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八真的是佛誕日?來了解一下你所不知道的浴佛節

四月初八真的是佛誕日?來了解一下你所不知道的浴佛節

浴佛又稱灌佛,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據《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一所記載,在2500年前的古印度(現尼泊爾),有一個富庶的迦毗羅衛國,國王稱為淨飯王。淨飯王有兩位妻子,一位是摩耶夫人,另一位是摩訶波波提。淨飯王仁慈和善,善理國政,只可惜多年沒有子嗣。有一天,摩耶夫人夢見有一匹六牙白象進入她的身體,隨後就有了身孕。當時的印度有一習俗,女子在生產之前要回到孃家去。摩耶夫人便在此時動身回家。當她走到藍毗尼園婆羅樹下時,心中異常歡快。這時,摩耶夫人突覺腹痛,隨後太子降生。此時,難陀和優波難陀龍王(另一說有九龍)吐清淨水,灌太子身。小太子生下來就會走路,雙腳各踩一朵蓮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地下,惟我獨尊。"(這裡的“我”代表“我識”,既是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比保持本我更重要的了,人什麼都可以不在乎,唯獨不能忘記自己的本心)。

這一天適逢中國農曆四月初八,即為佛誕日。是日,各地佛教信徒均雲集廟內,參加浴佛。在佛殿上,供奉著太子佛像,四眾弟子順序用小銅勺盛滿香湯浴灌太子佛。在此前後還舉行相關的法會,稱為"浴佛節"。

四月初八真的是佛誕日?來了解一下你所不知道的浴佛節

浴佛節雖為佛教界的一大節日,但因為佛教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所以究竟哪一天是佛誕日,千餘年間尚未統一。

由於古印度的歷法與中國農曆不同,人們在譯經時只能根據大致日期進行換算;又由於印度佛教上座部與諸部關於佛誕日的記載不一,所以佛誕日到了中國,先後就有二月初八、四月初八、十二月初八(臘八)等幾種說法。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以四月初八為佛誕日,南朝梁到唐以二月初八或四月初八為佛誕日。《醉翁談錄》記載:宋代,北方以十二月初八為佛誕日,南方以四月初八為佛誕日,在宋代釋迦牟尼一年中過兩個生日,受兩次沐浴。直到元代,元世祖忽必烈尊佛,特敕百丈山大智壽聖禪寺住持德輝重新整修清規,德輝遵照朝廷旨意,將各種清規彙集,刪繁補簡,定為九章,而後頒佈全國,令天下寺院共同遵守,這就是自元至今仍在寺院中流行並奉為行事準則的《敕修百丈清規》。如此才把混亂多時的佛誕日統一起來,漢化寺院遂以農曆四月初八作為佛誕節,以臘八為佛成道日。

值得一提的是,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誕辰、成道、涅盤都在5月的月圓日(十五),並於這一天舉行浴佛等盛大的紀念活動。

除了時間上的差異,各大派別的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南傳佛教非常重視這一節日,傣族全民族信仰南傳佛教,傣族的潑水節在傣歷六月(夏曆四月)舉行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門寺院禮佛,就帶有浴佛的性質。在"麥日"(第一天),一清早人們就要採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佑人們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健康。"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潑水節》寫到:"此節日起源於印度,後隨小乘佛教傳播,經緬甸、泰國和老撾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 。

藏傳佛教則將這一節日,稱為"四月法會",一般活動要延續好幾天,包括誦經、跳欠(也稱為跳布扎、跳法王舞、跳神等)、到各個佛殿拜佛等,而潑水的習俗,僅在年輕的小和尚之間進行。

四月初八真的是佛誕日?來了解一下你所不知道的浴佛節

浴佛的意義,除了緬懷佛陀之外,更是在洗滌眾生內心的汙穢黑暗,潔淨眾生的心靈。佛想要把人生的真理、智慧的真理遍佈給大地上顛倒而煩惱的眾生,洗滌我們的煩惱妄心,去妄離執,為世間帶來清涼的佛法,更為迷失的眾生找到一條解脫之道。這就是佛的救世精神,關懷眾生,救度眾生的精神。所以,這個節日不僅是洗浴太子神像,更是在洗滌我們內在身心的妄想和執念。

值此浴佛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跟隨佛陀,洗盡內心鉛華,時時保有一顆清淨心。去妄離執,以承續佛法慧命為業,讓佛的慈光永照人間。

四月初八真的是佛誕日?來了解一下你所不知道的浴佛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