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汉武帝统治时期,似乎是个酷吏辈出的时代,太史公都要专门在《史记》中开辟出一篇《酷吏列传》来。在这些酷吏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张汤了。张汤的一生充满跌宕起伏,最盛时连汉武帝都要亲自探病,而最后又自杀身亡,连厚葬亦不得。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张汤是关中杜陵人,他的父亲曾经做过长安丞。这里的长安指的应当不是西汉都城长安,而是下辖的长安县,也就是说,张汤的父亲做的是县丞。根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的记载,县丞是辅佐县令或者县长处理一县之政务的,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放在都城地区,这只能算个芝麻绿豆官。

所以,张汤的出身,虽不是平民,但也是比较平常的。童年时期,有一次,张汤的父亲出去,让张汤看门。刚好有个老鼠来偷肉,被小张汤鼠赃并获。一方面是天资聪颖,一方面也是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小张汤“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也就是把老鼠审讯一番,还写了完整的案件记录,最后,把老鼠处以磔刑,也就是肢解。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老张回来一看,呵!这小家伙写的文书,堪比积年老吏啊,于是从此让张汤负责记录案件。老张死后,张汤继续在长安县做吏。(在这里顺便说句,某度百科的“张汤”词条,在这里说“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这是不够准确的,张汤所做的是吏,但一个县中的吏有长吏、少吏之分,县丞是长吏,下边还有级别更低的佐史之类的,是少吏。张汤所担任的,恐怕并不是长安丞,也就不能算是继承父职了。)

在担任长安吏期间,张汤逐渐结识了自己的贵人,而后一步步上升,升到了茂陵尉,负责治方中。茂陵就是汉武帝的陵,按照秦汉规制,皇帝生前预先修陵,方中指的是陵墓的墓室部分。这活儿看着只是一个工程负责人,但其实却很重要,毕竟是给皇帝修陵,而且这是大工程,里面还涉及到不少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后来不知怎么地,张汤跟丞相田蚡搭上关系,借着他直接走到了汉武帝身边,并且由于自己精干的治狱才能为汉武帝所欣赏。张汤很能够揣摩汉武帝的心思,办起案子来又心狠手辣,有时候连汉武帝心软想要放过的,他都不肯。正是由于对武帝的高度忠诚,张汤很受宠爱,继续被提拔,做到了御史大夫。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西汉的三公之一,权势很高。

可惜,张汤得罪的人很多,后来被他的政敌们联合起来诬陷,汉武帝也信以为真,张汤没有办法,只能引罪自杀。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后来,汉武帝醒悟了过来,觉得张汤虽然有毛病,但毕竟有才干,而且忠于职守。于是他收拾了当初构陷张汤的人,还重用张汤的儿子。


张汤虽然是酷吏,但不是贪官,史书记载“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作为曾经当过7年三公的人,这点家产是很微薄了。张汤死后,家人亲戚想要厚葬他,可是他母亲很清醒,阻拦了这种做法,而是薄葬了事儿。据说是“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西汉早中期,高等级墓葬多流行重椁制度,比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就有几重棺椁。而张汤只有棺材而没有椁,的确是低调的埋葬方式。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2002年,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西北政法学院南校区施工时,竟然意外发现了张汤之墓,让这位两千年前的政法“祖师爷”重见天日,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神奇巧合。

这座墓规模不大,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室没有用砖来构筑,只是一个简单的地下土洞,长5.3、宽2.8米。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张汤墓结构图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张汤墓出土铜器

墓内也没发现木椁的痕迹,随葬器物多为实用的小铜器,如铜镜、铜盆、铜带钩、铜刷子等等。跟那些高等级的王侯墓葬相比,简直寒酸到极点。

那么考古工作者如何知晓它是张汤墓呢?这是结合了多方面因素而得出的结论。

首先,多亏了墓中出土的两方铜印章,铜印正反面均有字,印文包括“张汤、张君信印、臣汤”,这是最为直接的文字证据。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其次,这座墓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特征,都符合西汉中期的时代特征,与张汤死亡及下葬的时代符合。

最后,这座墓的地点,正是西汉时期的杜陵县境内。前面说了,张汤是杜陵人,当时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一般人死了是要归葬故里的。

张汤死前给汉武帝写下遗书,说“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张汤墓的发现,印证了史书对于张汤身后事的记录,曾经贵为三公的他,最后只能埋骨于这样一个普通的土洞墓中,人世无常,真所谓伴君如伴虎也。

一代酷吏身后寒酸,西北政法巧遇“祖师”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安市长安区西北政法学院西汉张汤墓发掘简报,文物,2004,0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