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印度電影《一個母親的復仇》在臨近母親節的時候上映還是滿應景的,雖然有一些評論說這部電影冗長、細節經不起推敲,但還是覺得印度電影在普世價值這一點上做得很好,它往往拍出人們最想看到的情節:“逃脫法律制裁的罪犯受到原告的懲罰”,“女人通過努力可以獲得自我價值”,“這個國家在尊重婦女這一點上正在努力改變”……也許許多主題和情節在現實中很難發生,但電影扮演了撫慰人們的角色。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在我個人的經驗中,10部印度電影有9部能讓我走出電影院的時候感到滿意,這個滿意程度非常高了。要求它既有現實意義又能反思還有藝術追求,那是不現實的,普通觀眾也不是電影節評委。對比國產片,看10部能有1部滿意的都是意外驚喜。尤其在追求滿足普通觀眾的需求這一方面,國產片離印度片的差距真的不是一點點。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一個母親的復仇》的故事脫胎於印度黑公交輪姦案,影片中的阿麗婭一家是典型的中產家庭,教育、經濟狀況良好,原本最大的煩惱就是18歲的少女阿麗婭對於繼母戴維基一直不肯接受。但這種歲月靜好在一個夜晚被打破,參加派對的阿麗婭半夜失聯,再次被找到的時候在一條水溝裡奄奄一息,發生在她身上的可怕事情是被幾個男人輪姦。

發生罪案的時候受害者第一訴求都是法律能將罪犯繩之以法,但是法律只講證據,因為證據不足,罪犯被當庭釋放,絕望的母親只好自己出手。可能只有做父母的能夠體會這種心情,當你最珍愛的寶貝被別人踐踏的時候,你能做的只有這一件事,那就是——復仇。母親戴維基第一次衝動之下跟蹤罪犯,可能在一剎那間產生了撞死他的衝動,母親開著的車是紅色的。戴維基第一次下決心復仇走過一片紅色的染布,第二次和偵探約在美術館,看的一副畫也是大片的血一樣的紅。紅色在這裡被賦予一層意義,象徵了母親內心的怒火。這個母親的特殊在於她是繼母,但是她對阿麗婭的母愛和親生的一樣。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前大半個小時的鋪墊都是令觀眾憤怒、同情,直到開始復仇,情緒開始宣洩。情緒的高潮應該是母親去看望被氰化物毒廢了在床上躺著的罪犯,母親說:“你們不是說‘給她媽媽打電話’嗎?……她媽媽來了!”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這一刻的母親,也讓我想起了《三塊廣告牌》裡怒放一把火的母親,那個故事裡也是被姦殺的女兒、找不到的罪犯,母親為了督促警察辦事,去買了三塊廣告牌。沒有母親能忘記這樣一種仇恨。當然《三塊廣告牌》是更高級一點的那種電影,它沒有直接去找到罪犯爆頭,而是表現了很複雜的一種情緒的來去,其中牽涉到種族歧視,這樣一件事為何會發生,發生了以後該何去何從等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一個母親的復仇》沒有追求那麼多,它只是想通過紮紮實實的復仇來讓現實裡無法獲得的安慰,抵達某處。它可能有點意淫,許多印度電影都有這方面的弱點。但通俗劇情片的訴求就是符合觀眾最大的心理預期,如果非要詬病這一點,那麼大多數愛情電影甚至包括許多經典之作都可以不要拍,因為那在現實中都不太可能發生。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裡面有一句非原創的臺詞是,“上帝也不能無處都在,所以它創造了母親。”和最後一個罪犯的纏鬥主要解決的是這種私刑合不合法的問題,電影給出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母女和解,家庭裡的每個人都沒有付出更大的代價,畢竟誰也不希望母親為了復仇又丟了性命。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這個故事裡最讓人覺得可怕的一點是,發生罪案就在壞人的一念之間那麼容易,但將壞人繩之以法卻那麼困難。還有參與作案的門衛跟人喝酒時說,“成為女人只需要一個輪迴,成為男人卻需要重生數次。”作為社會底層的門衛深深相信這種說法,側面說明了印度有許多人腦海中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想法。不得不說,根植於人們腦海中的這種想法,是印度婦女仍然明顯處於弱勢的根本原因。越多的電影在表現女性逐漸受到重視的主題,比如《摔跤吧,爸爸!》、《廁所英雄》、《護墊俠》等等,就越說明社會的真實情況離電影裡表現的情況還要差許多。

法律不行就親自復仇,惹誰也別惹一個母親

看印度電影的時候常常覺得印度婦女真可憐,和她們相比中國婦女的地位高多了。但印度婦女是地位真的低,中國婦女卻有一種“虛假高”的情況,這又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不知道哪天才能由中國導演拍成一部電影好好說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