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曾兩次放跑元順帝,常遇春怒參徐達,朱元璋為何不處置?

鄭禕晗


咱們先了解一下元順帝,他不像徐達、常遇春那樣出名。徐達、常遇春是明初名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元勳,大家很熟悉。

元順帝是元朝最後一位皇帝,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同屬一類型的人。

元順帝繼位之初,重用丞相脫脫,改革吏制,勤於政事,試圖扭轉元朝頹勢,剛開始還是卓有成效,史稱“至正新政”。

但是元順帝到了晚期,沉溺享樂,加上改革不徹底,沒有從根源清除朝廷的貪汙腐敗,以致引起了元末農民大起義。

以朱元璋為首的紅軍起義軍脫穎而出,徐達和常遇春就是消滅元順帝的主力將領。



朱元璋帶領紅巾軍經過15年的征戰,把元朝勢力趕到了北方(以元大都為中心的區域)元朝滅亡是遲早的事。

此時40歲的老朱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史稱“明太祖”。

此時老朱並沒有忘記北方還有個元朝殘存政權,在稍作休整後,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二十五萬大軍進行北伐。

徐達、常遇春帶軍隊從南京出發,一路披荊斬棘、勢如破竹,很快攻到了通州。

元大都建在現北京故宮附近,也就是說,徐達和常遇春離元順帝居住的皇宮僅三十公里的距離。元順帝甚至能聽到徐達大軍人歡馬嘶的聲音。

如果徐達一鼓作氣拿下元大都,元順帝必定插翅難逃。

令人意外的是,主帥徐達竟然下令原地休息,副帥常遇春有點蒙,不知徐達葫蘆裡賣得什麼藥?於是提醒徐達應該直搗“黃龍”,可徐達直接拒絕了。



這廂元順帝一看真乃天賜良機:“明軍不攻擊反而原地待命,不跑還待何時?”

元順帝帶領文武大臣、後宮嬪妃,打開城門,腳底抹油一溜煙往北敗逃。

六天後,徐達才下令進入元大都,稍事休整,次日下令追擊元順帝。

不消半月的功夫,徐達帶領大軍在上都(今內蒙古錫林郭勒一帶)包圍了元順帝。當時常遇春高興地對徐說:“活該咱哥倆露臉,捉住元順帝向皇上請賞去”。

徐達沒有接常遇春的話,而是下令包圍圈閃開一個缺口。常遇春一聽勃然大怒,這不是要放元順帝一馬?老常愛憎分明是個暴脾氣,揮刀要砍徐達,徐達命手下把老常捆起來關進了小黑屋。

元順帝正在焦急萬分想脫身時,探馬來報:“不知為何徐達包圍圈閃開了一條通道,皇上我們該怎麼辦?”

元順帝一想:“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現在不跑更待何時?賭一把吧!”於是元順帝帶著他的殘兵敗將,從閃開的缺口衝了出去。

接連兩次放走元順帝,常遇春一想:“肯定是徐達和元順帝勾結好了,說不定徐達收了元順帝賄賂想當叛徒!”



憤怒的常遇春在元順帝逃跑的第二天,就向老朱做了彙報,老朱接到信後不置可否,“嘿嘿”一笑,並沒有處置徐達,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從南京出發北伐時,軍師劉伯溫就向老朱獻計說:“皇上,你囑咐徐達,只把元順帝往北驅趕,千萬不能讓他活捉或者殺死元順帝。”

當時老朱也不解,問老劉為什麼?

劉伯溫反問老朱:“皇上可看過《三國演義》嗎?

老朱說“看了不下五遍了”。

老劉說這就好,你忘了諸葛亮為何讓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一事了嗎?老朱猛然恍然大悟,拍手大笑道:軍師妙計安天下,佩服佩服!”

於是老朱暗授徐達只顧驅趕,不必活捉。

也就是說,徐達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朱元璋旨意所為。

朱元璋為何要放過元順帝呢?

親們想一想,徐達捉住元順帝后要交給老朱發落,你說老朱是殺還是放呢?



如果老朱殺元順帝,畢竟元順帝曾經是一國的皇帝,再不濟也有擁護他的人,殺死元順帝有可能激起殘餘力量的反抗,激起民變。再者說了,老朱還是很感激元朝的,他曾說,“咱們吃的穿的都拜元朝賜給。”還不如把他趕到天涯海角呢。

如果不殺元順帝,留在身邊不是,放逐他也不是。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抓住元順帝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思來想去,趕跑元順帝是最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徐達放過元順帝,常遇春不知內情,徐達為了防止洩密當時沒有告訴老常實情,事後二人和好如初。


秉燭讀春秋


其實這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的授意,畢竟給徐達天大的膽子他也是不敢這麼做的,所以唯一的解釋就是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是朱元璋的意思。


理由也很簡單,朱元璋曾經也是元朝的臣民,古人的君臣綱常觀念很深,朱元璋不願意殺了元順帝。可是如果不殺元順帝把他帶回來,於法於理元順帝才是正統,這就會形成一個十分尷尬的局面。但是如果元順帝跑了,這一切就說得通了,主動逃跑的元順帝“讓”出這江山,那大明王朝的建立也就公平合理了。

徐達兩次放跑元順帝的事情經過是這個樣子的:


朱元璋在稱帝后,命徐達領25萬大軍北伐,一路暢通無阻,沒多久便攻下了通州,此時的元大都已經是近在眼前了。這對徐達來說是一個大好的機會,因為只要抓住了元順帝這個前朝皇帝,便是一個不世功勳,加上此時元朝大勢已去,只要徐達一聲令下,元大都不費吹飛之力就會被攻陷,還能活捉元順帝。

但這個緊要關頭,徐達卻命令部隊留守通州整整七天。元順帝見到明軍遲遲沒有發起對元大都的進攻,他也不是傻子,於是元順帝便趁著夜色收拾好細軟,帶著大臣和嬪妃們開健德門逃到元上都去了。等到元順帝逃跑了以後,徐達才下令軍隊攻下了元大都。


徐達在攻下大都後,便繼續帶兵北上,很快又攻到了元上都。這一次元順帝總插翅難逃了吧。但是就是在元上都在被明軍圍得水洩不通的時候,徐達卻命令打開一個通道,元順帝再一次藉著這個“綠色通道”逃離。

元順帝的第一次逃走,我們可以理解為是指揮上的“失誤”,可這一次,很明顯是徐達故意放走元順帝的。

難道徐達不知道這屬於通敵賣國的大罪麼?作為一個統軍大帥,很顯然徐達是很清楚這麼做的後果的。加上後來事情敗露,朱元璋不但沒有懲罰徐達,甚至還嘉獎了他,從這裡我們其實已經不難看出徐達之所以敢放走元順帝必定有朱元璋的授意,不然以朱元璋殺功臣的手段來看,徐達必定不會有好下場。

也就是說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實則為朱元璋所授意。因為朱元璋是一個將“綱常”看得非常重的人,畢竟徐達是自己的臣子,朱元璋心裡也不想殺了元順帝,即使是由徐達這個“外臣”來執行“弒君”,也是不行的,為了大明的“正統”。


像素說歷史


朱元璋平定中原期間,徐達僅放跑了元順帝一次,第二次應該是常遇春的問題。而元順帝之所以能夠順利逃跑,應該是徐達有意為之,原因很可能就是朱元璋的授意。至於常遇春有沒有憤怒的參了徐達一本,史書並沒有記載。



元順帝,元朝最後一個皇帝,名為孛兒只斤氏·妥歡帖木兒,翻譯過來就是“鐵鍋”的意思,這個名字有點意思。他在位時間達到了37年,是元朝近百年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超過了開國之君忽必烈。

在他執政的後期,中華大地上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起義運動。到了1368年,朱元璋已經穩定了南方,並且派遣了徐達和常遇春率領25萬大軍北伐。

1368年三月,徐達、常遇春平定山東,之後進軍河南。三月底,徐達率軍進駐汴梁城東北,汴梁城內的元軍不戰而降。此後,徐達、常遇春在洛陽附近再次擊潰元軍五萬餘人,俘虜無數,一舉佔領了河南全境以及潼關,為後續平定中原各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接到捷報之後,朱元璋異常開心,親自到達了汴梁城犒賞軍隊。

七月初,徐達、常遇春再度啟程,率馬步舟師沿運河北上,準備攻佔元大都,直取元廷。當月二十三日,徐達、常遇春率大軍進駐直沽,此時,元順帝派遣了卜顏帖木兒出大都迎戰徐達。

最終,卜顏帖木兒被徐達擒殺,元廷亂做一團。

二十六日,徐達進駐通州,距離大都近在咫尺。然而,就在此地,徐達卻裹足不前了,給了元順帝足夠逃跑的時間。



二十七日,元順帝朝見臣子,表明了要撤往上都的想法。一部分大臣跪地痛哭,表示不能放棄祖宗江山,並說;

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元史》

被徐達嚇破了膽子的元順帝根本不理會這一套說辭,並且說自己要堅決避免徽欽二帝的命運。於是在當天夜裡,元順帝和眾多大臣,以及妃嬪和皇子出健德門向北逃往了元上都。

徐達等人於八月二日進入元大都,此時的元大都已經成了一座空城。

看到這兒,很多人認為這是徐達放走了元順帝,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早在朱元璋駕臨汴梁期間,徐達曾和朱元璋有過一次深入的交談。



徐達說;

大軍平齊魯,掃河洛,王保保逡巡觀望;潼關既克,思齊輩狼狽西奔。元聲援已絕,今乘勢直搗元都,可不戰有也。——《明史》

大軍已經平定河洛,潼關,王保保還在逡巡觀望,元朝已經沒有外援,現在我們可以直搗元大都,不費吹灰之力。

朱元璋聽後同意了他的意見。之後,徐達又問了一個問題;

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將窮追之乎?

朱元璋回答說;

元運衰矣,行自澌滅,不煩窮兵。出塞之後,固守封疆,防其侵軼可也。

很顯然,徐達詢問朱元璋,如果元順帝望風而逃,他們是否追擊。朱元璋的回答是讓其自生自滅,只要將他趕到塞北荒漠就可以了。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不將元順帝趕盡殺絕呢?



實際上,朱元璋是非常推崇元朝的,目的就是要宣揚君臣的理念,重建君臣關係,也因此,朱元璋也經常說元朝曾得到上天的眷顧,統御中原,養育過大家的父母。

在這種背景下,元順帝在大家的印象中還是“君主”。倘若被徐達擒到南京,那朱元璋又該以什麼樣的姿態和方式接觸他呢?如果處死或者囚禁他,難免會讓人認為朱元璋不盡情意,而且也會傷害一些投降的蒙古百姓,甚至是損害皇帝這一職業的神聖和權威。

如果給他一塊封地,讓他好好的享受榮華富貴,那又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兩者永不相見。



第二次放跑元順帝,實際上和徐達沒有一點關係。因為,在1367年,元順帝調集了軍隊準備打回大都,而此時的徐達正在平定陝西,所以經過朱元璋的安排,徐達常遇春分兵,常遇春為主將,李文忠為副將率軍九萬解北平之圍。

1367年七月,也就是元順帝剛剛在上都歇了一年的時間後,常遇春就打散了北平的元軍後。隨後,常遇春沒有和朱元璋深入交流,便直接率軍北上,準備摧毀北元中央朝廷,解除北平面臨的威脅。

這一次,常遇春並沒有停歇,反而是率軍窮追猛打。元順帝一看,來了一個不要命的,嚇得趕緊跑了。



常遇春到達上都後,全殲了來不及逃跑的元軍,俘虜了蒙古宗室、大臣、妻妾、百姓萬餘人,繳獲車萬輛、馬三萬匹、牛五萬頭。隨後還追出去了數百里,就是要生擒元順帝。不過元順帝快人一步,跑到了應昌躲過了一劫。

總結來說,徐達放走了元順帝一次,而且很有可能是朱元璋的暗示,所以不可能遭到朱元璋制裁。反觀常遇春放走元順帝,實際上是常遇春也不想,否則他就不會追奔數百里了。


我是越關


至正27年(1367年)11月,朱元璋一邊籌備建立大明王朝,一邊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領25萬大軍進行北伐。

徐達的大軍一路進展順利,洪武元年(1368年)7月底,徐達攻克通州,包圍元大都。然而就在這最關鍵的發起攻擊的時刻,徐達卻意外地命令部隊在通州修整7天,而且在包圍元大都的包圍圈上,留下了一個缺口。

“圍城必缺”,何況是元朝的國都,牆高池深,人口眾多。果然7天后徐達命令部隊對元大都發起攻擊,毫無意外的是,元大都幾乎變成了一座沒有任何守衛的城市。就在這7天裡,元順帝帶著嬪妃和大臣們從建德門出逃,從容地逃到元上都去了。

但是讓常遇春等人疑惑的是,徐達似乎是故意放走元順帝的,因為徐達似乎一直準確得到元順帝已經逃離,而且暫時不可能被了追上,才下令進攻元大都的。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更是進一步證明了常遇春等人的想法,徐達就是故意放跑元順帝的。

到了10月份王保保在韓店重挫明軍,元順帝得知消息,很開心,封賞了王保保為齊王,叫他趕緊“光復”元大都。但是結果很打臉,王保保在山西的老巢被徐達給端了,自此元朝的勢力基本上退出了中原。

元順帝很沮喪,身體也不行了,連朝都不願上了。到了至正29年,也就是洪武2年(1369年)6月13日,明軍又來了,徐達又包圍了上都,結果徐達估計重演,要知道元上都可沒有元大都那麼高牆深池。徐達繼續開了個口子,故意等著元順帝逃跑。結果元順帝跑去了應昌,最終病死在了那裡。

這下常遇春真的就出離憤怒了,準備上書朱元璋,徐達兩次放走元順帝,這豈不是通敵賣國?

但是徐達說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足見徐達不只是一個軍事天才,還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元順帝雖是夷狄之人,然而畢竟曾久居帝位,足以號令天下。如果他被抓到了,讓皇上如何處置?”

的確這件事情應該是徐達再三深思過的,即便朱元璋沒有和徐達討論過這件事情,但是很顯然,徐達所做的這個決定也是完全符合朱元璋對元朝的既定政策的。除了打,更重要的是拉,當然拉的不是元順帝,而是元朝遺民的人心。

第一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是因為當時元朝在北方還有非常強大的勢力。特別是山西、太原這些重鎮都還在元朝的手裡,向來北伐難成功。華容道捉放曹,元順帝不死,北方的割據勢力都還有個掣肘,便於自己分而擊之,各個擊破。就像後來王保保不是為了“光復”元大都,哪來讓徐達尋得機會剿滅他的老巢?

第二次故意放走元順帝,更多是為避免做左右為難的選擇題。而這次朱元璋從出兵開始,打著的旗號,其實就是為了做好統戰工作。北方新復,尚未穩定,多民族雜居較多。如果朱元璋殺掉元順帝,北方各族必然人人自危,奮起與大明為敵,北方得而復失,也絕不是說笑。如果不殺元順帝,尊他為王,那麼自己出師之名必然名不正言不順。自己北伐檄文“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元順帝就是胡虜,而如今你尊他為王,哪怕跟此前的一樣流放到某個地方,都代表了你的檄文說的就是一句假話。所以無論如何處理對朱元璋都是難題。

而最得力的下屬就是從來不把難題交給領導。所以徐達此舉堪稱完美。元順帝這個尊號,其實就是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賜予的。等朱元璋坐穩天下之後,他正式承認了元朝的衣缽正朔。




炒米視角


朱元璋在和元軍交手的時候,手下大將徐達有兩次生擒元順帝的機會,但是他都故意讓出一條通道,讓元順帝逃跑。為這事,常遇春可沒少打報告,對朱元璋說,徐達是不是要謀反,要變節啊,抓住元順帝殺了,元朝不就滅了嗎,這是什麼情況。朱元璋微微一笑,並沒有什麼反應,也沒有處置徐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朱元璋剛剛建立明朝的時候,元朝並沒有滅亡,還掌握著一部分地區,對朱元璋很有威脅,因此,朱元璋開始北伐,計劃徹底滅掉元朝。

徐達率軍抵達通州,此地距離元大都僅僅二三十公里,而徐達在那呆了7天,啥也沒幹,直到元順帝逃走以後,這才揮軍北上,佔領元大都。這是第一次放走元順帝,要知道,徐達是完全可以生擒或者殺掉元順帝的。

第二次,徐達追到了上都,要抓住元順帝易如反掌,但這一次,徐達命令手下的包圍圈松出了一個小口子,讓元順帝偷偷溜走了。

這下常遇春不幹了,他認為必須要殺掉元順帝,徹底滅掉元朝,斬草除根。他直接上報朱元璋,說徐達有謀反之心,歸順元朝的意圖,朱元璋這回哈哈大笑,告訴了常遇春這其中的奧秘。

原來,放掉元順帝就是朱元璋的意思,是他授權徐達故意這麼幹的。因為,讓元順帝逃走,相當於元朝拱手讓出了江山,而且是順應天意,元順帝畢竟是一國之君,如果殺了他,還揹負弒君的罪名,而放走元順帝,不僅得了天心,也得了民心,一舉兩得。


雨宸看歷史


在1368年,朱元璋稱帝的時候,他其實還沒掃平寰宇,但是當皇帝這事他著急,所以在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發動了北伐大軍去打元順帝。


徐達一共有兩次機會可以抓到元順帝。第一次是徐達率領的大軍到達河北通州的時候,和元順帝所在的元大都只有一兩天的路程,徐達要是來一個急行軍,元順帝就涼涼了。但是徐達一連在通州停留了7天之久,啥也沒幹,讓元順帝半夜從健德門跑了。

第二次是元順帝在上都開平的時候。這元上都也是之前的首都,只是後來政權南遷,所以在北京又建立了元大都。這徐達很快把元順帝攆到了上都開平,並且圍了起來。但是這一次徐達又故意留了一個缺口,再一次讓元順帝跑了。

這時候大將常遇春不樂意了,在他看來逮住元朝皇帝那是頭功。徐達幾次三番的故意放走元順帝,那不白白浪費了立功的機會。


徐達是這麼回他的:“元順帝雖是夷狄之人,然而畢竟曾久居帝位,足以號令天下。如果他被抓到了,皇上怎麼處置他才好呢?是要封他為王為侯呢,還是殺了他出氣?我認為皇上兩者都不會做,所以我故意讓他逃跑,這樣最合適。”

話雖是這麼說,但是常遇春心裡還是不舒服。所以常遇春回到京師就嚮明太祖朱元璋打小報告,說徐達故意放走了元順帝。

朱元璋是什麼反應?他根本就沒反應,這就代表了朱元璋其實很欣賞徐達的做法,這才是一個好下屬。像常遇春這樣的猛將,打仗可以,玩心眼就不如徐達了。


徐達的故意之舉,實際上是因為他揣摩透了明太祖的心思,替明太祖省掉不少麻煩,這從朱元璋早期遙封元順帝、赦免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並封其為歸命侯而不殺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來。


邯鄲醉


一、元順帝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燙手山芋

雖然朱元璋的義軍,是以推翻元朝為宗旨,但是,元順帝畢竟是他們曾經的皇帝。而且元順帝在位時,還算是一個好皇帝。他積極有為,恢復了科舉制,讓漢人中的讀書人有了出頭之日。他還減免了苛捐雜稅,在百姓心目中有一些威信。元朝對待百姓還是可以的,以致於元朝滅亡好多年,大明帝國建立很多年時,依然有好多人懷念元朝時的統治。只是元順帝有些生不逢時,他在位的情境和崇禎帝的情況有些相若,都遇到了天災,導致民不聊生。個別貪官又魚肉百姓,百姓活不下去了,這才造的反。如果徐達抓住了元順帝,朱元璋還真不好處理他。元順帝在他眼中,是一個燙手山芋。關,關不得。關的話,一山不容二虎。殺,殺不得。殺的話,朱元璋沒法樹立忠貞的典型。以免明朝的日後犯上作亂,起弒君的念頭。崇禎帝死後,李自成還將他好生安葬。而且朱元璋的目的,也只是把他們趕回草原。


二、放元順帝逃跑比殺了更有價值

如果真殺了元順帝,蒙古人的復仇火焰會燃燒起來,畢竟元順帝是成吉思汗的後人,屬於黃金家族,在蒙古人心目中有著非常高的威信。元順帝被朱元璋殺死後,他們會變得空前團結,更加抵制朱元璋的義軍,那麼義軍的死傷會更多。如果放跑了元順帝,蒙古人的抵抗意志會因元順帝的放棄而土崩瓦解。領頭的皇帝都熊了,蒙古軍隊的軍心也就失去了。這樣朱元璋的義軍,就會以最少的傷亡,取代元朝的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