚴,包庇縱容知縣張球;緊接著雍正又接到了御史謝濟世的奏章,彈劾田文鏡借徹查虧空之機,結黨營私,拉攏朝廷大員,中飽私囊。

經雍正調查,所有指控屬子虛烏有,黃振國等人因不滿田文鏡過於苛刻的作風,於是聯合數人上奏彈劾田文鏡。雍正一怒之下,不但斬殺了黃振國,還公開褒揚田文鏡“忠誠體國、公正廉明”,稱其為“模範疆吏”。

不過,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雍正不再庇護他。

(朝中議事,圖取其意)

1729年,山東、河南發生水災,雍正察悉後,準備減免災區百姓的稅負。田文鏡卻上奏說,災情遠沒有要到免稅的地步,朝廷完全可以正常徵收,結果搞得百姓餓殍千里,賣兒賣女,甚至發生了易子而食的殘象。

1731年,雍正獲知真相後,對田文鏡大為失望,念其有功於朝廷,未加處罰,但漸漸疏離了他。

田文鏡也自知理虧,加上確實年事已高,主動上奏雍正,請求告老還鄉,雍正準其所奏。

縱觀田文鏡為官後期,之所以不再受寵,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他只知道一味地迎合雍正,不顧官員的感受和百姓的疾苦。

二是他對雍正的改革措施不能變通處理,蠻幹硬上,得罪眾多官員,引起公憤。

三是田文鏡雖是清官的楷模,但也是酷吏的代表,對各級官員要求甚嚴,如不能如期完成任務,動輒罰俸、打罵、撤職,其治下官員怨聲載道,戰戰兢兢。

也許,正是因為田文鏡在61歲的時候,才獲得重視,所以他總想幹好,幹出成績,最終才欲速則不達吧。

幸運的是,田文鏡有雍正的庇護,能得善終,1733年病逝。雍正賜其葬於泰陵附近,將其牌位入祀河南賢良祠。


張生全精彩歷史


前天去看了哪吒,電影拍攝的是真的不錯,特效什麼咱就不說了,但是三觀很正,尤其電影想要表達的主題,一個人很難改變別人對你的偏見,然而並不能因此就墮落,哪吒一聲“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喊出了現在很多年輕人心中的真實想法。

中國人喜歡以有色眼鏡看人,喜歡貼標籤,喜歡查你的戶口,總之,看待一個人不是以這個人的表現,而是你的職業、學歷、籍貫等等因素來考察。

比如在我的家鄉以前就有一句老話,好女不嫁帶眼鏡男,我聽了老一輩人的說法,以及自己的理解,這句話應該是當時帶眼鏡的人比較少,一般都是從事教師、律師或者醫生這樣的職業,那個時期跟這樣的人打交道絕對不會有什麼好的體驗,或是詆譭,或是諷刺,這句話一點點就傳開了,總之,二十多年前,你要是戴個眼鏡,老百姓都認為你不像個好人。

當然,18線縣城也就是這個水準,畢竟戴眼鏡的少,現在的話倒是反轉過來了,我讀書的時候,別人都戴眼鏡,也不管是打遊戲還是看電視造成的,逢年過年拜年的時候,都說孩子讀書用功造成的,我就因為視力太好,一直被認為是不用功讀書的孩子,為了隨波逐流,不近視的我,也配了一副眼鏡。

囉嗦的有點多了,有感而發,總之在現代社會況且如此,在古代社會以標籤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也就不足為奇了,古代當官最注重的一項標準,就是官員的科舉水平,“學而優則仕”,考中科舉,那就是人中龍鳳,考不中的話連個蟲都不是。

但是雍正執政期間,卻不單純以科舉成績作為評判官員的唯一標準。

雍正執政時期不長,卻凸顯出三大能臣,分別是李衛、田文鏡、鄂爾泰,三人都不是以科舉而進入官場,尤其李衛,還是捐納(花錢買的官)出身,這些人,如果是其他皇帝當政,估計想要脫穎而出,是想都不要想的。

但是雍正在用人方面,可以說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了,他的用人原則是:“重能輕賢、重才輕守”,“能”和“才”是最重要的標準。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田文鏡才有了出頭之日,田文鏡是以監生的身份入仕,開始的時候不過是一個縣丞,是入流官員中級別最小的,大概在九品左右,為官幾十年,先後擔任知縣,知州,吏部員外郎,大部分為官都是在基層熬過去的。

在古代,京官和地方官有著明顯的區分,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調換的,還是以科舉取士來說,一般殿試三甲的人,都留京做官當個翰林院編撰之類的官職,其他的進士才下放到地方為官,最後就是,很多京官壓根就不懂地方上的事物。

田文鏡將近三十年的地方為官經驗,自然是有著一定的優勢的,康熙去世的時候,田文鏡也已經六十一歲,雍正繼位之後,為了鞏固政權、推行改革,需要新提任一批操守廉潔、勇於任事、忠於職守的官吏來更新官僚隊伍,改變官場風氣。

雍正即位元年,山西發生災害,田文鏡受命到山西去查受災情況,雍正帝后命其署理山西布政使負責山西賑災事物,田文鏡三下五除二,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僅將山西賑災的工作完成的很好,也改善了山西的吏治,田文鏡因此成為雍正的心腹之臣,得以平步青雲,儘管已經六十多歲,還是以火箭的速度上升。

雍正二年就被調任河南巡撫之職,成為名副其實的地方大員,在田文鏡主政河南之時,採取雷厲風行的方式,對待官員一律以嚴格的手段來要求,致使田文鏡得罪了很多人。

雍正四年,廣西巡撫李紱被朝廷授予直隸總督,在從廣西到直隸的過程中,經過河南境內,責備田文鏡蹂躪讀書人的尊嚴,因此發生兩人的互參案,雍正對此事採取冷處理,但是當年御史再次彈劾田文鏡,羅列十大罪狀,雍正再次為田文鏡撐腰,甚至將這名御史發配充軍。

雍正在繼承皇位之前就辦過很多差事,甚至,想要辦大事必然會觸犯方方面面的利益,遭到輿論的指責,基於此,雍正曾經提出“察吏之道,當觀其實,政跡如何,而輿論則不盡足憑”。

彈劾田文鏡的人越多,越說明田文鏡辦實事,越說明這些人結黨營私,因為他知道田文鏡為了報效朝廷實在是得罪了太多的人,如果為自己辦事的人都不能護得周全,那還有誰給你認真辦事。

正因為有田文鏡這樣忠心耿耿的清官,雍正帝的攤丁入畝政策才得以在河南得以推行,為這項政策的全國推廣奠定了基礎,雍正六年,田文鏡被授予河南山東總督,主政兩省事務。

關於田文鏡的結局,史書上多記載是雍正卸磨殺驢,因此鬱鬱而終。

我倒是不這麼認為,雍正九年的時候,田文鏡已經69歲,時值山東河南境內發生水患,田文鏡不但沒有上報朝廷奏請中央撥款,還認為地方政府依然能夠完成當年的稅收,雍正得知情況後,並沒有責怪田文鏡,而是派中央官員到河南賑濟。

田文鏡身體不好,因病上疏請求致仕,剛開始雍正帝不許,讓他先養病,等病好之後仍然讓他到河南主政,雍正十年的時候,田文鏡再次因病上疏請求退休,不久之後病逝。

人們都認為雍正皇帝是一個刻薄的人(這也是標籤),所以幹出卸磨殺驢的勾當,將田文鏡用完之後,棄之不用,鬱鬱而終,實際上田文鏡已經活到70歲,在古代活的歲數並不小了。

在田文鏡死後,雍正將其葬在泰陵附近,諡號端肅,還入了河南賢良祠。

雍正皇帝的鐵面無私、刻薄寡恩,其實是對貪官汙吏;對待老百姓和清官,雍正並不是這樣的面孔,對於在雍正新政中賣過力,對國家有功勞且資歷夠深的老臣,如張廷玉和鄂爾泰,雍正特意在遺詔中給予他們配享太廟的尊榮,田文鏡和李衛應該是資歷不夠,但也很夠意思了。

只不過雍正帝的改革觸碰了太多人的利益,得罪的人太多,所以口碑並不太好,其實真正刻薄寡恩的是乾隆這樣的皇帝,儘管人們都以康乾盛世作為對乾隆的評價,其實不過是粉飾太平,與貪官汙吏同流合汙自然不會遭到當時士大夫的謾罵,可是乾隆給後人留下的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爛攤子呢?

看人不能只看他被打上的標籤,看看他的歷史比看標籤更有意義!


史論縱橫


田文鏡個人遭遇其實非常特殊,在康熙朝的時候默默無聞,到了雍正朝卻能夠飛黃騰達,雍正對其恩寵有加,被譽為公忠體國、實心用事的“模範督撫”,可是到乾隆朝有被指責為“苛責搜求”的“酷吏”,為舉朝所怨恨。

田文鏡能夠在雍正朝如魚得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田文鏡與雍正氣質相近,性情相投。當時的田文鏡對雍正帝無限忠誠,加上田文鏡秉性剛強,不畏人言,並且他有著數十年的基層行政經驗,對當時的官場弊端非常瞭解。這使得田文鏡在地方上盡心盡力的實施雍正帝改革的措施,並且相當有成效。

所以當時即使田文鏡在地方上遭到批評,雍正也是一味包容的,因為田文鏡和雍正是休慼相關的。田文鏡就是雍正皇帝樹立的模範督撫,是當時雍正希望臣子學習的對象。當然,雍正還通過各種方式來加強個人關係,除了加官進爵以外,還對田文鏡生活起居關懷有加,比如雍正七年田文鏡生病,雍正提醒田文鏡注意養病。甚至在第二年的時候,雍正考慮當地可能沒有名醫,於是專門從京城派名醫去為田文鏡治病。

不過乾隆皇帝繼位以後,改變了雍正“嚴猛為政”的治國方針,主張“寬嚴相濟”,實際上就是盡力恢復康熙那個時候寬鬆的傳統。因此,乾隆對雍正的很多舉措都進行了改變。比如對汪曾祺、年羹堯等案從輕改判,對效法田文鏡的王世俊處以重罰。這個時候作為雍正朝作為積極的田文鏡自然成了眾矢之的,很多大臣開始對他群起而攻之。比如河南巡撫說田文鏡在河南,百姓至今怨恨。乾隆本人也直接對田文鏡進行批評,“河南地方,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剝削成風”。這個時候田文鏡失寵就再正常不過了。


歷史是什麼


田文鏡,生於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康熙二十三年,被任命為福建長樂縣丞,後改任山西寧鄉縣知縣,康熙四十四年升任直隸易州知州,康熙四十五年擔任吏部員外郎,也就是說田文鏡有豐富的地方州縣的工作經驗。

康熙五十五年,田文鏡巡視長蘆鹽政,田文鏡上表說長蘆的鹽引缺額十分之大,鹽商應該恢復至原來的賦稅。朝廷認為這個建議雖然能夠增加賦稅,但恐怕會傷害到商人的利益,就讓大臣們討論。

山東巡撫同意了田文鏡的建議,不久之後,田文鏡擔任內閣侍讀學士,康熙年間,田文鏡所擔任的職務都不怎麼高,一直到了雍正帝的繼位,對田文鏡來說,有了極大的轉機。

雍正元年,山西發生了災荒,年羹堯上表請求賑災,雍正帝問山西巡撫德音山西受災的情況,而德音說山西沒有災荒,雍正帝就讓田文鏡前去調查,田文鏡回來之後如實向雍正帝彙報山西的受災情況。

雍正帝就讓田文鏡去山西負責賑災事宜,並且讓他擔任山西布政使,而田文鏡有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十分有才能,到了山西之後,山西的情況煥然一新,雍正帝十分常識他,田文鏡也就此成為雍正帝的重臣之一。

雍正二年,雍正帝讓田文鏡擔任河南巡撫,田文鏡同樣治理得很好,河南的很多官吏被田文鏡彈劾。雍正四年,廣西巡撫李紱被任命為直錄總督,回京的路上經過開封府,田文鏡接待了他。

李紱回京後就向雍正帝彈劾了田文鏡,說之前被田文鏡彈劾的官吏都是冤枉的,而田文鏡說黃振國是李紱的同榜進士,李紱說的不屬實,雍正帝支持了田文鏡的說法。

田文鏡請求河南實行攤丁入畝,也就是說取消了人頭稅,而是根據土地進行徵稅的,雍正帝同意了。雍正五年,田文鏡奏請說黃河近年來漲得比較嚴重,需要對河堤進行加固。不久之後,田文鏡被任命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

雍正六年,田文鏡被任命為河南山東總督。雍正七年,田文鏡加封為太子太保,不久後田文鏡兼任北河總督。可見,田文鏡一直被雍正帝所器重,直到雍正九年。雍正帝下詔說,山東發生了水患,河南也受到了影響。

雍正帝以為田文鏡能夠處理這個事情,就沒有派別人去賑災,但是聽說一些地方甚至還出現賣兒女的現象,看來田文鏡真的是老了,才會被下屬所矇蔽,治理十分不利呀。雍正帝就派侍郎王國棟到河南去賑災,而田文鏡請了病假,被召至京城,雍正十年病逝。

乾隆帝后來說,田文鏡在河南開始治理得還不錯,但後來他的屬下竟然會盤削百姓,田文鏡竟然還對河南的災情隱匿不報,致使百姓流離失所,還是先帝派人前去賑災,才讓事情得以解決。

乾隆五年,河南巡撫上表說河南的百姓都怨恨田文鏡,請求將田文鏡撤出河南賢良祠,不過被乾隆帝駁回,他認為田文鏡,李衛,鄂爾泰都是先帝的重臣。總的來說,田文鏡後面幾年的表現確實不怎麼好,失寵就是情理當中的事情了。


歷史簡單說


田文鏡是雍正朝的“三大寵臣”之一(另兩個是鄂爾泰、李衛),不過,在雍正繼位前,他的仕途並不暢達。

如雍正所言:在他繼位前,他根本不知道田文鏡其人,後因山西荒歉,田文鏡以告祭之員路經山西而將實情告發,這才得到他的重視。

此後,雍正對田文鏡青眼有加,後者也就老來得志,一升再升。

是時,田文鏡已年過六十。這可真算不上平步青雲吧。



當然,在執行雍正新政時,田文鏡確實盡心盡責,勇於任事,如追討積欠、清查虧空,再如推行耗羨歸公,攤丁入畝,等等,田文鏡都不折不扣執行了雍正的意圖;

田文鏡的雷厲風行,與雍正前期的嚴苛之風相為表裡,由此成為四爺一再表彰的“模範官員”,這也就不奇怪了吧?

最讓人(當然,這個人就是田文鏡,不是你我哦)感動的是,雍正曾給田文鏡下過一個名批: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乖乖,這個厲害了!有雍正為他撐腰,“憑誰動你一毫毛,朕無能也!”

這不是寵臣,啥是寵臣?!



雍正五年,田文鏡在爭議聲中晉升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銜;次年又特命為河南、山東總督,管兩省之行政,這是體制的破例,也是田文鏡仕途的最高峰。

為表示對田文鏡的寵幸與推重,雍正還下令將其所屬的漢軍正藍旗抬入正黃旗,即抬入所謂“上三旗”。

總體來說,田文鏡在雍正手下為臣十年,君臣關係一直很融洽。儘管田文鏡晚年因為生病有所懈怠,但在雍正的特殊關照下,田文鏡的謝幕還是很風光的。

雍正十年十一月,田文鏡以久病請解任,未及批准,即於任所去世,年71歲。接報後,雍正頗為哀悼,命予祭葬,諡“端肅”。

從這個角度上說,田文鏡在民間雖然是個“酷吏”,大最起碼在雍正朝、在其生前還是風風光光,談不上失寵。



倒是在乾隆繼位後,將其當年在河南的一些苛政廢除,並對田文鏡一生功過做了這樣一個總結,其中大意是:

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其屬員又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此中外所共知者。

後來,有人請求將田文鏡牌位從賢良祠中撤出,對於這種完全否定田文鏡的做法,乾隆也不是很贊同,最終不準其翻案。

大體而言,田文鏡是清官也是能臣,但其為人刁鑽刻薄,為政嚴苛厲酷,說他是酷吏也可以成立。

人嘛,總是有兩面性,就像歷史一樣,本身就是複雜的,不能隨意臉譜化。

瞭解更多,可參閱拙著:《治官手冊:雍正和他的大臣們》(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坑爹史冊


說起田文鏡失寵之事,歷史上也確有這麼一筆。田文鏡這個人早年仕途也算坎坷,康熙三十二年好不容易當上縣丞,卻一直得不到提拔重用,加之為人始終一副剛正不阿、橫豎不吃的形象,所以無論是官場還是私人生活都沒有什麼人緣兒。

就這麼空熬了30年日月,到了康熙五十六年,才升為侍讀學士。雍正皇帝登基大寶之後,將他從人從之中提拔出來,自此平步青雲,人士的仕途得以改變。田文鏡自此也如魚得水,憑著自己那股子剛直的勁頭,也確實為雍正一朝立下汗馬功勞。也恰恰是有他這樣的官員也令雍正朝吏治為之一新,雍正皇帝親筆寫了八個大字賞賜於他,這便是“忠誠體國、公正廉明”,更在百官面前褒獎田文鏡為“巡撫之第一人”。

縱觀雍正最器重的臣子之中,李衛、鄂爾泰、田文鏡分列可列前三。雍正也是藉助這三人的能力使得大清王朝煥然一新。雍正對其三人更是愛護有加,有人彈劾,雍正也加以偏袒,給予愛護。

田文鏡更依仗皇帝的恩寵,做事雷厲風行,但是也過於苛刻。雖然美其名曰是個勤政幹練的清官,但也因為過於刁鑽刻薄、兼帶酷吏的名銜。久而久之令官場之中怨聲載道,不但間接逼死康熙朝老狀元,而且對待河南的鄉紳士族苛刻至極,並對其施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制度。越到晚年越是變本加厲,最後竟然到了妄自揣測聖意,一味迎合拍馬的地步。

因田文鏡早年是通過開捐納稅混來的監生,並未中過科甲,因此對讀書人十分不屑,更是不尊孔孟,鞭撻讀書人,視科甲出身的兩傍進士如宿敵一般,更是汙衊直隸總督李紱朋黨論等。雍正七年,竟將河南水災之事進行虛報隱瞞,致使百姓生活艱難,流離失所,最後竟至百姓無奈售賣兒女的地步。

田文鏡這些做法,漸漸傳進雍正皇帝的耳朵裡,因此也越發的對他有所反感。雍正十年之時,田文鏡的仕途也就算到頭了。

這時候雍正對他已經從反感變成了厭惡,在一次朝會之時,雍正皇帝在眾文物面前斥責田文鏡,並說他老邁昏庸、精神不及,不知糾謬繩愆,大負朕恩。

田文鏡此時也知道自己再也留不住了,只有乖乖的上折乞恩,請求辭官回家養老。雍正皇帝也未加挽留,寫下上諭指責他的過失和褒獎了一些作為之後,讓他不必再掛念皇帝,早日歸鄉。

雍正十年十一月,這位在官場打拼了一輩子的田老先生帶著對官場無奈的依戀告老還鄉,自此“旋卒”。

乾隆皇帝即位之後,曾找來那些田文鏡的舊部下和同朝老臣,討論過田文鏡的為人。最後乾隆皇帝既對他進行褒貶,也對他進行了誇讚。

文獻檔案記錄下乾隆皇帝對田文鏡的看法“自田文鏡為巡撫總督以來,苛刻搜求,以嚴厲相尚;而屬員又復承其意旨,剝削成風,豫民重受其困。即如前年匿災不報,至於流離,蒙皇考嚴飭,遣官賑恤,始得安全,此中外所共知者。”

大獅


康熙二十二年,田文鏡出仕。在福建長樂縣任縣丞,後任山西寧鄉縣知縣。一直到康熙四十四年才升任易州知州。總的來說田文鏡在康熙手上是做了三四十年的州縣官,到康熙辭世,田文鏡已61歲。

田文鏡的平步青雲是從清世宗,雍正帝上位開始的,雍正元年,田文鏡奉派去華山至祭。揭發山西巡府瞞報災情,深受世宗信任,命田文鏡署理山西布政使,因他清理積壓的案牘。吏治為之一新。雍正二年,調任河南布政使,旋升河南巡撫,專理河南諸州縣清查虧空賦稅的事務。對地方政要手段嚴厲,要求辦事迅速,如地方政要辦事不利,立馬懲處。雍正四年發生了李互參案。彈劾案結束後,田文鏡要請求實施了,攤丁入畝,仕紳一體當差納糧。雍正五年,田文鏡被授為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從漢軍正藍旗抬入漢軍正黃旗。雍正六年任河南山東總督。雍正七年加封太子太保,後兼任河北總督。雍正九年失寵。

田文鏡之所以能平步青雲是雍正剛剛上位,國庫空虛,雍正需要田文鏡這樣的清廉酷吏,清查追繳虧空的賦稅。而田文鏡請求實施的民政對國家有利。但田文鏡對自己管轄的地方行政要員非常苛刻,甚至把地方文官當勞力使,得罪了不少官員,加上田文鏡年老多病,精神不佳,對官員苛刻不到位,被屬員欺誑而失寵,只好上疏退休。


夏有涼風61


田文鏡是康熙年間的一員官員

康熙年間田文鏡曾經上書說長蘆的鹽引有極大缺口,所以建議康熙回覆原來的稅收。不過康熙個人也有自己的擔憂,增加鹽稅無異於是減少商人的利益,所以就鹽稅問題召開了一系列問題。

得到山東巡撫支持的田文鏡最終被康熙重用,升為內閣侍讀學士,官的名字倒是很好聽,不過說白了就是一個陪讀,職位根本沒有任何權利,可以說田文鏡在整個康熙年間一直不溫不火。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雍正年間。

雍正年間山西發生災難,雍正讓田文鏡負責賑災事物,經過田文鏡的治理山西煥然一新,雍正從此官職直線上升,成了雍正手下重臣。不過好景不長,這樣的田文鏡卻很快被雍正拋棄,自己慢慢失寵,這究竟是為何呢?

1.對雍正撒謊

對於田文鏡這個人喜歡他的人也不少,可是討厭他的人也不少,很多人喜歡他是因為他之前做過很多好事,而討厭他的人是因為後期他為了討好雍正乾的一系列糊塗事。雍正年間河南發生了水災整個河南顆粒無收,百姓民不聊生。而雍正聽說了以後決定免去河南得稅收,以減輕河南人民的疾苦。

可是田文鏡為了討好雍正就撒謊說河南沒事,稅收可以繼續和原來一樣繼續繳納。可是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河南已經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性質惡劣,極其需要政府的救急。因為田文鏡不顧百姓生死討好雍正,所以河南百姓對田文鏡是怨聲載道,雍正對此事也有一定的重。

2.阿諛奉承,執法嚴厲

在雍正統治的後期,國家已經非常穩定,田文鏡。田文鏡這個人性格剛勁,不畏人言,而且在執行刑法的時候毫不留情,導致了很多人對其是非常恐懼。為了完成皇帝交給自己的任務對自己的管轄區域是十分刻薄的。

為了讓自己表現更為突出,他長長是對皇帝報喜不報憂,對於雍正喜歡聽一些好兆頭,於是就經常寫一些給皇帝看,為的就讓皇帝開心。到了晚年田文鏡更是變本加厲,甚至想著辦法瞭解皇帝的心思,這在當時是極其危險的。

不過田文鏡絲毫未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管百姓,一味的迎合雍正,最後雍正也察覺到了田文鏡的不對勁。

3.樹敵太多

因為田文鏡曾經在山西待過一段時間,所以當山西有災難的時候雍正想的是讓田文鏡去賑災。而田文鏡確實也乾的不錯,所以得到了雍正的重用。後來被雍正委以重任,升官加職,人生事業到達了最頂峰。

而田文鏡因為有雍正的支持所以很多事情考慮欠缺,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感受,執行過程非常嚴厲,對於一些達官貴人絲毫不留情面,這也導致了後來得罪了很多人。

最後上書彈劾田文鏡的人不在少數,一個人彈劾雍正可能還不信,認為是報私仇,但是多人共同彈劾讓雍正不得不引起注意,對於田文鏡,雍正也不敢再一味的支持。

4.總結

田文鏡從最初的不被重視,到被極度重視,再到最後被疏遠,這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他自己。田文鏡被重用是因為他的嚴於律己和真心實意為國家大事著想。

後來被疏遠卻是因為得到了高官之位之後不思進取反而阿諛奉承,得罪了達官貴人和百姓,讓皇帝對他心存戒心,導致了自己被疏遠。

田文鏡的成與敗可以說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為,最終無奈的他只能辭官回家,而雍正也沒有過多挽留,這已經說明了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