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阙勒霍多”——大明宫中唯一一次由庶民发动的政变

杜牧《阿房宫赋》的最后一行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这里的第一个“后人”是指的唐敬宗,也就是第十三代(不包括武则天和唐殇帝祖孙)大唐天子。

唐敬宗在位只有两年,也没有活过十八岁。但是在他短暂的一生和更短暂的统治期间却发生了太多的故事,有些故事至今仍旧是谜,甚至会永远是谜。

唐敬宗即位时只有十六岁,他的父亲唐穆宗是在三十岁的壮年暴崩。此时已经把持住大半个宫廷的宦官们决定让唐宪宗之妻、穆宗之母、当今太后郭氏临朝称制。自从唐隆政变,韦后不得良死之后,大唐再也没有那个后妃能够临朝称制。宦官的这一举动意味着他们根本不想让太子登基。

这位郭太后不是等闲之辈。她是汾阳王郭令公的孙女,在五年前,为了保住儿子,也就是日后的穆宗不被废黜,还是贵妃的她联手宦官巨头梁守谦、王守澄,发动元和宫变,杀了左军中尉吐突承璀甚至,还有人认为她也顺便谋弑了自己的夫君唐宪宗。穆宗登基之后郭贵妃成了皇太后,她自然要饮水思源重用宦官,所以在大明宫的宦官眼中郭太后从都不是外人。

后宫对政治施加影响在唐朝是由来已久。但是从文德皇后、武则天、太平公主、韦氏、安乐公主、武惠妃、杨贵妃,再到在张良娣、牛昭容,后宫的影响力已经日渐式微。而穆宗驾崩之后宦官不愿意让太子即位,反而愿意拥立太子的祖母临朝,那是因为太子即位是天经地义,所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拥戴之功。所以,在梁守谦这些人那里,谁是天子不重要,关键是未来的天子会不会把我们当做自己人?而郭太后就是自己人。

而郭太后也很清楚,一旦她临朝称制,非但不会成为第二个让武则天,反而有可能成为彻底沦为宦官的傀儡,于是就很干脆的拒绝了宦官的劝进。《旧唐书》记载:

“帝(唐穆宗)崩,中人有为后谋称制者,后怒曰:“吾效武氏邪?今太子虽幼,尚可选重德为辅,吾何与外事哉?”

于是年仅十六岁的太子被带到领到太极殿东序,大行皇帝的灵前即位,是为唐敬宗。

这才是“阙勒霍多”——大明宫中唯一一次由庶民发动的政变

《柜中美人》以唐朝宦官乱政时期为背景,可惜不是一部“历史剧”。

唐敬宗和他的父亲一样,都是精力充沛,喜好玩乐。《旧唐书》甚至讥讽他们真是亲爷俩:

“以文惠(穆宗谥)骄诞之性,继之以昭愍(敬宗谥),固其宜也”。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唐敬宗确实很像的他的父亲,只是他已经没有三年的时间了。

当时的宰相是李逢吉,虽然此人名头远不及李林甫,但是论起来翻云覆雨的手腕可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个老前辈。因为和大宦官王守澄的交情很好,李逢吉就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宦官们不喜欢唐敬宗这位少年主子。所以,李逢吉就料定当今这位皇帝恐怕要成为一个过场式的人物,所以他就指使属下频繁向天子进谏,以便在唐敬宗被废位或被干掉之前,把他塑造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

于是谏官刘栖楚公开指责唐敬宗:“践祚未几,恶德流布,恐福祚之不长也。”

之后用头猛撞龙墀,头破血流,之后站起来冲着唐敬宗大喊道:“不用臣言,请继以死。

诸如此类的劝谏不计其数,唐敬宗终于被“吓着了”开始有意的避开朝臣,不与之见面,甚至到了上朝的次数“月不再三”。

此后唐敬宗就沉湎于各种游戏中,把朝政抛到九霄云外。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帝王生涯注定好不到哪去。

这才是“阙勒霍多”——大明宫中唯一一次由庶民发动的政变

唐敬宗喜好射狐为戏,最终还为此丧命。

这才是“阙勒霍多”——大明宫中唯一一次由庶民发动的政变

唐敬宗虽然“阅人多矣”,但却只有一个儿子,就是悼怀太子。

其实,在唐敬宗即位初期,大明宫内就出现过一此异常诡异的政变,这次政变在千载之后仍然令人匪夷所思。但是考虑到唐敬宗一朝的种种乱象,即基本上可以推断,这是宦官们给这位小皇帝的一次“杀威棒”。按照目前官方的解释是,长庆四年的暮春,也就是唐敬宗刚刚登基的时候,长安城中有个供奉内廷的染坊役夫张韶和街头卜卦的苏玄明关系很不错。有一次苏玄明给张韶算了一卦,卦象上显示:“张韶能够坐在皇宫的御榻上和苏玄明喝酒‘’。于是两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就准备政变。

经过张韶和苏玄明的一番活动,“起义军”招募到一百多人。之后张韶将这些人装上大车,之后再盖上紫草混入大明宫。进宫之后先藏起来,待到夜深人静后就弑君杀相,夺取天下。

但是,当藏有人的运草车在准备进入大明宫时,就被一个宦官发现可疑之处,于是就上前拦住车辆问个究竟。这一问把张韶吓得魂飞魄散,当场抽刀杀了这个宦官。而藏在车中的人也跳了出来,一起冲进宫中。其中一部分人去攻打弓箭库,以抢夺武器,另一部分人则杀向唐敬宗居住的清思殿。

此时唐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马球,这场变生肘腋的奇袭把他吓得落荒而逃,出奔神策军左大营。之后张韶和苏玄明带领占领了清思殿。并开始按照卦上所说的,坐在宝座上推杯换盏。之后苏玄明又问张韶:

“事止此邪?”

就在张韶、苏玄明还没有决定好下一步该如何安排时,左神策中尉马存亮派兵杀过来了。刹那间“起义军”就全军覆没,张韶和苏玄明死于乱军之中,一场匪夷所思的政变就这样的给平定了。第二天早上,朝堂之上只有寥寥几人出现,而在此事变中立下头功的马存亮却一直谦让——好像怕得罪什么人,此时的唐敬宗感到了空前的孤立。

从此以后,一直到宝历二年的腊月初八,唐敬宗都不再过问政事,因为他已然知晓,无论是对宦官还是对朝廷,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多余的存在。

宝历元年十一月,唐敬宗准备去骊山华清池过冬。却被一位文官拦了下来,此人名叫张权舆,也是宰相李逢吉一党,他很奇怪的忠告皇帝:

“昔周幽王幸骊山,为犬戎所杀;秦始皇葬骊山,国亡;玄宗宫骊山而禄山乱;先帝幸骊山,而享年不长。”

在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个张权舆不过是在“讪君卖直”,而且唐敬宗去了骊山之后也全须全尾的回来了。很快人们就忘了这些耸人听闻的“预言”。直到整整一年以后,唐敬宗被自己的玩伴刘克明等人杀死在宫内,再回忆起这些充满着不祥意味的谏言,就未免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据说是因为唐敬宗的暴躁脾气惹恼了他身边那些不良少年出身的宠臣;也有人说是刘克明爱上了被唐敬宗的妃子,他冲冠一怒为红颜从而忘记了两人的兄弟情义。总之,这个刚刚十八岁的大唐天子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唐敬宗遇弑之后刘克明等人“畏罪自尽”,家属没有收到牵连。大权在为的宦官立刻拥立御弟江王登基,是为唐文宗。从此开始了宦官专擅朝政的时代。

这才是“阙勒霍多”——大明宫中唯一一次由庶民发动的政变

唐敬宗庄陵遗址前的石雕天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