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名字應該是“嬴政”嗎?

何桂賢


秦始皇之名應是“趙政”

個人覺得不應該是嬴政,司馬遷的《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司馬遷記載秦始皇的名字應該是趙政。

出土的《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記錄了秦始皇臨終前與李斯的對話、李斯被害前的陳詞以及子嬰的諫言等第三卷,其名稱為《趙正書》,也印證了秦始皇之名為趙政(正)。

對於嬴政這個說法,則是姓和氏分不清導致的。就是連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也分不太清楚,在《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和《秦本紀》均有:“其後分封,以(用)國為姓”這句話,其實應該是“以(用)國為氏”才對。

還是拿《秦本紀》最後一段來分析——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

可知徐、趙、黃、江、梁等國均是嬴姓之國,只不過到了後來分封為國後形成不同的氏族,故以國號為氏,而秦國的祖先造父曾被封在趙城,因此秦國以“趙”為氏而非秦氏。

下面來說說“姓”和“氏”有什麼區別?

在先秦時代

其實是分開的,到了漢朝時期才逐漸二合為一。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該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自此以後,姓即氏,氏即姓,姓氏或氏姓成了姓或氏的一種書面用語。

姓和氏的本質區別就是——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strong>賤者有名無氏說白了“姓”就是為了避免同姓婚姻,“氏”就是貴賤的象徵。

再來說說“嬴”姓“趙”氏

嬴姓作為中國上古八大姓之一(上古八大姓:姜、姬、姚、嬴、姒、妘、妊、媯),還分劃出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等十四個姓氏。那麼嬴姓趙氏是怎麼來的呢?

根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

因為造父有功於周王朝,被賜給趙城,遂以城為氏,造父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先祖,那麼怎麼秦朝人會以“趙”為氏呢?下面來看看趙國和秦國的世系——

趙國:蜚廉→季勝→孟增→衡父→

造父(得姓始祖)→……→奄父→叔代→趙夙→趙衰→→趙盾→趙武→趙景叔→趙簡子→趙襄子→趙桓子→趙獻子→趙烈侯(三家分晉)→……趙幽繆王(趙國滅亡)

秦國: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秦公伯→秦仲→秦莊公→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秦德公→秦宣公→秦穆公任好→秦康公罃→秦共公稻→秦桓公榮→秦景公石→秦哀公籍→秦夷公→秦惠公寧→秦悼公盤→秦厲共公刺→秦懷公→秦昭太子→秦靈公→秦獻公師隰→秦孝公渠梁→秦惠文王駟→秦昭襄王稷→秦孝文王柱→秦莊襄王子楚→

秦始皇政(中國首位皇帝)→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嬰(秦朝滅亡)

可見秦國和趙國的老祖宗都是蜚廉,兩者是同一個氏族,故秦和趙均是“趙”氏。

最後來說秦始皇其他的名字

在先秦時代貴族子弟一般以公子XX代替,可見說秦始皇年輕的時候是公子政,封為儲君後是太子政,即王位後是秦王政,稱皇帝后是始皇帝政,由於他是天下第一個皇帝,故也被稱為祖龍

<strong>

(不知道什麼神劇)

在戰國七雄中,韓、趙、魏均是國和氏相符,故有人稱秦始皇為“秦政”,更離譜的則是稱秦始皇為“呂政”,認為其是呂不韋之子。

到了漢朝以後由於姓和氏合二為一,故如今一般都是說秦始皇為嬴政。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我是很傾城,我來回答。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贏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稱皇帝的帝王。

簡單的說下始皇帝的資料:

秦始皇在位期間完成掃六合,滅掉了(趙、魏,韓、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亂世,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儘管秦朝僅僅延續了15年,但是秦始皇確立的統治模式卻一直延續了下去。秦始皇是中國2000千餘年中央集權帝制的主要設計者,影響深遠,是其他君王難以相比的。



喜歡我的回答,就請點個贊關注我,謝謝。


很傾城


“秦始皇”在沒有親政前的名字叫“贏正”後面從"呂不韋"的手裡奪回大權後,才改'正:字為“政”所以秦始皇的名字就叫"嬴政". 秦王朝的祖先,原本是周王伐紂時期,周王的一個將軍!也是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公元前1047年間)秦非子反商投周,也算是周朝的開國功臣,大家應該都知道周武王愛馬,所以因為秦非子馬養得好,深得周武王喜愛,而當時的關中地區經常受到匈奴的侵擾!正在周武王犯愁的時候,秦非子請命征討匈奴,隨後秦非子帶領一隊人馬(人數不詳)來到關中抗擊匈奴,建功立業後!周武王便將漢中一些地方分封給秦非子,封地名為“秦”賜姓為“贏”所以秦朝就是這樣來的。而秦始皇在沒有秦政前的名字叫“贏正”。其實當時的秦非子還不算是諸侯,他的土地也不多,不過在他死後他的子孫慢慢的誇張領土,才有了後來一掃

天下的大秦王朝!歡迎補充留言!謝謝!有緣相談!榮幸之至!祝大家生活愉快!


歷史在跳動


我國漢代以前的姓氏不是隨便用的,姓是整個諸侯國使用,氏是整個家族使用的,比如治水的那個大禹,我們可以稱他為文命,也可以叫他大禹,這些都是名號,可以直接稱呼個人,但是不能稱他為姒禹,因為他的部族是華夏族,姒這個姓是整個部落的,他個人就不能用。

再比如咱們不能說秦始皇是嬴政,只能稱他為秦王政,或者始皇帝,只有用在秦王室宗族姓氏的時候才稱他們的姓氏,

再比如,商朝的皇室姓子,但是我們不能稱他們的末代君王叫子壽(紂),只能稱他為壽或者王壽甚至壽王等。

這種姓氏名字分開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遠古時代只有有尊貴社會地位的族群才能有姓,要知道,三皇五帝中的黃帝在的時候,總共有二十五個兒子,這數量也是挺龐大的,不過最終獲得姓氏的也就才十四個。但是名字就不一樣了,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有名字,不管你的社會地位如何。

直到了漢以後,才把姓或氏放在名字前面。像漢朝剛建立的時候,劉邦定下祖訓:非劉氏封王者,天下共擊之。天下所有王都得姓劉,不是姓劉的都不能當王。姓氏就是這麼重要。

也正是因為姓氏的數量遠比名字數量少,物以稀為貴,帝王賜姓給某人或者某族就成了該部族的榮耀或者恥辱。榮耀好理解,比如明朝朝廷就賜給鄭成功國姓朱,老百姓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不僅我國,過去咱們的附屬國也有這種現象,比如現在朝鮮半島的三大姓李,金,樸都是賜姓,其中李姓是唐朝賜給當時的新羅國的姓氏,金是女真完顏部族賜給朝鮮國的姓氏,棒子們本來要女真給他們賜姓完顏,但是女真認為他們是奴隸,不配姓完顏,只能姓金。

後來金、宋相繼被元朝消滅,元朝的戰鬥力非常強,當時的幅員遼闊,也有不少叛亂,其中就有一隻紅巾軍,因為戰敗跑到了朝鮮,朝鮮國王知道後非常害怕,就給紅巾軍好吃好喝的伺候著,把這些人都灌醉,然後把這支隊伍全部給殺了,然後向元朝換地邀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嘉獎。但是元朝沒多少年後,被明朝滅掉,朱元璋因為紅巾軍的事,要治罪朝鮮,朝鮮國王害怕極了,趕緊把自己的女兒奉上,並說當時元朝的勢力很大,自己也是迫於無奈,並請求朱元璋賜姓,從此永遠對明朝中心。朱元璋覺得這個國家善變,不願意讓他姓朱,所以不給他賜姓,國民賜為朝鮮,意思就是“朝秦暮楚,鮮有長久”,還跟後代人說,朝鮮善變不能相信他,也不要為了它去興兵。

萬曆年間,倭寇氾濫,進軍朝鮮,明朝派兵幫助朝鮮打退了倭寇,並又幫他建立的國家,朝鮮為了感謝明朝,就將自己的姓改為“僕”,意思就是願意一輩子做明朝的奴僕。後來清朝入關,滅亡了明朝,朝鮮為了不被明朝株連,就把原來的的“僕”改成了“樸,”。李、金、樸都是朝鮮皇室的姓,皇室繁衍的後代很多,同時很多人認為取跟皇室一樣的姓氏更顯尊貴,所以後來很多人改成了這三個姓,所以就發展成了韓國的三大姓氏。

以上內容,出自我的喜馬拉雅節目——橙心橙意說夏朝中的一段,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



呆鵝108722086


是的!

!能叫的就是它該有的


少爺1085


始皇帝名字嬴政沒有錯,不過趙政更對。


白露為霜65799235


秦王都姓贏,秦始皇叫贏政是對的。


米蘭飄香99416681


按照現在的情況來說,應該是趙政。


小金學歷史


男人以氏稱名。秦姓皇贏姓趙氏,名叫趙政。例如,姜子牙,姜姓呂氏,名呂尚,字子牙。


信陽人評


當然是贏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