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诸葛亮死后二十年姜维才北伐?

大侃历史


蜀汉的北伐是诸葛亮时代就定下来的国策,并且得到皇帝刘禅的支持,事实上,除了诸葛亮和姜维外,蜀汉一直支持北伐的人就是皇帝刘禅。

诸葛亮234年去世后,向刘禅推荐的第一接班人是蒋琬,第二接班人是费祎,刘禅接收了诸葛亮的意见并照办。



蒋琬和费祎虽然是诸葛亮钦定的接班人,但是对于北伐并没有太多兴趣,从诸葛亮要求蜀汉大军撤退回成都来看,诸葛亮的遗命应该是不要北伐,或者不要常年北伐,因为诸葛亮明白,蒋琬和费祎再能干,与自已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

当时的姜维官至右监军辅汉将军,汉中太守是吴懿,蒋琬是尚书令领益州刺史,姜维在蜀汉军中的地位并不高,甚至不如王平,王平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监军、镇北大将军,并在吴懿去世后接替吴懿为汉中太守。



更何况姜维六年前还是魏国天水郡参军,是个降将,姜维能够得到重用,一是自身的才能,二是诸葛亮的重用,不过即使诸葛亮去世,姜维在蜀汉军中也谈不上多重要,这个时候的蜀汉,还算人才济济。

诸葛亮去世后的12年间,是蒋琬执政的12年,这12年中,是否北伐?一是看刘禅的态度,二是看蒋琬的目的。毕竟皇帝的决定最重要,执政的蒋琬也有较大的决策权。



但事实上蒋琬是个消极的北伐者,要不是皇帝刘禅的诏书,估计蒋琬根本就不愿意北伐,公元238年,刘禅给蒋琬下了一道诏书,诏书的内容是:

寇难未弭,曹睿骄凶,辽东三郡劳其暴虐,遂相纠结,与之离隔。睿大兴众役,还相攻伐。囊秦之亡,胜、广首难,今有此变,斯乃天时。君其治严,总帅诸军屯任汉中,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畔。



意思就是: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以前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

正是因为刘禅的命令,蒋琬才在这一年开始北伐,同时刘禅命令蒋琬开府治事,方便北伐,也同样是这一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从成都率军进驻汉中,准备伺机北伐,蒋琬任命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师进入羌中作战,这也是姜维第一次北伐,这一年是公元238年,离诸葛亮去世已经4年了。



这可以算是姜维的第一次北伐,不过这个时候的姜维只是跟随蒋琬北伐,只是听从命令而已。

公元244年,魏国大将军曹爽因为想要建立军功,树威于天下,以谋取更多政治权益,贸然率领十余万魏军攻蜀,这也就是有名的“兴势之战”。

当时镇守汉中是王平,王平迅速作出反应,派遣护军刘敏在兴势(今陕西洋县北)拒敌,然后亲率军在后防备魏军,与此同时,蒋琬、费祎、姜维从成都率军迅速赶往汉中,之后不久 ,魏军大败,死伤惨重,不过这一次只能算蜀汉应对魏国侵略的反击而已。



公元246年,蒋琬去世,费祎执政,费祎同样是一个不太愿意北伐的人,要不是皇帝刘禅压着,估计姜维连出战的机会也不会有。

费祎执政期间,姜维一共有3次北伐机会,由于费祎的压制,姜维每次出兵都不足万人,而姜维之所以能北伐,那是因为皇帝刘禅的命令。

姜维分别在公元247年、249年、250年三次出兵北伐,第一次是洮西之战,与魏将郭淮、夏侯霸交战;第二次是洮城之战,姜维与魏国多员将领交战,互有胜负;第三次还是洮西之战,与魏将郭淮打成平手。



费祎执政期间,同时也是蜀汉人才断档的时期,老一辈的人才纷纷去世,比如吴懿、王平、马忠等将领去世,蜀中军事人才越来越少,而姜维基本上成了蜀汉军事上的一枝独秀,从公元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开始,到公元253年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成了蜀汉独挡一面的军事人才。

费祎去世后,再也没有人可以在北伐上压制姜维了,姜维开始了真正的北伐,完全自主的北伐,这一年是公元253年,离诸葛亮去世已经19年了。



诸葛亮去世后,并不是姜维不愿意北伐,是当时蜀汉执政的蒋琬、费祎等人对北伐持消极态度,还是靠刘禅的支持,姜维才有机会北伐,在那个时候,姜维在蜀汉还排不上号,他说了不算,一直到蒋琬和费祎全部去世后,姜维才真正开始北伐,这是一个过程。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诸葛亮234年去世于第五次北伐途中,姜维253年开始北伐。至于原因,是因为这近二十年间,姜维的地位不够高,不能决策。而蜀汉是鸽派掌权,加上诸葛亮北伐自然不会遂他的心愿发起北伐。


只看《三国演义》的话,会有一个误解,觉得诸葛亮把自己的一身本事和使命都交给了姜维,所以诸葛亮死后姜维自然应该扛起北伐的大旗,继续北伐。而事实上就根本不是如此了。历史上的姜维,确实很受诸葛亮重视,但谈不上什么入室弟子,只是诸葛亮的一员部将而已。真正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姜维当时只是右监军、辅汉将军,属于杂号将军,根本没法进入核心决策层。


诸葛亮死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当时他正在进行自己的第五次北伐。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建兴六年(228年),也就是短短六年多时间,诸葛亮五次北伐,频率之高,令人震惊。不过从234年到姜维北伐的249年,蜀汉没有对曹魏再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最多只是小股侵扰。究其原因就是接替诸葛亮执掌相权的蒋琬费祎都是鸽派,他们主张休养生息,恢复生产,韬光养晦,所以不主动去攻击曹魏。


蒋琬,原为诸葛亮的丞相府长史、抚军将军。诸葛亮死后以尚书令掌相权,不久晋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军政一把抓。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加大司马,开府治事,成为真正的实权宰相,蒋琬掌权后,亲自屯驻汉中,防范曹魏来袭,并命姜维小股骚扰曹魏边境。其实蒋琬不是纯鸽派,他一直在备战,但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对蜀汉消耗实在太大,没有充足的准备,需要长时间恢复,蒋琬不敢轻易出兵。而后来,他的身体又出现了问题。延熙六年(243年)费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与蒋琬分担职责;延熙七年(244年),蒋琬上表将益州刺史职务让与费祎。

正是这年,费祎指挥王平、马忠等击溃了曹爽、夏侯玄进犯的大军,这也奠定了费祎在蜀汉军中的声望。延熙九年,蒋琬病逝,费祎开始彻底掌权。


费祎相对蒋琬,是个更彻底的鸽派,不主张主动攻击曹魏。姜维此前一直在外任职。延熙十年,升为卫将军,与费祎共录尚书事。理论上来说,他跟费祎应该是分掌相权,但是由于费祎的大将军身份高于姜维的卫将军,所以姜维必须听从其命令。姜维的北伐意图一直被费祎压制,他希望凭借自己对西凉的熟悉,联合羌、氐对抗曹魏。而费祎给他的兵马从来不过万人,姜维一直不能如愿以偿。


延熙十五年末,费祎开府,权势更是达到顶峰。但是次年开春突然在宴席上被刺杀。这是一个千古疑案,因为曹魏并没有刺杀费祎的动机,而刺客身份其实也存疑,连两边记录的姓名都不一样。而姜维一向豢养死士,所以,很多人都怀疑是姜维主导了对费祎的刺杀。


无论究竟是不是姜维刺杀了费祎,结果都是姜维开始掌权了。延熙十六年开春费祎遇刺,夏天姜维就率领数万人攻打南安,开始了自己不断的北伐。没有了费祎的压制,姜维比当年诸葛亮更频繁地北伐。十七年,姜维督内外军事,出陇西北伐;十八年,出狄道北伐;十九年升大将军,再次北伐,失利后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之后直到景耀六年蜀汉灭亡,姜维几乎一直在外北伐,从未停歇。至蜀汉灭亡,还诈降钟会,发动成都之乱,最终殉国。

正是因为二十年间姜维只是在地方上镇守,直到费祎遇刺才能真正掌权。而诸葛亮五次北伐消耗太大蜀汉急需休养生息,掌权的蒋琬费祎又都是鸽派,这就是他二十年不北伐的原因。


伊耆角木


原因简单,诸葛亮七出祁山已经耗尽了蜀国国力,川民食不裹腹面有菜色,蜀国之中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庶民百姓,人人厌战,兵卒思乡士气低落,你让姜维怎么继续北伐?

况且诸葛亮信任姜维不一定蜀国君臣民众也相信姜维,这时即使姜维有伐魏之心也不会有讨魏之力。

姜维是个聪明人,他也只能停止伐魏,于民休养生息,并用二十年时间理政治国、垦田囤粮,训练士卒。

二十年后,蜀国政通人和国富民强,军队兵精粮足,士气高涨,伐魏条件成熟,姜维毅然挥师出祁山伐魏,只可惜既生瑜何生亮?姜维伐魏偏碰上邓艾,也就无可奈何了。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刘备作为中山靖王后代,汉朝皇室后裔,对收复汉室志在必得。蜀汉虽强,魏吴也不容小觑,因而刘备最终未能成事。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五次出兵北伐,甚至在北伐途中而死。由此可见,北伐几乎是人心所向。那么,姜维为何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去北伐呢?

诸葛亮死后,费祎独掌军中大权,他崇尚休养生息的策略,不愿北伐。费祎为人精明强干,颇有才能。诸葛亮临死前,将北伐大军撤退之事交由他处置。回成都后,费祎更是手握大权。姜维此时乃是他的下属,一切听他号令。姜维武艺高强,又对西北风俗极为了解,他曾试图收服羌人胡人为蜀汉效力。此计虽好,却不被费祎认可。他认为,以诸葛丞相之能,尚不能收服西夏,他们应该守好社稷,将此事交给有能者。因而,姜维每每有此想法,费祎给他的兵力都不足万人。攻打西北尚且不被应允,北伐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更多,一旦失败,代价更大,费祎更加不会同意。因而,姜维虽有北伐之志,却是有心无力。

姜维在诸葛亮死时官职尚小,经过多年南征北战,才备受瞩目。姜维虽有才干,但他投降蜀汉时较晚。即使诸葛亮有心重用他,也不可能升迁太快。大军回朝后,姜维仅是辅汉将军,此职位并不算高,当时有此名号的人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姜维距离政治中心仍有差距。诸葛亮死后,姜维屡次率军西入羌中作战,这才升为镇西大将军。后来,姜维又平定了夷族起事,成为备受瞩目的大将。费祎遇刺身亡后,立下赫赫战功的姜维也就顺理成章地接过军中大权。直到此时,姜维才有权力主持北伐。

诸葛亮一死,蜀汉政局并不安稳,朝廷暂时无心北伐。先帝驾崩,年纪尚小的刘禅继承大统。刘禅积威不够,德高望重的诸葛亮暂时稳住了局势。如今,诸葛亮一死,群臣自然开始争权夺利。先是魏延与杨仪之间的争斗。诸葛亮死后将身后事托付给了杨仪、费祎等人,但是魏延对杨仪并不服气。魏延出兵阻止大军撤退,最终被诛杀。而杨仪在回到成都后,并不被重用。他的怨愤之言传入刘禅耳中,被投入狱中,不久后便自杀身亡。费祎也是被人刺杀身亡的。诸多重臣在诸葛亮死后出事,蜀汉政局不稳,也就无心北伐。

除此之外,诸葛亮五次北伐对蜀汉的人力物力消耗极大,蜀汉确实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蜀汉新建,国力不强。面对魏吴的虎视眈眈,诸葛亮不得不以攻为守。诸葛亮七年间五次北伐,多次无功而返。虽然诸葛亮为人足智多谋,尽量使蜀汉利益最大化,但是五次北伐对蜀汉仍然消耗极大,蜀汉也确实需要数十年来休养生息。

三国间的斗争,说到底也是国力间的抗衡。就算诸葛亮足智多谋,姜维善于带兵打仗,以蜀汉国力,北伐之战最终也难以获胜。


邓海春


公元234年10月8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陕西宝鸡岐山),蜀汉的北伐事业就此耽搁下来,此后将近二十年蜀汉政权没有大规模北伐行动,直到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后,姜维才掌握蜀汉的军政大权,开始大规模北伐行动。原因究竟是为何呐?

诸葛亮对身后蜀汉政权是如何谋划?

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等诸多光耀头衔于一身的诸葛亮早就已经构建好他去世后蜀汉政权的组合。

诸葛亮接受刘备死后的蜀汉大权,在行政、军事方面已经开始培养蜀汉的后继人才,其中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是其重点的培养对象。蒋琬是第一个重点培养对象,诸葛亮北伐时后勤总指挥就是蒋琬,其次费祎、董允,再其次姜维,这些人除姜维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和后主刘禅非常合得来,诸如费祎、董允还都在刘禅身边担任重要职务,诸葛亮放心,后主刘禅也放心,君臣同心,不至于蜀汉迅速败亡。

诸葛亮身后的掌权者,刘禅和诸葛亮应该有沟通,蒋琬、费祎、董允、姜维是主要人选,按照这些人在蜀汉的从政经历,他们的任职是有先后的,蒋琬、费祎、董允、姜维四人依次行政,是刘禅、诸葛亮在政治上达成一致的结果。

从大局上来看,姜维排在了最后,北伐时间上肯定要延后,他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也只有他开始大规模北伐。(姜维剧照)

刘禅、蒋琬、费祎对姜维的信任度和执政能力如何考量?

姜维是诸葛亮挖掘的人才,但是他自身有很多“缺点”。

一、降将身份

227年,曹魏的部将姜维被迫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教导他、提拔他,蜀汉野战兵力也就10万左右,让他仍然带领一支5000-6000人的军队。诸葛亮信任他,但是刘禅、蒋琬等人未必了解他,况且有降将这一身份,很难和刘禅见面交流,诸葛亮一死,姜维的这个身份更加尴尬,一切要靠时间来检验姜维的忠诚度。

二、年龄偏小

诸葛亮收服姜维时,姜维只有27岁,诸葛亮去世时34岁。作为征战的将军来说,经验略显不足,在任职方面也是一个尴尬的年龄段,不可能迅速提拔到蜀汉政权的决策层,加之身份特殊,需要检验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

三、蜀汉君臣磨合问题

稍微有点头脑的皇帝和执政大臣,不会提拔一个有疑问的年轻人掌控军政大权,姜维恰恰在蜀汉政权中毫无根基。如果将军政大权很快交给姜维,刘禅不放心、蜀汉的大臣、军事将领也不放心,而且也非常不舒心,这样做蜀汉政权内部可能发生很多不可预知的政治风险。

姜维需要和蜀汉的君主刘禅、大臣、军事将领们要有一个很长的磨合期,这也注定姜维北伐的时间要延迟很久。

蜀汉国力和蒋琬、费祎的考量?

一、蜀汉综合国力

大规模战争打的是综合国力,国力弱战争持续时间较短,从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来。诸葛亮避免了所有和曹魏大规模军队的对决,不能把握好的战役绝对不打,诸葛亮北伐损失兵力非常少,但消耗的国力却非常大。因此,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权,主要的大政方针是养精蓄锐,提高综合国力,不适宜继续北伐。(蒋琬雕像)

二、壮志未酬的蒋琬北伐


公元238年,蒋琬开府,掌握蜀汉军政大权,他准备展开北伐行动,行动的路线是水路(他认为诸葛亮走的北出祁山山路损耗太大),进攻曹魏的魏兴、上庸两个郡,他打造战船准备水路进攻。时间节点的把控上,在这一年魏明帝曹睿命令司马懿讨伐辽东的公孙渊,蒋琬联合孙吴夹击曹魏。

蒋琬把握了“中原有变”——司马懿讨伐辽东公孙渊这一有利态势,命姜维率领偏师袭扰曹魏,自己率领水军袭击魏兴、上庸两郡,同时联合东吴。蒋琬的战略构想可谓是完美,不过可惜的是辽东的公孙渊只支撑了几个月就被司马懿团灭,战略优势顿失,此次作战也就作罢。

三、费祎压制北伐

公元246年,蒋琬、董允先后病逝,费祎开始掌控蜀汉政权。费祎认为姜维的能力赶不上诸葛亮,非常担心姜维北伐损失蜀汉的大量军事力量,不如用这些军力固守蜀汉。他每次给姜维的兵力最多控制在1万左右,他对姜维(《姜维传》)说:

“我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何况是我等呢!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业等待有能者去继承,不要以为希冀侥幸而决成败于一举。若果不如其志,悔之无及。”

费祎控制姜维北伐是如上所说的,这也让姜维哑口无言,此外,北伐需要“中原有变”,费祎执政期间(246-253年)没有什么大的政治变动,故此不大规模北伐。

253年,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政治磨合期和军事能力都有了提高,得以掌控蜀汉大权。正值此时,东吴诸葛恪率领20万兵力进攻曹魏,姜维也趁机北伐,不过没有取得突破。

姜维掌权北伐都借助了什么时间节点?

253年,借助孙吴诸葛恪率军20万进攻曹魏。

254年,借助魏张皇后、李丰、夏侯玄等图谋代替司马师,事情败露,曹魏一片混乱。

255年,借助司马师病亡。

256年,无

257年,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

262年,无

前五次北伐分别在蒋琬、费祎执政时期,都是偏师。

姜维确实比诸葛亮差了不少,费祎的看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穿越再现彼岸


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是三国后期的重大事件,也是三国后期的精彩之处。虽然二人都没有成功,但他们奋斗了努力了,名标青史,虽死犹荣。

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姜维不识时务,穷兵黩武。我以为不然。"汉贼不两立"。蜀不伐魏,魏必伐蜀,势所必然。蜀仅一州之地,魏伐蜀,蜀稍有疏虞,倾刻而亡,焉能存在五十年之久。故诸葛亮,姜维以攻为守,虽未成功,足扰敌谋,不为失计。智者不以成败论英雄。

那么,为什么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以后才北伐呢?因为这时费祎才死,姜维才得总督内外军事。

诸葛亮死于蜀汉建兴十二年。遵他遗嘱,蒋琬继他的丞相之位。蒋琬延熙九年死,费祎继丞相位,也是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诸葛亮为什么没有让姜维继他之位呢?因为当时姜维的资历尚浅,地位尚低。

姜维原是魏将,归降了蜀汉。诸葛亮慧眼识人,将姜维引为心腹,悉心教诲,属以厚望。关于姜维,诸葛亮曾评论道:



蒋琬和费祎都是忠良之臣,但谨于守成,无进取之心。姜维虽有大举之志,却屡受裁抑,费祎仅给他一万人马。但尽管如此,姜维也时有斩获:

蜀汉延熙十六年,费祎死,姜维始得为大将军,统内外军事。也是于是年,姜维开始北伐。但他所能用的兵,也不过就是数万人。即使如此,他也打了许多胜仗,攻取了许多地方:


这时候,曹魏政权已完全为司马昭所据有,司马昭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向蜀汉发动了进攻。在这期间,姜维与魏军作战,有胜有败。姜维据守剑阁,使钟会二十万大军无计可施,不得已准备撤军。

就在这时候,魏将邓艾偷渡阴平成功。后主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围绕邓艾偷渡阴平前后的经过,蜀汉内部的矛盾暴露无遗。

邓艾偷渡阴平,只带过来几千人马。当时成都尚有十万军兵。如果得讯以后,后主刘禅和诸葛瞻第一时间通报姜维,姜维回来,绝对有把握歼灭邓艾。可是刘禅没有给姜维送信儿,诸葛瞻也没有,而是自己带了几万人马去绵竹战邓艾,结果全军复没。直到刘禅投降后,下令姜维投降,姜维才知道信儿。可是一切都晚了。

由此可知,尽管姜维忠心耿耿,为国家拼命,但是刘禅(因为宦官黄皓)并不充分信任他。诸葛瞻显然也没有把姜维放在心上。君臣不合,上下不一,这是蜀汉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蜀汉灭亡了。刘禅投


降了。历史的那一页已经翻过去了。但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的英雄壮举,却还活在青史上,活在小说中,活在人心里。人生如此,值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担子还没有把诸葛亮肩膀上的肉磨起来咧,这魏国的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等等就来信了,他们在信里讲述了一些同学友情,然后热情的邀请诸葛亮去邺城做客。

当然,这些请柬其实是曹魏一号大佬的喜贴,目的就是劝诸葛也带一带刘禅同去。

诸葛亮感谢盛情也同时回了一封信,信中点出了现在蜀中军民数十万,怕人太多,会给邺城带来麻烦,并且蜀汉是“据正道而临有罪”,这么去也不太合适。


(诸葛亮剧照)

所以诸葛换了另一种方式去,他们带上了礼物,也顺便带了一些防身的武器去,但这回轮到曹魏心惊胆颤了。

他们怕啊,这诸葛亮去是去,但是他是一去做客就不会再回家的啊, “还于旧都”嘛,这一住下就不走了,那还了得,那架势,招待不周可是不好,但是招呼久了,这地主家也是没有余粮啊!

所以,诸葛一去就去了六次,六出祁山嘛。“还于旧都”是他一生的理想,但理想终究是理想,最终都会被无坚不摧的现实所击碎。

诸葛亮六次北伐,蜀人疲惫,民生疲弊,所以说,他死了之后,蜀国不再北伐了,而想要恢复民生又必先恢复人口,二十年刚刚好,婴儿又长成茁壮小伙了。

但怎么说来,北伐就意味着战争,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将是无穷无尽的痛苦,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多少“深闺梦里人”变成了河边枯骨?


(六出祁山)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那么喜欢北伐呢,个人认为诸葛亮其实是在利用“北伐”来达到他的个人目的——集“相权”。

所以说刘禅可不太喜欢诸葛这么做呢,只要一听到北伐,他从骨子里发出的不喜欢。

众所周知,战争是集权的最好手段,而诸葛亮就是通过了“北伐”,达到集军、政、财、司法大权一身的目的。(后来的司马懿就是这么集威望的)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怎么干的。 先是章武三年春,刘备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到了建兴元年,封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最后的结果是——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李严为副,真实目的就是制衡诸葛亮,所以他与诸葛亮其实是有隙的。

见于《三国志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李严剧照)

李严劝诸葛称王,这副架势其实就是要把人架在火上烤啊,这背后肯定有了刘禅的影子,所以李严“下架”的这段公案,就显得扑溯迷离了。

原由是,诸葛北伐,李严在后方督促粮草,时天下大雨,粮草运送跟不上,李严让参军、督军带信到前线,把诸葛叫了回来。

等诸葛回来的时候,李严惊讶的说道,“军粮运送没问题啊,你怎么回来了呢”?

李严是想要追究诸葛的责任,后来诸葛就把手稿书信,交给了刘禅,刘禅一看,确实是李严的印章与笔迹,就这样,李严反而被赶下台了。

诸葛亮以一纸公文就剥夺李严的职位,从此两位托孤大臣就变成了一个了。

可是,李严的智商,真的那么堪忧吗?

见于《亮公文上尚书》:平(李严)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辄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

诸葛亮上表,二十二位大臣附议,李严败得不冤,被解职流放,诸葛亮当时的权势太大了。

(附议大臣一览表)

其实,到了这里,刘禅也只能笑着对诸葛说了,“这以后啊,军政财就由你诸葛来掌;寡人呢,就祭祭天,拜拜祖就行啦!”

所以,诸葛亮死了之后,他的庙刘禅都不给立,百姓也只能私下祭拜,刘禅对诸葛其实是很忌惮的。

见于《三国志引襄阳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於成都者,后主不从。

这个不从,是有多大的怨恨啊。由此可见,“北伐”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因为这涉及到了皇帝的权力行使。

所以,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对姜维、蒋婉、费祎进行交叉制衡,并且历史上姜维北伐,都不算是北伐,只能算是过境上的小打小闹的笑话罢了。

见于《三国志 蜀书十四》:(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姜维剧照)

费祎制裁姜维是有原因的,一是明白帝心,他必须制衡姜维,二是费祎的实事求是。

见于《汉晋秦秋》: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於一举。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意思非常明白了,皇帝不允许你再举起北伐的大旗了,他忍了诸葛丞相那么久。可不能再出现一个了。

况且以诸葛丞相的能力,北伐都不成功,况且你呢。

你如果带着侥幸的心理,集蜀国的兵力去赌国运,一旦失败,后果不是你能担当得了的。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后,蒋琬、费祎都一改其积极北伐的战略,转而实施保守的防御策略。直到费祎去世后,姜维大权独揽,蜀国才又重新实施积极冒进的北伐战略。

笔者略述如下:

第一,蒋琬对诸葛亮北伐战略的调整

诸葛亮死后,蜀国军界两大臣头魏延与杨仪交恶,最后都死于非命。这对人才匮乏的蜀国,无疑是一大打击,北伐计划不得不中止。

公元235年,蒋琬出任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出任尚书令,共同执掌权柄。蒋琬分析诸葛亮数次北伐失利,认为失利的原因,是进攻路线选得不好,道路艰险难行,运输跟不上。他认为应该从水路发动进攻,顺汉水、勉水东下,攻取魏兴、上庸。

但是这一战略遭到蜀国高级将领的一致反对。从战略角度看,魏兴、上庸两城的重要性完全不能与凉州、关中相提并论,顺流而下虽是有利于进攻,一旦受阻,不便于撤退。这一战略方向,完全是徒劳无益。由于反对者甚众,故而这一计划也最终作罢。

不仅如此,蒋琬还犯下一个严重的错误。他把诸葛亮生前的军事部署做了重大调整。在诸葛亮时代,蜀军重兵集结于汉中,是一种积极进取的部署。蒋琬却把兵力重点集结在距离成都较近的涪县,战略要地汉中只留下三万人的兵力。

蒋琬这一调整,几乎坏了大事。

公元244年,曹爽、夏侯玄以十万之众大举进攻汉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现卓越,汉中恐怕不复是蜀国的土地。经此一役,蒋琬选择退休,把军政大权交给费祎。

第二,费祎时代,蜀国开始小规模的伐魏

费祎继任大将军后,姜维被任命为卫将军,成为蜀汉帝国权力中枢人物之一。姜维的立场与蒋琬、费祎不同,他是主张积极北伐的。

公元247年,由于雍、凉二州羌胡反魏,姜维领兵出陇右接应,与魏将战于洮西。这是诸葛亮去世十三年后,蜀国第一次出兵进攻魏国。两年后,魏国爆发高平陵政变,姜维乘机出兵,进攻雍州,被魏将郭淮、陈泰、邓艾等击退。这是后诸葛亮时代,蜀国发动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北伐。姜维未能打破僵局,北伐依然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费祎执政期间,战略较蒋琬稍为积极,但是总体上仍十分谨慎。在伐魏一事上,姜维与与费祎有很大的分歧。姜维本是天水人,熟悉陇西一带的风俗民情,当年诸葛亮对他十分器重,看重的便是他的才干与武略。姜维认为,自己可以诱降羌胡,引为羽翼,如此一来,可一鼓作气夺取陇西之地。

不过,这一战略被费祎沷冷水。费祎的观点是:“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圣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我们才能不及诸葛亮,诸葛亮北伐都无功,何况我们呢?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保国治民,谨守社稷”。因此,在费祎执政期间,尽管姜维屡屡要求出击陇西,费祎拨给的兵力从未超过一万人。

第三,费祎遇刺后,姜维执掌大权,重启北伐之战

公元253年,也就是诸葛亮去世二十年后,蜀国大将军费祎遇刺身亡,姜维提前成为蜀国的第一号军政人物,从此,蜀国开始了频繁的北伐。蜀国对外战略趋于激进,除了有姜维性格烙印之外,还与当时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有很大关系。

姜维执掌大权的这一年,东吴以二十万众攻魏之合肥。姜维乘魏国西线空虚时进攻狄道,然而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由于备战不足,粮食出现短缺,只能无功而返。从这一年开始,蜀国几乎年年用兵,屡兴战事。

一年后,即公元254年,魏国狄道县令李简秘密写信给姜维,请求归降蜀汉。姜维再次出兵陇西,占领狄道,包围襄武城,击破并斩杀敌将徐质,后大掠而归。不过,史料还有另一种说法,是魏军挫败姜维的进攻,徐质斩杀蜀将荡寇将军张嶷,蜀军败走。

公元255年,魏国爆发文钦之乱,姜维再度用兵。不过,姜维的北伐主张遭到征西大将军张翼的极力反对,张翼在朝廷上与姜维展开舌战,他说:“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姜维不听,以数万人马攻狄道。是役蜀军虽取得洮西大捷,但最终仍未能攻下狄道,退兵回国。

在姜维执政后六年,连年发动对魏国的北伐,效果却差强人意。特别是公元256年的北伐,蜀军伤亡惨重。《资治通鉴》记:“士卒星散,死者甚众。”非但士气严重受挫,国内对姜维的不满情绪也与日俱增,“蜀人由是怨维”。

怎么评价姜维的北伐呢?

很多人认为姜维是穷兵黩武,这个看法有失片面。因为这六年里,魏国屡陷危机,给蜀国太多机会,不打不行。应该说,姜维发动的北伐战争,多数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说,东吴二十万伐魏,蜀国能袖手旁观吗?魏国毋丘俭、文钦叛乱、司马师暴死,蜀国能不利用此机会吗?诸葛诞之变,寿春之战吸引二十六万魏军,姜维能视而不见吗?

问题是,蜀军没能把握住这些机会。除了洮西之战取得大胜之外,其余战斗皆乏善可陈,甚至在魏军主力完全投入寿春之战、关西空虚之时,姜维也无功而返。制约蜀军战斗力的因素很多,比如作战距离远,粮草运输困难,大型攻击武器不易运输,攻坚战能力低下等等,同时魏国方面的郭淮、陈泰、邓艾等皆一时之良将,加之以逸击劳,遂使姜北伐,屡屡无功而返。


君山话史


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二十年才开始北伐,小编个人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蜀汉内部的反对派。在蜀汉内部,不仅有“主战派”,也有“主和派”。像费祎、董允等人,就主张休养生息。姜维要出兵北伐,首要的任务是搞好“统一战线”,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否则一旦前线战事失利,后方则会“群起而攻之”,一些针对姜维个人的不良言论也会传出来。即便姜维势如破竹,后方的粮草和援兵也有可能迟迟不到,影响战局。

(费祎)

2.姜维出身不好。在三国那个年代,还是很讲究“出身”的。袁绍能成为“十八路诸侯”的首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出身名门,“四世三公”。当时刘备只是一县令,在十八路诸侯中无足轻重。袁绍能赐座,也是因为刘备是“汉室宗亲”。而姜维投降蜀汉前,只是曹魏天水郡中郎将,所以他必须要在蜀汉熬几年,积累政治资本。

(姜维)

3.蜀汉国力不允许。自打“夷陵之战”后,蜀汉就元气大伤,一蹶不振,其实蜀汉已经无力北伐。后来刘备白帝托孤,诸葛亮一家独大。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也需要巩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


李論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祁山与司马懿对阵,这一次蜀汉孙吴东西呼应出兵,孙权攻新城被张颖拒守寸进不得,曹睿亲征孙权,孙权退走,魏明帝以前料事经常有中,这次也认为只要坚守,不久诸葛亮就得遁走,谁知这一次诸葛亮卯足力气,有效解决后勤问题,水运陆运齐用,还在前线军屯民屯并行,打算在五丈原打持久战。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虽没有粮尽退兵,却操劳过度在前线逝世。这一年是234年,也是献帝死的一年。


诸葛亮去世后按他生前的推荐,由蒋琬接任,蒋琬有杰出政治才能,短于军事谋略,多次谋攻无果,最后打算沿汉水东出,由于河流顺水易进,逆水难退而作罢。蒋琬对姜维有所重用,任免他为凉州刺史谋夺西北地区。之后继任的费祎,偏向现实主义者,也没有多大的复汉情结,重文轻武,以守代攻,对屡次坚持讨伐曹魏的姜维说,我们谋略才具都不及诸葛丞相,丞相做不到的事,我们还是省省吧,就这样,姜维被雪藏。(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直到253年,距离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年,费祎在举行岁首大会时,被姜维抓获投降蜀汉的原魏国人郭修在席上刺杀,郭修也被卫士现场格杀。自此,姜维开始真正掌握蜀汉军权,与尚书令陈祗互相呼应,为再次北伐曹魏做了充足的准备,之后十年,姜维对曹魏发动了多次次战争,与陈泰、王经、邓艾、司马望、郭淮、陈泰等敌将轮番交手对阵,比较有成果的是第八次北伐,255年姜维与夏侯渊二子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陈泰派兵解围。(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由于国力使然,以小击大,而大将的智谋战略又没有明显高出敌人很多,姜维碰上其他人都有胜算,唯独碰到宿敌邓艾就缚手缚脚,两雄阵前对智斗勇,邓艾依靠强大国力作后盾,屡挫姜维,蜀汉本就疲弱的国力,在多次北伐后国困民穷,民有菜色,形势非常严峻,连东吴使者见到都蹉叹不已,蜀汉内部反对姜维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姜维忌惮黄皓等人,只得率军沓中屯田避祸,被司马昭乘虚而入,派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度阴平奇袭成都,蜀汉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