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解:江湖的第一个“大佬”

作为一个读着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和看着香港黑帮电影成长起来的“80后”。总会带有一种江湖和侠客情结。探寻江湖和侠义的源头,虽然郭解不是第一个有名的“游侠”,但是纵观他的一生,他正可谓江湖的第一个大佬,也是江湖之道的第一个集大成者。不同于司马迁笔下的其他游侠,他没有留下什么“十步杀一人”的热血时刻,也没有留下慷慨赴死的豪情。他更像是我们在八九十年代香港黑帮电影里看到的江湖大佬!

郭解:江湖的第一个“大佬”

影视剧中的郭解

少时郭解:好勇斗狠、作奸犯科

郭解虽出身市井,但也可算是名门之后。他的外祖母许负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相士,也是因为善于相人而被封侯的第一人。但是郭解的父亲因为“好任侠”在汉文帝时期被官府逮捕处死。因此郭解早年丧父混迹市井,或许是父亲的遗传基因,少年时期的郭解就已经显露出好勇斗狠的“良好基因”。

  • 好勇斗狠:史书记载郭解为人短小精悍且不饮酒。年轻时就以性格“阴贼”(残忍狠毒且颇有城府)著称。也正因此,年轻的郭解经常因为意气之争就暴起杀人,典型的“以武犯禁、为祸乡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郭解也因此积累起了一定的“凶名”和“恶名”。
  • 作奸犯科:侠客也是要吃饭的,虽然金庸先生笔下的侠客仿佛都是不食人间烟火,成天在江湖上行侠仗义,完全不用考虑生计。但是事实上成为一名侠客或者说江湖大佬,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的。因此郭解也通过一些违法的事情来获取自己的“原始积累”。史书记载他年轻时如果没有杀人或者因为杀人而逃亡避祸的时候,就常常通过私铸钱币和盗掘坟墓来赚钱。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犯有多宗造假币和盗墓案件。

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以躯借交报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铸钱掘冢,固不可胜数。《史记游侠列传》

当然郭解这样的行为是不值得提倡也是不为人所敬的,但是不得不承认他能成为大佬,青年时期的这两个特征的确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好勇斗狠的性格使其在乡里之间颇有恶名,乡里虽不敬他,却不得不怕他。作奸犯科让他积累起一定的财富,为他后来“养客”奠定了基础。

郭解:江湖的第一个“大佬”

成年郭解:江湖大佬的“道义”

正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和香港黑帮电影中的故事一样,光有盖世的武勇和好勇斗狠的恶名是不能让人信服和产生敬意的,这样的人也很难成为江湖中真正的大佬。而郭解成年后的转变也正是江湖混混转变成为市井乡里尊敬的“游侠”或者江湖中受人尊敬的“大佬”。

  • 郭解有一个侄子,倚仗自己的舅舅郭解在江湖上的威名,平日行事张狂。有一次与人喝酒,强行灌酒结果惹怒对方,被对方拔刀刺死。随后对方逃跑并躲了起来。郭解的姐姐认为自己的弟弟在道上混了这么久,却抓不到凶手,于是故意把儿子的尸体丢弃在路边,以此羞辱郭解。郭解只好暗中派人查访凶手,凶手无奈主动回来把实情告诉郭解,郭解听后认为是自己的侄子有错在先就放走了凶手,不好向姐姐交差的郭解就自己为侄子收尸下葬。成为大佬的郭解不会因为死者是自己的侄子就不顾事情的缘由,甚至不会以高祖刘邦的“杀人者偿命”的约法将凶手交由官府法办,表明他不会仗势欺人,以自己的江湖道义规矩公平的对待他人。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彊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弃其尸於道,弗葬,欲以辱解。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兒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史记游侠列传》

  • 因为郭解的“威名”让很多人都躲避着他。但是有一个人却丝毫不知畏惧,不仅不躲反而傲慢的看着他。郭解的门客中有人要将这个傲慢的人杀掉,为大哥出气。但是郭解不仅没有同意反而自我反省自己不受人尊敬的原因,甚至还给县吏打招呼让他们关照这个傲慢的人。后来那个傲慢的人知道之后马上到郭解府中向其负荆请罪。由此成年的郭解已经开始懂得了江湖大佬“以德服人”之道。

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倨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史记游侠列传》

  • 因为郭解的道义之名和以德服人,越来越多的人来求他办事,尤其是处理江湖纠纷。郭解不仅都尽心竭力,能办成的一定要办成,如果办不成,也尽量要让各方满意。否则郭解都不敢去吃人家的酒饭。甚至在一次调解洛阳人的仇怨时,还能考虑到当地的豪族(也可以看作当地道上的有名人物)的面子,即使自己调解成功也让人家不要声张,让当地的豪族调解时再表态和解,自己则“深藏功与名”。

雒阳人有相仇者,邑中贤豪居间者以十数,终不听。客乃见郭解。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解。解乃谓仇家曰:“吾闻雒阳诸公在此间,多不听者。今子幸而听解,解柰何乃从他县夺人邑中贤大夫权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无用,待我去,令雒阳豪居其间,乃听之。”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後乃敢尝酒食。《史记游侠列传》

《史记》中记载的郭解这三则故事,活脱脱的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明事理、讲道义,不仗势欺人,以德服人,同时还深通人情世故的“江湖大佬”的形象。一如我们在香港黑帮电影中看到的许多大哥、大佬的形象。

郭解:江湖的第一个“大佬”

身处盛世的悲哀:郭解的末路

郭解的悲哀恰恰是他身处盛世,如果他处于一个乱世或者守成之时,以他的懂人情,知进退。很可能他将获得善终。但是他所处的时代有位伟大的君主,汉武帝的存在以及他的大一统国策是不可能让一个越来越受人"尊敬",也越来越有名气的江湖大佬活在盛世里。正所谓“成为盛名、亡也盛名”。

  • 盛名带来的横祸:郭解的盛名首先让他遭遇飞来横祸。汉武帝为了抑制地方豪强势力,下诏让各地豪强及资产三百万以上的家族迁移到关中茂陵一带定居。郭解因为不够三百万资产,本不属于迁移人员,但是因为他的“赫赫威名”。当时一名杨姓掾吏提名将郭解迁往关中。
  • 上达天听的盛名:导致郭解走向末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盛名已经上达天听。在郭解要被迁往关中的消息出来后。大汉的军神,帝国的大将军、大司马卫青竟然也向汉武帝说情,卫青认为郭解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这一次说情基本就决定了郭解没有善终的可能。因为卫青素来低调,不太干预政务,他的说清让汉武帝警觉了起来,他的看法也非常有意思,汉武帝认为一个市井百姓能够让大汉帝国的最高将领亲自说情,尤其还是以低调著称的卫青,就足见这个市井百姓已经有多大的能量。
  • 随后,郭解的侄子因为对这个多事的掾吏不满就砍掉了他的头颅,杨家因此上书宫门告状。再加上郭解迁入关中的时候,当地的人们竟然在送行的时候出钱达到一千万,而且关中本地的豪杰也争相结识郭解。本就警觉的汉武帝就以杨家上告为由,下令逮捕郭解。惊动天子的郭解此时已经被逼入绝境,无奈的他只好将老母安置起来,自己则亡命逃亡。
郭解:江湖的第一个“大佬”

逃亡之路上的“道义”坚守

逃亡之人为求活命,大体上总是隐姓埋名,期望能蒙混过关。但是郭解不同,即使在亡命天涯之际,他仍然坚持自己的“道义”。郭解为了出关逃到临晋,求助当地的籍少公,而素不相识的籍少公不仅帮助郭解逃亡出关,还在官府追查到自己这里时,为了保护郭解竟然自杀而死。

而郭解出关后,一路逃亡,所到之处,无论求助何人都把自己的姓名和身份如实相告,而且把自己正在被追捕的状况也都明确告知。而这些人也大都愿意为郭解提供帮助,因此官府也就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将郭解抓住。

郭解:江湖的第一个“大佬”

诛心之论:郭解不得不死的缘由

在郭解被捕之后,官府对其过往所犯的罪行进行审查,发现他所犯的罪行都在赦免之前,也就是说郭解的罪行其实都已经被赦免了,他应该被判无罪。而在他的案子查办期间,又有一位乱讲话的儒生因为在闲谈时反驳了郭解门客对郭解的称赞,结果被这位门客杀死并被割了舌头。对此事毫不知情的郭解本来也应该无罪,但是此时朝廷管理司法的最高长官公孙弘说出了最终的诛心之论。即郭解的罪不在于他杀了什么人或者杀了多少人,而在于他能让人在郭解不知情,没有授意的情况下为他杀人。这就是他必须死的最根本原因,因为他的江湖道义已经威胁到了大汉政权,他已经俨然是一个地下皇帝般的江湖大佬。

郭解:江湖的第一个“大佬”

郭解虽然最终被汉武帝族灭,但是同时代的司马迁却对其有极高的敬意,不仅为其在《史记游侠列传》中立传,而且大篇幅的记载了郭解的事迹,并给予其较高的评价,不仅称其为“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而且还将郭解等人的“道义”总结为:“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而这几句话正是中国千年江湖侠义文化的核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