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我們談談什麼是善

​​

週末思考 | 科技向善,我們談談什麼是善

近日,“科技向善”成為了互聯網行業內的熱門話題。與以往“科技是中性的”這一論調不同,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我們或許更應該好好思考科技為人所用的意義與價值。

本文追根溯源,從古代東西方先哲的思想中提取出“善”的本來面目,幫助我們找尋科技與善之間的內在聯繫。


本文內容不代表友成基金會的觀點

本文長度約2700字,閱讀全文大概需要7分鐘


前幾天,馬化騰在自己微信朋友圈的一則消息引起了刷屏。在這則消息中,馬化騰說:科技向善,我們的新願景與使命。雖然把這個表達歸之於騰訊的價值觀可能更合適一些,但短短的幾個字,引起了社會的巨大反響。這充分說明了我們這個社會對善的期待,對騰訊這種科技巨無霸企業在價值觀上的期待和認同。

那麼,什麼是善呢?


什麼是善:個體、社會和絕對原則

善看來是一個很普通的概念,但卻是古今中外所有最偉大思想家必然思考的主題。所以,要梳理什麼是善,只需從那些偉大思想家的思想寶庫中做個稍微的瀏覽,便可一睹光芒。

蘇格拉底被認為是西方對善思考最早的哲學家。他認為善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善表現為一種秩序,這裡的秩序是自然的秩序,符合自然規則就是一種善;

第二,善表現為自由、自制和自主,這顯然是對個人提出的要求,一個人必須具有足夠的智慧才能實現自由、自制和自主;

第三,善就是使事物有益。這一點尤為關鍵,如果說前面兩點是善,那麼成就這些善就更加是一種善,是善的力量和善的機制。

週末思考 | 科技向善,我們談談什麼是善


儒家是對中國影響最大和最久的思想和傳統。儒家的善主要表現在社會關係的建構上。以孟子為例,他經常使用“孝悌忠信”一詞來作為“善”的具體內容,這四者分別代表了我和父母、兄弟、君主和朋友之間的關係。《大學》中開篇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被稱為三綱,其中至善是最終的目標,而明明德(個人的發展)以及親民(社會的建構)是獲得至善的兩個步驟。


週末思考 | 科技向善,我們談談什麼是善

道家對善的理解有更多的哲學思考。第一,“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說明了善應該服從道,服從自然的準則,這一點和蘇格拉底可謂不謀而合。第二,“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其一,善和惡都是相伴而生的,如果善成為天下所有人的一種期待,那麼惡一定是天下普遍的現象;其二,如果“行善”成為“至善”的一個工具,那麼就已經不善了,善本身就是目的,任何把善作為一個工具就是一種惡,這一點和康德的絕對律令有異曲同工。第三,“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這表示了善的特點,即善是包容的,而惡則往往是獨斷和排他的,真正的善一定是包容惡本身。

對什麼是善,雖然表述不同,但東西方卻有高度共識,這就是所謂普適價值,至少可以總結成三個原則:

第一, 促進個體更自由、更自主、更幸福;我們不妨稱之為

善的個人原則

第二, 促進社會更包容、更和諧、更繁榮;我們可以稱之為善的社會原則

第三, 善應該是目的本身,善不應該成為工具。我們不妨稱之為善的絕對原則。


科技中的善和惡:謹慎是最大的善意

大多數人都認為,科技是中性的,沒有善惡之分。但事實上,科學可以是中性的,但作為人類發明的工具,科技在很多情況下卻有強烈的善惡之分。就像罌粟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但放在人的面前,這種植物就有強烈的利害關係。如果按前面總結到的三個原則來看,我們也可以認為,凡是符合三個原則的科技都有更多善的基因,凡是背離三個原則的都有更多惡的基因。我們大概也可以說,一個科技及其產品,如果其帶來正面結果的程度遠遠小於其可能產生負面的結果,那麼這樣的科技或產品就是應該被限制的。

週末思考 | 科技向善,我們談談什麼是善

例如我們說,互聯網本身具有很強的善的基因,因為這個技術促進了社會的公平、信息的對稱和社會間的連接(善的社會原則);而網絡遊戲卻具有比較明顯的負面社會效應,因為它讓很多參與者特別是青少年成為癮者,這意味著這種技術產品剝奪了人的自主和自由(善的個體原則);當然,也有很多的科技,其善惡則取決於使用者的使用目的。例如,同樣是搜索引擎,某度的作惡和某歌的不作惡涇渭分明。

但更重要的,科技未來對人類的影響已經超出了人類目前可以想象的能力。科技的結果正在越來越成為生理人和心理人的一部分。當我們準備在自己的身體中、大腦中、心靈中植入一個新的科技成果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先想一想,這個新的成果是有助於還是有悖於人類善的實現和達成呢?如果沒有一個向善的意願,如果沒有擇善的能力,人類將前途未卜。如果我們尚無法判斷一種技術對個人或社會的影響,那麼謹慎應該是最大的善意。


向善的科技Vs不作惡的企業:向善、擇善、至善

騰訊提出“科技向善”,是一件非常值得稱道的事。這讓我想起阿甘正傳中的一個鏡頭:跑遍美國並有無數擁躉的阿甘突然停下了腳步,因為他想回家了。這是他生命歷程中的一次重要的覺知或覺醒。跑步曾經是阿甘兒時遠離各種欺負的能力,但到了成年之後,當跑步已經成為他聲名來源的時候,他發現他已經不需要跑步了。“科技向善”,應該看作騰訊生命歷程中的一次自我覺知,有這樣的自我覺知,代表著中國的科技企業巨頭開始步入現代商業文明的陣列中。

週末思考 | 科技向善,我們談談什麼是善

所以,當我們說向善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善。如果是技術向善,我們要看看,所說技術是有助於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還是消解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我們要看看,所說的技術是有助於社會的發育並促進良性社會的建構,還是限制或遮蔽社會的發育。騰訊所宣傳的用臉部識別技術找到被拐賣的孩子,只是許許多多這樣技術應用之一;當然,我們更要看看,所謂的技術向善,僅僅只是一種願望或者甚至僅僅只是一個口號,還是已經轉變為一個行動和承諾。

如果善只是成為一個藉口或標籤,那就變成了對善最大的消費和消解。

在總結中國儒家關於仁和善之間關係時,哲學家傅佩榮先生認為:仁是由“向善”“擇善”“至善”三個階段組成的。向善,是其中的第一階段,表達了對善的渴求和意願。而擇善是向善的一個具體行為和實踐。“科技向善”自然也讓我們想起了谷歌對於不作惡的承諾。其實類似不作惡承諾的企業在中國也早已有之,當年萬科就承諾絕不行賄。我們可以認為,不作惡是擇善的一種具體承諾。只有在向善的這種意願之下,持續地擇善,才有可能到達至善的狀態。所以,不作惡看似一種底線思維,但其實是一種更積極、更有擔當的擇善承諾。

週末思考 | 科技向善,我們談談什麼是善

但無論如何,騰訊的向善之心值得我們的期待。因為它有可能不僅是騰訊發展的旗幟,還有可能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風向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