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本文摘自2015年7月李辛在美国国际中医语音学院的专题讲座“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听众:城市人口的发病率是不是比农村或者不发达地区更高?

李辛:是的,根据统计数据,是有这样的差异。

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工作节奏、人口密度、人际交往、价值观,会给人更多的压力、更少精神上的自由和闲适。

以前有个笑话,说很多人没有长期困在抑郁症、焦虑症里,是因为他生活的地方正巧没有心理医生,只有一望无际的牧场和兽医,于是他虽然有过类似的烦恼与痛苦,但因为“无知”逃过了,而且自愈了。

这虽然是笑话,但背后有它的道理。当一个人背负了这样一个诊断之后,其中的大部分人会从心底里接受这个诊断,从此病人和他的家属都会坚信不移,之后的很长时间里,甚至整个人生,都会把自己或家人当成一个抑郁症患者来对待。周围的人也会认同这一点,这是外部环境的再强化。

在中医来看,人的神气其实像一个“太极球”,周流不息的循环着,轻灵且流动。

神气的流动状态会时刻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出现扰动、不安或阻滞,但只要生命还在,这些扰动和不安本身也是生命在“自我调适”的反应过程,只要在一定限度内,就不至于摧毁“形气神”的稳态。

我们需要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信任,接受暂时的不适,让生命自动完成这个进程。不要轻易切断它,进入一个恐慌的“治病”状态,从而更加远离了相对正常的生活或工作,前面森田疗法讲的“学习带着痛苦去生活、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保持精神的稳定,保持生活节奏的调适、运动、交流,神气的流动就有可能在一段时间后,恢复到相对良好的状态中。

如果我们对目前的生活内容和节奏缺乏觉察和反思,未来,现代人的精神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

假如不生活在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中,我们的生活也许没那么紧张,家人有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多闲暇的状态,也有很多跟大自然接触的条件,这意味着在精神上还有很多空间和转化的余地。这本身就是精神健康的基础。

有时候,过度的发展,过快的节奏,过多的资讯不一定是件好事。

“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当某个人遇到某些事,出现暂时的睡不着觉,心情不好,或者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试想,如果他没有百度,给自己的症状对号入座“这个可能是抑郁症,一种很可怕的精神癌症,全球越来越多”等等这类资讯。在我看来,他反倒是很幸运。

在我们的生命中,各种心身症状和不适本来就会此起彼伏,如果我们没有过度关注,或许可能在短期内自然度过这一阶段,进入下一轮的“挑战”和“烦恼”,而不会在这一“关卡”上停滞不前,打断前进的节奏。在很长的时间,甚至一辈子都戴上一顶“我是抑郁症”的帽子负重前行,或就此躺下。

本质上来说,我们在长长地一生中,不可能一直都很顺利,一直处在很愉快或很平静的状态中,我们会经历很多事情,某段时间的难过、低落是正常的,某段时间的睡不着觉也是正常的。

问题是,心念会牢牢地把它抓住。我们因为身心的不适去看病、吃药,希望问题就此好转,但凡事都有两面,越是确切的诊断命名,越是容易强化这个“抓住”的状态。于是,我们停在了那里“奋力挣扎”。

正是这个“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和不安,而“尽快摆脱,尽快治愈”的焦虑,又强化了这一恶性循环。

我在大学期间有过连续三个月严重失眠的经验,那段时间确实有点紧张,主要是怕连累了健康和学业,这个紧张也导致了失眠的加重,于是这个问题迁延了一段时间,后来自然恢复了。

在那段失眠经验之后,慢慢的,我发现失眠的一些规律:有的是因为那几天正好是天地间能量的高点;有的是因为某些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的“信息”大量涌入;有的是将要发生的某些重要事件正在开始;有的是因为自己内心有某种牵挂……当然也有因为节气的变化、食物不合适或过量、咖啡、茶、酒等各种原因。如果我们有意识的观察和回顾,每个人都能发现是什么让自己睡不着觉。

现在,一年中,我仍然会有几个晚上睡不着觉,但没什么特别的不舒服,我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心情是放松的,因为对于这部分我已经有了经验,知道几天后会好转。

失眠的问题还牵涉到特定气运对特定体质的影响,我太太在研究五运六气,她观察到自己在厥阴风木旺盛的这段时间就容易睡不好,过了就好。

然而,很多人平时并不熟悉自己,也未曾观察、体验自己的身心与外部时空、环境、人际的微妙互动,但又道听途说了一些片段的“健康知识”,然后,把某个症状牢牢抓住,心存恐惧,急于找“专家”命名、诊断、对症治疗,抓住之后呢,又多了一层焦虑和压力,以此恶性循环,在泥坑中越陷越深。

“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这个“牢牢抓住”“越陷越深”的心理状态,就会把流动的神机卡住。卡住之后,日常生活中所有面向的自然流动就都卡住了,进入了耗费气血的应激状态,停下了原本可以滋养自己的正常的生活节奏,到处求医问药。这个过程一方面在缓解他的症状,一方面也在强化他“我有病,需要治”这样一个意识。

这像是躲进了精神的小黑屋。

我们有没有这类经验?如果不把自己的梦记录下来,那么它很快就会被忘记,生活会继续;如果某事我们不在意,时间会向前流过,我们会进入下一个又下一个的思绪和生活的相续中。

生活这条流动的大河,只要不是人为的去卡死、阻塞,生命力自己会找到出口,生命本身有着更高的智慧,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生命多一点信任。

很多成年人的内在尚未建立个人主体意识,看世界的角度也单薄,容易受外界片段信息的影响,而无法将此整合到自己的生命经验中。当一个没有个人主体意识的人,一旦有了精神、肉体上的不舒服,一旦又被确诊、命名了某种疾病,这个“标签”就会像打了舞台聚光灯一样的被显扬到我们的注意力中心,容易被固化。

如果我们能意识到并减弱这台聚光灯,虽然标签还在,但我们仍然有相对正常的生活和节奏,然后通过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去调整,通过中医的方法去调整,那么我们恢复的速度可能会更快。

现在的高血压、糖尿病里,有不少是一时性的应激性血压升高和一时性的血糖应激反应,这一类,在压力事件减轻,或不当的气运过去后,会自然会恢复,如果配合适当的运动和饮食,则会恢复的更快。很多紧张型且怕医院怕医生的人告诉我,他在家里量血压都正常,一到医院就升高,结果就此戴上了帽子,这种是最单纯的应激性血压升高。

这个部分,大家可以参考西医学的“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治疗标准,在现代医学的诊疗常规里,并不是所有的指标升高都需要马上吃药的,要知道,传统的西医也是把“改善生活行为”放在首位。

我们也要留意医疗产业集团对医学研究和医疗机构的巨大影响,健康常识的普及不足或片面普及,大众点对点单向思维的推动,还有越来越细的诊断名目,随后跟风而来的可能是一系列的配套治疗和配套产品,意味着可观的产业和利润。

我因为曾经有过类似抑郁、失眠、焦虑的状态,大学时就开始关注心理学,当时看到心理学大师的书中说到“一个正常的人一生当中至少会有三次以上的抑郁,但是大部分的人自然就度过了,而有些人把它牢牢地抓住了,因此放弃了正常的生活。

真正的抑郁症是很痛苦的,但一部分顶着这顶帽子的人未必是真正的抑郁症,只是由于一些抑郁或焦虑的症状,被医生或自己“确诊”了。

那么,我们要考虑的是,是什么原因让他愿意牢牢地抓住这顶帽子呢?会不会是他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没有更多更好玩的事情?

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学习建设性的使用宝贵的生命力和时间。

尤其是一部分虽然被诊断为抑郁症,其实是焦虑症、躁郁症的人群,这部分通过自主锻炼、暂离压力源,包括来自亲人的压力,通过简单生活和简单的付出,重新建立和自我、和外界的正常交互,这部分请参考前面关于森田疗法。

在临床中,还有一种“疑病症”。这类人“愿意”带病生存,他可能还没有真的病,但是潜意识里愿意去做一个病人,以一个病人的角色生活在世间,可以获取更多的“关心”,减少一些“责任”,回避一些“人事”,这是潜意识的部分,有的人自己不一定能看到自己的这部分意识。

所以,这些情况我们也需要有所区分,否则,会强化他对于这个病象的抓取。

(未完待续)

注1:本篇内容将收录在李辛的新书《精神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心身调适与精神发展》,预计2019年后半年出版。

注2:更多李辛医师讲解的“中医”和“精神健康”类文章,刊登在微信公众号“李辛的空间”(2017年11月起),以及腾讯QQ“李辛的空间”(2017年11月前)。

关于作者

“牢牢抓住”的心理,制造出更多的焦躁——一个中医眼中的抑郁症

李辛,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2013年瑞士,英文版。

《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

《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