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

小興安嶺東麓


魯迅先生只是文學家,這話不一定有哲學性,及可靠性。其實,所謂漢語確實繁複,只要解放思想觀念,徹底精修簡化,一樣可以媲美英語,只是我大中華的同胞們,還沉浸在自己的語言世界裡,因為出生於此,沒能體會老外學中文的辛苦和浮躁。不管怎麼說,漢語是我民族歷史至今的偉大發明,創造著上下五千年的輝煌,但固步自封,必然遭遇瓶頸。

個人覺得,杜絕中華及中華語言走向沒落的方式有兩種途徑:第一就是簡化語言,最好借鑑英文形式,讓方言和特定語言消失,實現語言統一簡化。第二就是在被世界圍攻前,統一世界,然後把漢語推行下去,數年後,必然能夠讓漢語成為人類唯一語言,但為了給子孫後代造福,還是強烈建議簡化漢語!覺得有道理的支持一下,讓民族走向復興。匹夫有責!

歡迎朋友們評論互動,謝謝!




哲學說


魯迅為什麼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魯迅卻是說過這樣的話,還不止一次。

1934年8月,魯迅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說到:

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1935年12月,魯迅在《我們對於推行新文字的意見》一文中,再次強調:

中國已經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我們必須教育大眾,組織起來解決問題,但是這一教育大眾的工作開始就遇到一個巨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就是方塊漢字,方塊漢字難認、難寫、難學 ......

從這兩段話中,不難發現,魯迅要求廢除漢字,不是年輕人的心血來潮,那時候魯迅已經50多歲,到了人生的最後幾年。魯迅要求廢除漢字,是一個浸淫中華文化多年的老司機給出的忠告!

漫長的封建時代,我們的歷史是帝王將相的家譜,我們的文學的達官貴人的遊戲,我們的科技是封建士紳的奇技淫巧,真正能夠為人民群眾所掌握的文化,基本沒有。甚至,這些人面獸心的文化人,居然還要用一切方法組織普通人接觸知識,讓他們做安安分分的“良民”。

春秋時期的孔子,提出了“民可使之,不可以由之。”讓人民群眾安於愚蠢和受驅使。而戰國時期的商鞅,要求統治者使用“馭民五術”來讓人民保持愚蠢、貧窮、孱弱,便於被統治被壓迫。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十分難寫難認的漢字,成了愚民政策的最好工具。因為漢字太難學,以至於舊社會的超過95%中國人沒有條件去學會和掌握漢字。到解放前,能認識100個以上的漢字,能給人寫信就算是知識分子。再加上長期使用的文言文,讓普羅大眾距離文化知識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魯迅提出的廢除漢字,其實真正的指向在於啟迪民智,真正的目標在於民主運動。只有讓普羅大眾學會認字寫字,才會把民主思想傳遍中華,才會整體提高中國人素質,才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魯迅真的是好心,可是走錯了路。

不過,魯迅自己的說法是,中國太落後太沉悶,必須用矯枉過正的吶喊,才能喚醒一部分人。

除了魯迅,說這樣的話的人,多了去了。

不僅是魯迅要求廢除漢字,在上個世紀的前50年,廢除漢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思潮,絲毫不亞於實業救國、教育強國、農村改革等思潮。這個“廢除漢字”思潮的主要思想就是——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

魯迅的同學錢玄同,對漢字的態度更為激烈。1912年清朝滅亡,可是到1916年連續出現了袁世凱和溥儀兩次復辟行動,折讓錢玄同認識到光推翻一兩個皇帝不足以結束封建制度,必須從文化根源改造中國,於是,他提出了“欲使中國不亡,欲使中國民族為二十世紀文明之民族,必須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文,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

魯迅的廢除漢字言論,其實是附議錢玄同,論堅決性,遠不如錢玄同。

不僅是錢玄同,身為清華四導師之一的趙元任也提出了廢除漢字,採用羅馬字的改革。趙元任和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併成為清華四導師,梁啟超生於1873年,陳寅恪生於1890,王國維生於1877年,趙元任生於1892年。趙元任是中國現代語言和現代音樂學先驅。他博學多才,既是數學家,又是物理學家,對哲學也有一定造詣。,趙元任被稱為“方言之父”,因為會33種方言,後來的語言學家王力、朱德熙、呂叔湘都是他的學生。

如果錢玄同是意見是新文化主將的偏激之語,那中國語言學之父趙元任的意見,應該算是專業意見了吧!

最後魯迅的問題,在新中國圓滿解決。


讓魯迅、錢玄同、趙元任這些大師們十分憂心的事情,在新中國成立後實現了完美的解決。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全國人民一起努力,學習認字寫字,不當睜眼瞎。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國的文盲率高達90%。到2000年這個比率直接下降到了6.72%.這一巨大成就,成為全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蹟。

就這樣,中國20世紀用50年時間爭論要不要廢除漢字,可是我們新中國成立後用一場群眾運動,徹底解決。

另外還要說的一件事,在掃盲運動中,簡體字和普通話起到了極其關鍵的作用。1935年8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第二年就被召回了。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通過,我國推行的簡化字和掃盲運動同步,迅速提高了全民族文化素質。反觀海峽對岸,因為政治觀點的不同,我們推出簡體字,他們唱對臺戲,反而讓漢字更加繁複。

我是80後,我在小學時,有個老師給我講了計算機時代的漢字存廢爭論,十分有趣。給你講講。

當時那位老師為了讓我們好好學習五筆輸入法,對我們說,要不是五筆輸入法的發明,漢字早已經被廢除了。你看看電腦鍵盤上,只有26個字母,根本沒有辦法輸漢字!

結果,我現在還在用拼音輸入法!

前幾天和一個小學同學聊天,他說真悔恨,小時候沒有好好學拼音,現在打字好睏難!我說,你用語音輸入也挺好的啊!他說,問題是不會說普通話,咱們村的話沒有那個輸入法能夠識別!我無語!


歷史知事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魯迅確實說過,但不是第一個說的。

第一個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人是錢玄同,也是一個文壇巨匠。當然,比起魯迅還是略微弱了一籌。

魯迅也好,錢玄同也罷,為何要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呢?

當時的漢字學習難,普及難


(錢玄同)

大家都知道,曾經的古體漢字筆畫多,難書寫,最重要的是難記憶。

那時候,漢字沒有拼音,也沒有所謂的可以自學自查的字典,碰到不認識的字,如果沒人教,那一定是抓瞎了。

在那時候,文盲率非常高,那些老秀才,都成了絕對的高級知識分子。

一個國家文盲率越高,它發展得就越慢。當時的魯迅等人,作為文化人中的翹楚,都是歸國留學人員,對“西方的拉丁文字”都非常瞭解,知道拉丁文普及起來比漢字相對更容易一些。

1915年後,隨著《新青年》雜誌的發行,全國有志之士開始關注國家發展。1917年後,為了國家的“前程”,錢玄同、魯迅等人先後提出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見解和主張。

魯迅等人想改變國人思想,摒棄漢文化中的“糟粕”



其實,當時的文化大咖們,不是僅僅想著改革文字,而更深層次的是想改革中國幾千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孟之學”、“程朱理學”一直是大行其道,這被新派的文化人“嗤之以鼻”。大師們認為,那些所謂的“三綱五常”、“男尊女卑”、“克己復禮”、“滅人慾、存天理”等等內容都是文化毒瘤,讓整個社會出現“不平等”,這樣的文化制約中國的發展,這樣的文化必須革新,有些甚至需要完全擯棄。

那麼文化怎麼摒棄?改革文字就可以達到,廢除了漢字,文化傳承的載體就斷了。在新文字下,可以重新樹立新一代的價值觀。

這就是魯迅等人倡導文字改革的深層次原因。但,大師們的考慮對嗎?

魯迅等大師提出“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無疑是短視的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沒有辦法要求一個人一直正確。就算強如魯迅,也有看不到的“盲點”。

其後的歲月證明,魯迅等人還是多慮了,因為在解放後,經過周有光等人的努力,開發出了漢語拼音系統,完美地解決了魯迅等人的疑慮。

幸虧沒有“廢棄”漢字,要不然會有多少有益的文化被“丟掉”?

原先使用漢字的的日本、韓國和越南,經過文字改革後,確實減少了文盲率,但也丟失了很多的東西。越南甚至呼籲,重新啟用漢字,因為老祖先留下來的文化典籍,越南國內的百姓基本看不懂了。

其實,漢字是東亞文化的基礎,廢棄了,就等同於廢棄了曾經東亞各國的文化。

漢字終歸沒有在中國被“廢棄”,這是中國現代人的幸運,也是相關機構領導人“堅持和革新”的結果。



魯迅等大師們,憂國憂民,出發點還是好的,是本著中國的發展而發表的觀點,只是後繼者們找到了更好的方案。

現在,除了中國老人中有一定數量的文盲外,其他年齡段,基本沒有了文盲。

感謝所有為中國發展做出過貢獻的人,更感謝魯迅等大師為中國做出的那些貢獻。


藍風破曉


上網查了一下,魯迅的原文大致如下:

“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魯迅先生的大概意思,不是漢字不好寫不好認,而是千百年來,中國的文字早就變成了統治階層統治和灌輸奴性思維的工具了。

關於文字與專制制度之間的關係,這是一個大而深的課題,不是我等這樣知識層面的人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

只舉一例,讓大家體會一下文字與統治階層之間的關係。

譬如,上網寫文章的人都知道,在自己的文章中很多字詞是不能用的,如果用了這類被限制是字詞,發佈文章的時候也基本屏蔽了。

這個問題也只能點到為止。


弗洛伊德的眼睛


“殺人要償命”的,這在很久之前大概是一個真理,再回答幾十年,十幾年,甚至幾年前,已然是現在社會,即使傷了人命,無論是因為什麼原因,那也是要承擔責任的,我們都覺得這事沒有錯;可是近一二年,“殺人償命”這件事可能需要重新定義,即使真的沾了人命,也要好好的去分析一下前因後果,殺人不僅可能不償命,甚至可能沒有任何懲罰,殺人者甚至可以向被殺者追責……由此可見,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環境裡,可能有會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含義。


正如問題中“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許多人說過,似乎是對中國某些傳統的挑戰和批判,以至於現在人斷章取義,拿出來做某些論斷的佐證。斷章取義真的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完全可以使一件事情顛倒是非黑白。

正如魯迅而言,“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國難當頭,家國兩難全,如果可以通過改進後文字的力量喚醒果然,那即便是改變舊文字又如何?徹底廢除舊文字又能如何?民族都要亡了,墨守陳規只是加快自取滅亡而已。這就是魯迅所在的歷史環境,世人矇昧、陳舊腐朽,需要力量,需要新鮮的血液,而文字,確實是一把打開缺口的利刃!但是這把刀太鈍、太沉重,它需要去繁就簡,輕裝上陣才不至於沉重難行。

所以,魯迅提倡廢除舊漢字,倡導新文化,這不是魯迅認為而已,而是時代的需要。別忘了,魯迅是為何棄醫從文的,他很清楚文字的力量,也很善於使用這把利刃!

面對民族大義,總會做一些取捨,並不是被捨棄的東西就沒有價值,被留下的也不見得真的價值連城,而是在那個時間,在那種環境裡,只能做最有利的選擇。我記得小時候看電視劇,尤其是武俠劇,當很多俠人義士為了保護某個俠士留下的孩子一個個死去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孩子而已,交出去就好了,死了這麼多人值得的嗎?當時不懂,可是現在懂了。

魯迅自己也說,文字是古人留傳下來的寶貝,可是,在家國之前,古老的文字成為裹足不前的原因之一,那隻得暫時捨棄。我並不覺得魯迅不懂漢字的魅力,不懂文化的力量,一個對國人的“脊樑”如此在意的人,不會輕易說出不經深思熟慮的話。

魯迅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但是,我們不能用現在的環境、觀點去評說一位前輩的對錯,因為我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所需要的東西也不同。現在看來,因為舊文字的廢除和簡化,確實增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極大的提高了國民素質和文化水平。但是,問題來了……


就像是九年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九年義務教育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必經過程,真正造就人才的還是高等教育。但是,由於某些原因,高等教育層面也出現了一些“簡化”的東西……這就是中國文字經歷的一個過程,文字簡化了,讓更多的人可以閱讀、溝通、交流,享受知識,可是同樣的,這被簡化過得文字只是初級階段,要真正的瞭解歷史、文化,真正的認識一個字,還是要從“古老的漢字”開始,但是,我們現在已經不認識了……

我倒是想,有一天,能有更多的人、真正的去認識一個字,而不僅僅是會讀會寫。


魚者佩之


魯迅曾經積極要求廢除漢字,高喊著“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咦?我們敬愛的魯迅先生,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怎麼會幹出這種破壞中華傳統文化的事,但是在那個時代,陳獨秀支持,胡適支持,徐志摩支持。。。凡是你能聽過的民國文人大師基本都支持。

再講個事,網上有個笑談,中文有多難一直是網友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打水也是打,打人也是打,打電話也是打,打遊戲也是打”

“如果你到了我還沒到,你就等著吧,如果我到了你還沒到,你就等著吧。”

其實真相是聯合國教科文一直覺得中文語法並不難,上述這些有一定積累都能解決,語法裡面比較難的只有冠詞,但背誦內容並不多。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英語兩種語態十二種時態有多麻煩,高中時代反覆演練都搞不定,而德語法語中的陰陽詞性,動詞變化形式,千變萬化極其複雜,連很多本國的成年人都經常弄錯。雖說中文有四個音調,但比起阿拉伯語十二音調的變態程度還是弱了。

那漢字難在哪兒?

兩個故事其實是一個答案,漢字太難認難寫了,筆畫繁難,就連一些飽學之士都曾發出“漢字至難”的感慨。

“國家的落後是科技的落後,科技的落後緣於教育的落後,教育落後蓋因中國百姓學習漢字太難。”,中國漢字真的太難了,在當時歐洲識字率高居世界第一的情況下,民國年間的中國識字率也就在10%上下浮動,儘管有好心的知識分子走上街頭給工人們講漢字,但往往結局就是講了幾個月認識幾十個字,最後連工人自己都不想來了,此生與高高在上的文化人無緣。

當時的中國如果要崛起,除了文化精英,必須要有幾千萬識字的熟練技工,沒錯就是技工,只需要一些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畢業教育程度,只要有這些人,就能支撐當時中國薄弱的本土工業,但這些教育資源往哪來?憑空變出來嗎?

受過教育的人口才是優質的人力資源,文盲只能是社會負擔,4億人口的中國拖著超過3億幾千萬人的負擔,要什麼大國強國夢,那簡直痴人說夢。

某種意義上,魯迅對漢字的憎恨沒有錯,他也說得沒錯,古代為什麼要保持如此難度的漢字?“漢字之難,真乃愚民利器”,古代統治者為了國家穩定,愚民政策註定他們不可能去推動漢字改革,他們不會想辦法去提高識字率,對漢字阻礙了中國曆朝歷代百姓學習文化,他們保持著默默地鼓勵。

簡化漢字是一個折中方案,沒有像民國年間主張的那樣直接廢了,直接移植外國語言,在改革過程中有失有得,有的字比較失敗,但總體是個優秀的方案。

你真以為毛時代就幹了兩彈一星和大躍進文革?不,其實漢字改革和掃盲班才是一個最被低估的成就,共產黨掃盲,一個個大隊找上門來,苦口婆心勸說這不僅僅是個人文化,也是對國家的責任,開展學習小組,結對子一幫一,一個個普及最基本教育,到了六十年代開發大慶油田時,其實這時候中國的工業能力已經遠勝三十年代的日本了。

現在享受著簡化漢字帶來的好處,高度發達的教育,逼近100%的識字率,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現代的教育水平都完爆所謂宋朝民國的文化盛世。

這時候指責簡化漢字破壞中國文化,皮將不存,毛之焉附?字都不認識,國家到處是文盲,怎麼文化?國家教育水平極低,工業不開展,天天捱打亡都亡了,怎麼文化?


熱心i市民老王


最近有一首歌叫《生僻字》,可謂是火遍大江南北,講述的就是我們中國漢字的文化之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字與樹人先生的故事。


魯迅先生曾多次在文中寫道如此八個大字。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魯迅寫道:“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而我要強調的是,魯迅反抗的漢字不是我們現在所說過中國人學習的簡化漢字,也不是像胡志明建立越南時廢除漢字。他所反對是當時中國所要求學習的繁體漢字。那麼很多人就有疑問了,文言文也是我們現在所要學習的內容,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

作為一代大文豪的魯迅先生,為什麼會提出反抗中國傳統文化呢?

其實魯迅先生本人也是在文言文和繁體字的影響下所長大的。他曾在三味書屋中所學習的課本知識,也多是由文言文和繁體字組成的。而文言文理解起來非常困難,繁體字的筆畫也特別多,書寫起來相當不易,學起來也是十分的困難。


不僅如此,在當時社會中進行教書的先生在教繁體字時,也感覺到非常頭疼。這就一度導致了中國人連字都認不全,更別說去學習更加深奧的中國文化和上層文學知識。所以魯迅先生他自知這樣漢字,學習起來的弊端所在。

這才提出要將繁體字進行簡化,進行白話文改革,讓語言表達更通俗化。使民眾的學習起來更簡單,提高當時的中國人民的文化程度。其次,魯迅先生認為當時的勞苦民眾和普通大眾不需要學習繁體方塊字。因為學習了這些字,對於他們來說並不見得有太大的作用。

而對於當時的文人魯迅來說,他對中國漢字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而且運用相當嫻熟,並且能夠成為自己的飯碗。他不惜打破自己的飯碗,強調將漢字簡化,讓更多的民眾能夠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這樣捨棄自我,拯救大家的精神是魯迅先生一直所秉承的。


再者,魯訊先生曾經在日本留學,他是先進的中國人,其思想受到西方的先進文化的影響。而當時在世界上拉丁文是世界語言的中心,繁體方塊字的象形字較為落後。當時中國又處於非常落後的。

所以在魯迅先生眼中,繁體漢字就成為了中國封建落後的代表,而拉丁文字就成為了世界先進文化的象徵。所以他強調對漢字進行改進,也是對文字的一種革新和思想的一種進化,表達了魯迅先生對中國能夠學習世界先進文化,進而走向富強的美好願望。

而在當今的社會中,漢字卻成為了一種大眾文字。不僅被錄入計算機,而且還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發展,字體更為簡單,學習也就更為方便。隨著拼音的發明,漢字的學習越來越趨向普通化和通俗化,全世界都在學習中國字。

假想,如果當時真的廢除了漢字,那麼現在我們要去學習以往的文言文。中國無數的珍貴的文學古籍就會有非常大的困難,因為我們對漢字不熟悉。進而導致的結果就是我們與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沒有了關係。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喪失,會使中國人沒了根本。所以漢字絕對不可能完全被廢除,而是應該不斷的優化,不斷的進步與發展。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才是中國人民屹立於世界的根基所在。


史之策


不要被題目嚇壞,做為中國人,如果真沒有了漢字,無異於我們失去雙手、雙眼、或是雙腿,總之將會是一個殘缺的身體,許多與生俱來的功能隨之消失。

其實,魯迅先生所“痛心疾首”的漢字,並不是我們今天使用的漢字,而是這樣的漢字,如下圖中需要我們去相面識別的一類。


請問那位大才可以將圖片中的文章完整的讀出來!是不是在閱讀的時候,還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另外一些古漢字不但難以識別,而且極其筆畫繁瑣,書寫起來相當困難,更何況古人還是使用毛筆書寫。比如下圖出現的那個次數最多的字,既便今天我們用圓珠筆或鋼筆都無法快速、準確的寫出來,如果換做古人用毛筆去書寫,估計一上午能寫出五個就不錯了。
魯迅先生最早從事醫學,他的想法很單純,似乎與遠大理想不達邊兒:戰爭年代去當一名軍醫,救死扶傷,和平年代開一醫館,懸壺濟世。然而在日本學習期間的一個經歷,深深的刺痛了魯迅先生的神經。當時學校播放了一部帝王列強砍殺義團戰士的影片,面對強列高高舉起的屠刀,圍觀的中國老百姓沒有一絲群情激憤的舉動,反而全部一臉的麻木不仁。所以魯迅先生頓悟:當務之急,拯救國人的並不是被帝國主義殘害下的羸弱肉體,而是需要賦予國人一個強大的思想與靈魂。於是魯迅先生,毅然決然棄醫從文,用筆去阻止老百姓不再充當“無意義的看客”。

而造成國人思想愚昧、落後的根源就是不識字,因為在封建社會特別是清朝末年,讀書寫字都是貴族的特權,對於勞苦大眾來說,那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而提高老百姓思想覺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學習文化知識,所以魯迅先生決定給老百姓“掃盲”。但是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繁體漢字自身的難書寫、難辨認等諸多弊端,造成老百姓不可能在短的時間學會掌握,從而阻礙了文化思想的快速推廣。

而當時我國已經淪落為了帝國主義的半殖民地,生死存亡,刻不容緩,所以魯迅先生深感憂慮、心急如焚,因此才有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命”的吶喊。其實,這不過是當時有識之士的共識,他所表達的是一種民族意識的危機感,並不是對漢字深惡痛絕。所以,後來文化界在魯迅先生等人的帶領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文化改革,比如所提倡的“白話運動”,改用便捷快速的書寫工具,甚至用其他文字代替漢字的猜想等。


從現在看來,魯迅先生的言論雖然過急,但我們也可以理解,因為不難看出先生當年憂國憂民的一片良苦用心。

時代總是向前發展,任何困難都擋不住我國聰明的中國人。新中國成立之後,我們的漢字經歷了幾次的簡化,已經以一種優美簡潔的完美形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如今,漢字不光是中國人的符號,更是中國人橫平豎直的精神向徵。而漢字所展現出來的魅力,不僅僅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成為了無數外國人痴迷、趨之若鶩並爭相學習的對像。

感謝朋友們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魯迅:這麼多年了,你們還拿我這句話說事兒,如果你們僅就拿這句話來說,我就再給你們解釋解釋,免得你們再胡思亂想。

第一句:漢字不滅。當年許多人崇尚西學,擬將我華夏包括文字在內全盤西化,我一看這套路不對呀,中華文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承載和表達著我們華夏民族文化,如果連自己的文字都沒有了,還怎麼稱得上文明古國,於是我就奮筆疾書寫下了“漢字不滅”,意思是漢字不可滅,僅此而已。

第二句:中華必亡。這句話是在1935年說的,當時小鬼子已侵佔我東北三省,籌建了偽滿洲國,中華民國政府繼《塘沽協定》後又搞出一個臭名昭著的《何梅協定》,放棄了華北主權,在軍事上實行不抵抗政策,在政治上又背離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這樣的政府豈能不亡,於是我審時度勢大膽預言了“中華必亡”,主要是指中華民國必亡,意思是說一箇舊時代的滅亡,僅此而已。果不其然,我們在1949年建立了全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已是名存實亡,看到現在國富民強,我在下邊也很欣慰。

這兩句話僅此一解,別無他意,如有不明,三味書屋茶已備好,請下來一敘!


清風聆雨


1936年10月,魯迅在去世前的“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時曾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其理由是:“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魯迅,1881年生於浙江紹興,原名周樟壽,後改為周樹人。他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被譽為“民族的脊樑”。毛主席曾說:“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麼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到底是何意?

我們的漢字經歷“九死一生”。辛亥革命以後,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始席捲全國。那段時間,學習歐洲的主流思潮就成了主要的社會風氣。古老的漢字就成了被革命的對象,以錢玄同、章太炎、瞿秋白等人發起了去漢字風潮,魯迅先生也是其中一份子。其實魯迅先生與漢字是緣分匪淺的,所有大作都是用漢字所寫。在北京經常買碑帖來揣摩漢字的筆劃和結構,後期在上海靠寫字來維持生計,書法造詣很深。可魯迅還是力主消滅漢字,實現文字拉丁化,同時發表了極為尖銳的意見。

隨著西方的思想大量湧入中國,那些所謂喝過洋墨水的文人雅士認為用漢字來翻譯這些洋思想無法達到預定的效果。既然無法表達先進的思潮,漢字就應該被歸入愚昧落後的行列。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漢字的拉丁化開始被提倡。

錢玄同:“廢孔學,不能不先廢漢字,欲驅除一般人之野蠻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廢漢字。”“欲使中國不亡,必須以廢孔學,滅道教為根本之解決,而廢記載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之漢字,尤為根本解決之根本解決。”陳獨秀:“強烈主張廢除漢字,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理,且為腐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瞿秋白: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

這些文人將去漢字運動推向了高潮。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推出中國漢語拼音草案,徵求意見,主張漢字拉丁化的吳玉章多次強調拼音化文字終將取代漢字。1934年,魯迅在《漢字和拉丁化》一文中說:“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同年,魯迅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說:“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肯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他之所以這樣說,主要是他認為“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漢字的可能”。在歷史進程中,確是有很多勞苦大眾沒有學習漢字而成為文盲,但這不是漢字的錯,這是當時社會的悲哀。拉丁化只有二十多個表聲的符號,學起來確實省力,但也必須通過學習才有可能去運用。假如勞苦大眾的社會、經濟地位得不到提高,哪裡有學習的機會?因此,方塊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的觀點,有些偏激。

魯迅臨去世時說的:“漢字不滅,中國必亡。”那時的中國正在抵抗日寇的侵略,救亡運動正在全國風起雲湧,很顯然魯迅給國人開的“聰明起來”的藥方,對此時的中國並不對症。漢字並非是“結核”,正如他的文章《阿Q正傳》、《記念劉和珍君》、《論雷峰塔的倒掉》等亦非“結核”一樣,這些都不是我們所謂的“結核”病。如今,方塊漢字不但沒有被消滅,反而因用於計算機而增強了生命力,中國也並沒有因為漢字的繼續使用而滅亡。漢字是形、聲、義相統一的象形文字,它不僅是符號,還是藝術,是科學,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