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與方洪波的“七年之癢”

董明珠与方洪波的“七年之痒”

聚焦格力與美的“瑜亮之爭”系列報道③

董明珠和方洪波——中國家電巨頭的兩大掌門人。一個,果敢高調,將自己與企業牢牢捆綁;一個,低調內斂,猶如一位“隱者”躲在背後指點江山。

格力與美的的“瑜亮之爭”,是國企與民企的體制之差,是不同商業模式的碰撞,也是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之爭。而後者,與領導人的性格息息相關。

今年是兩人執掌企業的第七年,性格迥異的他們將分別帶領企業走向何方?而終有一日,當董明珠和方洪波不得不退場時,那時的格力和美的,能否續寫傳奇?

1. 一身孤膽南下行

董明珠和方洪波,都是逆襲的典範。兩個人生軌跡如此相似的人,如果不是對手,也許能成為知己。

1983年,16歲的安徽少年方洪波懷揣著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的錄取通知書前往上海求學,成為村子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此時的董明珠,正在南京一家化工研究所做行政管理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初,改革開放之風吹遍廣東,也吹進了董明珠和方洪波的心裡。

兩人相繼辭去工作,南下謀生。董明珠來到了格力,成為了一名基層業務員。方洪波則加入了美的集團,職位是內刊《美的報》編輯。

不知營銷為何物的董明珠憑藉堅毅和死纏爛打,40天追討回前任留下的42萬元債款,令當時的總經理朱江洪刮目相看。

方洪波則在1993年的春天,寫了一篇《美的艦長何享健》被刊登在南方日報的頭版頭條,因此被美的創始人何享健賞識。

命運的大門從此向兩人敞開。

從片區經理,到經營部長、副總經理再到總裁兼副董事長,董明珠一路披荊斬棘,與經銷商鬥智鬥勇,大戰國美,盡顯大將之風。

2012年5月,她從朱江洪手中接過大棒。格力正式開啟了權力高度集中的“董明珠時代”, “去朱江洪化”隨後開始。“董明珠就是格力,格力就是董明珠。”

與此同時,身在順德的方洪波則一路歷任廣告科長、美的市場部部長、空調事業部總經理、美的製冷家電集團CEO等職務。

果斷的他曾力排眾議,30多位大區營銷經理掃地出門,主推 “精品工程”戰略,得罪了許多人,但贏得何享健的完全信任。

2012年8月,70歲的何享健“退位”,45歲的方洪波打破美的家族企業世襲傳承製,成為美的集團董事長。同年,美的整體上市,方洪波個人持股2.14%,是除何氏家族以外最大的個人股東。

董明珠与方洪波的“七年之痒”

在美的交班大會上,面對數百名高管,向來惜字如金的方洪波講了兩句話,一句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另一句是“方洪波只是美的歷史上的一個過客” 。

行至於此,董明珠和方洪波的性格差距逐步顯露出來。

此外,兩人在生活上的作風也很鮮明。

方洪波雖內斂但很潮,Giorgio Armani、Gucci等頂級品牌男裝,是他的家常便飯;董明珠則表示,自己穿衣服從來沒有刻意去打扮,只是隨性而來,沒有刻意的什麼品牌。“名牌衣服,只買換季打折的。”

2. 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在中國,企業家和經理人們都習慣性地將自己隱藏起來,保持低調成為一種基本的行為方式。但董明珠一直是一個異類。

與朱江洪的謹慎、剋制不同,董明珠上任後,格力媒體曝光度直線上升。從某種程度來看,這也是她的謀略之一。作為一家地方國資委控股的企業,董明珠不得不用這種方式,來與控股股東爭奪話語權。

董明珠与方洪波的“七年之痒”

接棒後的方洪波則完全傳承了何享健低調務實的作風。其甚少接受媒體採訪,在重要公開場合也極少發表個人觀點。但在不苟言笑、冷靜隱忍的背後又是綿裡藏針。

上任不久,方洪波就對美的實施了一場“外科手術”,他試圖將規模導向的公司徹底轉向效率驅動。

在半年時間裡,方洪波將美的原有的產品型號砍掉了7000個,停止30餘個產品平臺的運行,幾乎將非家電業務全部關閉,聚焦於白電板塊。隨後,方洪波關閉了十多個工業園區和製造基地,並推動了大規模裁員。

在此期間,方洪波態度堅決,義無反顧。這是他和董明珠的相似之處。正是堅強、果斷的企業家品質,造就瞭如今的格力和美的。

但兩家公司的文化也有明顯不同之處。方洪波最為人稱道的是其超越同行的全球視野。“我們瞭解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他這樣說道。由此,美的顯得比格力更“開放”。

董明珠与方洪波的“七年之痒”

對內,美的早在2015年就斥資11億元打造了開放的創新平臺,即美創平臺。期望通過吸引優秀創意加盟,將之打造為一個真正意義上面向全球大眾的創業孵化平臺。

對外,在方洪波的執掌下,美的接連接手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收購庫卡、併購小天鵝,實現了快速發展壯大。

與之相比,格力及其股東顯得更為謹慎。上任以來,董明珠將重點放在“自主創新”,專注於提升格力科技競爭力。唯一一次關於珠海銀隆新能源的併購案,最終也被中小股東否決。

美的的海外戰略也比格力走得更遠。截至2018年底,美的擁有 15 個海外生產基地,而格力的海外生產基地主要集中於巴西和巴基斯坦。

格力則比美的更忠誠。這從兩家公司管理團隊的構成可見一斑。

2013年美的整體上市,7名核心管理層人員都位列集團董事,合計持有約8.9%的公司股份。但到了2016年7月,除方洪波外,其餘6名高管全部離職或到期卸任,已無一人在現在的美的任董事或高管,且其中大部分是在2013年至2014年美的轉型期間離開。

與之相比,格力董事會構成相對穩定。目前新一任格力董事會中,黃輝、望靖東、張偉都是在格力工作10多年的老將,格力二股東經銷商公司的代表張軍督也是自2012年至今一直身處董事會。

3. 江湖兇猛“危”“機”並存

今年1月16日,格力、美的各開了一場大會。一個以傳遞成績、信心為主,一個以傳遞危機意識為主,畫風迥然有別。

在這場格力電器股東大會上,董明珠當選為格力電器新一屆董事會董事長,正式開啟她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個任期。董明珠說:“未來十年,格力空調老大的地位不會變。”

而在主題為“五十重生”的美的年度經營管理大會上,方洪波說:“冰冷而真實的2018年,啟發我們明白一些樸素的道理。危機來了,市場下行的時候,企業一系列問題,錯誤不在別人,在企業自身。”

當“掌門之路”走到第七年,董明珠和方洪波都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許多挑戰。

從外界大環境來看,2019年家電行業面臨內需不足、中美貿易摩擦的挑戰,行業業績增長處於低谷期, 內需、出口面臨雙重挑戰。另一方面,小米等跨界而來的互聯網選手逐步向家電行業滲透,細分行業的龍頭也持續加大競爭力度。

從內部看,格力的多元化進展太慢已經到了不得不正視的地步;美的品牌溢價能力不夠強大,重大技術和產品層面的突破不足,資源整合待加強等問題也越發凸顯。

“敢於改變,是美的五十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資產。”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方洪波提出了四個方向:改變商業模式,轉變增長方式,構建創新競爭力,推動數字化轉型。

今年3月,美的發佈高端品牌COLMO、互聯網品牌布穀,由此形成10大品牌的錯落佈局,將從品類和品牌兩個維度上,在家電業界掀起集團軍作戰。數字化轉型,則將以機器人、工業互聯網和人工智能開啟人機交互新時代為主攻方向,預計今年投入就達到20億元。

格力電器未來的產業規劃,則被董明珠劃分為空調、生活電器(廚房電器、洗衣機、冰箱等),高端裝備(智能裝備、工業其機器人、數控機床等),通信設備(物聯網設備、智能手機、芯片、大數據)四大塊。

董明珠与方洪波的“七年之痒”

無懼外界的質疑,2019年,格力將堅持在5G手機技術研究上實現突破,為格力 5G 手機推出奠定基礎。同時,推進新能源技術研究的創新,加快推進芯片技術研究和芯片產品研發進度,聚焦芯片可靠性及算法研究,完成自研芯片的全面替代。

還有一個“意外”:懸而未決的股改。

今年 4月8日晚,格力電器公告透露,格力集團擬通過公開徵集受讓方的方式協議轉讓格力集團持有的格力電器15%股份。珠海市國資委隨後表示,推進格力股權轉讓可引進有效的戰略資源,促進格力電器的高質量發展。

這意味著,格力電器可能從一個國有控股的地方性國企,轉變成為一個國資佔配角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長期以來,美的作為民企,應對市場的反應速度無疑比格力更快、更靈活。而此次,無論是不是董明珠解盤,格力都將迎來鉅變。

到那時,兩大巨頭持續了多年“不相伯仲”的競爭局面,是否能被打破呢?

相關鏈接:

聚焦格力與美的”瑜亮之爭”系列報道①:

贏了小米的格力,能贏美的嗎?

聚焦格力與美的”瑜亮之爭”系列報道②:

跨國收購VS自主研發,美的和格力做機器人誰佔優?

【記者】沈夢怡 羅湛賢

【校對】吳荊子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號~深度~珠三角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