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地處西北但卻因為水網密佈,物產富饒而被稱作“塞上江南”的是哪個省?

張紫煒zz


如果把位於大西北的寧夏比成“江南”,你會不會覺得很吃驚?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寧夏位於黃土高原,乾旱少雨。實際上,寧夏還有一個響噹噹的稱號——塞上江南(曾稱為塞北江南)。


江南是什麼?東風、春雨、杏花,風景如畫,而這些讓人心醉的景象,在寧夏都可以找到。 寧夏面積不大,約6.6萬平方公里,整體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南部是黃土高原,著名的六盤山就在寧夏西南部。一路往北,寧夏地勢越來越低,直至在黃河兩岸形成了寧夏平原(或銀川平原),西北以大名鼎鼎的賀蘭山為界。

咱們常說的塞上江南,主要指的就是寧夏平原。

江南之所以給人以溫潤的感覺,是因為江南水網縱橫,寧夏平原的水資源不如江南,但一條滔滔黃河,也足夠寧夏平原的人們使用的了。寧夏氣候乾旱,每年的蒸發量高達2000毫米,而降水量只有200毫米。黃河水在寧夏境內每年能提供三百多億立方米的水源,如果沒有黃河水,塞上江南的美景是無法想象的。

寧夏有個歌謠,唱的就是黃河水,“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一萬多平方公里的寧夏平原,經黃河水的灌溉,一千多年來已成西北著名的大糧倉。寧夏大米你應該吃過,或者聽說過吧。

你可能會有疑問,寧夏地處西北腹地,一千多年前是怎麼種植水稻的?這和一場著名戰爭有關。

南北朝後期,北周、北齊、陳三國鼎立。周武帝宇文邕志在滅北齊,南方的陳朝則想收復被北齊佔領的淮南(淮南以南、長江以北)。陳太建五年(公元573年),陳宣帝陳頊命大將吳明徹率軍十萬北伐。陳軍很快就收復了淮南。公元577年,北周出兵消滅了北齊,北周和陳朝就成了敵國。周建德七年(578年)二月,周軍和陳軍爆發了決定南北朝歷史走向的呂梁之戰。吳明徹不聽良言,固執己見,結果被周軍打敗,陳軍全軍覆沒。

周朝把俘虜的陳軍遷到靈州靈武郡(寧夏靈武、吳忠之間),讓他們在這裡開荒種地。陳軍多是江南人,日常要吃米,隨軍帶有大米,懂得水稻種植技術的也不少。這些人無法南歸,只能把靈州當成江南,用心耕種。塞上江南,一千多年前就已存在。

到了唐朝,寧夏平原更是蔬果飄香的“天府之國”,唐朝在這裡設朔方節度使,是從西北方向保護國都長安的軍事重鎮。安史之亂爆發,太子李亨就是在靈武即位,開始了與安史叛軍、與老爹唐明皇的一系列鬥爭。

到了北宋初期,寧夏平原又迎來了一次歷史榮耀的大爆發。著名的西夏王朝,就以寧夏平原為統治中心,橫跨河西,與遼朝、北宋成三足鼎立之勢。

西夏原來的都城在夏州,糧食供給不太方便。公元1023年,李元昊的父親李德明決定遷都。李德明挑來挑去,選中了西平府懷遠鎮,更名興州,定為新都,也就是現在的銀川。

西夏遷都黃河西岸的興州,一是為了躲避宋軍的攻擊,二是因為這裡水草茂盛,宜居。《宋史-夏國傳》有記載,說這裡土地肥沃、盛產五穀,尤其適宜種植水稻和小麥。灌溉需要用水,除了黃河水,西夏還修建了幾十條水渠,可以保證這裡沒有旱澇之苦。

寧夏平原是西夏王朝的核心地區,相當於明、清兩朝的江南地區,錢糧賦稅所出之重地。塞上江南,對寧夏平原來說名副其實,而且塞上江南不是一個歷史名詞,現在的寧夏平原土肥物豐,依然可稱為塞上江南。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憶江南塞上,共同心同德,觀黃河落日,品山水畫廊。在這裡有沙湖蘆葦盪漾、有西夏王陵在賀蘭山山下、有回鄉風情、有六盤紅色文化的洗禮、有水洞溝的神秘、有絲路石窟須彌山的見證、有沙坡頭的浪漫~~~~太多太多,有個景區叫寧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