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洛川县22万人口中,16万农业人口,人均3亩苹果园。而8万非农业人口,往上捋,不是“果二代”,就是“果三代”。可以说,几乎每个洛川人,都与苹果有着不解之缘。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每一颗苹果,从开花到采果,果农都要过20多遍手。务果太苦,是每个果农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发酵出果农期望子女逃离果园,开始全新生活方式的强烈夙愿。

“果二代”“果三代”不愿再进果园务果的苗头,让“果农断代”的现象在洛川初现端倪。

而苹果之于洛川,早已不止是一县一业的“捆绑关系”,更是共生共荣的象征符号。苹果在洛川7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洛川人的奋斗史。

洛川百年果业转型升级的梦想,需要新一代职业农民的奋斗撑起未来。这个梦里,不能少了果乡下一代人的参与。

苹果文化进校园,初衷是让从小在果园玩大的孩子重新认识洛川苹果,埋下建设果乡的梦。而苹果文化与果乡孩子的神奇化学反应,才刚刚开始。

在“过家家”中萌芽

走进洛川县凤北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各种活动,别具地方特色,让来访者大开眼界。

院子里,朵朵班的小朋友,正在分组比赛运苹果。彩虹跑道的一边是满地的仿真大苹果,小女生们忙着往自己队的小推车装苹果,小男生推着独轮车蓄势待发,跑道对面的大竹筐前,等待装筐的小女生手舞足蹈的喊着加油。

门厅里,小小讲解员站在以苹果花和红苹果为原型的吉祥物前,声情并茂地讲着洛川苹果的故事。穿着公主裙的小女生,站在苹果产品展示架前,像模像样地介绍洛川苹果的深加工产品。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走廊里,穿着小绣娘服装的小姑娘们,有的正熟练操作着迷你纺线机。有的正全情投入地绣着红苹果和苹果花的毛麻绣。

科学体验室里,三五个小朋友一组正在体验用苹果发电的神奇,在老师的指导下,小朋友自己动手把铜片和锌片按顺序插入苹果,首尾相连后,串联着的小红灯泡亮了起来,孩子们高兴地叫着:“亮了,亮了,原来苹果真的能发电。”

凤北幼儿园的园长贾军玲说:“这样的区域活动,发挥了‘墙壁会说话,角落能育人’的功能,让孩子们能对苹果文化一直保有新鲜感,在玩中就让建设美丽果乡的梦想渗透进孩子的心田。”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面花制作坊里,小朋友在用彩色橡皮泥,有的在捏苹果树,有的在做苹果花。手工剪纸坊里,老师正在教小朋友们剪出苹果生长过程的剪纸。

走廊墙壁上,一边有小朋友在乐高墙上拼出果园的样子,另一边有小朋友在可擦墙上画果园,甚至有人画出了果农踩着梯子摘苹果的画面。

果果一班,小朋友们正围坐一圈,挨个上前介绍自己手中的苹果。朵朵三班,正在上“神奇的果袋”这一课,“进了果园树上看,苹果怎么全不见?不要急,不要怪,原来苹果全套袋。小小果袋真神奇,生物防治作用大,里一层,外一圈,自成绿色生态圈……”孩子们清脆地打着快板,不一会儿就记住了这段100多字的果袋介绍词。

区域活动区,小朋友们正在玩高阶版“过家家”。“苹果特产店”里,小小“售货员”正在给顾客推销产品,“买家”掏出仿真人民币来买苹果汁,“收银员”连忙计算该找他多少钱。

隔壁的“苹果煎饼店”里,小朋友们围着围裙,带着厨师帽,甚至还带着一次性手套,认真地切着自己小案板上的苹果,切好后的苹果丁,被老师榨成果汁,和面粉和起来,摊出一张张苹果味的小煎饼,小朋友们开心地把煎饼装盘分享给大家品尝。

“苹果分拣包装线”上,5个小朋友一组,正在模拟苹果的装箱过程。第一个小朋友检查苹果表皮是否有瑕疵,传给第二个小朋友用量果圈测量是否符合“80标准”,第3个小朋友灵活地给苹果套上防撞网,下一个小朋友细心地为苹果贴上标签,最后一个小朋友才放心地把苹果整齐地码进果箱。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春天一园花,夏天一园绿,秋天一园果,冬天一园梦。”苗苗二班正在跟着老师学跳《红苹果之歌》的舞蹈。2017年12月,这首凤北幼儿园的园歌,曾登上CCTV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节目。

洛川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晓霞正是这首歌的词作者,她说,“能让小小果乡娃为洛川苹果代言,只是苹果文化进校园的初步成效,下一步要让苹果文化进教材、进课堂之外,更要入脑入心,往更高层面推进。”

在“接力”中茁壮

洛川县东关小学的鲁利平校长,至今都记得,自己当年在延安上中专的时候,总想着能为家乡做些什么。平时在学校就注意搜集果树种植的资料,每个暑假都会约上自己上农校的同学,到各个村镇去“巡回演出”,义务培训农民果树栽种技巧。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在他印象中,自己那一代人生活条件的好转,多亏了苹果。所以,参加苹果文化进校园座谈会时,他内心就无比赞同。除了县里安排的规定课程和活动,他在东关小学发起了“认领一棵苹果树”的活动。

活动刚开始,学校只在高年级中推行,让家里有条件的小朋友自愿报名,结果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报了名。

要求认领了苹果树的孩子,亲自体验果树的精细化管理,严格按照课本上的标准去做。每个周五下午,参加活动的小孩们,都要被老师告知本周末要进行的果树管理。

周末的班级群里,几乎被孩子们进果园干活的视频,和学生家长的点赞夸奖刷了屏。

从小在西安上学的陈悦盈,原先对洛川苹果的认识,只停留在每次寒暑假回洛川时,在大桥上看到的那一句“洛川苹果甲天下”。如今,她转学回洛川,还认领了奶奶果园里最大的一棵苹果树,周周去果园劳动,不仅体验了务果的苦与乐,还对洛川苹果有了更深层的自豪感。

作为这项活动的发起者,校长鲁利平并非只是想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最理想的状态是,我们的孩子通过认领的这棵苹果树,为家里打造出一个精细化管理的样板树,帮助家里的果农树立不求数量求质量的科学生产意识,让孩子去渗透学校的社会教育功能。”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今年,学校组织的研学活动,是让孩子们走进苹果产业园区。双排式灌溉、苹果矮化技术和防止自然灾害装置等现代农业的魅力,让5年级的张睿琪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想到爷爷家和舅舅家的果园,去年都因为倒春寒受了冻灾,妈妈都不让他再跟舅舅讨他最爱的苹果吃了。“原来苹果不是只能靠天吃饭,还能运用科学手段防止自然灾害,果农也不用那么费劲去务果。”

研学结束后,张睿琪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诉妈妈,假期要去爷爷家和舅舅家宣传最新的务果技术,还要把学校的苹果文化教材拿去给他们看。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张睿琪提到的苹果文化的教材,是今年3月全县统一配发的洛川有史以来第一套完备的地方教材。

其实,原来洛川的各个学校也有各自围绕苹果文化的校本教材。但是考虑到各个学段在内容上有重复、深度上不统一的问题,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决定,编纂一套完备成体系的地方教材。

负责小学学段教材编纂的屈佳奇,2018年的暑假,没有休息过一天,甚至过得比开学还忙。为了尽快搜集到各校的校本教材进行梳理,有次他晚上9点多从县城出发,翻了一架沟,才拿到杨舒中心小学的校本教材,等取回县城已近午夜12点。

但对他来说,最累的还不是这些体力上的考验。而是编纂过程中无数次的内容调整。仅为确定目录,小学段编委会就开了3次会。

目录确定了,编辑组又钻进田间地头走访,扎进大量资料披沙拣金,保证小学段划定的范围没有内容遗漏。一课一课抠内容时,有女老师不忍看着自己辛苦走访、编写出的内容被大段删掉,竟偷偷抹了眼泪。

为了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编辑组在导读和思考互动题上下足了功夫。让苹果文化的课本,无论从内容、图片还是版式上,都比其他教材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孩子们上苹果文化课的热情特别高涨,因为都是他们身边最熟悉的生活场景出现在课本上,课本编排也更像是绘本的形式,还没有额外的作业压力。”原本接到苹果文化课任务时,有些技能恐慌的丰园小学教师郭蕊,感觉自己也在代课的过程中对苹果文化蕴涵的精神加深了理解。

在“浸润”中绽放

凤栖中学七年级的刘熠冉,原本一直都是被别家父母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小学成绩一直在全县名列前茅,小升初的目标只有西安五大名校。

可去年当158.98分的成绩摆在她面前时,她内心的骄傲彻底被击垮。五大名校的最低分数线是160分,这1.02分的失之交臂,让她哭了整个一暑假。

哭到开学,刘熠冉基本已经麻木,认为自己“既然学不好,干脆就别学了”。上课睡觉、发呆、传纸条……她学着“坏学生”的模样,开始放纵自己。

直到初一第一学期快结束,苹果文化课上,老师动情地讲起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的故事,原本望着窗外发呆的她,忽然眼里泛起了泪花。

“李新安当年那么艰难都挺过来了,我只是一次考试失利,至于这样放弃自己吗?”虽然那一学期,刘熠冉的7门考试,就有2门不及格,名次跌出全年级120名,但她知道,只要自己醒悟,一切都不晚。

这学期,刘熠冉的排名回到年级前列。她依旧最爱上苹果文化课,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她,第一次从课堂上被科普,苹果的红,并不是她从小以为的红色套袋印染上去的,现在吃起苹果来都放心多了。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苹果文化进校园后,与果乡学生们发生的神奇化学反应,往往都是始料未及的。

在没有开苹果文化课以前,学校不知想了多少办法来杜绝“蛋奶工程”在学生手上浪费严重的问题,可一直没有明显效果。

但在苹果文化课开设一学期后,蛋奶工程的浪费现象明显减少了。“在苹果文化课上,我才知道父母务果有多艰辛,但一颗苹果也平均只能卖到2块钱,我们之前却把这些来之不易的食物随意浪费掉,真的特别不好。”5年级的胡灏杰说出了不少孩子的内心想法。

今年13岁的王媛媛,从2年级就开始帮着家里人卸果袋。这个果园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听着家人的碎碎念洗脑,“好好学习,长大了干什么都好,就是别再当果农,太累。”

这种从小被灌输的思维,自然不会那么轻易被动摇。只是,在学习了苹果文化课后,她的梦想,在“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成为著名主持人”后面,加了一句“用更多方式推广洛川苹果文化”。

11岁的李铭喆,之前对未来学什么专业毫无概念,上了苹果文化课之后,他想学习农业研发新品种,让爸妈不再需要挥汗如雨,在果园里把太阳从东边背到西边。

同样11岁的张英杰,有了不同努力的方向。看到爷爷奶奶因为身体病痛,不得不卖掉她和弟弟从小玩到大的果园,小小的心里埋下了学习医学,以后回家乡救死扶伤的梦想。

作为高中教材组组长,洛川中学王宏民老师认为,“苹果文化进校园,并不是要把洛川学生都培养成果农,而是让果乡娃综合素质提高,有尊重劳动、简朴生活的德育养成,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认同,和将所学知识投入到生活中的技能。”

每个周三的第七节课,洛川中学高一年级的12个班,都能同时在线收看王宏民老师上苹果文化课的实况直播。为了上好这门苹果文化课,王老师备了整整48页、2万多字的教案。

教育科技体育局副局长孙青山说,“苹果文化进校园要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与延安精神结合起来,在鲜活的实践中,苹果文化的内涵精神也越来越清晰。”(当代陕西记者 李彬)

解码洛川:明天谁来务苹果?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