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德国如何把士兵数从20万扩充到1700万?

官儿迷


这个提法并不准确,因为按照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只能拥有10万人的陆军,海军只能保留少数舰艇,空军则不允许保留,所以德军在二战扩军前军队数量绝对没有20万。

而且在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兵力在1943年德国进入全国总动员时达到顶峰,而此时的兵力虽然达到了空前的1100万人,但仍未达到1700万的数量。

不过,短短几年时间,从10万人急速扩张至1100万军队,其膨胀110倍的恐怖扩张速度,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都可以称得上叹为观止了。

那么,德国是如何实现这一奇迹的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兵员素质好

在凡尔赛体系严酷的桎梏中,德国陆军纸面上能保留的数量只有10万人,但协约国没有规定保留怎样的10万人,所以聪明的德国人保留了德军最精锐的部分。

这部分所谓的士兵实际上大部分是军官,这些带有普鲁士血统的军官不仅素质高,而且有着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每个人不说独当一面,起码也是精明强干。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和平间隙,这些军官和英法美苏等都进行过广泛交流,时刻吸收先进军事技术,极大提升了这些军官的综合素质。在祖国需要时,将这些军队的种子撒出去,瞬间就能拥有成千上万的精锐武装。

因为凡尔赛体系的残酷压制,德国上下同仇敌忾,想方设法避开协约国设置的红线。虽然只能有10万人的陆军,但没有规定德国不可以拥有武装警察等非军事力量,而这些人员在战争爆发时,能迅速转化为强悍的武装力量。另外,德国民间还保留着大量的航空俱乐部、射击俱乐部等,这是训练准军队的重要平台。

再者,德国在一战后对退役军人实施了高福利,保持随时被征召的状态,这是数百万德军迅速成军的重要条件。

2、国际环境佳

在凡尔赛体系中,对德国惩罚最重的是德国的世仇法国,但法国唯恐德国不死的做法遭到了英国及美国的反对。

在英国看来,如果德国倒下,法国在西欧将失去控制,对英国的大陆均衡政策有害无益,且无法阻挡苏联的“西进”;而一战后的美国,考虑更多的是德国遏制苏联向西推进的战略价值,所以在美英的反对下,法国对德国的严重惩罚很多都打了折扣。

不仅如此,德国还和英法一样,收到了美国在战后的贷款,这使得本就经济损失较小的德国迅速恢复了实力,再度成为欧洲强国。

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德国开始一步步突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特别是东部的苏联日益膨胀的背景下,无论英国还是法国都对德国军队的“增肥”视而不见,是为绥靖政策。

1929年的经济危机几乎摧毁了德国,但也为德国送来了希特勒。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德国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仅恢复了经济,还极大地扩充了军备。

更扩张的是,希特勒在英法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特别是和斯大林眉来眼去,为二战前的德国带来海量的资源,这是德国能迅速武装数百万军队的重要物质基础。

3、领导能力强

希特勒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个人的欲望与德意志民族愤怒的民族情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然后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被希特勒绑上了战车。

在希特勒1923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后,痛定思痛的希特勒除改组纳粹党,就是组建了一支隶属于自己的武装,这就是冲锋队。后来,冲锋队改为党卫队,二战后改为党卫军。

党卫军和德国正规军国防军不一样,这支军队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装。虽然不属于德国正规军序列,但党卫军在二战时期发挥的作用和国防军并无二致,而这支山寨军队在二战前就已经膨胀到数百万人!

在希特勒的煽动下,特别是英姿飒爽的军服,大量被洗脑的德国青年人以参军为荣,为德军的迅速扩张打下了坚实基础。

而在二战爆发,德国横扫西欧后,亡国的法国政府留下了超过100万的法奸军队,这些军队被希特勒收编,成为德军兵员的重要来源。

除了法国,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闪击苏联后,兵败如山倒的苏联军队大批量被俘,很多俘虏也在二战后期也被补充到德军中充当炮灰。

所以德军在二战前的迅速膨胀绝非偶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一战结束不久,当时的魏玛共和国,偷偷地与苏联合作,就已经开始重整军备了,只不过那时是秘密地、小规模地。德国以帮助苏联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名义,为其训练军事人员,并在苏联的领土上,与苏方共同研究生产武器。

比如,在苏联中部地区的利佩茨克,两国就共同建立了军事训练基地和武器生产基地。基地既训练德国飞行员,也训练苏联飞行员,基地生产的武器,有一部分被偷偷运回德国。而在训练基地的德国军官和在生产基地的德国技师,到1933年才全部撤回。

真正大规模地、公开地重整军备,是希特勒上台后。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不能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海军人数不得超过1.5万,潜艇、坦克、重火炮等,一律被销毁并禁止生产。纳粹政府便换了一种方法,扩军备战。

他们以训练警察的名义,扩充军事后备力量;以维持社会治安、保护政党领袖和商界大亨的名义,成立准军事组织发展私人卫队。规模最大的准军事组织,当属纳粹党自己的冲锋队。1934年的冲锋队,已有450万人。

这一年,希特勒为大规模地募兵确定的目标,是每年训练30万-80万新兵。1936年,德国已经有36个步兵师共60万士兵。1939年,德国有98个步兵师,150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另有9个装甲师,每个师配有328辆坦克,还有火炮部队和后勤支持部队。

1940年德国发动西线攻势的时候,士兵人数已猛增至250万、坦克2500辆。德军征兵,最初只要在德国出生和居住的德国人,后来扩大到占领区的德国人,再后来扩大到除犹太人以外的所有占领区的民族。但是党卫军,仍然只招募德国人。

征兵的年龄条件,也不断改变。最初是20岁到30岁,后来改为18岁至40岁,再后来为16岁至50岁。到战争后期,德军最小的士兵只有14岁。只要不聋不哑不傻没有缺胳膊断腿的德国成年男人,他们又恰好没在军工厂工作或担任领导职务,都上了战场。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德国占领了当时的武器生产大国捷克斯洛伐克,将2175门野战炮、469辆坦克、500门防空高射炮、4.3万架机枪、109万支步枪、11.4万支手枪、10亿发子弹、300万发炮弹,全部攫为已有。这些武器,可以装备半支国防军。

1941年发动对苏战争时,德军投入东线战场的总兵力大约500万,142个步兵师、17个装甲师共有4000辆坦克。虽然在东线战场和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中,德军损失惨重,但到1945年1月,德国依然有168个兵步师、25个装甲师、23个武装党卫军师。

关于二战德军部队的兵员人数和伤亡情况,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各家的差别很大。总体而言,大家比较认可的数字如下:1935年至1945年在德军服役的士兵,超过1800万。其中,530万阵亡,300万失踪,500万被俘,600万受伤。


世界真的很大


我们先说一说为什么德国只有20万的军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德国在各方面都受到了制约,特别是军事方面,当时的德国陆军的军队数量不能超过10万,甚至连重武器都不能使用。一站后德国的重工业全部瘫痪,国民经济倒退了十几年。

1929年爆发了世界经济危机,各国都出现了经济倒退的现象,美英法等强国都在军事上实施裁军的政策。这个时期的美英法等国都忙于整顿国民经济,这给刚刚上台后的希特勒一个重要的机会。

那希特勒是如何在几年的时间把军队数量提高了将近10倍呢?由于里面有着复杂的关系我们就来做以下分析。

“英法鹬蚌相争德国渔翁得利”

英法两国在一战后一直存在竞争的关系,法国是西欧最强的国家之一,英国又是欧洲的老大哥,所以英国是不想看到法国的综合国力比自己强大,英国为了巩固自己在欧洲的地位,只能在政治军事上扶持德国,以此来达到牵制法国的目。

德国在希特勒上台后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实行了强有力的改革,国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德国在利用英法两个的这种竞争关系下,偷偷的发展军事工业,并且实施扩张军队计划,法国虽然在国联上一直很反对,但是由于英国和美国把精力主要放在了调整国民经济上,所以只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法国也只能不了了之。

“希特勒一手遮天德国大团结”

德国在一战后虽然出现了政变但是国家没有出现社会分化,国家体制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才出现了希特勒能一手遮天的独裁统治,希特勒善于演说,他很清楚如果控制了国民的思想就等于能控制国家的一切,所以他一上台就控制了国家的新闻和一些宣传性质的组织。

他利用这些对国民灌输了军国主义思想。1933年以后德国的国民经济有百分之65以上都是为军队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到1939年底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只是迫于战略的需要没有公布。<strong>

“稳打稳扎步步扩充”

1938年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最出名的重工业城市,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后重工业实力大增加,到了1941年德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钢铁生产国,所以德国在军事装备上得以快速发展。

一战后德国还剩下100多万的部队,虽然裁掉了90多万,但是留下来的部队都精锐中的精锐,这些士兵日后都是能做军官的,这也为德军迅速扩张后而且质量也得到保证的原因之一。

1940年法国战役后,法军留下了100多万的伪军,这也是德国的一部分军事力量,还有从属国的一些兵力,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德国兵力达到了850万,到了1942年由于战场形势的需要又进行军队扩编,1943年曾一度达到了1100万,这个时期的德国兵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至于前面说的1700万那是加上一些从属国,在这个时期的德国国内所有资源都为军事服务,才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峰值。

德国所以能在几年内把军队数量提高了近10倍,还是得益于军事主义的治国方式,国家的所有资源为军队服务这个是很可怕的,世界和平的大环境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和平。


无笔史官


诚邀,如题。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次战争,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有金融危机演变而来的战争会涉及到欧亚非美四大洲,将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亿人的战争规模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空前绝后的。二战的主角是以德日意为首的轴心国VS英法美苏中为首的反法西斯力量。在法西斯集团中,德国无疑是最为强大的存在,别的不说,仅仅这总量高达1700万的军队就是日本意大利达不到的。

那么德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实德国自希特勒上台之后就开始了招兵买马。1935年3月13日,纳粹 二号头目戈林宣布德国将重建空军。 3月16日,德国政府公布 法令,宣布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此严重违反《凡尔赛和约》的行为,英、法等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当了一回瞎子,这样,希特勒就更猖狂地进行冒险了


其实德国前期的兵力并不多,所谓的1700万大军也不是一个时期同时存在的。

在希特勒前期,德国军队不过数百万,但是后来,当德国人战线拉长之后,德军就不得不招收地痞流氓和老弱病残作为军队了。特别是是柏林战役中,一半多的德军实际上都不是军队,是拉壮丁过来的。正是因为如此的饥渴,德国军队的数量才会猛增,不过数量上升了,质量嘛,反而下降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谢谢邀请

根据欧美很多统计数据显示德国通过35次的动员令,德军人数最多时1700万人,根据德国当时的总人口,意味着德国8个人中就有一个士兵。

其实这个的问题还是分3个侧重点的:

1、作为一战中战败国,德国是如何偷偷摸摸在25年内扩充军队到1700万的?2、扩军花的就是金钱,如何支撑近1700万军队的?3、1700万军队的武器装备从何而来?

有了上面的2个子问题,我们再回答这个题主的问题,就比较简单了。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军备做出详细的限制,德国总兵力不超过10万人,士兵的服役年限为12年。

1、最初几年德国是不折不扣履行条约规定的各项内容的,每年大量的国民生产值都用来赔款了。

初期德国正规陆军的人数不超过十万,坦克大炮和化学武器更是一个也没有,就连重机枪都没有。

2、希特勒上台后,通过“连哄带骗”的外交手段(承诺德国将成为对抗苏联的急先锋和利用战后英法不合),让英法等国基本免除了德国的战争赔款和军备限制。

3、在1935年的时候,德国共拥有20万军队,10万现役军和10万预备军。

但是这些军队远远不能不够德国称霸世界,于是德国秘密做出其他的扩军对策。

4、通过一系列的迂回手段大量的扩充预备役人员。

比如1922年成立的“希特勒青少年团”和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等很多类似的准军事化训练组织。

希特勒还将德国的军事制度修改了一番,他规定男子达到法定年龄必须进行军事培训,对各个方面进行为期一年的训练,因此德国有了冠绝欧洲数量的预备兵役。

5、希特勒后又在德国大批量招兵,只要是满了20岁、没有疾病的男子都可以参军。

而且服役时间也从原来的一年变为两年。这些新来的士兵训练时间是半年左右,这样一来,德国便保证了军队中永远都有一半是训练完成的高素质士兵。

6、除了这些,所有的士兵在退伍之时都被列入预备军人的名单,只要年龄还在45岁以下,就有义务再次入伍。

20岁到22岁的军人现役、23岁到45岁的预备,这样一来,德国的士兵数量迅速增长,而且是源源不断。到了1939年就德军激增到了将近200万人;到了1941年达到了700万;在1943年宣布总动员后膨胀到了1300万。战后投降时,德国部队有700万人投降。

7、快速发展的经济,为扩充军队准备好了大量金钱和粮食储备

二战前期德国经济和工业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德国军事武器的装备提供了保证。

特别是战前德国获得英美等国大量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援助,有效地完善德国的工业体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时的德国为了让自己的经济尽快恢复,所以特别重视工业的发展,在不久他们的工业就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在这期间,他和苏联合作,和美国合作,军工方面得到了发展,工业方面得到了发展。

但是到了战争后期,随着军备的磨损等原因,虽然当时德国的军械制造虽然是全世界的一流,但是也无法供应如此多的军队。

最后说下,这么高的军队数量,结局是什么呢?

德军(含党卫队)在二战战争中损失累计约1300万人。
其中死亡381.74万人、被俘250万人(不含1945年5月9日后投降或受降的120多万德军),被俘后死亡36.33万人、伤病累计700多万人。
最终死亡人数为418万(含死亡的俘虏)。

但是也不得不说德军的战斗力之强,根据欧洲史料发现,德军消灭的军队数排名第一,达1317万人。

其中苏联人损失就有1200万左右,美军损失约26万人左右。英军死亡军队约计41万人。至于其他零散小国部队,加起来也有50万左右。


足球知识厅


一战结束后德国因为被限制只有10万人的现役部队,这支部队服役了12年,因为这12年里德国无法训练新兵,但是德国很快召集了退伍的士兵,到了1935年,德国就有10万人的现役部队以及10人的预备军,即使如此,德国又为何在二战时期短短的几年内扩张了1600多万的士兵?希特勒又是用了什么手段?



一战时期德国有6000万人口,因为战败损失了1/4的领土和2000万的人口,战后德国的恢复能力相当快,在1933年时就已经有了6600万人口,人口增多的德国很快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次德国竟然动用了1700万士兵,举个例子,当时中国动员率只有2.5%,而德国的动员率高达20%,这意味着德国每6个人里面就有1个人参战。


当然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将士兵数量扩张到近90倍,这个德国的一些措施是有直接原因的。

首先,德国成立了所谓的“希特勒青年团”,当时德国受到《凡尔赛和约》的制约,不能训练新兵,所以德国出了这个手段,让这些青年团以野外求生的名义接受了军事训练,最后让他们逐渐成为合格的士兵。

其次,德国成立的“劳动奉献团”,这些人名义上是去参加劳动,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实际上也是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军事训练。


1935年希特勒将士兵服役时间由一年改成两年,新兵的训练时间是半年,这样改了之后就意味着德国永远都有一半士兵是训练完成的。

再次,德国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的日耳曼人招来充当士兵,这些日耳曼人对德国非常认同,就拿奥地利来说,他们国家只有800万人口,但是却有上百万人跟随德国作战,在机上德国用一些壮丁以及俘虏充当士兵。

最后,国外的志愿者,德国有大部分士兵是国外志愿者,他们都是心甘情愿为德国效忠,也是慕名而来,这些士兵甚至比德国军人还要狂热,忠诚度也非常高,尤其是战斗意志很强,这些自愿军中有法国人、西班牙人、挪威人,还有少量的印度人,这也使得德国士兵数量上升。



不过德国在二战时期虽说是号称1700万士兵,但是实际上主力部队大概也就八九百万人,其余的大多是后勤以及文职人员,但对于德国来讲,能有九百万的士兵也还是不错的,这也是希特勒的最低标准,他认为要发动战争至少要有800万士兵。


羽评郡主


魏玛时期的德国允许保留的兵为是10万人,希特勒上台后撕毁《凡尔赛和约》开始扩展军备,直到1945年5月投降,德国存在过的兵力总和大约1200万,剩下的500万是仆从国和沦陷区伪军。二战德国的征兵从优到劣,从选拔、培养到强征,强虏之末时部队里不乏老人和小孩子,这里要说一下,苏联的征兵比德国过之无不及,除老人小孩征完,还有上百万的女性上战场。

图为希特勒青少年团,征召13-18岁青少年参加军事训练。

当年德国战败后,不仅有巨额赔款,还强行限制军事,不准有空军、不准有重火器,不准有军事院校,步兵只准保留10万,海军只准保留36艘小炮艇。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发展军备最早放在地下进行,坦克在奥地利生产、舰艇放在荷兰生产、飞机躲在瑞典生产;1934年德军把陆军由10万扩充到30万;1935年希特勒发表重振德军宣言,又把陆军扩充到50万,组建空军,1936年希特勒正式宣布废除《凡尔赛和约》,德国正式进入战时经济轨道。

在兵源充足的二战前期,德军的前线部队,大后方都有一个同样番号的预备役,随时准备补充前线兵力。

同一时期德国颁布了《普遍义务兵役法》和《国防军事法》,年满20-45周岁德国男子必须接受征兵体检,按名额择优选取,未被选上的编入预备役进行战备训练,预备役满后暂时退伍,但随时会被征召入伍,所以德国以战前6000万人口,3500万男性来说,德国会有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征到1200万不足奇怪。

德军从莫斯科会战开始出现兵源补充问题,随后兵力消耗与补充问题越来越严重。

1941年6月,德国的占领面积超过了100万平方公里,辖人口超1.2亿,一骑绝尘的纳粹德国不但掠夺到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还缴获盟军超过150个师的武器装备,德国火速扩充军队,进攻苏联前的德军总兵力已超过了750万,其中500万陆军、160万空军、50万海军、40万党卫军,此时的德军已达到顶点,也是最优质的部队,随即发动了苏德战争,泥陷苏联后德国再无大规模征兵,投入战场的战斗力越来越差。


图文绘历史


先说一下,二战时纳粹德国的兵力没有题目上1700万那么多,德国在整个二战时期,最巅峰时兵力大概在1350万左右,二战时期科技还不是非常发达,那时候打仗除了拼武器装备外,另外一个就是拼交战双方的人力和兵力,像莫斯科保卫战,一场战役双方伤亡突破了100万。所以那时候打仗,兵力多少直接会决定胜败。

我们都知道一战德国战败,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条约上对战败国进行了军事限制,比如德国莱茵河西岸被协约国占了15年,德军在莱茵河两岸50公里内还不可以设防,陆军控制在10万以内,不能有坦克,不能有空军,军舰规定了数量等等。然而我们都知道,以二战的惨烈程度,十万的兵,有时候甚至不够打一场小仗,那么德国是怎么在几年时间迅速扩张兵力的呢。

其实征兵快主要还是得益于德国的完善的战时动员体系,这就能快速的为前线补充兵力空缺,另外德国不要看兵力被限制了,事实上是,这些剩下的部队都是绝对的精锐,除了日常防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对新兵的训练,让新动员来的士兵快速形成战斗力,上前线战斗,还有一个原因是战时德军把征兵标准不断降低,可参军最低年龄下调,最高年龄上增,自然而然就有更多人可以动员去参军,因此补充战争需要的兵力并不困难。当然前提是当时的德国民众十分的拥戴纳粹。

另外那时德国工业体系十分完备,虽然受到条约的军事限制,但是很多工厂,其实只要有需要均可快速转为军工生产武器,并快速装备给部队,因此二战时德国将20%的人员动员参军也并不奇怪。


玄坤


二战前,德国从一个战败国一举成为一个世界军事强国,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有三点。

一、美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美英法等国在一战后对德国推行的“绥靖政策”,可以说是德国能在二战前大规模扩张军备的最大推手!按照《凡尔赛条约》,德国的军队是不可以超过10万人的。但是,因为美英法等国的纵容与默许,对纳粹的侵略本质和残暴认识不足,使希特勒是屡屡突破这个限制而没有受到惩罚,变相鼓励了德国扩军。

(1938年9月的慕尼黑会议和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英、法及幕后它们支持的美国,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在欧洲实现“普遍绥靖”,以求得所谓的“一代人的和平”)

二、经济复苏为德国提供了扩军的经济基础,国家工业军事化造就了肆无忌惮的纳粹军国主义。一战后,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席卷各国,由于欧美国家的“绥靖政策”,德国竟然成为欧洲第一个走出经济困境的国家,这为纳粹德国的扩军提供了经济基础。纳粹上台后,更是大规模地实施德国工业军事化的计划,大量的金钱投入到军工生产中,肆意扩张军备。从1933年到1938年间,德国用于国防目的的直接支出高达516亿马克,超过英法美三国之和;在政府年度开支和国民生产总值(GDP)占比中,军费竟然高达52%和17%,已到了穷兵黩武的地步。在1939年战争前夕;德国一线兵力已扩充至102个师、共360万人,超过《凡尔赛条约》规定的25倍。

(德国空军的生产车间)

三、完整而高效的预备役体系。为了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纳粹德国在各种名目掩护下,建立了庞大的军事预备役训练系统。比如,针对青少年,德国成立了所谓的“青年团”,定期让青少年去参加军训。曾获诺贝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就对当时德国青少年的军训有深入的描写。1935年,德国还成立了“国家劳动奉献团”组织,规定所有青少年到一定年龄都要到该组织报到,参加为期一年义务劳动,实则是军训,这就是著名的“用铲子代替步枪”运动。经此折腾后,德国在开战前已有超过30%的成年人经过了军训,使德军作战争总动员时,最多竟可以动员超过1700万经过训练的士兵。

(德国青年团在军训中)


50后男人


首先我得说这个问题是不严谨的,从一战结束一直到1935年德国部队数量仅仅为《凡尔赛条约》所限制的10万人而已,1943年在库尔茨克战役前夕,德军数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1355万人,足足是二战爆发前的130倍。根据魏玛政府时期的统计数字,1933年德国人口为6603万人,这意味着德国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参军作战,反观二战日本7千万人口,军队数量最高也不到900万,刨去老弱妇孺和工农业生产人员,德国在二战真正做到了历史上少有的“全民皆兵”,那么德国是怎么在短短的8年时间完成了如此庞大的扩军计划呢?

凡尔赛条约下的“曲线救国”战略

凡尔赛条约对一战后失败的德国无疑是残酷无情的,它不仅规定了德国武器装备的数量,更是限制了德国的部队数量只能有10万人,尤其釜底抽薪的是,规定了德国的士兵服役期长达12年,这也就意味着德国需要12年才能拥有10万人的接受过军事训练的预备役,这对战时动员体制无疑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1922年成立了“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提高青少年野外生存既能为幌子的变相对13岁到18岁青年进行严格军事训练的组织,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美其名曰是一个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是一个以铲子代替枪支训练的准军事化训练组织。这些组织的成立和运作为德国培养了大批接受过准军事化训练的后背力量,也为扩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凡尔赛条约废除后不受制约的数十轮扩编

1935年,希特勒向全世界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废除凡尔赛条约并且重新恢复义务兵役制,从此德国的军事发展不再受到桎梏,从此走上了疯狂的扩军之路。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一共发布了35梯次动员令,军事人数急剧膨胀直到一发不可收拾,1939年为了闪击波兰,陆军发布了4批次动员令,扩编和满编了将近了90个师接近一百万人,而在进攻法国前,更是发布了10批次动员令,扩军了接近300万人,到进攻苏联前夕,德国军队数量已经达到接近1000万人,即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兵力损失接近100万人的情况下,德国依旧通过高效的动员令扩军了120万人。

(纳粹德国征兵海报)

将占领地纳入扩编体系,服役人员要求和年龄不断降低

二战后由于战线的拉长和士兵的损失不断增加,德国将占领地的外国人纳入扩军体系,比如在著名的“巴巴罗萨计划中”就有29个罗马尼亚师和芬兰师参与,人数接近35万人,而在后期,从法国到波兰到匈牙利、乌克兰,几乎大半个欧洲的国家都有不少人被征调进入了德国的纳粹部队之中。而在国内,希特勒为了进一步发掘潜力,将征兵年龄由原本的20到45岁扩大成17到61岁,这也导致了柏林战役时出现了大批的娃娃兵和老头兵。而以前一些因为身体有缺陷惨遭淘汰的人士也有幸进入了部队服役,甚至于出现了完全依靠手语交流的聋哑人部队。

(德国儿童兵战场被吓哭)

强大的军事工业保证了扩编后武器装备的持续供应

要扩军,除了有人,还得有装备,一战中由于主战场在法国,德国本土几乎没有受到战火璀璨,因而损失较小,虽然在战后惨遭各国掠夺,但是由于英法美各怀鬼胎,立场不一,德国借此获得了大量外援并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德国军事工业也在各种掩护下不断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对英法的追赶甚至完成了超越。也正是在强大的军事工业支撑下,纳粹德国才能完成如此迅速而庞大的扩军计划!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不同观点欢迎讨论,我会一一回复的,谢谢!

(二战德国坦克生产厂)

(纳粹德国飞机生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