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五十歲駕崩,他有兒子,為何要傳位於其弟?

小史坑



首先趙匡胤之所以能被“黃袍加身”,得到屬下推崇被尊為皇帝,這個過程中,他的弟弟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由於趙光義的幫助,趙匡胤才突破了將領身份,進而得到後周的天下。


其次,趙匡胤南征北戰期間,他的弟弟也不斷成長。趙匡胤50歲那年,在他去世的前一晚也是和弟弟一同飲酒,趙光義當晚也宿醉在宮中。第二天一早,趙匡胤就去世了,而趙光義則宣稱,他早就與杜太后及哥哥一起約定好“金匱之盟”。等到哥哥退位後,為了江山穩固,避免君主年幼軟弱,重現後周被奪權的事情,要把皇位交給他。


然而趙匡胤和杜太后都已經去世,此時趙光義的說法已無法印證。但是他大權在握,即便宋太祖有成年子嗣在世,也無法撼動他要稱帝的行為。因此皇位並不是趙匡胤傳給弟弟的,而是弟弟在他死後,自己爭取的。直到南宋第二位皇帝時,皇位才重新回到趙匡胤後輩兒孫手中,錯過了100多年。


多彩觀歷史


常言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句話用在宋太祖趙匡胤的身上是再合適不過了。上回剛聊過,老趙成功的發動了陳橋兵變,搖身一變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在這個過程中,有個人發揮了重要的作用。Who?他的老弟趙光義唄。這哥們原名趙匡義,老趙當皇帝后,為了避名諱,弟弟改名為趙光義。

毋庸置疑,趙光義同學輔助老哥上位是有很大功勞的,老趙是這麼想的,可小趙卻沒這麼想。小趙同學所做的一切,絕不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哥哥當皇帝,而是為了自己有一天也能當上皇帝。瞧瞧人家哥倆的這理想、這雄心。

在老趙當上皇帝后,第一步棋算是走完了。可老趙不知道,自己的弟弟小趙還有第二步棋要走,那就是他自己也要當皇帝。大家都知道,這當皇帝可不像是在學校當組長,名額特別多。這皇帝的名額具有稀缺性和唯一性,說白了,就只能有一個,小趙同學當然知道這點。於是,但凡有資格和自己競爭皇帝寶座的人,一個個都意外死亡,不清不楚的就領了盒飯了。

第一個領盒飯的,就是正坐在皇帝椅子上的新王朝開國皇帝——老哥趙匡胤。

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老趙突然就駕崩了,享年僅50歲。皇帝的位子還沒坐熱乎就掛了,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千古的未解之謎。

事發當夜,小趙同學奉詔進入老趙的寢殿內,屏退左右後,哥倆開始推杯換盞,喝得挺美。殿外的眾多宮女和太監們,在燭影搖晃中,模糊的看到小趙時而離席,擺手後退,又時而爭吵和躲避什麼,但“嚓嚓”的斧聲卻是清晰可聞,這就是“燭影斧聲”的由來。

當年陳橋兵變時,《宋史》記載太祖趙匡胤事前並不知情。而這次《宋史》又記載,兄弟二人飲酒至深夜,光義便告辭出來,太祖解衣就寢,指明瞭小趙有不在場的證據。

無論是不是小趙乾的,總之這天到了凌晨,太祖老趙就駕崩了。得知老公去世,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繼恩去召皇子德芳入宮。然而王繼恩卻去晉王府請來了趙光義,當皇后一見到小叔子時,瞬間就全懂了。便哭喊道:“我們母子性命都託付於官家了”。“官家”是對皇帝特有的稱呼,她這樣喊小趙,就是無奈的承認小趙做皇帝了。趙光義心說第二步棋終於走完了,但還得裝作傷心道:“共保富貴,不用擔心。”

於是,38歲的小趙登基為帝,是為宋太宗,在位共22年,59歲去世,是宋朝的第二個君主。太宗即位之後,繼續進行著全國統一的戰事,但因為好大喜功,幾次北伐攻遼都受到挫敗。太宗一看自己武功不求行,便轉而執行“守內虛外”的政策。政治、經濟循規蹈矩,不求上進,使宋朝漸漸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給宋代社會的發展也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文史不假


趙匡胤,北宋的開國皇帝,960年通過“陳橋兵變”一舉黃袍加身,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死於976年,時年50歲,其死因撲朔迷離。史書記載,趙匡胤暴斃的前一晚曾與弟弟趙匡義在宮中開懷暢飲,二人言談甚歡,當晚趙匡義還留宿在了宮裡,可誰知第二天一早趙匡胤就駕崩了。基於此,其弟趙匡義成為了後繼者,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

關於趙匡胤傳位於其弟而不傳其子,主流的說法有兩種。

其一,金匱之盟,趙匡胤主動傳皇位於其弟。趙匡胤之所以這麼做,是受到母杜太后的影響,史書《宋史·杜太后傳》中有這樣的記載:

“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樂餌不離左右……汝百歲後當傳位於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

大致意思就是說,在杜太后彌留之際,曾勸說趙匡胤百年之後將皇位傳給其弟,原因是趙匡胤之所以可以奪得天下是因為後周皇帝年幼,如果讓子嗣即位,慘劇可能再次上演,讓其弟弟做皇帝,可以使得大宋江山永固。為了讓母親放心,趙匡胤還特意寫了詔書藏在金匱之中,史稱“金匱之盟”。

其二,燭影斧聲,趙匡義弒君篡權。這種說法與兄弟兩人在宮中推杯換盞的記述有莫大的聯繫。在史書《宋史紀事本末》有這樣的記載: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

大致意思就是說,趙匡胤身患疾病,召其弟進宮商量後續事宜,並且將身邊的人都支走了,其弟趙匡義時而離開座位,似乎因害怕在躲避。沒多久趙匡胤將斧戳拋擲在地上,大聲對其弟說道:“好做,好做。”沒多久,趙匡胤就駕崩了。

但是這兩種說法都真偽難辨。

就第一種說法而言,首先,“金匱之盟"完全是趙匡義的一面之詞,其次,趙匡胤駕崩之時,大兒子已經25歲,而且頗有作為,再者來說,即便趙匡胤十分孝順,他也不可能就因為母親的一句話將皇位拱手相讓,這不合情理。

就第二種說法而言,事實上並沒有直接的證據,也只是後人的推斷猜測。

---THE END!


書生侃史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悟空問答上用不同的方式問了無數遍了。

趙匡胤不是不想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受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傳給自己的兒子。

一、金匱之盟的疑問

金匱之盟與陳橋兵變、燭影斧聲並稱宋初三大疑案,歷代對此爭議很多,眾說紛紜。大體上分為“獨傳約”和“三傳約”的區別。獨傳約:即太祖傳位給太宗。三傳約:太祖傳給太宗,再由太宗傳給廷美,廷美再傳太祖兒子德昭。鑑於五代諸帝在位時間最長不過10年,平均在位不到4年,杜太后臨死要求立長君的遺言,完全有可能發生。但就算是這樣,也未必會寫成誓約。從趙匡胤的作為來看,杜太后臨終時所謂“金匱之盟”的口頭協議應該還是有的,只是沒落實到書面協議,但在前期對趙匡胤也確實產生了影響。


因為只是口頭協議,太祖始終沒有明確公佈儲君之位。卻在杜太后去世後僅月餘,趙光義以泰寧將軍節度使、大內都部署的身份被任命為開封尹、同平章事。對趙光義看似平常的任命,隱藏著玄機。在五代時,凡皇位繼承人都要先照例被封為京城尹,所以,趙光義此番受封,無形中透露出趙匡胤欲傳位於他的信息。其間因為趙普的阻撓,那時的宰相趙普根據歷代的殷鑑,是反對傳弟,力促趙匡胤傳子的。太祖本人的不甘心而導致遲遲沒有明立儲位。趙匡胤會有上述的舉動說明他在皇位繼承上是受到某種約束的,但又不像是在履行書面誓約那麼正式規矩。

二、宋太祖趙匡胤棋差一著

開寶六年,德昭已二十三歲,到了完全可以傳位的年齡,趙匡胤卻拒絕了趙普的建議,按前朝慣例將光義晉封為晉王,確定了其作為準皇儲的地位。在策封晉王的同時,德昭被封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宋太祖這個行為就值得玩味了,作為口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的發言人,不可能不對親兄弟產生警惕心。應該是面對晉王羽翼漸豐和在開封盤根錯節的勢力時,針對性的進行假裝忽視和縱容,好讓趙光義因此而忘乎所以,露出迫切繼位的心思。太祖才好有藉口順勢而為收拾掉親兄弟。因此太祖開始注重培養自己的兒子趙德昭的勢力。這代表隨著德昭、德芳的逐漸長大成人,太祖傳位於子的心思開始活泛。誰不想把大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呢?由於不是正式立儲,皇位傳承仍舊可能會有變數。

三、趙光義黨羽眾多,盤根錯節

趙光義羽翼已就尾大不掉。自公元961年宋建隆二年始,趙光義就開始擔任開封府尹,掌管東京達十三年之久,網羅了大批的人才入自己的官署,號稱:“南衙”,據考證,包括:宋琪、石熙載、竇偁、柴禹錫、程德玄等共六十六人。南衙儀仗每次出行,燦若圖畫,開封人都讚歎說:“好一條軟繡天街”。 足見趙光義已羽翼豐滿。

宋太祖在趙德昭二十六歲時的開寶九年,祭出遷都一招,結果遭到群臣和晉王趙光義反對,因為倘若遷都洛陽,代表著趙光義在開封多年的苦心經營將化為泡影。由此也從側面證明這時趙光義黨羽和勢力的強大。既然遷都不成,太祖無奈之下只好轉而繼續培植德昭,同樣在開寶九年,把接待吳越國使臣的事情交給了趙德昭,很多人覺得這個沒什麼含義,但在這之前接待吳越使臣這類事都是趙光義在做的。 不過所有的一切都在開寶九年戛然而止,應該說對於太祖的心思,趙光義是心知肚明早有覺察的。於是在開寶九年,當太祖用德昭逐步取代光義的職權時,孤注一擲先下手為強。就在開寶九年的冬天,趙匡胤因為燭影斧聲被敲破核桃暴亡。趙光義即位,在開寶九年還有九天的時候改元為太平興國元年。

四、宋皇后的行為如何理解

宋皇后於太祖暴死後第一時間命內侍都知王繼恩召趙德芳。注意宋皇后讓王繼恩召的是趙德芳,並不是德昭。說明:一、宋皇后為了避嫌,畢竟德昭和宋皇后年齡彷彿。二、宋皇后和德芳更親近,與德昭不睦。三、也或是趙光義使用的離間計,用以離間宋皇后、德昭、德芳這同一個陣營,三者之間的關係,畢竟《太祖實錄》無論是新錄和舊錄,都已經被趙光義父子篡改過了。(注:太祖實錄舊錄和新錄分別在太宗、真宗兩朝修纂過四次。)並不能就此依據表明趙匡胤心目中的接班人是小兒子德芳。畢竟其時,以培植了三年的德昭的實力對壘趙光義尚嫌孱弱,又遑論德芳呢?

五、趙匡胤死後,太宗的作為

結果王繼恩卻叫來了趙光義,同樣的事王繼恩後面還幹過一次,太宗去世後,與參知政事李昌齡勾結,繼恩謀廢太子。呂端發覺陰謀,奉太子真宗即位,並將王繼恩下獄,後來繼恩死於貶所。宋皇后見是光義,愕然失色之下改口喊官家,說:“我們母子性命都交給官家了。”光義邊落淚邊回答:“當共保富貴,勿憂也。”於是晉王光義繼位,史稱太宗。這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對於這段歷史的大概記載。

太宗繼位後的行為

趙光義即位後,迫不及待地將開寶九年改元為太平興國元年。一般來說,以子繼父、以弟承兄,出於對前任皇帝的尊重和承認,當年是不改元的。趙光義為此付出了很大代價,他曾回顧道:“即位之始,覽前王令典,睹五代弊政,以其習俗既久,乃革故鼎新,別作朝廷法度。於是遠近騰口,鹹以為非。至於二三大臣,皆舊德耆年,亦不能無異。朕執手堅固,靡以動搖,晝夜孜孜,勤行不怠。”究其原因太宗這樣做主要還是源於得位不正的心虛理虧。

接著,太宗下令太祖和趙廷美的子女,與自己子女一樣,皆稱皇子皇女;讓廷美擔任開封尹兼中書令,初封魏王,後又改封秦王,表明自己沿用太祖時皇弟尹京的舊制;太祖子德昭為永興軍節度使兼侍中,封武功郡王,與廷美均位在宰相之上。以穩定人心、鞏固自身地位。然而待皇位穩固後,太宗就很難再與侄兒和弟弟“共保富貴”了。

太祖兒子的結局

公元979年(宋太平興國四年),北漢為宋所滅後,不顧群下的反對趙光義率宋軍乘勝進攻契丹,意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遭遼軍重創慘敗後中軍潰散,作為皇帝的趙光義也中箭失聯。宋軍夜驚,一時不知皇帝蹤跡,有人便建議隨軍的德昭繼位。太宗旋迴,回來後知道此事很不高興,想必也是感受到了還有擁戴太祖嗣子的勢力。回京後,趙光義以伐遼未成,對掃滅北漢的功臣拒不封賞。德昭提醒他時,太宗大怒:“等你做了皇帝,賞也不晚!”德昭回去後旋即自盡。史載:太宗聞訊,抱屍大哭道:“痴兒,何至於此!”用假惺惺的眼淚來掩飾自己的威逼。又過了兩年,23歲的趙德芳死於非命,《宋史》說是“寢疾薨”,與他老子同樣,在睡夢中就去了。   

太祖弟弟趙廷美的遭遇

德昭和德芳死後,秦王廷美就成了太宗的眼中釘肉中刺。在德芳死後僅半年,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廷美即被柴禹錫告發“將有陰謀”。 但因德芳剛死,太宗唯恐痕跡太露,暫時壓下。次年三月,又有人“告發”廷美準備在太宗前往慶祝金明池的水心殿落成之際犯上作亂。太宗假意不忍心張揚其事,罷去廷美開封尹,將他調到洛陽任西京留守。與此同時,與廷美往來密切的一批文武臣僚都因“交通秦王”而貶官流放。

不久,剛剛因出籠“金匱之盟”改裝版幫了趙光義大忙,而復相位的趙普就向太宗報告,盧多遜與秦王廷美勾結一事。罪名是盧多遜向廷美效忠道:“願宮車(指趙光義)早宴駕(指死去),盡心事大王。”罪名一出即罷盧多遜相位下獄,後流貶海南崖州,相關涉案人等斬首。秦王被勒令歸私第,其朝中勢力徹底剷除。 五月,又遭繼任開封府尹李符揣摩上意,奏稱:“廷美銜恨怨望,乞徙遠郡,以防他變”。廷美旋降涪陵縣公,房州安置。與後周退位小皇帝作伴去了。兩年後38歲的趙廷美鬱郁死於當地。

太宗對廷美的迫害,連太宗的長子元佐都看不過去,出面向父親申辯四叔的冤屈。當廷美死訊傳來,元佐也隨之發瘋。此外太宗還對宰相李昉等誣稱趙廷美為乳母耿氏所生,為掩蓋自己逼殺廷美,甚至向父母潑髒水,故意編造謊言。涪陵之獄,看不見任何確鑿的罪證。《宋史·趙廷美傳》把這一冤案歸罪於趙普。

趙普為了什麼?

趙普在太祖晚年被罷相。太宗即位之初,突然漏話:“如果還是趙普在中書,朕也不得此位!”原來趙普是反對太宗繼位的,據《玉壺清話》記載,太宗貶謫盧多遜後對趙普說:“朕幾欲誅卿!”(我好幾次想殺了你。)從太宗再用趙普後,追問往事時,趙普的回答也可以看出來:“先帝若聽臣言,則今日不睹聖明(太祖如果肯聽我的話,就見不到您光輝形象啦”)。

太平興國二年,趙普請求入京參加太祖入陵,其後,備受趙光義冷落和宰相盧多遜的打壓,嘗夠了世態炎涼。為改變“旦夕憂不測”的處境(早晚都在擔憂,怕遭遇不測。),趙普密奏,說明金匱之盟一事,後來太宗果然在後宮找到了,興奮之餘太宗立即召見趙普,向他道歉說:“人誰無過,朕不到五十,已盡知四十九年非!”(人哪裡會沒有過錯呢,我不到50歲,就已經知道前面49年對不起你的過錯了。)

誰不是想傳位給自己兒子呢?

但還不放心,對自己身後皇位的繼承,繼續試探趙普,趙普回答:“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傳位這事,太祖已經做錯了,您怎麼能夠再做錯呢?意指太宗應該將大位傳給自己兒子。)太宗頻頻點頭,這回才算真放心了。

總結

上述林林總總可以看出,太祖因為趙光義的勢力和手段,沒有機會傳位給兒子。而太宗在位時,如果德昭不死,太宗就很難傳位給真宗,既然太宗抱定了傳子的想法,趙光義又是寡恩陰狠手段毒辣的人,又怎麼可能履行“三傳約”給太祖兒子繼位的機會呢?


天下不武


應該是將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結合史料分析如下

一、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早逝,縱其一生,大有宋武劉裕氣勢,經其南征南唐,北伐契丹後,中原大勢已定,若非其祚短,哪有宋祖的榮耀,柴榮死後,太子柴宗訓繼位即恭帝,恭帝年幼7歲,此時不取,更待何時,故趙匡胤自導自演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應運而生,太祖死時,有四子:長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這四個兒子的力量和他們的叔叔比起來還是太弱了,綜合考慮,為不步柴榮後塵,金匱之盟(傳言宋太祖趙匡胤生前已經按照母親杜太后的遺命,立下了盟誓,死後傳位弟弟)對趙氏社稷穩定較有利。

二、燭影斧聲,這個沒有證據,真的不好講,太祖崩年50,都說壯年早逝,這真的是瞎話,中國曆代帝王平均壽命應該在40下,50算高壽,並不是誰都能做到唐太宗那樣絕情,關於太祖兩個兒子有傳言為太宗加害,一是太祖次子德昭,史載979 太宗出征幽州,捷後班師回朝,德昭提醒太宗論功行賞時,太宗說了句:“待汝自為之,賞未晚也!”德昭聽出的潛臺詞是“老子還活著,等你自己當皇帝再賞也不遲”,就這樣,德昭隨後自殺,年僅二十九歲。試想,皇帝行賞自有決斷,你以下犯上,被說了句,就承受不起了,這事我覺得不怪太宗,還有太祖幼子德芳年二十三而暴亡,沒有史料解釋,很反常,說是太宗秘害,這同樣沒有證據,況且,德芳有子嗣後續,子孫趙眘重繼大統,若太宗弒兄殺侄,何不斬草除根。


winyoung7612


這個問題主要牽涉到兩個著名的事件 ,一個是“金匱之盟”,另一個是“燭影斧聲”,千餘年來有關這兩個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 這裡就不細說了。

為什麼傳給弟弟而不傳給兒子,就目前史料來看應該與“金匱之盟”很有關係,太祖和太宗的母親杜太后無論是口頭約定還是果真有一紙盟約藏於金櫃之中,都是希望趙匡胤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的。這種安排實際上與五代十國的亂世有關,“兄終弟及”往往是最好的選擇,當時宋朝立國不久,統一大業尚未完成,讓自己的另一個兒子作為皇位繼承人,不僅有利於穩定軍民之心,提早執掌軍政大權,也可以避免萬一出現幼主上位導致篡權奪位 身死國滅的慘劇。事實也是如此,趙匡胤隨後封光義為“開封尹”,實際上確立了皇太弟的身份。當然“金匱之盟”還有獨傳約和三傳約之說,這是後話不多贅述了。

至於“燭影斧聲”之說,多見於稗官野史,不可輕信,而且現在也有考證認為這個柱斧也並非兵器,而是一種象徵皇權的禮器或者儀仗器,當然也還有其他說法。


水木仙長


宋太祖的死留下了千古迷案,其皇位最終也是落入其弟之手。歷史學家和後人普遍認為,宋太宗皇位來源不正。原因主要有;

1,太祖身體健康,卻在和其弟秘談後暴斃,並留下了“斧聲燭影”的傳說。

2,太祖之皇后在得知太祖暴斃趕往接班途中北太宗捷足先登。

3,太宗繼位不久就改年號,不合規定

4,最重要一點,皇位在南宋高宗時面臨失傳,趙構做了個夢太祖託夢給他,他在民間找太祖一脈繼承人,最終傳位給太祖後人。


少公子趣說歷史


公元967年趙匡胤駕崩,關於趙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紀》裡面只寥寥數語“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此時趙匡胤的大兒子趙德昭已經28歲了,次子趙德芳也已經成年了,為什麼趙匡胤要傳位於弟弟趙光義?(這個問題首先要默認皇位是趙匡胤傳給弟弟趙光義的,而不是“燭影斧聲”懸案裡所映射的趙光義弒兄篡位。)



都說這得益於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961年34歲的趙匡胤和病危的杜太后定下了“金匱之盟”,說是按照二弟趙光義-三弟趙廷美-大兒子趙德昭的順序傳承帝位,以免重蹈前朝幼子誤國的覆轍。先不論趙匡胤是出名的孝子謹遵母親大人的遺囑,且看趙匡胤一生沒有立過太子,而且對弟弟一直很容忍照顧,早早封晉王,開封府尹,做足了皇儲才能有的待遇。對自己的兒子也只是節度使、防禦使。


歷史上商代的王位經常是兄終弟及,後來的元朝也是,趙匡胤的帝位本身就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來,雖然經過“杯酒釋兵權”達成了軍權集中,但是相對於共同打下江山的趙光義,趙德昭趙德芳明顯實力不足,而仁德的趙匡胤功臣都沒有殺何況手足趙光義?而他深知如果兒子繼位趙光義肯定會對兒子構成威脅。所以“燭影斧聲”裡面“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或許是趙匡胤自覺病危,給弟弟委以重任,弟弟心裡高興也要做謙遜之狀,而“太祖引柱斧(《隱居通議》中說此斧非刀斧而是金杖子,類似柺杖之類)戳地,大聲說‘好為之’”也是對弟弟守好大宋江山的嘔心之囑。


墨梅逸清寒


首先我要先說明一下我的觀點我認為趙匡胤是自願傳位給他弟弟趙光義的。至於傳說中的燭影斧聲根本不存在,只不過是一些野史中的演義而已。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北宋剛剛建立各方面百廢待興而且周邊契丹、西夏等少數民族更是虎視眈眈,趙匡胤肯定私下給他弟弟說過如今局勢還不太穩定,如果我突然暴斃你來接替皇位,雖然當時趙德芳( 就是影視劇中的八賢王)已經18歲但比起已經是開封府尹的晉陽趙光義各方面還是差了很多。

二: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不可能被他弟弟還是個文人給輕而易舉害死,下毒更是不可能因為皇帝的日常飲食都是經過經過嚴格把關。

三:歷朝的開國皇帝都是智勇雙全之人,從他杯酒釋兵權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他是個重情重義之人,一個靠黃袍加身登上皇位的難道不會提防自己的弟弟變成第二個自己?

四:趙匡胤應該看出他弟弟有野心,因為畢竟是親兄弟與其向後來明朝朱棣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倒不如成人之美,也能保自己的皇子和皇后一世富貴。





O越哥世無雙O


雖然在歷史上我們要根據正史來回答,史論和史實要相匹配。但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何要傳位給趙光義,歷史上早已議論紛紛。

這個就不得不提歷史上的著名懸案。斧聲燭影疑案。

公元976年十一月的一個晚上,皇宮中傳來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離世的消息,趙匡胤死後,有人從他宮中找出了傳位詔書,趙匡胤按照杜太后的叮囑,在他死後選擇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宋太祖趙匡胤究竟是怎麼死的,在《宋史·太祖本紀》中並未詳細說明,只說他是病死於寢宮之中。然而巧合的是,宋太祖駕崩當晚,他還召見了弟弟趙光義,有人透過屋內的燭光,隱隱發現,這兩人的交談過程似乎並不和諧。

因此,有很大一部分人猜測是趙光義殺死了他的哥哥趙匡胤。但是這畢竟沒有史料來證明。真正的歷史真相早已隨塵土而去。趙匡胤這麼一個常年經歷軍旅歲月,當時正值壯年的君主為何會暴斃而亡也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懸案。

因此,討論趙匡胤為何要傳位給趙光義,首先要知道趙匡胤是否真的傳位於他。

而趙光義當時在朝中勢力龐大,又有軍隊支持,他的登基哪怕再有疑點,都不會受到太大阻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