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15的誕生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掛載AA-3(外掛架)和AA-8(內掛架)空空導彈的蘇-15

蘇-15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製的一種超音速截擊機,北約給予綽號“細嘴瓶”(Sukhoi Su-15 Flagon)。

這是蘇霍伊設計局的第二種蘇-15。1949年1月,一種發動機上下錯開排列布局的噴氣式飛機首飛,這架飛機的型號是蘇-15,這架蘇-15後來在試飛中墜毀,然後整個項目也就終止了。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1949年的蘇-15

蘇聯國土防空軍對單發的蘇-9/蘇-11並未滿意,認為蘇-9/11在攔截美國B-52等新轟炸機時難以勝任。1960年5月1日擊落U-2的戰鬥中,一架新出廠轉場到部隊的蘇-9剛好在U-2附近,由於沒帶武器,蘇-9飛行員準備把U-2撞下來,但限於蘇-9的高空操縱性能不佳,撞擊未能實現,最後是SA-2地空導彈把U-2擊落了。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9“捕魚籠”截擊機

蘇霍伊根據防空軍的反饋迅速開展新飛機的研發,新飛機沿用蘇-9的三角翼,加寬機身,採用雙發兩側進氣佈局,這就是我們本文的主角蘇-15“細嘴瓶”。蘇-15的原型機型號為T-58,於1962年5月30日首飛,1965年4月開始量產,1967年進入國土防空軍服役。至1979停產,蘇-15一共生產了1290架,全部裝備蘇聯國土防空軍,並未出口。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莫尼諾中央空軍博物館裡的蘇-15原型機T-58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15截擊機

蘇-15有基本型,蘇-15UT雙座教練型,蘇-15T,蘇-15TM,蘇-15UM雙座戰鬥教練型等型號,另外還有T-58VD垂直起降的試驗型。這些型號的蘇-15北約給予“細嘴瓶-A”至“細嘴瓶-G”的綽號。

為改善低速和起降性能,從1969年起生產的蘇-15被改為雙三角翼結構,這種機翼改動的蘇-15並未重新命名型號,但北約“熱心”的給這批次的蘇-15命名為“細嘴瓶-D”。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早期三角翼的蘇-15,被北約命名為細嘴瓶A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15細嘴瓶A

蘇-15一個重要型號是蘇-15TM,蘇-15TM裝備Taifun-M雷達,該雷達在高空對轟炸機大小的目標搜索距離為60-70公里,跟蹤距離40-45公里。Taifun-M雷達抗干擾能力很強,它強大的發射功率以簡單粗暴的方式“燒穿”當時西方的各種干擾信號。雙三角翼,更圓潤流線的雷達罩也是蘇-15TM的一個外觀特徵。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15TM細嘴瓶F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15TM

蘇-15TM長19.56米,翼展9.43米,高4.84米。空重10760公斤,最大起飛重量17900公斤,裝備兩臺圖曼斯基(Tumansky)R-13渦噴發動機,加力推力70千牛(7138公斤)。最大速度2200公里/小時(1.81馬赫),轉場航程1700公里,實用升限18100米。

蘇-15裝備兩門GSh-23L 23毫米機炮,兩側機翼下有4個外掛點,機身下2個外掛點,最大載荷1500公斤。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15早期型三面圖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蘇-15TM三面圖

蘇-15服役後一直擔負國土防空任務,俄羅斯為遵守《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Treaty on Conventional Armed Forces in Europe)在1993年把蘇-15退役了。烏克蘭在蘇聯解體分家時分到兩個團約80架蘇-15,在1996年退役。

蘇-15的戰鬥歷程

1976年4月2日,一架接近庫頁島(Sakhalin,又稱薩哈林島)的日本P-2“海王星”( Neptune)巡邏機遭到蘇-15的攔截,蘇-15發射兩枚導彈,但未命中目標。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P-2J

1978年4月20日,大韓航空一架的波音707在執行巴黎至漢城航班(KAL902航班)時偏離航線,誤入蘇聯摩爾曼斯克領空。蘇-15奉命攔截,警告無效後發射AA-8(R-60)空空導彈命中波音707左外側機翼將其擊傷,受傷的波音707迫降在接近芬蘭邊境的一個凍結的湖面上,此次事件造成機上2名乘客喪生。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受傷迫降的大韓航空波音707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受傷迫降的大韓航空波音707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受傷迫降的大韓航空波音707

發生這樣的事,雙方嘴炮免不了。蘇聯方面說KAL902航班沒有回應地面空管的詢問,也無視蘇-15的警告,所以下令開火。韓國方面稱KAL902已經減速開打航行燈準備跟隨蘇-15去降落,並且用無線電聯繫蘇-15,但蘇-15沒有回應。

KAL902迫降後,蘇聯把機上107名倖存者和2名遇難死者屍體運到凱姆市。倖存乘客於4月22日被接走,空乘人員則於4月29日釋放。事後蘇聯以照顧倖存者為由向韓國開了10萬美元的發票索要報銷,韓國則賴賬了。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KAL902航班偏航示意圖,藍色為計劃航線,紅色為實際航線

1981年7月18日,阿根廷一架CL-44(註冊號LV-JTN)在伊朗德黑蘭起飛前往塞浦路斯。途中誤入蘇聯阿塞拜疆領空,蘇-15前往攔截,在亞美尼亞上空兩機相撞,蘇-15飛行員跳傘,CL-44墜毀機上3人遇難。當時這架CL-44被認為是為美國運輸武器給伊朗,在被蘇-15攔截後試圖逃脫。另外有一個說法是蘇-15的飛行員試圖貼近CL-44進行警告,結果相撞了。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被蘇-15撞下來的那架CL-44LV-JTN,照片攝於1976年

CL-44“育空”(Yukon)是加拿大康納戴爾飛機公司(Canadair)生產的四發渦槳運輸機,1959年11月首飛。CL-44也算是架奇特的飛機,生產了39架,卻在20多個國家的30多家航空公司中服役過,其中一些飛機轉手頻繁。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CL-44

1983年9月1日,大韓航空一架波音747執行紐約到漢城的航班(KAL007航班),經停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後繼續飛往漢城。而在途中,這架大韓航空的班機又偏離了航線闖進蘇聯領空。擔負國土防空重任的蘇-15自然要前去攔截,然後在庫頁島上空開火把這架波音747擊落。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被擊落的大韓航空KAL007航班,機型為波音747-230B,註冊號為HL7442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被擊落的KAL007遺照

關於007航班事件,已經出過好多相關的書了,一言難盡。當時美蘇關係緊張,美國在歐洲部署“潘興II”彈道,又在北太平洋舉行規模空前的海軍演習,還經常派RC-135去擦邊刺探蘇聯情報,雙方都已經神經兮兮的了。

1983年9月1日16點左右,007航班進入勘察加半島的防空識別區,四架米格-23前往攔截。飛越勘察加後007航班曾離開蘇聯領空,後又進入庫頁島上空,這時蘇-15前往攔截。根據蘇-15飛行員奧西波維奇少校(Genadi Osipovich)的說法,他目視確認了那是一架波音747,但認為波音747也有可能被偽裝成偵察機,他進行了擺動機翼示意和四次共發射200多發炮彈進行警告。為防007航班第二次離開蘇聯領空,地面指揮下令攻擊,奧西波維奇少校於18點26分發射了兩枚AA-3空空導彈把那架波音747擊落。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KAL007航班偏航示意圖,虛線為計劃航線,實線為實際航線

007航班事件撲朔迷離,有眾多傳言。如蘇聯進行殘骸打撈時只發現行旅並未發現屍體,雙發打撈船還發生過沖突,還有007航班被擊落後雙方爆發了傳說中的“庫頁島空戰”。

除了涉及民航飛機的幾次事件,蘇-15還攤上了造成加加林死亡這事。

1968年3月27日,世界上首位宇航員尤里·加加林(Yuri Alekseyevich Gagarin )與飛行教官駕駛米格-15UTI在進行例行訓練時墜毀身亡,享年34歲。

加加林的死亡也眾說紛紜,甚至有陰謀論的傳言。其中一個說法來自列昂諾夫,他是為調查加加林死因而成立的國家委員會成員。事發當天他在進行跳傘訓練,聽到遠處傳來兩聲巨響,事後他根據經驗覺得第一聲是蘇-15突破音障的爆響,第二聲是米格-15UTI墜地的聲響。在2013年6月列昂諾夫接受電視臺採訪時再次重申了這觀點並透露當天事發空域還有另一架蘇-15在飛行。至於是否因為兩者過近蘇-15的渦流導致米格-15UTI墜毀,可能也是不解之謎了。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米格-15UTI教練型

“民航屠夫”,蘇-15截擊機

尤里·加加林

在守衛蘇聯天空的歲月裡,蘇-15無數次的執行巡邏,識別,攔截,驅離任務。在那冷戰的時代氛圍下,蘇-15秉承發揚“戰鬥民族”彪悍,來真的作風,任務中多次開火,也讓自己落下了不大好的名聲。

全文完,謝謝觀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