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藥業300億消失後續,待“優化”的中介機構

康美藥業300億消失後續,待“優化”的中介機構

作者|郝美平 鹿凱

來源|野馬財經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資本市場中介機構本應是“看門人”,如今一些“看門人”卻可能淪為“幫兇”。

康美藥業(600518.SH)因為憑空消失的300億元現金,成了五一假期的爆點。如今假期已遠,康美藥業故事的後續才剛開始。

對於資本市場的一些中介機構來說,麻煩開始上門了。

十餘年“陪伴”出一顆雷

“中介機構要歸位盡責,切實發揮好資本市場‘看門人’作用。”5月11日,在中國上市公司協會2019年年會上,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對於執業過程中未能勤勉盡責、甚至與上市公司等相關主體串通違規的,實行一案雙查,決不姑息。”

易會滿提到“資本市場是一個生態體系”,其中就強調要“優化中介生態”。

幾乎就在同一天,關於廣東正中珠江會計師事務所(簡稱“正中珠江”)被立案調查的信息刷屏。正中珠江是服務康美藥業多年的審計機構。

從康美藥業上市開始,它和正中珠江的“情緣”就未中斷過,18年18份審計報告。不誇張地說,最瞭解康美藥業財務狀況的除了董事長馬興田之外,應該就是正中珠江。

而正中珠江對康美藥業18年的相守,也換來了豐厚的物質回報。僅從有收費記錄的2002年開始,正中珠江累計向康美藥業收取3235萬元的審計費用,平均到每年高達190萬元。

儘管從2012年開始,康美藥業就受到媒體、投資者、第三方機構的不斷質疑,但是正中珠江僅在2018年對康美藥業出具了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若不是突然消失300億元現金,正中珠江與康美藥業佳話還會不會繼續?

近段時間以來,眾多媒體開始盤點正中珠江服務過的上市公司。為此,眾多數據不一而足,有說八十多家,也有說九十多家。

康美藥業300億消失後續,待“優化”的中介機構

野馬財經注意到,正中珠江在公司官網“我們的客戶”欄目醒目位置新增加標註“截止到目前的上市公司客戶名單(含已過會),共計:87 家”。

“看門人”的生意

野馬財經梳理正中珠江審計過的上市公司,發現還有很多“奇葩”企業。

這些企業和康美藥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付審計費用都不低。

康美藥業300億消失後續,待“優化”的中介機構

比如,與康美藥業類似的宜華生活(600978.SH),2018年因涉嫌“高存高貸”被上交所問詢。報告期內,宜華生活賬戶裡有資金餘額33.89億元,卻同時有達52.56億元的借款。有高額存款,卻在進行高額借貸成為被問詢的關鍵。

宜華生活向正中珠江付出高達240萬元的審計費用。正中珠江給宜華生活2018年財報出具的是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遭上交所連發12條問詢函,被指通過關聯方“照顧”實現扭虧為盈的*ST創興(600193.SH),也得到了正中珠江的“認可”。*ST創興支付的審計費用為83萬元。

不僅如此,作為A股明星公司的全通教育(300359.SZ)也是受到了正中珠江的“青睞”。上市之後,通過併購實現快速成長的全通教育,14億元的商譽規模比營業收入還要高出8億元。2017年全通教育的實際控制人陳熾昌及林小雅,更是因“真炒股,假減持”被證監會處以60萬元罰款。

康美藥業300億消失後續,待“優化”的中介機構

然而自全通教育上市以來,全部得到了正中珠江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2018年,全通教育支付的審計費用高達167萬元。

其中最意外的要數*ST赫美(002356.SZ),在各種年報“故障”中赫美可謂“獨樹一幟”。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和財務總監均不確保年報真實性。正中珠江倒是最終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赫美向正中珠江支付的審計費用高達320萬元。

雖然康美藥業堅稱是“財務差錯”,馬興田也辯稱:“財務差錯和財務造假是兩件事。”然而,高達300億元的“差錯”豈是能輕易解釋清楚的。

資本市場中介機構作為“看門人”,對上市公司起著監督作用,維護著資本市場生態。然而,一些中介機構在執業過程中不僅未能勤勉盡責,甚至與上市公司等相關主體串通一氣,實質上已經淪為違法違規者的“幫兇”。

“創新”花樣百出

康美爆雷,正中珠江被立案調查。而牽涉康美藥業的其它類型中介機構,此刻或許也在惶惶然。

因為,正中珠江並非第一家。近年,隨著監管層對中介機構監管的加緊,很多“奇葩”案例浮出水面。

就在去年8月,大華會計師事務所被證監會合計罰沒626萬元,原因是2013-2015年間,佳電股份(000922.SZ)累計利潤造假近4億元。大華會計師事務所作為佳電股份的財報審核機構“未勤勉盡責”,出具有虛假記載的審計報告。

簡言之,就是上市公司有虛假財務數據,而會計師事務所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倒被罰了一大筆。

其實在會計師事務所頻頻“踩雷”的同時,律師事務所也沒閒著。

2017年,鞍重股份(002667.SZ)因與九好集團聯手運作“忽悠式重組”,被證監會調查。天元律所作為該重組案的法律顧問自然受到牽連,客戶紛紛要求解聘。

於是,天元律所卻想出“換殼”自救的招數。據《上海證券報》的報道顯示,天元律所的部分律師集體“跳槽”至一家新開的律所——安新律所。與此同時,天元律所的部分客戶要求更換律所,其中有一半要求更換的律所正是安新律所。

也就是說,原本開元律所的同一批人新開了一家律所,重操舊業。兩家律所還在同一幢樓的不同樓層,客戶更是成功地“無縫對接”。

不得不說,中介機構的騰挪術比上市公司還能“創新”。

鑑於這種情況,上海漢聯律師事務所宋一欣律師也建議:“應保持持續性監管,並保持高壓態勢。”

“對該類違法違規行為監管力度將持續加大。”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謝連傑律師指出:“今年以來,證監會已對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立案28家次,其中涉及資金佔用13家次、違規擔保12家次。”

利劍既已出鞘,會否血染四方?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表達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