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廣東人喜歡打包吃剩食這一現象?

正版才華有限青年


不浪費食物好啊!其實愛護食物就是愛護生命。如果總是浪費,人會慢慢不知飢飽,吃的隨意。隨意對待飲食,隨意對待身體。這樣身體也會變得迷迷糊糊,人也迷迷糊糊。

如果對食物講究點,就會盡量根據需要準備食物,這樣心中無形中就對量和質經過一番籌劃,身體也會越來越壯實。

人肯定都不喜歡吃剩的,但是自己的行為要符合初衷,你既然計劃了這些食物,那麼就應當儘量吃,如果發現自己計劃不妥,吃不完,再打包,這是對自己負責的行為,這樣就會在計劃吃———吃不不完———打包———繼續吃完———下一次計劃少一點———都吃完啦,這樣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自己對自己的需求把握的越來越準,對身體的好處越來越多。


小葉畫畫34人家


廣東人飄過,食物不能浪費的,一般我們在外面吃東西,吃不完,對廚師也是不尊重!所以我們點菜也是點到即止,不是越多越好!很多時候知道控制自己的飯量,就避免打包!但有很多時候菜無意點多了,我們都是會打包拿走,給家人吃,或者鄰居吃,總之不會浪費,有時候房東約我去吃飯,人家身家過千萬也是讓我們不要浪費,吃不完全部打包走!

在村裡的時候,擺酒席也是,客人全部吃飽後,剩餘食物大多數都被打包,要麼拿回去自己吃,要麼拿回去餵雞餵狗都不浪費!

這並不是臉子問題,是個人修養問題!

倒是遇到外省的朋友款待我的時候,點很多菜,大多數都吃不光,很浪費!可是他們認為款待客人要大方!我也理解,但是我都覺得浪費!!!!


Rampampam


作為一個廣東潮汕人,相信在這個問題我比較有發言權。眾做周知,戰爭過後,廣東省大部分地區貧困,最為典型的就是潮汕三市,潮州揭陽汕頭,那時候在我奶奶到我父親這兩代人尤為明顯,李嘉誠之所以去香港也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為貧窮,所以廣東大部分人都是貧窮過來的,一般廣東人在外的飯局都會提前統計人數,按照就餐人數進行合理的點菜,最大程度降低浪費,而且大部分潮汕人都是種田或出海捕魚為生,都知道其中的辛苦,每個食物都來之不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潮汕人就知道。本人舉個自身的例子,我就算吃泡麵,也會連帶湯也一起喝完,這是一種習慣,在外就餐時,有時因胃口等原因導致吃下的,一定會叫服務員打包的。很多人看到打包的會用異樣的眼神看過來,聽到外面好多人說潮汕人很奸詐,很精明,很精打細算,

在這裡我要為我們潮汕人正言幾句,我們不奸詐,我們精明,精打細算是因為我們窮過,我們知道賺錢不容易,我們勤儉,我們不浪費,在我們潮汕,普片可以看到很多大老闆,外表很樸實,沒有奢華的包包或手錶,說到這裡可能有些人就會說,土包子,不懂得生活,土豪這個詞好像也是這樣而來,我想說的是,每個人追求的生活不同,有些人追求物質生活,有些人追求的是心靈上的安逸,他們不是不懂的裝飾自己,他們有資本可以裝飾,只是他們覺得沒必要,也不需要去裝。在這裡呼籲廣大中國人民,希望大家珍惜食物,勿鋪張浪費,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潮汕談世情


我認為廣東人務實。

以前單位聚餐,協作單位間相互招待在餐桌上只能吃下30-50%,經常很多葷菜都沒人動筷子。那年代不流行打包。招待方是本地人可以帶回家熱熱再吃啊,可誰都不會這樣做。

後來自己家去飯店訂年夜飯,人數少要半量菜不給訂,只能減種類,盤碗數量減半每盤菜量不減。我們帶了幾個飯盒去,最後還是剩太多,只能選好回鍋的菜裝些帶回。


aa老朽


我說過,與其說廣東人對粵語執著,不如說是對粵語文化的執著。就正如將吃不完的剩菜打包。

吃不完打包不單是一種現象,其更是粵語區域的一種亞文化,其語言標籤是:“要有衣食”。意思就是要尊重食物,珍惜食物,不要浪費。



在三四十年代的粵港,上酒樓吃飯的客人,是鮮有打包回家的。但他們吃剩的餸頭餸尾,酒樓也不會丟掉,而是會收集起來賣給小販,小販收齊後,用水沖洗乾淨,再拿到街市,廉價賣給低下階層的貧苦人。這種食物的名字叫“雜水”。其核心價值觀依然是不浪費。

這種生意式微後,在酒樓老闆的鼓勵下,食客便開始打包回家吃或送給附近窮苦人吃。上一輩的長者還是喜歡用這個詞:“有衣食”。



曾幾何時,很多外省人都不理解這種打包現象,稱其為吝嗇。但廣東人我行我素,執著堅持。而今日,此現象已成為一種帶著濃厚地域色彩的“打包文化”,席捲全國各地。

或許,廣東人對粵語的執著,便是源於對粵語文化的自信。“有衣食”也僅為萬一,有機會再講講其他的。

嗌出廣州嘅聲音。我係筱靜,麻煩大家幫個忙,關注一下。


粵菜美食聯盟


打包好哇!

我侄女結婚,訂了一大堆酒席,有的才四五個人就開吃。

其中有一種幹餅子,味道特別好,有好幾桌都剩了,我們桌上的吃的乾乾淨淨,後來我去找看有沒有剩的,還被那些服務員給藏起來了。

我看到他們一摞一摞的拿塑料袋裝起來,擱再一個我們都不會注意的角落,我就毫不客氣的拿了三個走。

我侄女把剩的瓜子,糖果給了我一袋,後來又特別可惜了那個小炒肉和乾鍋蝦,味道還好就是因為上的菜太多了,他們一共定了19道菜,意思是長長久久的意思。

我也帶了一些小炒肉和乾鍋蝦回來,那些這東西整整吃了五頓,另外別人也有帶的,糖果瓜子本來就是我們自己拿進去的,雖然剩的太多,又腆著臉拿出來了。

出來混的,都不容易,誰也不認識誰,為什麼會不好意思拿呢?主要是覺得自己應該拿走的就拿走。

有些東西不拿走,被人家倒在泔水桶裡,大大的浪費資源,地球上有好多資源都可以再生,可是我們的錢它不能下崽呀,能省一點是一點,所以我覺得應該打包,不管住在哪裡,能打包就打包,面子可是吃不飽的。


青鳥說玄幻


我是地道廣東人,從小受到的教導也是不能浪費任何食物,所以外出吃飯點餐,儘量點到夠吃,清盤不浪費,吃不完的也會堅持打包。有一次去西藏旅行,一大班朋友去吃烤全羊,點了很多菜也吃不完,因為朋友請客,也不好意思打包,看著那麼多菜浪費了挺可惜。過了幾天,我們也回請朋友們去吃烤全羊,也點了很多菜吃不完,因為是我們請客,所以我就悄悄把剩下的半隻烤羊和兩隻沒吃過的烤雞打包了,老公還責怪我打包有點丟臉。由於在外旅行,也不會再吃打包的食物,回到賓館,我把打包的烤雞給了看車場的老伯,老伯很高興,馬上打電話給他的朋友,還讓朋友帶上酒,好好喝一盅。把打包的烤羊給了賓館的前臺妹妹,小妹妹也很開心,說阿爸媽媽還沒有吃過烤羊,今晚可以帶給他們嚐嚐,還特別跟我道謝。其實打包剩菜,不是小氣,更不是丟臉的做法,地球的資源和食物都是有限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去浪費?


逗比-小P


首先,我不覺得只有廣東人沒吃完飯,愛打包,這應該是個人的問題。比如我之前在廣東打工時候的老闆,他每次都喜歡點三四個菜,從來沒有吃完過,也沒見他打過包。

所以說打包這個情況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也有不喜歡打包的,和地區是沒有太大的關係的!

不過打包這個舉動我是贊成的,畢竟從小就學習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浪費是正確的選擇。

但是也不能說不打包就不對,比如說你平時可能吃兩三個菜沒問題,但是你那天肚子不舒服,不過你又有事要去辦,那麼你打包提在手上也確實不方便,那麼偶爾一次也沒什麼關係!

只是希望大家能正確的對待這個問題!


宅的影子


十幾年前,一次同學請客。去之前雖然沒有去期待什麼大餐,但其實潛意識裡就認為是平時大家去的館子或者差不多的。結果到了一看是水餃,不免心裡有點落差,可能有這種感覺的不止我一個人,都沒吃多少,吃完有一句沒一句的,沒一會就約了去網吧了。剩下我和請客的人,看著剩下的水餃,對方說別浪費了,打包各自帶些回去吧,我想也沒想一口就回絕了,對方以為我是客氣,我就又表態了一次。對方只好打包自己帶走,其實對於那個年齡的我來說,雖然明白什麼是對的,還是產生了一些瞧不上扣扣搜搜的感覺。

裡面開了暖氣,推門出來的時候,一陣風吹得還是有點涼的。也把我吹醒了,心裡一萬個鄙視自己,鄙視自己會那麼想,也鄙視自己連續回絕兩次,不禁問自己算什麼。打從那裡開始,就真的從心裡看淡這種行為,也覺得這麼做事應該的。

過年過節婚嫁生日也離不了飯店,如今的人去了都不是圖飽的,每每結束後,剩菜怎麼處理依然是個問題,我覺得打包沒問題,甚至也會幫著打包,可是輪到自己家裡做宴席,還是不想往家裡帶,可是不同於過去,而是確實多,帶回去了肯定吃不掉最終還得倒掉。當然還有一點,錢都花了,吃不了就留下那不是吃虧了,又或者,我自己花錢買的,憑什麼不帶走。

打包吃剩食,真的是生活氣息十足。


mentiroso


可以這樣說,廣東是最完整的保留了古漢文化的一個省。由於地理原因,廣東受外族文化的影響比較少。所以到現在,廣東話就成了古漢語的正統繼承地區,古漢文化也因此保留得比較完整。我國古代對於糧食是很重視的,“暴殄天物”是十惡不赦的行為!所以古漢人是非常珍惜食物的!這一點在很多古代典籍上可以印證。廣東人不奢華、不虛榮、不浪費、行事低調……的行為都是我國古漢文化的體現!都是優良傳統!如果有接受我國國學教育的人都應該明白這些。反觀我國其他內地,事無大小,必大排筵席!鋪排滿桌,剩菜太多!逢年過節,紅包千百!外表光鮮,囊中羞澀!以至於低下層的窮困百姓也紛紛仿效攀比!苦不堪言!我認為,身為廣東人不必因外省人覺得我們小氣、吝嗇而耿耿於懷,反而更應該覺得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