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WeWork無疑是華爾街今年最大的IPO鬧劇,對於每一個關注資本市場的人來說,都屬於經典的活久見系列。

這家曾經最具價值的初創公司,美股年內規模第二大IPO公司,目前處於IPO折戟、資金瀕臨枯竭、想裁員卻發不出遣散費的絕境。華爾街正上演近年來最具戲劇性的商業災難大片。

今天,WeWork再次成為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大股東軟銀下定決心向WeWork緊急輸血95億美元,試圖拯救絕境中的困獸。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來源:CNBC, FT, WSJ, Bloomberg

WeWork從市場最關注的共享科技巨頭,淪落至眾人冷眼旁觀的「二房東」;從頂級基金軟銀追投多輪的獨角獸,到IPO市場最慘「棄兒」;估值從年初的470億美元,瘋狂縮水至如今的80億美元......

令人唏噓不已,感嘆資本市場的殘酷——We Work,We don't worth.

商業災難大片,WeWork幾個月損失400億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WeWork是一家披著科技外衣的共享辦公室出租公司,它受人關注的另一個原因——它是「亞洲巴菲特」孫正義鼎力支持的共享科技初創公司。(關於公司的詳細介紹,我們此前做過多次報道,想了解的可閱讀文末鏈接,此處不再多贅述。)

年初軟銀投資的時候,對WeWork估值高達470億美元。去年,軟銀願景基金的負責人Rajeev Misra甚至表示,「WeWork存在被高估的可能,但我相信在未來幾年這將會是一家價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而高盛——WeWork的主要承銷商之一,幾個月前也給出650億美元的估值。

但是現在軟銀卻將其親手「砍至」約80億美元。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今年4月,WeWork公告稱更名為「The We Company」,並且公司證實已經於2018年12月秘密提交IPO申請。市場表示搓搓手,翹首以待,大摩、小摩、高盛甚至還在競爭WeWork首席承銷商的角色。

此時,WeWork前景看起來一片大好。因為大家相信孫正義,相信投行,相信共享科技代表未來。

下半年開始,事情慢慢變化: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後來的故事,就簡單了。

IPO遇冷,路演推遲,軟銀一再阻止IPO計劃;CEO被迫下臺、軟銀出臺緊急計劃救助資金即將枯竭的WeWork。

創始人被取代卻成富翁,誰是真正的受害者?

這次救助計劃涉資95億美元,軟銀表示,1)將加碼50億美元 ,2)也會拿出30億美元買斷現有股東股份,3)原先投資15億美元的計劃也將加速進行。

WeWork將成為軟銀的聯營公司,而不是子公司。軟銀不會在任何股東大會或董事會上擁有多數投票權,也不控制公司。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軟銀將支付Neumann 17億美元,以換取他同意辭去董事長職務並放棄投票權。另外,軟銀將對公司高管大換血,裁員也將繼續。

這次之後,軟銀對WeWork的投資總額合約190億美元。

190億美元,換來一家估值80億美元的「棄兒」——無疑,

在這場慘劇裡,軟銀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這筆投資者或成孫正義最大的敗筆。

早年孫正義押注阿里巴巴大賺數千倍,被戲稱為「馬雲爸爸的爸爸」。有人笑稱,自阿里巴巴之後,軟銀再無驚豔的投資案。軟銀參與投資的Uber、Slack也是虧損上市的典型案例,目前價格遠低於發行價。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對軟銀而言,現在無論是放棄還是堅持,鉅額虧損已是事實,還不如放手一搏。

孫正義似乎也不想承認自己失誤,他對外表示,

軟銀堅信,人們的工作方式正在經歷巨大的變革。而WeWork,處於這場革命的前沿。

WeWork的‘增長挑戰對全球領先的科技顛覆者來說並不罕見’。

由於這一願景沒有改變,軟銀決定向WeWork加倍注資,提供資金和運營支持。我們仍然致力於支持WeWork及其員工、用戶和房東。

軟銀的股東們,沒有辦法強行樂觀。日本市場,軟銀股價下跌逾2%。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除了軟銀,監管文件顯示,富達管理和中國的弘毅投資也是「受害者」,他們投資的成本也高於當前軟銀給的最新估值。

然而,最慘的還不是這些資本市場的「弄潮兒」,而是WeWork的員工們。

對於Neumann還拿到了一筆「高昂的」遣散費,WeWork的員工們表示非常不滿,有人聽到後的反應是:

You've got to be kidding me.(您跟我開玩笑呢?!)

早前員工不僅手上期權行權價高於最新估值,他們還面臨被裁員的風險。據悉,公司9月就有裁員、壓縮成本的計劃,但是拖到現在未執行竟是因為發不出遣散費。

軟銀接手,對很多員工來說,可能就是離開的日子要來了。創始人拿著錢走了,普通員工卻什麼都沒了。

WeWork IPO失敗,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沒多久以前,虧損對於IPO企業來說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甚至被認為規模、增長和遠大願景的標誌。

然而,如今的市場似乎出現了變化。

過去一年多,宏觀環境日益嚴峻,私人融資渠道收緊,IPO市場也更加看重增長和盈利的共同發展。投資者對鉅額虧損的企業容忍度降低。Lyft和Uber成為了最佳例證。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來源:公告,富途製圖,截至10月22日收盤價


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這是好事,因為公開市場在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幫我們篩選公司——科技公司的外衣不再那麼好使了,盈利能力、業務模式會越來越被關注。

不在WeWork承銷商團隊的大摩(即:摩根士丹利)早前感嘆道,

WeWork IPO失敗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在我們看來,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投資者已經表明,他們不再願意為過度投資買單。

這意味著科技企業和其他高增長軟件類股將面臨困境,並將給整體市場帶來壓力。風險最大的股票包括那些近年來推動股市升至高點的股票,因為投資者正在遠離動量股,迴歸價值股。

大摩此前還一心和小摩(即:摩根大通)爭奪WeWork主承銷商的角色,曾經還給出430-1040億美元的高估值,這波操作瘋狂打臉,再次告訴我們:投行的嘴,騙人的鬼......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無論大摩是真心提示,還是偷著樂,我們都應該保持警醒:WeWork不會是最後一例。

下面這個標題,您怎麼看?


WeWork上市夭折記:阿里成孫正義最後絕唱?


風險提示:上文所示之作者或者嘉賓的觀點,都有其特定立場,投資決策需建立在獨立思考之上。富途將竭力但卻不能保證以上內容之準確和可靠,亦不會承擔因任何不準確或遺漏而引起的任何損失或損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