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挪窮窩有補助 斷窮根靠就業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找到問題根源,增強脫貧措施的實效性。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及時解決脫貧攻堅中的難點問題,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近年來,我省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關於紮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確保脫貧攻堅工作質量和成效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省委的部署,把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拿出精準過硬的舉措和辦法,力求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堅決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請看本報記者發來的報道。

寧德——

挪窮窩有補助 斷窮根靠就業

東南網5月1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李向娟 通訊員 遊松柏)

為擺脫“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自上世紀90年代起,寧德市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實施搬遷安置造福工程,幫助貧困群眾挪窮窩、斷窮根,實現脫貧致富。“十三五”以來,全市累計完成造福工程搬遷4.8萬人,其中貧困群眾“挪窮窩”11595人。

多措並舉,讓貧困戶搬得出

“住進90平方米的新居,寬敞舒服,日子越來越好啦!”去年初,古田縣大橋鎮門裡村貧困戶曾茂金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還到周邊的食用菌企業打工。

跟曾茂金一樣,古田縣首批51戶貧困戶去年入住了鎮裡統建精補造福搬遷項目點。曾茂金告訴記者:“按國定貧困戶相應條件,我家4口人,拿到11.8萬元相關補助後,只要繳交6.2萬元,就住進了新房。”據悉,如果是計生戶、少數民族戶或殘疾戶,還有相關的補助,住房負擔更輕了。

在大橋鎮統建精補造福搬遷項目點,記者見到一棟棟新房拔地而起,小區內有老年幸福園、社區服務中心和便民中心。“第二批安置房共七八十套,主要面向低保戶、五保戶、地質災害點受災群眾,正在進行住戶遴選中。入選貧困戶有望今年夏季拿到新房鑰匙。”大橋鎮黨委書記劉傳縣說。

統建精補,是古田縣率先推出的造福搬遷服務扶貧開發新模式,即由政府投資,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銷售新型農村住宅。

近年來,寧德市在城郊、中心集鎮、中心村等便於群眾生產生活的地方劃出210個搬遷安置“儲備區”,逐點規劃,分步建設,方便群眾就近安置。市縣財政統籌安排資金,對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基礎設施建設進行補助,做到搬遷資金有保障、基礎設施配備有保障、後續發展有保障。2016年以來共搬遷4.2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4萬人應搬盡搬。在中央、省級的搬遷扶持資金、易地搬遷債券的基礎上,市縣兩級再對每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追加補助3000元,確保搬遷群眾建房少舉債。同時,市本級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對50戶以上的安置點進行配套補助,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貧困群眾安有所居。

就近就業,讓搬遷戶能致富

以往,有貧困戶搬遷了,但因缺乏就業門路,心還在老家,經常出現“農閒在新家、農忙跑老家”。如何讓搬遷戶穩得住、能致富?寧德市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全力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就醫、就學這三個後續關鍵問題,重中之重解決貧困戶的致富門路。”

霞浦縣江邊造福工程扶貧搬遷安置區共入住山區群眾283戶99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6戶54人。為讓搬遷群眾“穩下來”,江邊村推行“黨建+扶貧+合作社”模式,聯建村黨支部聯合裕正農業合作社發展七彩椒種植,吸納貧困戶共同種植,實現穩定增收。

江邊村委會主任黃鄭榮說,村裡無償出讓11.53畝村集體土地,由黨總支牽頭建設江邊扶貧倉儲項目,通過搭建鋼構廠房2700平方米實現出租收益,每年可增加收入30多萬元。項目吸收建檔立卡貧困戶22戶53人參與折股量化分紅,每人每年可實現穩定分紅2000元。

柘榮縣把造福工程搬遷與“小縣大城關”建設結合起來,在城郊建設6個造福工程集中安置點,引導群眾就近到企業打工就業,有225戶966名貧困群眾實現“生活方式市民化、生活服務社區化”。

今年39歲的柘榮縣貧困戶葉玉雲是其中的受益者。他原先住在很偏遠的富溪鎮東溪村,離城關有30多公里。在鎮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搬遷到城郊鄉王竹坪統規統建點,解決了住房問題。“現在孩子可就近到機關幼兒園上學,享受到縣城優質的教學資源。自己也在城關做水泥工,每年的收入有4萬多元。”葉玉雲說,以前生病都是在隔壁村找赤腳醫生看看,現在可直接到縣醫院掛主任醫生的號,生活真是變了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