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貿易戰的日本產業應對之道:產業轉移與投資全世界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當年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兩個國家美國和日本的貿易戰過去還沒有多久,日美貿易戰的經驗值得反覆總結、思考。面對美國的全面壓制,日本的產業當年是如何應對的?

一、日本經濟總量:失去的二十年

貿易戰從來都不是目的,貿易逆差也只是經濟數據中的一個方面。作為比較,當年日美貿易戰,美國贏了貿易戰,但是美國對日貿易逆差先下降後,很快就又創下新高。貿易戰的目的是扼制對手經濟快速增長,調節國際經濟體系中的地位,重新佈局產業鏈,而逆差數據反而不是最重要的。日美貿易戰後雖然日本對美貿易順差並沒有下降多少,但經濟上追趕美國的勢頭並遏制,並很快在總量和人均GDP上被美國拉開。

日美貿易戰的日本產業應對之道:產業轉移與投資全世界

日本GDP曾經在1995年達到美國GDP的69.6%,為53340億美元。而2018年日本的GDP為4.968萬億美元,只有美國GDP的24.4%。所謂失去的二十年就是這樣一種國內經濟狀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以美元計算的日本GDP從最高點跌落,長期徘徊在4萬億美元到5萬億美元之間。

日美貿易戰的日本產業應對之道:產業轉移與投資全世界

日美貿易戰的日本產業應對之道:產業轉移與投資全世界

二、日美貿易戰與廣場協議

1965年,美國對日本貿易自二戰以來首次出現逆差。1968年,日本躍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此後日美貿易摩擦逐漸增多。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中東主要產油國成立石油輸出國組織,限暫停石油出口,石油價格從3美元上漲到13美元。石油危機爆發後,省油又性能良好的日本汽車迅速佔領了美國市場,美國經濟也陷入“滯脹”。

里根政府以減少貿易逆差、保護本國產業的旗幟對日本發起了一系列貿易保護行動。

從1976年開始的十多年裡,美國根據1974年出臺的《美國貿易法》第301條款,對日本共計發起了15次“301調查”,範圍包括汽車、鋼鐵、電信、半導體、製藥等。1987年,美國對日本的電子產品徵收高達100%的關稅。

美國還對日本高科技行業主要企業進行調查和指控。1982年6月23日,6名日立和三菱的員工被FBI以涉嫌竊取IBM技術為名抓捕(1983年,日立和三菱分別承認罪名與美國達成和解)。

東芝事件。1985年美國指控東芝非法向前蘇聯銷售高技術國防產品。東芝事件最初的制裁措施主要包括終止合作以及出口禁運。日本從政府到企業轉變態度、積極糾錯、大力遊說,最終落地的制裁力度大大減輕。1987年東芝機械公司、東芝董事長和總經理相繼宣佈辭職。東芝公司投入1億日元在美國 50 個主流媒體的整個版面上登“謝罪廣告”。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成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地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之後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裡,美元對日元貶值了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一倍。

廣場協議之後,日元大幅度升值,對日本以出口為主導的產業帶來了巨大沖擊。為了維持經濟增長,日本政府只能用降息等寬鬆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從1986年起,日本的基準利率大幅下調,這使得國內資金大量投入到股市及房地產等非生產經濟上,形成了1990年代著名的日本泡沫經濟。這個經濟泡沫在1991年破滅之後,日本經濟陷入戰後最長的不景氣狀態,直到今天還看不出復甦的勢頭。

三、貿易戰本質是科技抑制

貿易戰,美國所擔憂的並不在於具體逆差額的大小,而在於美國的科技領先優勢是否能夠保持。說到底以美國經濟的龐大體量,一國的貿易逆差額再高,在美國GDP中所佔比例也不會太大。但科技是國家競爭力的根本,美國社會一直都高度關注科技水平的競爭態勢。

日美貿易戰前,高新技術領域的競爭,美國逐漸處於不利地位。1983年美國商務部關注的五個科技核心領域中,美國只在兩個領域領先。1985年世界十大半導體廠商中日本佔據一半。1990年世界前十大市值公司,美國企業只有IBM和埃克森美孚上榜,其他企業都是日本公司。

日美貿易戰前,日本企業在汽車、電子、半導體、精密機床等高科技領域趕上了美國企業,並在事實上已經處在領先位置。美國傳統上引以為傲的企業在日本企業面前節節敗退,完全看不出還有多少競爭力。

日美貿易戰的日本產業應對之道:產業轉移與投資全世界

為了壓制日本的科技水平,美國對日本高新技術產業採取了各種限制:

1985年6月,美國半導體協會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就日本電子產品的傾銷提起了301條款起訴;1987年,美國政府以危害國家安全的名義,禁止日本富士通收購 Fairchild 計算機公司;1989年6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啟動對日本禁止政府採購外國衛星的調查;1989年6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啟動調查日本在超級計算機政府採購方面的問題。

美國東芝事件後,美日雙方達成協議,日本加入美國戰略防禦計劃,雙方共同開發FSX戰鬥機,美國有權得到所有技術。從此美國擁有了獲得日本技術的渠道,逐步扼殺了日本製造先進戰鬥機的能力。

日美貿易戰後,美國對日本貿易逆差並沒有減少,但是日本高科技企業的領先優勢逐步被蠶食,東芝、日立、富士通、松下、索尼、三菱等王牌企業逐漸失去光彩。

四、製造業產業轉移

在美國增加徵收關稅的情況下,日本企業大規模產業轉移到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然後從中國和東南亞國家的日企工廠繼續出口商品到美國。這樣,日本對美貿易順差是降下來了。但是日本企業並沒有少賺錢。以汽車產業為例:日美貿易戰後日本汽車企業在美國市場佔有率穩步提高,但是日本汽車出口卻大幅下降。豐田、日產、馬自達、本田等日本企業都在中國、東南亞國家甚至美國大量建設工廠來承接日本國內產業轉移。2018年世界汽車銷量十強企業中,日本還有四家(豐田、日產、本田、鈴木)進入榜單。

日美貿易戰的日本產業應對之道:產業轉移與投資全世界

與美國完全基於自由市場經濟的製造業企業對外投資不同,日本製造業在對外投資過程中,更加註重在產業佈局和核心競爭資源等方面進行國家層面的戰略性部署。日本絕大多數企業都在將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能轉移至海外的同時,在政府資金、制度等保護措施的引導下保留了部分國內產能,將國內工廠定位成精細生產、研究開發試製基地、海外工廠樣板,由這些國內母工廠負責向海外工廠提供設備、工藝、員工培訓以及適應當地的技術開發等。

五、投資全世界

零利率政策使得大量日本資金湧向全世界進行投資。1999年2月,日本從災難性的房地產泡沫破裂中穩定下來,但顯著上升的長期利率和走強的日元威脅著新生的復甦。為了避免通貨緊縮,日本央行將利率降至0%,一直維持到現在。

日美貿易戰的日本產業應對之道:產業轉移與投資全世界

日本的對外投資有兩類,一是通過產業轉移的FDI(直接對外投資)來進入實體行業,這種FDI很多其實是配合日本本國產業的供應鏈,所以在投資的國家能產生對外的貿易順差。第二種是通過貸款、官方無息貸款或銀行跨境外幣貸款。

廣場協議以後,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FDI和對外貸款就開始激增。大量日本資金開始進入全球市場,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日美貿易戰以及日本作為二戰戰敗國受到眾多亞洲國家敵視的背景,使得日本人認識到在很多產業通過投資的方式比直接經營的方式,對自身利益更有利。

比如,日本軟銀公司就投資了世界上最多的科技公司,最早的中國互聯網行業企業幾乎都是軟銀投資的,現在軟銀還持有阿里巴巴公司29.2%的股份,是第一大股東,而馬雲只有6.4%的股份。在全球風險投資行業,軟銀的願景基金是碾壓式的存在,相當於全世界其他所有風險投資資金規模的1.6倍,全球主要的科技公司獨角獸都接受了軟銀的投資。

通常情況,順差應該是由貿易差額導致的,即依靠出口大於進口而形成順差,但是日本的經常收支是依靠對外投資形成的股利而形成的。根據統計,從1996年開始至2018年,除2008年之外,日本無論是對海外的直接投資,還是證券投資都呈現持續上漲的狀況,對外淨資產也持續上升,是全球最大的對外淨投資國。

---------------------------

上林院:楊飛,經濟學博士,高校教師,關注財經事件與產業經濟發展,一家之言,井底觀天。公眾號:“產業經濟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