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在大银幕看到蔡明亮作品的机会不多,这次北影节有蔡明亮的《郊游》和《家在兰若寺》展映,票自然是很好卖,阿亮导演不用和小康一起开着广告车去大学吆喝卖票了。

4月18日下午,蔡明亮在晓岛一个人讲了90分钟,在自己的电影世界里,撕开了一个小小的口子,让别人进去看看,至于看到了什么,那并非是蔡明亮在意的事了。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蔡明亮一开始就介绍了自己不愿意上台的多年搭档---李康生。这位金马影帝面对镜头自如,仿佛根本不存在摄像机这个东西,但面对晓岛不算多的人,他却显得有点拘谨。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Cue完自己的搭档之后,蔡明亮开始自己90分钟的单人脱口秀。从自己失眠开始,蔡明亮讲起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不得不说,蔡明亮真的很会讲故事,一个小时候卖鸡蛋的故事开始,以此引入自己卖电影票的故事,最终指向电影市场的问题。

在宣传《不散》的时候,蔡明亮和合伙人李康生一起买了一辆车,贴满影片的广告,在台湾,从北到南的多个高校中售卖自己的电影,拿着超过一万张的电影票根去跟影院要两个星期的放映排期。这样为自己作品奔波过的蔡明亮有底气说出一句“我的市场我自己创造,我不在规范里面”。所以,当媒体问到蔡明亮关于两岸三地电影市场问题的时候,他坦诚表示自己并不想回答。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对于决定市场的观众,蔡明亮有话想说。他强调观众的观影审美有所不同,当然这依托于整个大环境决定,也受到个体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电影的选择和消费并非三天两日就能形成,而是在很多元素的共同作用推动的。当然他也强调,观众需要好作品的“教化”,创作者如果能提供更多优质作品,对于观众的培养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说完观众,蔡明亮反观自己的创作之旅,他笑着说:“我是一个被动的人,可以的话我什么都不想做。”话是这么说的,但是当你翻看蔡明亮的电影履历,你会发现,他对于自己我的要求是很高的。诚如他自己所言,拍电影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因为从前期剧本开始,就要求自己要沉浸其中,这个过程往往耗费心力。曾经,他许诺自己一生只拍十部电影,所以每一部电影都不可以失手,要求自己对于每一部电影要进行自我审查,这个审查的基础就是要符合创作那部电影时的经历和心态。对于30岁的自己和35岁的自己,拍得、想的都不一样,虽然观众的反应都是“哦,这就是蔡明亮的电影”, 但对于创作者蔡明亮而言,这细微的差异是要能经得起内心的叩问的。

北影节报道 | 和蔡明亮一起漫步于无人之境

蔡明亮是一个在入行几十年,还是保留自己棱角的导演。1998年的《洞》在第一次公映时只有48个人来看,电影的风格内容在当时的台湾也是冒犯了很多人,也因为各种原因而退出金马奖,蔡明亮甚至离开了台湾一段时间。今天的蔡明亮还是这样,说话很直接,会反怼记者也反怼观众,既然清楚自己的电影是“独乐乐”的电影而非“众乐乐”的电影,还不如专注于自我的表达,认真地做一个创作者。

蔡明亮说自己的快乐来源于自我表达,当然会受到非议,但是很值得。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拥有了一片无人之境,在那里可以自由地书写和幻想,重构在生活中的所听所见,以光影的形式反馈给观众。

但蔡明亮是有自己方向的创作者,有多年影迷问他为什么现在拍的电影和早年不一样了,自己作为多年铁粉无法喜欢现在的蔡明亮。

蔡明亮只笑笑说:“因为我不等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