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洛川縣22萬人口中,16萬農業人口,人均3畝蘋果園。而8萬非農業人口,往上捋,不是“果二代”,就是“果三代”。可以說,幾乎每個洛川人,都與蘋果有著不解之緣。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每一顆蘋果,從開花到採果,果農都要過20多遍手。務果太苦,是每個果農的強烈共鳴。這種共鳴,發酵出果農期望子女逃離果園,開始全新生活方式的強烈夙願。

“果二代”“果三代”不願再進果園務果的苗頭,讓“果農斷代”的現象在洛川初現端倪。

而蘋果之於洛川,早已不止是一縣一業的“捆綁關係”,更是共生共榮的象徵符號。蘋果在洛川70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洛川人的奮鬥史。

洛川百年果業轉型升級的夢想,需要新一代職業農民的奮鬥撐起未來。這個夢裡,不能少了果鄉下一代人的參與。

蘋果文化進校園,初衷是讓從小在果園玩大的孩子重新認識洛川蘋果,埋下建設果鄉的夢。而蘋果文化與果鄉孩子的神奇化學反應,才剛剛開始。

在“過家家”中萌芽

走進洛川縣鳳北幼兒園,小朋友們的各種活動,別具地方特色,讓來訪者大開眼界。

院子裡,朵朵班的小朋友,正在分組比賽運蘋果。彩虹跑道的一邊是滿地的仿真大蘋果,小女生們忙著往自己隊的小推車裝蘋果,小男生推著獨輪車蓄勢待發,跑道對面的大竹筐前,等待裝筐的小女生手舞足蹈的喊著加油。

門廳裡,小小講解員站在以蘋果花和紅蘋果為原型的吉祥物前,聲情並茂地講著洛川蘋果的故事。穿著公主裙的小女生,站在蘋果產品展示架前,像模像樣地介紹洛川蘋果的深加工產品。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走廊裡,穿著小繡娘服裝的小姑娘們,有的正熟練操作著迷你紡線機。有的正全情投入地繡著紅蘋果和蘋果花的毛麻繡。

科學體驗室裡,三五個小朋友一組正在體驗用蘋果發電的神奇,在老師的指導下,小朋友自己動手把銅片和鋅片按順序插入蘋果,首尾相連後,串聯著的小紅燈泡亮了起來,孩子們高興地叫著:“亮了,亮了,原來蘋果真的能發電。”

鳳北幼兒園的園長賈軍玲說:“這樣的區域活動,發揮了‘牆壁會說話,角落能育人’的功能,讓孩子們能對蘋果文化一直保有新鮮感,在玩中就讓建設美麗果鄉的夢想滲透進孩子的心田。”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面花製作坊裡,小朋友在用彩色橡皮泥,有的在捏蘋果樹,有的在做蘋果花。手工剪紙坊裡,老師正在教小朋友們剪出蘋果生長過程的剪紙。

走廊牆壁上,一邊有小朋友在樂高牆上拼出果園的樣子,另一邊有小朋友在可擦牆上畫果園,甚至有人畫出了果農踩著梯子摘蘋果的畫面。

果果一班,小朋友們正圍坐一圈,挨個上前介紹自己手中的蘋果。朵朵三班,正在上“神奇的果袋”這一課,“進了果園樹上看,蘋果怎麼全不見?不要急,不要怪,原來蘋果全套袋。小小果袋真神奇,生物防治作用大,裡一層,外一圈,自成綠色生態圈……”孩子們清脆地打著快板,不一會兒就記住了這段100多字的果袋介紹詞。

區域活動區,小朋友們正在玩高階版“過家家”。“蘋果特產店”裡,小小“售貨員”正在給顧客推銷產品,“買家”掏出仿真人民幣來買蘋果汁,“收銀員”連忙計算該找他多少錢。

隔壁的“蘋果煎餅店”裡,小朋友們圍著圍裙,帶著廚師帽,甚至還帶著一次性手套,認真地切著自己小案板上的蘋果,切好後的蘋果丁,被老師榨成果汁,和麵粉和起來,攤出一張張蘋果味的小煎餅,小朋友們開心地把煎餅裝盤分享給大家品嚐。

“蘋果分揀包裝線”上,5個小朋友一組,正在模擬蘋果的裝箱過程。第一個小朋友檢查蘋果表皮是否有瑕疵,傳給第二個小朋友用量果圈測量是否符合“80標準”,第3個小朋友靈活地給蘋果套上防撞網,下一個小朋友細心地為蘋果貼上標籤,最後一個小朋友才放心地把蘋果整齊地碼進果箱。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春天一園花,夏天一園綠,秋天一園果,冬天一園夢。”苗苗二班正在跟著老師學跳《紅蘋果之歌》的舞蹈。2017年12月,這首鳳北幼兒園的園歌,曾登上CCTV少兒頻道“大手牽小手”節目。

洛川縣主管教育的副縣長劉曉霞正是這首歌的詞作者,她說,“能讓小小果鄉娃為洛川蘋果代言,只是蘋果文化進校園的初步成效,下一步要讓蘋果文化進教材、進課堂之外,更要入腦入心,往更高層面推進。”

在“接力”中茁壯

洛川縣東關小學的魯利平校長,至今都記得,自己當年在延安上中專的時候,總想著能為家鄉做些什麼。平時在學校就注意蒐集果樹種植的資料,每個暑假都會約上自己上農校的同學,到各個村鎮去“巡迴演出”,義務培訓農民果樹栽種技巧。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在他印象中,自己那一代人生活條件的好轉,多虧了蘋果。所以,參加蘋果文化進校園座談會時,他內心就無比贊同。除了縣裡安排的規定課程和活動,他在東關小學發起了“認領一棵蘋果樹”的活動。

活動剛開始,學校只在高年級中推行,讓家裡有條件的小朋友自願報名,結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報了名。

要求認領了蘋果樹的孩子,親自體驗果樹的精細化管理,嚴格按照課本上的標準去做。每個週五下午,參加活動的小孩們,都要被老師告知本週末要進行的果樹管理。

週末的班級群裡,幾乎被孩子們進果園幹活的視頻,和學生家長的點贊誇獎刷了屏。

從小在西安上學的陳悅盈,原先對洛川蘋果的認識,只停留在每次寒暑假回洛川時,在大橋上看到的那一句“洛川蘋果甲天下”。如今,她轉學回洛川,還認領了奶奶果園裡最大的一棵蘋果樹,週週去果園勞動,不僅體驗了務果的苦與樂,還對洛川蘋果有了更深層的自豪感。

作為這項活動的發起者,校長魯利平並非只是想激發孩子的勞動熱情。“最理想的狀態是,我們的孩子通過認領的這棵蘋果樹,為家裡打造出一個精細化管理的樣板樹,幫助家裡的果農樹立不求數量求質量的科學生產意識,讓孩子去滲透學校的社會教育功能。”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今年,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是讓孩子們走進蘋果產業園區。雙排式灌溉、蘋果矮化技術和防止自然災害裝置等現代農業的魅力,讓5年級的張睿琪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他想到爺爺家和舅舅家的果園,去年都因為倒春寒受了凍災,媽媽都不讓他再跟舅舅討他最愛的蘋果吃了。“原來蘋果不是隻能靠天吃飯,還能運用科學手段防止自然災害,果農也不用那麼費勁去務果。”

研學結束後,張睿琪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訴媽媽,假期要去爺爺家和舅舅家宣傳最新的務果技術,還要把學校的蘋果文化教材拿去給他們看。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張睿琪提到的蘋果文化的教材,是今年3月全縣統一配發的洛川有史以來第一套完備的地方教材。

其實,原來洛川的各個學校也有各自圍繞蘋果文化的校本教材。但是考慮到各個學段在內容上有重複、深度上不統一的問題,縣教育科技體育局決定,編纂一套完備成體系的地方教材。

負責小學學段教材編纂的屈佳奇,2018年的暑假,沒有休息過一天,甚至過得比開學還忙。為了儘快蒐集到各校的校本教材進行梳理,有次他晚上9點多從縣城出發,翻了一架溝,才拿到楊舒中心小學的校本教材,等取回縣城已近午夜12點。

但對他來說,最累的還不是這些體力上的考驗。而是編纂過程中無數次的內容調整。僅為確定目錄,小學段編委會就開了3次會。

目錄確定了,編輯組又鑽進田間地頭走訪,扎進大量資料披沙揀金,保證小學段劃定的範圍沒有內容遺漏。一課一課摳內容時,有女老師不忍看著自己辛苦走訪、編寫出的內容被大段刪掉,竟偷偷抹了眼淚。

為了不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編輯組在導讀和思考互動題上下足了功夫。讓蘋果文化的課本,無論從內容、圖片還是版式上,都比其他教材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

“孩子們上蘋果文化課的熱情特別高漲,因為都是他們身邊最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現在課本上,課本編排也更像是繪本的形式,還沒有額外的作業壓力。”原本接到蘋果文化課任務時,有些技能恐慌的豐園小學教師郭蕊,感覺自己也在代課的過程中對蘋果文化蘊涵的精神加深了理解。

在“浸潤”中綻放

鳳棲中學七年級的劉熠冉,原本一直都是被別家父母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小學成績一直在全縣名列前茅,小升初的目標只有西安五大名校。

可去年當158.98分的成績擺在她面前時,她內心的驕傲徹底被擊垮。五大名校的最低分數線是160分,這1.02分的失之交臂,讓她哭了整個一暑假。

哭到開學,劉熠冉基本已經麻木,認為自己“既然學不好,乾脆就別學了”。上課睡覺、發呆、傳紙條……她學著“壞學生”的模樣,開始放縱自己。

直到初一第一學期快結束,蘋果文化課上,老師動情地講起洛川蘋果之父李新安的故事,原本望著窗外發呆的她,忽然眼裡泛起了淚花。

“李新安當年那麼艱難都挺過來了,我只是一次考試失利,至於這樣放棄自己嗎?”雖然那一學期,劉熠冉的7門考試,就有2門不及格,名次跌出全年級120名,但她知道,只要自己醒悟,一切都不晚。

這學期,劉熠冉的排名回到年級前列。她依舊最愛上蘋果文化課,從小在城裡長大的她,第一次從課堂上被科普,蘋果的紅,並不是她從小以為的紅色套袋印染上去的,現在吃起蘋果來都放心多了。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蘋果文化進校園後,與果鄉學生們發生的神奇化學反應,往往都是始料未及的。

在沒有開蘋果文化課以前,學校不知想了多少辦法來杜絕“蛋奶工程”在學生手上浪費嚴重的問題,可一直沒有明顯效果。

但在蘋果文化課開設一學期後,蛋奶工程的浪費現象明顯減少了。“在蘋果文化課上,我才知道父母務果有多艱辛,但一顆蘋果也平均只能賣到2塊錢,我們之前卻把這些來之不易的食物隨意浪費掉,真的特別不好。”5年級的胡灝傑說出了不少孩子的內心想法。

今年13歲的王媛媛,從2年級就開始幫著家裡人卸果袋。這個果園裡長大的孩子,從小就聽著家人的碎碎念洗腦,“好好學習,長大了幹什麼都好,就是別再當果農,太累。”

這種從小被灌輸的思維,自然不會那麼輕易被動搖。只是,在學習了蘋果文化課後,她的夢想,在“考上中國傳媒大學,成為著名主持人”後面,加了一句“用更多方式推廣洛川蘋果文化”。

11歲的李銘喆,之前對未來學什麼專業毫無概念,上了蘋果文化課之後,他想學習農業研發新品種,讓爸媽不再需要揮汗如雨,在果園裡把太陽從東邊背到西邊。

同樣11歲的張英傑,有了不同努力的方向。看到爺爺奶奶因為身體病痛,不得不賣掉她和弟弟從小玩到大的果園,小小的心裡埋下了學習醫學,以後回家鄉救死扶傷的夢想。

作為高中教材組組長,洛川中學王宏民老師認為,“蘋果文化進校園,並不是要把洛川學生都培養成果農,而是讓果鄉娃綜合素質提高,有尊重勞動、簡樸生活的德育養成,對綠色發展理念的認同,和將所學知識投入到生活中的技能。”

每個週三的第七節課,洛川中學高一年級的12個班,都能同時在線收看王宏民老師上蘋果文化課的實況直播。為了上好這門蘋果文化課,王老師備了整整48頁、2萬多字的教案。

教育科技體育局副局長孫青山說,“蘋果文化進校園要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與延安精神結合起來,在鮮活的實踐中,蘋果文化的內涵精神也越來越清晰。”(當代陝西記者 李彬)

解碼洛川:明天誰來務蘋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