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和張郃都是降將,為何投降時曹操給的待遇不一樣?

張海ded123-


張遼與張郃都是曹操麾下的大將,但是與其他大將不同的是,這兩位也都是從其他陣營“跳槽”過來的降將。這兩人中,張遼是武廟七十二將之一,成就和名氣最大的也是他,但是當初投降時張郃卻比張遼更受器重。這到底是為何呢?



投降之初,張遼被曹操拜為中郎將並且賜他爵位——關內侯,而張郃投降的時候曹操則拜他為偏將軍,並賜爵都亭侯。關內侯的爵位不如都亭侯,中郎將也比偏將軍低一個級別,所以大家才會對此議論紛紛,都說曹操區別對待。


當然,曹操做如此決定肯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絕不會隨意就給兩人任了職。

第一,與兩人投降之前的職位有關

  • 在二人投降之前,張遼在呂布手下任騎都尉將魯相,降了之後被曹操拜為中郎將,都尉與中郎將之間還隔了一個校尉,所以說張遼的職位已經是越級提拔了,另外還給封了爵位,比起以前已經高升了。

  • 而張郃投降之前在袁紹手下的軍職是寧國中郎將,投降之後由中郎將升為偏將軍,也算是越級提拔,同樣也封了爵位,能看出曹操也是比較器重的。由此看來,兩人投降之後的待遇不同,是因為兩人的起點就不同。

第二,兩人投降的情形不同

  • 張遼並非是戰敗而降,下邳之戰的時候,張遼任北地太守和地方官職,並沒有與曹操在下邳對戰。他是聽說呂布戰敗,所以才立馬率領呂布餘下的部隊全部歸降曹操,有些牆頭草的作風,但是因為他的歸降既直接增強了曹操軍隊的勢力,也免了曹軍出兵收服費的功夫和兵力,所以被越級提拔為中郎將。而張郃與他不同,張郃是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當時直接參與了戰爭,曹操很是欣賞他的實力,所以歸降之後根據他之前的職位也越級提拔了。

第三,兩人投降的影響 不同

  • 張遼的投降是在呂布敗亡之後,除了投降他無路可走,所以只好帶兵投降,其實張遼的投降對曹操的局勢沒有任何的影響,當時對於張遼也就兩條路,派兵收復或者滅掉,但既然張遼帶兵投降了,曹操倒也省事了。

  • 張郃就不一樣了,官渡之戰時,對袁紹曹操一直處於下風,雖然曹操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如果不是張郃投降,這場仗還是很難打的。在關鍵時刻袁紹陣營內亂,張郃受到郭圖的陷害,所以才選擇投降,他的投降也導致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潰敗。所以說張郃對曹操的重要程度自然要比張遼大得多,越級提升也不為過。

在戰爭上,當然也是看重利益的,誰帶來的利益更多,誰自然就更受重視。


小姐姐講史


張郃一進曹營,就被封為“偏將軍”,這在“五子良將”當中是絕無僅有的,比如張遼,是從裨將軍升為中堅將軍,到蕩寇將軍,跳過了偏將軍;樂進,也是從校尉升到遊擊將軍,折衝將軍,也跳過了偏將軍;于禁,一樣從校尉做起,直到破袁紹後才封偏將軍;徐晃,先是被提拔為裨將軍,白馬破文丑後升偏將軍;所以,五子之中,張郃在軍中的起點最高,放眼整個曹營,僅次關羽一人。難道曹操對張郃特別賞識嗎?



確實,曹操對張郃的歸降,是一種很欣喜的態度,當場說到:"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 這已經說明了張郃來投的價值。眾所周知,曹操和袁紹的官渡之役,曹實力遠不及袁,無論人口,控制的區域,糧食物資,甚至兵力之精(河北突騎),都和袁紹有著很大的距離。而且,即便曹操偷襲烏巢成功,即便打贏了官渡之戰,袁紹手裡還有四個州呢,曹操要一口吞下,是不可能的。後來,袁紹因軍事失敗而病亡,三子一甥互相爭鬥,河北勢力才真正意義上的分崩離析,曹操才有了可乘之機,吞併整個河北。



那這些和張郃有關係嗎?當然有,張郃,高覽是河北名將,可能不及顏良,文丑的官職大,名氣大,但是起碼也只是僅次。關鍵是,張郃曾經勸誡過袁紹,卻被郭圖破壞並構陷,這才導致張郃的歸降《三國志.張郃傳》。所以,曹操才連用“伍子胥”,“微子”,“韓信”來比喻張郃,前兩個都是因為奸臣當道,領導昏庸導致死亡和脫離,也暗合袁紹必亡的必然性,後一個,肯定了張郃的軍事才能和見解。因此,張郃,高覽來降,對河北的中層將領等人來說,影響力是很大的,對曹操日後拿下整個河北都有莫大的政治,軍事,人才效應,曹操不高興嗎?從結果來看,袁紹一死,三子一甥更不是曹操對手,先後投誠曹操有呂曠,呂翔,焦觸,張南等等,這和張郃這個“榜樣”恐怕不會一點關係也沒有。



再說張遼,先前的履歷太複雜了,先是被丁原賞識,又被何進派去募兵,這兩人被殺了,張遼只能聽命於董卓,董卓被殺,尷尬的張遼自然歸屬呂布,成了呂布手下一員大將,又和高順聯手打敗過援救劉備夏侯惇等等。換句話說,張遼現在加入曹營,其“政治成分”在五子良將中最為複雜,甚至一開始曹操並沒有對其加以重用。也因此,張遼在五子中起點最低,在前期,張遼主要的工作甚至只是充當曹操和關羽之間的橋樑,無論關羽的去留,都需要張遼出馬,詳見《三國志.武帝傳》和《關羽傳》。直到白馬之戰對顏良,才讓張遼上陣衝鋒,而且是和關羽一起的。

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當曹操知道張遼隻身勸說昌豨,於是責罵張遼:“此非大將之法”,其實精明的曹操已經知道張遼對自己的忠誠了。果然,此後張遼平梅成,陳蘭之叛,討伐北方袁紹殘餘勢力,斬殺蹋頓單于等等。建安十一年,曹操上表表揚了張遼,于禁,樂進這三人,分別授予蕩寇將領,虎威將領,折衝將軍。此時,張遼在軍中的地位和兩個元老持平,越居張郃之上了。後來,張遼在合肥之戰,逍遙津之戰的表現更是震動天下。由此,張遼得到了曹操,曹丕兩代人的禮遇和倚重,這一切可以說張遼是拿命和能力換來的。



當然,也不是說張郃能力不如張遼,升遷才沒張遼快,二人都可以說是良將之選,難分高下。張郃雖然起點高,但是主要的功績在後期,特別是和蜀漢爭奪漢中時,讓劉備忌憚,即便斬了夏侯淵,劉備都覺得十個夏侯淵不如一個張郃。後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重地街亭就是被張郃攻破的。所以,後來張郃官至車騎將軍,這也是五子良將中,官職最大的一個。


大飛熊騎士


一個是走投無路,一個是棄暗投明,一個是錦上添花,一個是雪中送碳,當然不一樣了。

張遼投降曹操就是走投無路和錦上添花,張郃投降曹操就是棄暗投明和雪中送碳,兩人投降時的形勢和情況都不相同。

張遼投降曹操是在曹操攻破了徐州的治所下邳城,擒殺了呂布、陳宮、高順等人,收降了魏續、宋憲、侯成等人,整個徐州地區除了張遼和臧霸等原來依附於呂布勢力外,全都歸屬了曹操。

張遼與呂布同鄉,雖然張遼也歸屬呂布手下,但張遼在呂布手下算是一支相對獨立的勢力存在,張遼先後在呂布手下任北地太守和魯相,這都是鎮守一方的官吏,所以當曹操攻打徐州治所下邳城時,張遼都不在下邳。

呂布敗亡後,張遼在徐州也成了一支孤軍,無法持續,徐州周邊的勢力除了曹操,就沒別人了,張遼無處可走,除了投降別無他路,曹操也算定了張遼會投降,不過張遼投降曹操還是帶領軍隊投降的,曹操理應對張遼有所獎賞。

兩漢以功封侯,就算是投降,沒有功勞也封不得侯,官職任命是一回事,封侯又是一回合,張遼投降曹操後,被封為中郎將,並且封為關內侯。

中郎將官職並不高,至少比將軍官職要低,關內侯也是侯爵位中最低的,而且不能繼承,像之後的關羽投降曹操就被封為偏將軍,但是沒有封侯,原因就是關羽名聲比張遼響,但是投降時沒有功勞,是個人投降,沒有像張遼一樣帶兵投降。

不過就算是這樣,曹操也算是對張遼厚待了,像呂布手下的魏續、宋憲、侯成等人在投降曹操後基本上就沒有了消息。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張遼的投降對曹操的局勢沒有任何影響,換句話說,張遼投不投降,都一樣,對曹操當時在徐州的勢力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張郃就不一樣了,張郃投降是曹操官渡之戰獲得勝利的轉折點和決定性因素。

官渡之戰時,曹操面對強大的袁紹,始終處於下風,雖然曹操獲得了一系列的局部勝利,比如袁紹的先鋒將軍顏良與文丑先後戰死,到後來的許攸投降獻計燒烏巢存糧,到最後的曹操大破淳于瓊火燒烏巢袁紹糧食,但是如果張郃不投降的話,曹操在官渡仍不算取得勝利。

官渡之戰袁紹投入了11萬軍隊,就算之前一系列失敗和烏巢之敗,袁紹軍主力仍沒有重大損失,至少還有七八萬人,曹操這個時候如果想要取勝也是非常困難的,曹操在官渡之戰總共投入的兵力也只有三四萬人。

如果袁紹能火燒烏巢後採取正確的策略穩定軍心,官渡之戰曹操仍然難於取勝,而正是因為袁紹內部鬥爭,張郃受到郭圖的陷害,最終導致張郃與高覽反水投降,才最終決定了袁紹在官渡前線的崩潰。

張郃和高覽至少帶走了袁紹的三到四萬軍隊投降,他們原本是攻擊曹操大營的軍隊,人數不會少,救援烏巢的軍隊人數反而更少,只有一萬多人,所以張郃的投降不僅讓袁紹實力大損, 而且導致了多米諾效應,引起袁紹軍的恐慌和潰敗。

而曹操對張郃的投降也是相當重視的,史書上記載曹操對張郃的投降是相當重視,一是曹操親自迎接張郃,二是曹操還用了兩個典故來形容張郃的投降,這就是:“如微子去殷,韓信歸漢也”。

曹操把張郃的投降比喻為“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這分別是兩個典故,微子是商紂王的哥哥,因為看不慣商紂王的作風,屢次勸諫商紂王而得不到回覆,於是微子選擇投降了周武王,並且微子還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帶走了,協助周武王來攻打自已的親弟弟商紂王,商朝滅亡後,微子被周成王封為諸侯,其封國就是秦秋戰國時期的宋國。

韓信歸漢的故事就比較熟悉了,韓信原本是項羽手下的執戟衛士,因為在項羽處得不到重用,因此投靠了漢王劉邦,最終幫助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

微子和韓信都是棄暗投明的故事,他們的投降對周武王和劉邦都非常重要,同樣的道理,曹操把張郃的投降比喻成微子和韓信的故事,說明曹操是相當重視的,而且這個張郃在曹操所有接收降將中得到的封賞算是最高了。

張郃被封為偏將軍,並且封侯為都亭侯,都亭侯是列侯中最低的一等,但是高於關內侯,列侯有亭侯、鄉侯、縣侯之分,縣侯是二十等軍功爵位中最高的等級,之下是鄉侯和亭侯,亭侯有爵位有封地,並且可以世襲。

張郃的偏將軍官職也高於張遼的中郎將官職,與關羽官職一樣,張郃的爵位都亭侯也高於張遼的關內侯,所以從曹操的角度來說,他認為張郃投降比張遼投降重要得多。根本原因還是張郃投降帶給曹操的利益比張遼投降所得利益要大得多。

張郃投降,不僅得到了張郃所屬的數萬軍隊,而且曹操還贏得了官渡之戰,而張遼投降,曹操就是得到了張遼的數千軍隊而已,不可同日而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是否待遇不一樣,先來看看張遼、張郃投降時曹操所封的官職:

張遼,“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張郃,“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

中郎將,主要是統領禁宮、皇室的職責,更多是護衛性質,表示的是信任程度,品秩比二千石。

偏將軍,負責側翼作戰,和主將相對,品秩二千石,曹魏九品中正制後為五品官。

關羽投降曹操時,官職就是偏將軍。張飛在劉備投靠曹操時官職是中郎將。馬騰歸順曹操時馬超得到的官職就是偏將軍。黃忠在劉表時是中郎將,投降曹操時是代理裨將軍。趙雲在赤壁之戰後劉備奪下長沙四郡時官職是偏將軍。赤壁之戰後,周瑜從中護軍升任偏將軍。呂蒙擒獲黃祖,升任中郎將,赤壁之戰和周瑜奪取荊州,升任偏將軍。

因此,偏將軍相對中郎將地位高,主要原因是偏將軍有領兵作戰權力,中郎將更多是偏重護衛,雖然偏將軍和中郎將在待遇上都是二千石俸祿。

關內侯和都亭侯誰高?

漢朝爵位有20個級別,有三個層次,最高是20級的徹侯、19級的關內侯,中間是10-18的卿,底層是1-9級的五大夫。

徹侯,又稱為通侯、列侯,在東漢時細分為三等:縣侯、鄉侯、亭侯。

因此都亭侯是20級徹侯細分,比關內侯高一級。

張郃的偏將軍、都亭侯,比起張遼的中郎將、關內侯,高出一個級別。從級別上來說,曹操比較重視張郃。

比較張遼、張郃投降時的情形

張遼是呂布兵敗跟隨呂布投降曹操:

“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張郃投降有兩種說法:

1、袁紹不聽從張郃建議,導致後方糧草被曹操所燒致使官渡之戰失敗,反而怪張郃說話不吉利,張郃恐懼之下投靠曹操;

2、袁紹派遣張郃、高攬率兵攻打曹操軍,在後方糧草被燒後,主動投降曹操,導致袁紹軍拜。

簡單說,就是張郃投降曹操有兩種相反情形:袁紹官渡之戰擺後張郃才投降曹操、張郃投降曹操導致袁紹官渡之戰失敗。

如果是張郃投降曹操,導致袁紹官渡之戰失敗,曹操因此封張郃高官也就合情合理了。

曹操封張郃更高一級官職的原因還有張遼、張郃二人原官職不同:

張遼在呂后手下時官職是魯相,張郃在官渡之戰時是中郎將。

曹操不可能在張郃投降後還擔任中郎將,否則體現出重視人才呢?肯定要提升一級。

為何曹操更重視張郃但張遼功績更高?

原因大致有:

1、張遼比張郃投降更早。袁紹官渡之戰失敗時,張遼已經從中郎將升任裨將軍。

2、張遼有獨擋一面的獨斷能力。最典型的就是張遼拒絕在糧草耗盡時聽從曹操的撤軍命令,假傳曹操命令,單身入城招降昌豨。

討伐陳蘭的天柱山之戰,張遼堅持進攻,因此戰得以假節。

張遼七千破孫權十萬軍的合肥之戰更是經典。

相比之下,張郃主要都是跟隨曹操作戰的多,難以有單獨表現的機會。夏侯淵死後張郃的表現就非常好,讓失去了主帥的曹魏軍依然能夠堅守漢中,劉備沒有辦法奪取漢中,保持對峙態勢。

曹丕繼位後,張遼官職是前將軍、都亭侯,張郃官職是左將軍、都鄉侯,在爵位上張遼稍遜一籌,在官職上張郃稍遜一籌。

比較下蜀漢時的五虎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趙雲的中護軍是劉備死後、劉禪繼位才被封。

曹魏五子良將在曹丕稱帝后官職:前將軍張遼(夷陵之戰後所封)、右將軍樂進(曹丕繼位前被封)、左將軍于禁(關羽北伐樊城前被封)、左將軍張郃(曹丕即位所封)、右將軍徐晃、後將軍文聘。

從官職升遷而言,張遼戰功並不比張郃更大,因為張郃被封都鄉侯一年後張遼才被封。

只是張郃的戰功沒有張遼記錄那麼詳細,可能是因為後期張郃和司馬懿不和,陳壽在西晉時期不敢過於讚美張郃,只能簡單一筆帶過。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這正是曹操高明的馭將之術。

如何給後加入的人才以合適的待遇,一直是一個很講究的問題。這方面,曹操的做法值得今人借鑑。

“起步待遇”的差別

張遼初投曹操帳下,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張郃初投曹操帳下,拜偏將軍,封都亭侯。

就官職而言,偏將軍比中郎將大;就爵位而言,張遼在加入曹操集團後好幾年,才“定江夏諸郡,還屯臨潁,封都亭侯。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內部公平

在給外來人才安排待遇時,“待遇平衡”是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你辛辛苦苦幹了好多年,工資從5000漲到1萬,還來不及高興,老闆從外面招來一個人,和你做一樣的事情,一來就工資3萬,請問你是什麼感覺?

同樣,樂進、于禁這些老兄弟辛辛苦苦打天下,張遼、張郃一來,就高太多,說不過去呀!

張郃比張遼晚來一年,期間曹操的官職並沒有變化。

但是,曹軍眾將的職位發生了變化。

張遼加入時,樂進還是討寇校尉、廣昌亭侯;于禁還是平虜校尉、益壽亭侯;徐晃是稗將軍、都亭侯。

相比之下,張遼的中郎將、關內侯已經是很有誠意的待遇了!

而張郃加入時,于禁、徐晃,都已經是偏將軍了,張遼也已經升為稗將軍了。

因此,張郃一來就做偏將軍,與于禁、徐晃相當,是符合“待遇平衡”原則的。

外部競爭性

(1)、長期競爭性

通過給跳槽過來的人更高的待遇,可以增強曹操集團的吸引力。

因此,曹操對投降人才的態度是:一般人,原職留任;稀缺人才,升職任用。

這種態度給曹操集團帶來了相當的吸引力。

赤壁之戰前,眾人勸說孫權投降,魯肅一語道破:我們這些人投降,都可以繼續當官,搞不好還能升職...

張遼、張郃這樣的人才,自然是升級任用。

張遼在投曹之前,是騎都尉,跳過校尉,直接上中郎將,夠意思了!

張郃在投曹之前,已經是寧國中郎將了,投到你這裡,你老曹總不能還給人封個中郎將吧!

呂布自己官位小,自然連累張遼也官不大了。

(2)、短期競爭性。

一般來說,從直接競爭對手那裡挖人,待遇要優厚一些。

張遼來投時,呂布已經撲街,張遼來投,是一個破產的公司的失業高管再就業,對他的任用,主要考慮的內部平衡和外部長期競爭性。

但張郃不同,張郃來時,儘管官渡之戰的大局已定,但袁紹集團依然十分強大,曹操格外優待張郃,以求進一步瓦解袁紹軍的人心。

動態平衡:依功、補功

依功:前面我們提到,張遼在立功後,才升為與張郃相當的昌亭侯。

可是,後來,張遼升為徵東將軍時,結果他蕩寇將軍名號的,正是張郃。

看來,儘管起點不同,但此後二人的發展軌跡,基本靠著戰功來運行的。

補功:前面我們的描述中,樂進的進步十分緩慢,一度被徐晃、張遼、張郃後來居上。

在迅速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適當的“倒掛”幾乎難以避免:後來者比老黃牛獲得更多的激勵。因為,這比擺資歷還是有活力得多。

可是,在206年,曹操一次補功:于禁為虎威、於進為折衝、張遼為蕩寇,補上了老兄弟的功。

人言曹公善於用人。可是,一直以為來我們多在他的氣度、性格上找原因。

事實上,他在各種細節上的拿捏,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與君共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張遼歸降曹操時,被任命為中郎將,關內侯,而張郃歸順時,則被任命為偏將軍,都亭侯。無論是官位還是爵位,確實都是張郃比張遼高了許多,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兩人投降對曹操的意義大不一樣。

張遼歸降曹操,是在呂布兵敗被殺以後。此時呂布所佔據的地盤大多已經被曹操平定,雖然張遼、臧霸等人領兵在外,不過已經大勢已去,他們的實力有限,沒有多少抵抗之力。張遼除了投降曹操外,選擇餘地不大。

對於曹操來說,張遼投降是好事,不投降就消滅,影響並不是太大。所以張遼投降以後的封賞也就不是特別豐厚了。

而張郃來歸降時完全不一樣,當時曹操雖然偷襲烏巢成功,官渡之戰已經勝利在望,但是畢竟袁紹大軍還沒崩潰。張郃等人主動來降,對於曹操來說這有助於瓦解袁軍,大大有利於接下來的軍事行動。

而且袁紹在河北還有相當的實力,實際上曹操後來也是花了好大功夫,最後因為袁氏兄弟內訌才得以平定。因此官渡之戰擊敗袁紹僅僅是第一步而已,張郃長期在河北軍中服役,熟悉河北軍情,他的歸降對於以後攻擊河北也有極大的好處。

所以張郃歸降曹操帶來的好處遠大於張遼,自然這個封賞也就有很大區別了。


不沉的經遠


公元199年,呂布下邳兵敗被俘,張遼率領所部投降了曹操,曹老闆拜其為中郎將,賜爵關內侯。同年,曹袁官渡之戰爆發,張郃、高覽等由於被袁紹所猜忌,遂臨陣倒戈投降了曹魏。曹老闆拜張郃為偏將軍,進封都亭侯。

二人加入曹營的時間大體相同,都是公元199年左右。而張遼加入曹營之前,官拜魯相、北地太守,張郃只不過為袁紹麾下的寧國中郎將。從官職地位來說,在加入曹魏之前,張遼的官職地位遠高於張郃。

但是!加入曹營之後,二人所受待遇截然相反,張遼無論在官職或者爵位上,都低出了張郃一個檔次。

同為投降曹魏,為何會兩般待遇呢?

第一、投降的時機把握

張遼投降曹魏,是在呂布兵敗被俘之後發生的。曹操曾定下過一條軍令“圍而後降者不赦”。具體內容如下:

禁曰:"諸君不知公常令乎!圍而後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節也。豨雖舊友,禁可失節乎!"自臨與豨決,隕涕而斬之。——參考,《三國志·于禁傳》

張遼在曹操破呂布之後投降,難免會降低在曹老闆心中的地位。

而張郃恰恰相反,張郃投降之際,是河北袁紹軍一家獨大,曹老闆在整體實力上處於下風。張郃的投降,更像是棄暗投明的舉動。

第二、二者的作用不同

張遼雖然是徐州呂布麾下將領,但他畢竟不是徐州本土,跟長期盤踞徐州一帶,根深蒂固的泰山臧霸沒法比。對曹操治理徐州,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

張遼雖然是帶兵投靠,但他的主動加入,只不過為曹營增添了一員虎將,以及兵馬錢糧的小小加成。

對曹魏集團的作用非常有限。

——反觀張郃!

張郃加入曹魏集團,是在官渡之戰曹袁對峙期間。張郃的加入,對曹操擊敗袁紹作用很大。

雖然在曹操與袁紹長期對峙,疲憊不堪,軍糧極度缺乏之際,是許攸的率先倒戈,改善了曹魏的頹勢。

但是,烏巢的糧草被燒後,袁紹的主力大軍損失不大,並沒有一敗塗地。袁軍兵力甚至仍然優於曹操。雖然部隊無糧,陣腳稍有不穩,但撤退問題不大。

直到張郃、高覽等人的臨陣倒戈,使得袁紹方陣腳更亂。袁紹一度無將可用,被曹軍追斬,一敗塗地。曹操又讓張郃攻打鄴城,張郃知己知彼,對擊破袁紹幫助很大。



所以!無論從投降的時機,以及對曹營的作用,張郃都有絕對的優勢。


愛尚文史


這個當然是張郃的武功高強了,在三國演義裡面誰的武功高強就會擁有很好的待遇,尤其是在戰爭這個年代裡,誰擁有這強大無力,那就是真正的大英雄,擁有槍桿子就有話語權,所以曹操才會對那個張郃那麼尊敬。


而張遼的話是非常喜歡呂布的,對呂布是忠心耿耿,而曹操非常的討厭呂布,要不是有別人替他求情的話,他早就把張遼殺死了。但是因為張遼非常有骨氣,曹操也是非常敬佩的,所以最後選擇留下了他,沒有把他當做一個真正的人才去用,這個也是可惜了。

張郃是主動投降的,而張遼的話是不肯投降,曹操是有點討厭。

當年的曹操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和其他厲害的人物相比的話的確是這樣子的,但是曹操是有雄心報復的,慢慢的從亂世之中起來了,建立了一定的勢力,但是這也是微不足道的,而這個時候張郃投了過來對曹操給了很大的幫助,而張郃的實力是三國武將一流的水平,曹操非常的感激,所以對他非常好,自己能夠給他什麼就給他什麼。



所以張郃在曹操這邊當了很大的官,職位也是非常高的,都能夠和曹操那些親屬相比了,就比如曹洪這些人的話,也是非常好的。但是張遼就不一樣,當時他是曹操最討厭的人呂布手下,而且對呂布是忠心耿耿,這個讓曹操非常的氣憤,但是也沒有辦法,那就只能夠打敗呂布,最後把他捉住了。

當時曹操直接將呂布殺死了,因為呂布是一個出爾反爾的小人,但是沒想到呂布手底下居然有這麼忠誠的人,曹操本來是想要殺死他的,但是劉備為他求情,最後只能夠選擇放棄了,他沒把張遼當做一回事,只是收留一個人而已,後來張遼有了一定成就,這都是他自己做好的。



張郃適合當統帥,張遼適合當將軍

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張郃總是率領著一群大軍去攻打蜀國,而且很多次都和張飛打。雖然是被打敗了,但是曹操還是對張郃非常的好,總是給他一定的幫助,雖然很多人覺得他不行,但是在歷史上他還是非常厲害的,能夠帶一支軍隊說明他還是具有很大的才能,只不過蜀國是太厲害了。


而張遼的話,他帶的軍隊不多,可是他帶著一群人就夠了,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曾經都打敗了孫權,這個也可以知道他適合當一個將軍,要是換了很多人的話,這是堅持不了的。

你們認為這兩個人他們的武功誰更厲害一點呢?歡迎評論。


史研


張遼,199年,在徐州降曹。
張郃,200年,在官渡降曹。
張遼降曹時,“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三國志》
張郃降曹時,“太祖得郃甚喜,謂曰: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豈若微子去殷、韓信歸漢邪?拜郃偏將軍,封都亭侯。”《三國志》
雖然看上去,張郃受封的官職爵位比張遼要高,但是需要清楚一點,那就是張遼降曹的時候,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曹操甚至連漢朝的一州之地都沒能佔據。而官渡之戰時,曹操已經穩定了徐州,乃至跨河奪了河內,自身的勢力也強大了不少,已經有了一統北方的氣象。所謂水漲船高,對於將士的封賞自然也就高了起來。

張遼和張郃投降時得到的待遇不同,實不過是隨著曹操勢力的變化,此一時彼一時罷了。

張遼與張郃降曹時的官爵淺析

先說張遼。

中郎將,在漢朝時,將軍、中郎將、校尉是武官的主要級別。但是隻有打仗的時候,領兵者才掛上將軍銜,所以平日裡,中郎將已經是武將所獲得的最高官職了。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黃巾起義這麼一鬧,仗是沒完沒了地打,於是將軍就如同雨後春筍般愈來愈多,在官職規定中就低於將軍的中郎將的地位一下子就尷尬起來,從和平時期頂格的武將官職變成了中級軍官。

關內侯,始創於老秦,為了鼓勵士兵奮勇作戰,設立了二十等軍功爵,漢朝也延續了這個爵位制度。關內侯是第十九級,僅次於徹侯,也就是列侯。

再說張郃。

偏將軍,其意思是作為將軍的助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了這個軍職。偏將軍雖在將軍之下,但是位肯定是高於中郎將。

都亭侯,更是二十等爵中的第二十級,屬於徹侯了,是徹侯中的第三等,亭侯之上是鄉侯,再之上就是頂尖的縣侯了。

張郃的亭侯是有食邑的,而張遼的關內侯則沒有。

至於都亭侯,意思是張郃的食邑是在都城之中。當然這個食邑已經與周朝時不同,只是能夠享受賦稅而無實際統治權。

兩相比較,張郃的封賞自然是高過了張遼。

但是不代表曹操對張遼不重視,只是那時候還是地域軍閥的他,對於隊伍中的新人,能拿出手的官職爵位也就這樣了。

張遼所受封賞的官職爵位淺析

(幷州人張遼 雖屬呂布 卻有自己的班底和獨立性)

中郎將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武將官職。西漢時期的中郎將可是負責掌管皇帝侍衛的,可謂是親近之臣。比如曹操的兒子曹丕,幫著輔助處理政事的時候,就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

當然這是後話,那麼與張遼同為中郎將的又有哪些人呢?

周瑜:建威中郎將。

諸葛亮:軍師中郎將。

而且這兩位擔任這個官職,都是剛剛加入到孫劉陣營之中。

策親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將。《三國志》先主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三國志》

由此可見,極受器重的新晉之人才能被任命為中郎將。

樂進,從曹操起兵就跟著他,“五子良將”之一,199年的時候,才被封賞為討寇校尉(雜號校尉,不能與漢朝定製的典軍校尉等相提並論)。

于禁,“五子良將”之一,剛成為曹操手下的時候,僅被認命為“軍司馬”。

有了對比,才知道,曹操實則很重視張遼。

重視張遼的原因,一則是年僅三十歲的張遼確實能徵慣戰,曹操手下信任度排名第一的夏侯惇都敗在他手。

二則是,張遼並不是呂布的手下,而是漢臣。他本來是受何進之名出去募兵,結果一回洛陽,董卓把何進殺了,於是就成了董卓的手下。呂布殺了董卓之後,張遼並沒有和西涼人一樣叛逃而是加入了漢軍,被任命為北地太守。

張遼之所以跟著呂布,是因為他們都是幷州人。呂布武裝集團的中堅力量就是幷州人,張遼與呂布僅僅是上下級關係,有著自己的人馬和獨立性。曹操得張遼並重用他,就能很容易地掌握呂布先前的部下。

從封賞看曹操對張郃的重視程度

(張郃反了袁紹之後 袁軍中就再無有名大將)

張郃在官渡之戰最後的關鍵時刻領一軍來投,使得袁紹陣營備受打擊,一下子就做了鳥獸散,這是很大的一份功勞了,可是竟然連將軍號都沒給一個,偏將軍,是不是曹操不重視他呢?

當然不是。偏將軍也是這時候的曹操能給予新人的最好封賞了。

先看看曹操任命過的偏將軍。

關羽:“曹公東征,先主(劉備)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三國志》

馬超在其父馬騰入朝廷為官後,所得封賞和張郃是一模一樣。

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三國志》

徐晃,與張郃“五子良將”之一,197年就投靠了曹操,直到官渡之戰,才被封為偏將軍。

進至延津,破文丑,拜偏將軍。《三國志》

曹操所任命的偏將軍都是世間留名的一時良將,可見曹操對張郃軍事能力的認可。

而封侯上,更能看出曹操對張郃的籠絡之意。當然,曹操的目的也在於日後攻略河北,能夠讓那些河北武將可以少做抵抗。

關羽在殺了顏良後,被封“漢壽亭侯”,曹操的拉攏之意就很明顯了。

馬超,因為要留著他帶著馬騰的部下鎮守西涼,所以這個都亭侯必須得封。

但是其餘人想要食邑封侯實則很難。

比如曹仁,曹操族弟,屢立戰功,但是直到205年平定河北之後才成了食邑封侯。

錄仁前後功,封都亭侯。《三國志》

由此可見,曹操對於張郃的能力自是十分看重。而後張郃也用自己的實力證實了曹操的眼光。

結論 雖然一步在前步步領先 但熬得久就沒什麼差距了

雖則看起來降曹後的初次封賞,是張郃比張遼高一些,但是戰亂之世,當兵打仗立功升官是很快的。

在張郃還沒有降曹之前,張遼就升官了,200年一躍成為了將軍。

率軍救援白馬,在關羽斬顏良後,張遼又“數有戰功,遷裨將軍”《三國志》

202年又成為雜號將軍。

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有功,行中堅將軍。

206年,張遼因功成為四平將軍之下雜號將軍中的頂級將軍。

“從攻袁譚,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為蕩寇將軍。”

隨即又轉戰荊州,終於成了有食邑的徹侯。

“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

而這一段時間內,張郃的官爵並無變化。

297年,曹操遠征烏桓,在白狼山以萬餘精騎大破烏桓和袁尚聯軍,臨陣指揮者就是張遼,“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此次遠征,張郃也在其中,終於是成為了雜號將軍。

“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以功遷平狄將軍。”《三國志》

之後,張遼主要對陣江東孫吳,而張郃則是對陣蜀漢。

(威震逍遙津的張遼雕像)

不過要說有交集,應該是在315年。

“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 “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

就是說,張遼從雜號將軍升格為了四徵將軍,成為可以獨鎮一方的軍事指揮官

而在這一年,

“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近軍宕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拜蕩寇將軍。”

也就是張遼成為徵東將軍後,空下來的蕩寇將軍職給了張郃。

可見雖然前後只是差了一年,但在天下戰亂不休之時,慢上一步就可能步步落後。不過三國畢竟一打幾十年,前期的那些差距到了後期,大家資格都夠老了,也就算不得什麼了。

220年曹丕代漢自立,張遼為前將軍、晉陽侯。

張郃為左將軍,鄚侯。二人同為大將軍之下的四將軍。

至於前將軍與左將軍哪一個大,這個問題一直頗多爭議。但是,張遼卻是死於張郃之前。不過張遼是病死於曹丕朝,而張郃是戰死於曹叡朝。


史風物語


張遼和張郃雖然都是降將,但是他們兩個人被招降時環境不同、意義不同所以待遇也是不同。



張遼

招降張遼時,呂布已經大敗而且已經被曹操殺了。曹操聽劉備、關羽的保舉,細想以後才想招募這個人。


事件起因,袁紹差人傳信曹操,說要攻打公孫瓚,要借兵借糧。曹操起疑怕是袁紹趁機攻打許都,郭嘉對袁紹意圖詳細的解釋給曹操,袁紹意思是他要攻打公孫瓚,防止曹操在後方偷襲袁紹,造成公孫瓚、曹操聯手攻打袁紹的危局。並且以曹操現在的實力聯合公孫瓚夾擊袁紹勝算和意義都不大。所以郭嘉建議曹操支持袁紹,趁此機會攻打徐州除掉呂布。郭嘉曰:“徐州呂布,實心腹大患。今紹北征公孫瓚,我當乘其遠出,先取呂布,掃除東南,然後圖紹,乃為上計(摘自《三國演義》。)”曹操聽了郭嘉的建議。荀彧一旁出策:“可先使人約劉備,待其回報,方可動兵。(摘自《三國演義》)。”曹操差人送信給劉備,約劉備一起攻打呂布。劉備同意曹操的計劃,回信給曹操,結果回信被陳宮截獲,告訴了呂布。呂布當即出兵攻打劉備駐守的小沛,劉備兵力不足,星夜差簡雍去曹操處求援。曹操知道後命夏侯惇為先鋒率領五萬大軍先行救援劉備。曹操大軍到達後,久戰不下。郭嘉獻計,呂布有勇無謀,不必硬碰硬。圍困呂布在城內是軍士將領毫無戰意後城可破。圍困呂布三個月後,呂布部下反叛講呂布綁了,開城投降。呂布手下一干文臣武將均被俘。白門樓上,曹操聽劉備、關羽保舉招降張遼。曹操只聽說張遼能力強,並不曾見過,只想招降這個人留下備用,所以給的待遇相對差些。


張郃

招降張郃時,官渡之戰正在進行中。張郃因被郭圖陷害所以率部投奔曹操。張郃的投奔舉動不僅滅了袁紹軍的銳氣,也增長了曹操軍的士氣。曹操想更多袁紹的將領來投,所以當然要厚賞張郃,待遇自然要高於當時的張遼。
官渡之戰,袁紹平定公孫瓚後欲圖曹操。命陳琳寫一篇曹操的罪狀,討伐時好師出有名。此時袁紹兵強馬壯,討伐曹操就是以眾克寡,以強攻弱的狀態。這讓袁紹感覺戰爭毫無壓力,也沒把曹操放在眼裡,再加上袁紹好謀無斷的性格,使得張郃諫言袁紹說:“曹操兵少,糧食也不充足,只要守住烏巢糧草重地,緩而圖之,曹操必敗。”袁紹未採納張郃的建議。曹操也成功的偷襲了袁紹軍的糧草重地烏巢,焚燬糧草,使得袁紹軍軍心大亂。袁紹得之烏巢被襲,後悔不已。加上郭圖將此次失敗原因歸到張郃救援不利。張郃走投無路只能聯合高覽,投奔曹操大營。曹操偷襲烏巢成功士氣正高時,又有敵軍大將來投,無異於錦上添花。曹操接受張郃投降,會讓袁紹軍士氣大跌;厚賞張郃則會給了更多的袁紹部將來投的念頭。所以張郃所得到的待遇比張遼時期要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