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蔡明亮一起漫步於無人之境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在大銀幕看到蔡明亮作品的機會不多,這次北影節有蔡明亮的《郊遊》和《家在蘭若寺》展映,票自然是很好賣,阿亮導演不用和小康一起開著廣告車去大學吆喝賣票了。

4月18日下午,蔡明亮在曉島一個人講了90分鐘,在自己的電影世界裡,撕開了一個小小的口子,讓別人進去看看,至於看到了什麼,那並非是蔡明亮在意的事了。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蔡明亮一開始就介紹了自己不願意上臺的多年搭檔---李康生。這位金馬影帝面對鏡頭自如,彷彿根本不存在攝像機這個東西,但面對曉島不算多的人,他卻顯得有點拘謹。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Cue完自己的搭檔之後,蔡明亮開始自己90分鐘的單人脫口秀。從自己失眠開始,蔡明亮講起了自己的成長故事。不得不說,蔡明亮真的很會講故事,一個小時候賣雞蛋的故事開始,以此引入自己賣電影票的故事,最終指向電影市場的問題。

在宣傳《不散》的時候,蔡明亮和合夥人李康生一起買了一輛車,貼滿影片的廣告,在臺灣,從北到南的多個高校中售賣自己的電影,拿著超過一萬張的電影票根去跟影院要兩個星期的放映排期。這樣為自己作品奔波過的蔡明亮有底氣說出一句“我的市場我自己創造,我不在規範裡面”。所以,當媒體問到蔡明亮關於兩岸三地電影市場問題的時候,他坦誠表示自己並不想回答。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對於決定市場的觀眾,蔡明亮有話想說。他強調觀眾的觀影審美有所不同,當然這依託於整個大環境決定,也受到個體成長環境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對於電影的選擇和消費並非三天兩日就能形成,而是在很多元素的共同作用推動的。當然他也強調,觀眾需要好作品的“教化”,創作者如果能提供更多優質作品,對於觀眾的培養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說完觀眾,蔡明亮反觀自己的創作之旅,他笑著說:“我是一個被動的人,可以的話我什麼都不想做。”話是這麼說的,但是當你翻看蔡明亮的電影履歷,你會發現,他對於自己我的要求是很高的。誠如他自己所言,拍電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為從前期劇本開始,就要求自己要沉浸其中,這個過程往往耗費心力。曾經,他許諾自己一生只拍十部電影,所以每一部電影都不可以失手,要求自己對於每一部電影要進行自我審查,這個審查的基礎就是要符合創作那部電影時的經歷和心態。對於30歲的自己和35歲的自己,拍得、想的都不一樣,雖然觀眾的反應都是“哦,這就是蔡明亮的電影”, 但對於創作者蔡明亮而言,這細微的差異是要能經得起內心的叩問的。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蔡明亮是一個在入行幾十年,還是保留自己稜角的導演。1998年的《洞》在第一次公映時只有48個人來看,電影的風格內容在當時的臺灣也是冒犯了很多人,也因為各種原因而退出金馬獎,蔡明亮甚至離開了臺灣一段時間。今天的蔡明亮還是這樣,說話很直接,會反懟記者也反懟觀眾,既然清楚自己的電影是“獨樂樂”的電影而非“眾樂樂”的電影,還不如專注於自我的表達,認真地做一個創作者。

蔡明亮說自己的快樂來源於自我表達,當然會受到非議,但是很值得。也是因為這樣,他才擁有了一片無人之境,在那裡可以自由地書寫和幻想,重構在生活中的所聽所見,以光影的形式反饋給觀眾。

但蔡明亮是有自己方向的創作者,有多年影迷問他為什麼現在拍的電影和早年不一樣了,自己作為多年鐵粉無法喜歡現在的蔡明亮。

蔡明亮只笑笑說:“因為我不等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