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就業≠就業好,高校就業率“貓膩”多!

高校如何吸引考生選擇本校的?辦學實力?學校名氣?師資力量?這些都是原因。但還有一個更為吸引人的原因,那就是——就業率。如果一所高校有著極高的就業率,也就是俗話說的“完全不用操心找工作,畢業就能就業”。當家長和考生看到“就業率100%”的高校招生信息,就如同看到了學生畢業後的金飯碗……然後就義無反顧的作出了決定。

好就業≠就業好,高校就業率“貓膩”多!

但稍微懂行一點的人都知道,高校的“100%就業率”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爽快的。只要稍微深入思考,就會發現諸多問題。只是很多家長和考生不知道,往往等到進入高校甚至畢業後才知道,所謂的“好就業”中,隱藏著很多“貓膩”……為了讓廣大高三考生和家長能正確、理性的認識“就業率”,小編深入剖析“就業率”,找出這些隱藏的貓膩!

高校需要通過“就業率”來吸引考生報考,那麼就業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招生效果。如果想要儘可能的招到優質的生源,那麼在“就業率”上做文章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高校就業率=(畢業生總人數—未就業畢業生人數)÷畢業生總人數×100%

那麼,要提高就業率,不能改變畢業生總人數,就只能在“未就業畢業生人數”上動刀了。減少“未就業畢業生人數”,就業率自然就提高了。這表面上看起來沒有什麼不對,但“減少未就業畢業生人數”這件事卻不是高校能完全控制的,因為學生能否就業與自身有很大關係,高校不能做主。

好就業≠就業好,高校就業率“貓膩”多!

所以按道理來講,這個“就業率”很有可能不會太穩定和太高。但這絕不是高校想看到的結果,所以,為了追求“高就業率”,高校不得不出“奇招”,把這個主動權爭取到自己手上。於是就會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被就業”成為常事

在快畢業的時候,院系裡就開始催大家實習、找工作,隨便你在外邊怎麼找,找什麼工作,就是別待在學校。到畢業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同學就會受到輔導員找去“喝咖啡”。這種現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其實到了快畢業的時候,哪有那麼容易立刻找到工作,能找到實習就不錯了。但到最後繫上公佈就業率時,卻發現大家“齊刷刷”的都就業了,明明某某某還是實習生啊!這種通過濫竽充數的方式,讓很多同學“被就業”,而學校的“就業率”就這樣被抬高了。

好就業≠就業好,高校就業率“貓膩”多!

2、考研、專升本、出國留學也叫“就業”

以普通人的思維來看,就業,就是找到工作,出入社會。但是,很多地區的教育部和高校都將“考研、專升本、出國留學”劃在了“就業”裡面。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就業率很有可能是包括考研、專升本、出國留學的學生,不要小看了它們,這類學生其實所佔的比重並不小。

好就業≠就業好,高校就業率“貓膩”多!

3、假就業、亂就業也存在

比起前兩者的“打擦邊球”,謊報就業情況、亂安排就業就確實讓人憤慨了。一些高校為了追求“就業率”,不惜瞞報實際就業情況,甚至進行“假就業、亂就業”,前幾年很轟動的某省某高校就通過這種方式給就業率“摻水”,查實後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就業來自並不存在或者根本沒有用人需求的“假單位”,部分學生就是和這樣的單位簽約。試想想,這樣方式得來的“就業率”,敢信嗎?

好就業≠就業好,高校就業率“貓膩”多!

高校就業率作為廣大高三考生和家長填報志願時的重要參考之一,受到普遍關注。但也不得不提到“就業率”存在的問題。簡單地數字絕不能說明就業問題,即使某高校的就業率真實可信,確實很高。但是就業率高,只證明可以找到工作,而工作好壞就不能反映了。我們常說“好就業不等於就業好”這是有道理的。要找到一份工作,遠沒有現象中困難,但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就沒那麼容易了。

所以在此提醒各位高三考生和家長,在填報志願時,可以將就業率作為參考,但它不能完全反映該校的實際就業情況,要了解最真實的情況,還需要再深入瞭解才行。

瞭解院校的專業信息和分數線

查詢全國大學、專業和分數線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